APP下载

古田县猴头菇袋料栽培技术

2014-04-05钟长科

食药用菌 2014年2期
关键词:菇体猴头菇菌袋

钟长科



古田县猴头菇袋料栽培技术

钟长科

(福建省古田县农业局,福建 古田 352200)

猴头菇;栽培;培养料;出菇

猴头菇菌丝体最适生长温度22~25 ℃,子实体16~20 ℃。菌丝体生长对空气湿度要求不严,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整个生产周期60~70天,生物转化率90%~100%。

1 培养料配方

可采用以下两个配方:(1)棉籽壳88%、麸皮12%;(2)棉籽壳42%、木屑42%、麸皮15%、石膏粉1%。

2 拌 料

按配方比例称取棉籽壳和麸皮,每袋装干料0.55~0.65千克。棉籽壳预湿后,均匀撒入麸皮拌匀,料/水比为1/1.0~1.2,含水量60%左右,pH自然。

3 装 袋

12×55(厘米)低压聚乙烯袋,半自动螺旋压料式装料机装袋。料装到离袋口8厘米,将袋口内外粘附的培养料清除干净,用塑料绳扎紧袋口,每袋湿重1.1~1.3千克。装袋应在6~8 小时内完成,避免培养料酸败,滋生杂菌。

4 灭 菌

装袋结束立即进锅常压灭菌。锅内料袋按“﹟”形叠放并留空隙,以利蒸气畅流。叠放后开始猛火加热,同时用薄膜和蓬布包扎好。在3~5小时内,使锅内温度升到100 ℃,蓬布鼓起,伴有“吱吱”的冒气声。此时,对锅的各个角轮流排放冷气,避免形成假气压。继续猛火加热5~8小时,使锅内中间菌袋温度达到100 ℃。保持中火8小时,停火2小时后及时卸袋。灭菌时间控制在22小时左右,灭菌袋数多应适当延长灭菌时间。期间不能向锅内一次性补充大量冷水,而应向锅内补充热水或不间断地向锅内补充小流量冷水。

5 冷 却

生产前一周,做好冷却室(接种室)及周围环境卫生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卸锅前3小时对接种室进行空间消毒,20平方米接种室用6~7包气雾消毒剂,消毒2小时后即可接种。冬季遇刮风时,应向接种室空间喷细雾水,增加接种室湿度,随后进行消毒,效果好。卸锅前1小时打开门窗通风,然后搬入灭完菌的菌袋,每层4袋“﹟”形叠放。垛高不超过0.8米,要留通风散热的空隙或走道,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自然冷却至28 ℃以下。

6 接 种

选择适合当地的适龄菌种,菌龄一般以25~30天为宜。采用开放式接种,每袋接3~4个接种穴,每袋猴头菇菌种可接30~40袋。

7 菌丝培养

接种后菌袋按“﹟”形堆叠10~12层,控制室温24~26 ℃,相对湿度60%~65%,促进菌丝早定植、蔓延、封面,减少杂菌污染。接种后10天,菌落直径达10厘米时,袋内温度上升,比室温高1~2 ℃,此时应将室温调至23 ℃左右。16天之后菌丝逐步进入新陈代谢旺盛期,室温以控制在20~23 ℃为适。春季栽培气温较低,可采取加温发菌,促进菌丝正常生长发育;秋季注意防止高温。发菌期要求室内干燥,空气相对湿度在70%以下,并要避光。每天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从接种到菌丝培养结束大约20~25天。

8 出菇管理

猴头菇是好氧型菌类,栽培场所要求空气新鲜,野外建荫棚较为理想。常见猴头菇菌丝尚未走满袋,就开始现原基,分化成子实体。因此要注意观察气温的变化,及时把菌袋搬到野外荫棚内或出菇场所摆场,搔去原菌种块,诱导定向整齐出菇。

8.1 出菇模式 古田县现有3种常见出菇模式:第一种集约化式立体栽培,此为主要模式。荫棚内搭架4~5层,四周挂薄膜,菌袋接种穴口向下摆放。第二种免棚地沟式栽培,利用冬闲田,建畦沟,沟宽1米,沟里保留10厘米左右的可流动的水。沟上搭1层架摆放菌袋,接种穴口向下,上盖薄膜和稻草。第三种模拟香菇栽培,利用香菇荫棚整畦,畦宽1.2米,搭一层0.6米高的架。地面平卧摆放一层菌袋,穴口朝上,架上平卧摆放一层菌袋,穴口向下。

8.2 调节温度 菌袋摆场后将温度降到16~20 ℃进行催蕾。气温超过23 ℃时,会导致菇体菌柄不断增生,散发成花菜状畸形菇,或不长刺毛的光头菇;超过25 ℃还会出现菇体萎缩。可采取4条措施控制高温:①荫棚上方喷水降温;②棚内空间增喷雾化水;③畦沟灌水增湿;④错开通风时间,实行早晚揭膜通风。

8.3 加强通风 每天早晚揭膜通风30分钟,子实体生长旺盛时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但切忌风直吹菇体,造成菇体萎缩。

8.4 控制湿度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需根据菇体大小、表面色泽、气候等条件科学管理水分。菇小勿喷,特别是穴口向下或地面摆袋的,利用地面潮湿度就能满足水分要求。湿度是否适当,可观察刺毛,刺毛鲜白,弹性强,表明湿度适合;菇体萎黄,刺毛不明显,是为湿度不足。喷水必须结合通风,使空气新鲜。适宜的栽培场地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

8.5 适度光照长菇期要有散射光,一般光照度为300~600勒克斯。野外荫棚掌握“三分阳七分阴,花花阳光照得进”。

9 采 收

在适温环境下,小蕾发育成菇,一般10~12天即可采收。成熟的标志:菇体白色,菌刺粗糙,开始弹射孢子,在菌袋表面堆积一层稀薄的白色粉状物。根据市场需求,采收的成熟度略有差别。作为菜肴鲜销或盐渍加工,宜在菌刺尚未延伸,或已形成但长度不超0.5厘米,尚未大量释放孢子时采收,此时产品色泽洁白,风味鲜美纯正,没有苦味。若是作为药用,子实体的成熟度以菌刺长1厘米左右为好。

猴头菇一般可采收3~4潮,但以第1~2潮产量高,一般占总产量的80%。每潮菇采收后,停止喷水3天,并揭膜通风,让采收后菇根表面收缩,防止发霉。待菌丝适当恢复生长后,又可进行催蕾,出菇。

10 病虫害防治

(1)病害。病害有毛霉、链孢霉、木霉、黄曲霉等霉菌和细菌性基腐病。预防方法:严格检查种源,料袋彻底灭菌,保持环境清洁,发现病害及时清除,出菇期间禁止使用化学农药。

(2)虫害。虫害有蛞蝓(鼻涕虫)、螨类。防治方法:根据蛞蝓昼伏夜出的习性,在晚上进行人工捕杀。害螨用2 000倍克螨特喷洒菇房四周、地面及栽培架体。

钟长科(1976.4— ),男,畲族,籍贯福建古田,农艺师,主要从事食用菌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

S567.3

B

2095-0934(2014)02-106-02

猜你喜欢

菇体猴头菇菌袋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猴头菇生产中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清丰县科技特派员服务队下乡指导基地农户平菇生产
猴头菇的历史文化溯源与食疗文化*
东北林业大学成功研发“袋顶出耳技术”
四招让春季杏鲍菇多出菇
林下猴头菇栽培技术及效益分析
固定菌袋插杆
猴年吃点猴头菇
营养菌王猴头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