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

2014-04-05郑洪新师双斌

世界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藏象命门肾精

郑洪新 师双斌 李 佳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110847;2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355)

中医学“肾藏精”藏象理论体系突出体现“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体用合一”的特点,涉及不同知识单元的概念、不同层次的概念结构,形成“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本概念体系覆盖以肾为中心,配合相关的自然属性、生理特性、生理病理功能、相关脏腑组织、形体官窍、精神情志、气血精津液及等整个肾系统。

1 概念、概念结构及概念体系

概念是对特征的独特组合而形成的知识单元,包含内涵与外延。内涵指反映在概念内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反映在概念中具有本质属性的一切事物,主要指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称为涵义和适用范围。在人类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抽象出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及特点并加以概括,即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是词或词组。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变化,人对事物的认知也不断变化,随之概念内涵与外延也产生变动。

概念结构,是人们通过对事物的经验及认识对于概念及概念体系的整理方式。概念具有一定的特征,概念与概念之间有一定的上下级类属关系,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层次。层次越高的概念,其抽象概括的水平也越高。不同的概念层次,依据逻辑关系,组成概念结构。事物之间的概念是相互联系,形成网络,从而构成整个事物的认知过程。

概念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分为层级关系和联想关系。层级关系包括“属-种”“整体-部分”等[1]。概念结构一般可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即常识性质的概念、科学性质的概念和哲学性质的概念[2]。

概念体系由一组相关概念以及概念结构所构成,用以解释与说明理论及事物。概念体系一般以概念层次结构为骨架,形成概念层次树,自上而下,越分越细,体现较好的逻辑关系、序列关系、关联关系以及联想关系等。

2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及其层次结构

2.1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 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基础理论术语》(北京:GB/T 20348.1-2006)、《中医药主题词表》(曾大方等.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学术界权威著作,整理“肾藏精”藏象理论的相关概念(不包括相关中药、方剂)185条。

2.1.1 “肾藏精”藏象理论的哲学基础、生理活动等相关概念 1)涉及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9条):精气,先天,原气(元气),元精,真气,元阳,元阴,真阳,真阴。

2)涉及“肾藏精”相关概念(15条):精,肾,肾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肾气,肾阳,肾阴,命门,命门学说,命门之火,命门之水,相火,相火论,天癸。

3)涉及肾的生理功能的概念(14条):肾藏精,藏精气而不泻,肾主封藏,身之本,肾主先天,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液,肾主纳气,肾主生殖,肾生骨髓,肾主技巧,肾藏志,肾主恐,肾恶燥。

4)涉及相关解剖形态、体表组织、官窍等系统联系的概念(14条):精窍,精室,肾之府,骨之余,水轮,耳背肾,肾上腺,肾俞,肾华在发,肾开窍于耳,肾开窍于二阴,肾主耳,肾主骨,肾主唾。

5)涉及相关经络的概念(2条):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所属穴位。

6)涉及到相关脏腑关系的概念(9条):肾合膀胱,肝肾同源,水火既济,心肾相交,水火共制,乙癸同源,肺肾相生,金水相生,精血同源。

2.1.2 “肾藏精”藏象理论相关因、机、证、治的概念

1)涉及到与肾相关病因病机的概念(45条):肾系病机,肾病病机,惊恐伤肾,精脱,肾精亏损,肾精不足,精气夺,精气夺则虚,肾虚髓亏,肾阳亏虚,肾阳虚损,元阳亏损,命门火衰,命门火旺,相火妄动,命门水亏,肾阴亏虚,肾阴虚,肾水不足,肾气不固,肾气不足,肾气虚,肾气亏虚,肾虚不固,肾水不固,肾不纳气,肾虚寒凝,肾虚寒湿,肾虚水泛,肺肾气虚,肺肾两虚,肺肾阴虚,肝肾不足,肝肾亏损,肝肾阴虚,肾虚肝亢,水火不济,水不涵木,脾肾不足,脾肾亏虚,脾肾两虚,脾肾阳虚,心肾不交,心肾阳虚,心肾阴虚。

2)涉及与肾相关病证的概念(43条):肾系症状,小便夹精,滑精,梦遗,遗精,失精家,精癃,肾痨,肾囊风,肾痈,肾岩,肾癌,肾著,肾水,肾病辨证,肾及膀胱辨证,肾系病证,肾虚型,肾亏型,肾精不足证,肾精亏损证,肾精亏虚证,精气亏虚证,肾气不固证,肾气虚证,肾虚寒湿证,肾虚髓亏证,肾阳虚水泛证,肾阳虚证,命门火衰证,肾阴虚证,肾阴阳两虚证,肾阴虚火旺证,相火妄动证,肺肾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不足型,肝肾亏损证,肝肾阴虚证,脾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肾不交证,心肾阴虚证。

3)涉及与肾相关治法的概念(34条):补肾,滋肾,补精填髓,补肾摄精,补益精髓,滋补肾精,补肾阴,补肾壮阳,温补肾阳,补命火,补肾气,壮水制阳,清泻相火,涩精止遗,缩尿止遗,益气摄精,补肾安胎,补肾调经,补肾明目,补肾纳气,补元气,补益肾气,温肾利湿,温肾散寒,补益肝肾,补益脾肾,补益心肾,温补脾肾,滋补肺肾,滋补肝肾,滋补肾阴,滋补心肾,滋水涵木,交通心肾。

2.2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层次结构 依据中国先进的文化基因和中医学理论体系及其临床实践,本研究将“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分为三个层次结构,即“道”“象”“器”[3]。

2.2.1 “道”的哲学层次 老子提出“道”“象”“物”等哲学思想。如《老子·第二十一章》:“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恍中有象,恍忽中有物”。道是自然界事物及现象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其统领包罗物、象。《易传·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所谓“形而上”,是指抽象的规律及原则。《易传·系辞上》:“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代表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种属性。

《老子》《易经》之论“道”,即本原、自然、法则。道,超乎形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以规律、法则为重点,属于抽象逻辑范畴。而万物具有的阴阳两种属性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变化规律。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之“道”,即以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为核心所构建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法则。

2.2.2 “象”的理性层次 象,即意象、征象。如《老子·第十四章》:“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韩非子·解老》:“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象,以物象为基础,从直观到类比、从感性到理性,反映和认知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属于理性认识范畴。此处论“象”,与中医象思维之“象”的含义有所不同[4]。

基于“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之“道”,建立中医肾藏象理论之“象”,即肾的“天人合一”之象、“形神合一”之象、“体用合一”之象,肾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正是在“象”的理性层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

2.2.3 “器”的物质层次 《易传·系辞上》:“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而下,即指具体有形的事物。“器”,即器物,有形、可见、有象,《易传·系辞上》:“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为事物反应的外在征象,“器”是在“道”的指导下所关联呈现的具体事物。物由道而生,由无到有,由有而无。

基于中医肾藏象理论之“道”和“象”,体现于人体形态结构之“器”,即人体内具有某种独立生理功能的形态结构,从而构成脏腑、形体、官窍以及生命物质的肾系统。

现代关于肾本质的研究,如从下丘脑一垂体一靶腺轴研究肾阳虚的本质,从系统生物学研究肾虚与衰老,从干细胞及其微环境研究肾藏精理论等,探究相关生物学基础和科学内涵,是对中医肾藏象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创新。[5]

3 “肾藏精”藏象理论概念体系的解析

3.1 “肾藏精”藏象理论之“道”

3.1.1 肾为牝脏,属阴,为阴中之太阴 牝、牡乃阴阳之代名词,即雌性之牝为阴,雄性之牡为阳。《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肾为牝脏。”后代医家多将阴阳、五行相互配合而论。如明·张介宾《类经二十卷·针刺类十七》:“肾属水,为阴中之太阴,故曰牝脏”。

肾阴阳属性为阴,肾为阴脏,阴阳中又分阴阳,肾为阴中之阴,《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提到“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另《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将五脏阴阳以太、少划分,王冰等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称肾为“阴中之少阴”,宋·林亿《新校正》、《黄帝内经太素·五藏命分》及《针灸甲乙经·十二原》均以“肾为阴中之太阴”论。以肾与肺相较,肾在膈以下,通于冬气,主封藏;而肺在膈以上居于阳位,通于秋气,主肃降,故肾为阴中之太阴,而肺为阳中之少阴。如果说肾为“阴中之少阴”,少阴,当为从足少阴肾经而论。

3.1.2 肾属水 肾五行属水。《吕氏春秋·十二纪》以孟冬之月祭先肾,这种五季祭五脏的说法是五脏配五行之滥觞[6]。《素问·五运行大论》曰:“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脏为肾”。

3.1.3 肾方位在北,八卦为坎,天干为癸 据五行的特性,如《尚书·洪范》中:“水曰润下”,五行与五方、四时、五味、五音等相配,肾属水,方位在北,而通于冬气,其味咸,其音羽。现代研究发现中医“肾应冬”具有客观物质基础,动物机体在应时而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以机体的基本生化代谢为基础的整体调控机制,通过作用促进与抑制肾精两种调控物质以应对季节变化[7]。

八卦之中,坎为水。五脏之中,肾对应坎卦。《周易·说卦》认为坎配北方,而坎、震、离、兑为四正卦,主管一年四季[8]。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即“一阳陷二阴”,外柔内刚,阴中有阳。

肾天干为癸。天干与五行相配,壬癸为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故肾为癸。

以此构词,如天癸、乙癸同源等,皆与肾为癸有关。

3.1.4 肾之数为六 据后世对“河图”的解读,《易纬·乾坤凿度》:“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肾属水,生数为一,故中医学以肾为胚胎中最早形成的内脏,而为先天之本;成数为六,如《素问·金匮真言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数六”。水之结晶体为六角形,见于西汉时期韩婴《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六又为阴的代表数,《易》卦之阴爻称为六,见于《说文》:“易之数,阴变于六。”如初六,即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即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

3.2 “肾藏精”藏象理论之“象”

3.2.1 肾的天人合一之象 肾为水藏,上为辰星,在天为寒,在地为水,雨气通于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味为咸,其臭腐,其畜彘(猪),其谷豆,其时冬。

3.2.2 肾的形神合一、体用合一之象 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身之本、先天之本、封藏之本;主蛰、藏精、精之处;为气之根、主纳气;主津液、主二便、为胃之关;肾治于里、主为外;肾其充在骨、藏骨髓之气,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主二阴;肾藏精舍志,在志为恐、主智。肾精盛衰的外在表象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肾精盛衰的客观标志为齿、骨、发、天癸、髓(脑髓、骨髓)等。

3.2.3 肾的病理变化之象 肾的病理变化之象主要体现在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异常、脑髓骨髓空虚、呼吸功能减退、水液代谢障碍、精血津液气化失常、防御功能下降、精神情志异常等八大方面。

肾的病理变化之象,在临床实践中突出体现在病机证候方面。肾的病机特点为虚证居多,或虚实错杂;即便实证,亦因虚致实。证候可分为肾精亏虚类、肾气虚类、肾阳虚类、肾阴虚类、肾阴阳两虚类、肾虚实相兼类、肾与脏腑相兼类。

3.2.4 与肾相关病证诊断论治之象 与肾相关病证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四诊从齿、骨、髓、发、生殖等外候,以及舌象(神、色、形、态)、脉象(尺部有根)的特点等方面,为诊断疾病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与肾相关治则治法,如“肾病多虚、肾无泻法”治则,以及滋水涵木、泻南补北、金水相生、益火补土等治法,皆依据肾藏精藏象理论而确立,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于“肾藏精”藏象理论之“象”,内容丰富,为肾藏象理论的集中体现,由于篇幅所限,将另文专题阐述。

3.3 肾藏象理论之“器” 中医学的“肾”,不同于西医学同名脏器。中医学的“肾”,为“肾藏象”功能系统。中医藏象理论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更为系统地对内脏及其相关形体、官窍、经络等解剖形态进行观察研究,以此来全方位把握内脏的功能状态。

3.3.1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齿) 肾:《说文·肉部》:“腎,水藏也。从肉臤声”。肾位于腰部,脊柱两侧。《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其时度量衡制一斤约相当于现时250 g,一两约相当于15.625 g,一斤一两共重约265.6 g。肾的形态,如明代赵献可《医贯·内经十二官论》:“肾……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脂包裹,里白外黑”。古代文献对于肾脏位置、形状、色泽、数量、重量的描述记载,与现代解剖学肾脏的形态基本一致,尚可包括黄脂包裹的肾上腺。在疾病状态下,肾的解剖形态有所变化。《灵枢·本藏》:“肾小则藏安难伤;肾大则善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易伤以邪。肾高则苦背膂痛,不可以俯仰;肾下则腰尻痛,不可以俯仰,为狐疝。肾坚则不病腰背痛,肾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肾端正则和利难伤;肾偏倾则苦腰尻痛也”。

髓(脑髓、脊髓、骨髓):髓分布于骨腔内,因其在人体分布部位的不同,其形质则不同,名称亦不同。藏于颅腔之中的称为“脑髓“;藏于脊椎管内的称为“脊髓”;藏于骨髓腔内的称为“骨髓”。肾精能化生骨髓。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肾生骨髓”。由于“诸髓者皆属于脑”(《素问·五藏生成篇》),脑为诸髓汇聚之处,《黄帝内经》中称脑为髓海。《素问·刺禁论》云:“刺脊间中髓为伛”。王冰注云:“脊间,谓脊骨节间也。伛偻,身蜷曲也”。宋·邵康节所云:“今视藏象,其脊中有髓,上至于脑,下至于尾骶”。说明脊髓的部位在脊椎管内。

骨(齿):骨骼,具坚刚之性,是人体中最硬、比重最高的器官之一。《灵枢》:“岁有365日,人有365节”。现代《简明中医伤科学》解释:“古人所谓365骨节,是指明暗骨206块,软骨44块,硬暗骨与关节115块的合计总数。”

齿为骨之余,齿与骨同出一源,由肾中精气所充养,同为肾所主。《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病源流》中说:“齿者,肾之标,骨之本也。”

3.3.2 肾与命门相通 命门:广义之命门为性命之门、生命之本,与肾密切相关,对机体各脏腑功能活动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如《难经·三十九难》:“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

狭义的命门专指目、子宫、精室等。如《灵枢·根结》:“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类经附翼·求正录·真阴论》:“肾有精室,是曰命门”。《类经附翼·求正录·三焦包络命门辨》:“且夫命门者,子宫之门户也;子宫者,肾脏藏精之府也”。

对于命门的位置、形质等,历代医家众说纷纭。《难经》提出“右肾命门说”,自此,为后世的争论焦点。明清时期,有两肾总号命门、命门为肾间动气、命门在两肾之间等对命门位置的不同认识,又有命门主火、为水火之宅、非水非火等的观点争辩。但是,命门与肾密切相关,内寓真阴真阳,为生命活动之根本,得到历代医家的共识[9]。

3.3.3 肾与睾丸、子宫 睾丸:别称为“外肾子”(见《跌打秘方·论伤各要害处不治》)、外肾(见《太平圣惠方·治小便不通诸方》)。睾丸属男子前阴的一部分,居于阴囊之中,呈微扁的椭圆形,表面光滑,色灰白,左右各一。与肾生精、藏精、泄精,主司生殖功能密切相关。

子宫:较早见于《神农本草经》“紫石英”条: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明确子宫是女性生殖器官。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摄生》对“七七,任脉虚,伏冲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的解释:“任冲二脉气血俱少,精气尽,子门闭,子宫坏,故无子。”可见,子宫生理功能与肾中精气关系具有重要联系。

3.3.4 肾与耳、瞳孔、二阴 耳:《灵枢·五阅五使》:“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肾精盛衰可影响耳的听觉功能。《灵枢·决气》:“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从耳的形态、柔软度、色泽等可以反映出肾精功能的状况,诊耳可候肾精盛衰。《灵枢·本脏》曰:“黑色小理者,肾小;粗理者,肾大。高耳者,肾高;耳后陷者,肾下。耳坚者,肾坚;耳薄而不坚者,肾脆。耳好前居牙车者,肾端正;耳偏高者,肾偏倾也”。

瞳神(精窠):眼睛。五脏六腑之精皆汇聚于眼睛,故名精窠。出于《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窠为眼。”其中,(肾)“骨之精为瞳子”,又称瞳孔、瞳神,包括眼睛的玻璃体、晶状体、视网膜等组织,依赖肾精上注发挥生理功能,故称“水轮”。

二阴:男子的前阴,又称宗筋,包括阴茎(简称茎,又名玉茎、溺茎等)﹑睾丸(又称阴卵、阴核、外肾)和阴囊,为排精、排尿之出口。女性外生殖器(又称女阴、阴户),包括阴道(又名廷孔)和尿道。阴道是排泄月经和娩出胎儿的通道,其外口称为阴门(也称阴户)。后阴指肛门(又称魄门、谷道,简称肛),为大肠的下口,饮食糟粕由此排出体外。肾精充盛,二阴形态及功能正常;肾精亏虚则二阴发育异常,肾的封藏失司,肾精无以化气,则二阴开合异常,则致尿频、遗尿、尿失禁、尿少或尿闭,久泻滑脱等。

3.3.5 肾合膀胱、三焦 膀胱:《难经·四十二难》:“膀胱重九两二铢,纵广九寸,盛溺九升九合”,记载了膀胱的重量和大小;《难经·三十一难》“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下焦者,当膀胱上口”,可知,膀胱作为六腑之一,为贮存与排泄尿液的器官,与肾关系密切,故《灵枢·本输》曰:“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三焦:《灵枢·本藏》:“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肾为脏,三焦膀胱为腑,肾与三焦膀胱具有脏腑相合的密切联系。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三焦脉论》:“其三焦形相浓薄大小,并同膀胱之形”之论,古代医家将三焦、膀胱合为一腑,与肾相合,其外候为腠理毫毛,以此形成脏腑相合。肾为元气之根,主持水液代谢;三焦为元气之终始、水液运行之道路;两者在机体元气和津液的生成、运行和排泄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协调作用。

尚有“右肾合三焦”之说,见于《脉经·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肾膀胱俱虚》:“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此外,“器”的概念,还包括与肾相关的生命物质如精、元气、相火、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精、血、天癸、津液、唾液等,在“肾藏精”生理功能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肾藏精”是肾藏象理论重要组成部分,阐发“肾藏精”藏象理论体系的概念体系,对于系统解释中医学对肾的主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认识,应用于临床诊断、从肾论治相关病证,指导中医养生、康复,对于传承和创新肾藏象理论,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学术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陈曦,张宇鹏,于智敏,等.关于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9(1):3-5.

[2]孙正聿.哲学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9-41.

[3]师双斌.“肾藏精”藏象基础理论核心概念诠释[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

[4]邢玉瑞.象思维之“象”的含义[J].中医杂志,2014,55(4):271-274.

[5]沈自尹.中西医结合肾本质研究回顾[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3):304-306.

[6]张效霞.脏腑真原[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242-243.

[7]马淑然,郭霞珍,刘燕池,等.“肾应冬"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2):16-19.

[8]邢玉瑞.《黄帝内经》中太一行九宫思想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1):22.

[9]陈谊敬,郑洪新.“命门”辨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7):1537-1539.

猜你喜欢

藏象命门肾精
藏象辨证体系的理论构建研究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说说脱证的中医急救
中医命门学说在职业病预防中的应用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藏象学说发展的探讨与意义
抓住“命门”练太极
五子衍宗丸改善肾精亏虚证大鼠精液质量及机制研究
《内经》《难经》命门概念源流之文献考辨
藏象学说本质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