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胆泻肝汤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体会
2014-04-05李辉
李 辉
(江苏省泗洪县分金亭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 泗洪 223900)
龙胆泻肝汤治疗耳鼻咽喉疾病体会
李 辉
(江苏省泗洪县分金亭医院耳鼻咽喉科,江苏 泗洪 223900)
龙胆泻肝汤出自《医方集解》,由龙胆草、栀子、黄芩、甘草、柴胡、生地黄、车前子、泽泻、木通、当归等组成。有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功效。我们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耳鼻咽喉疾病收效颇佳,举例如下。
1 脓 耳
王某,女,42岁,2013年4月26日初诊。平素脾气暴躁易怒,3天前与人争执,当天夜间复因受凉出现左耳疼痛,逐渐加剧,呈跳痛感,通宵未眠,至次日中午左耳内有脓流出、带有血水,耳痛随脓出稍减缓。静滴抗生素治疗病情如故。左耳内流脓,低热,头痛,心烦,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体温37.8℃,面色略赤,精神烦躁,左耳鼓膜红肿、紧张部小穿孔,有脓血性分泌物自穿孔处流出,右耳鼓膜未见异常,双鼻下甲轻度肿胀,鼻、咽黏膜轻度充血,音叉检查左耳传导性聋。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左)。中医诊断为脓耳(左)。辨证属肝胆火盛。治宜清肝泻火,解毒排脓。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黄芩9g,栀子9g,柴胡6g,败酱草15g,连翘12g,车前子15g(包),泽泻15g,木通6g,生地15g,丹皮12g,皂角刺9g,大黄12g(后下),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外用3%双氧水洗耳,0.3%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每日4次。盐酸羟甲唑啉喷剂喷鼻,每日2次。3天后复诊,体温已正常,诸症明显好转。原方去大黄继服7剂后,耳内流脓控制,鼓膜红肿消退,嘱再服龙胆泻肝丸1周以善后。注意饮食起居,调畅情志。1个月复查鼓膜穿孔愈合,听力如常。
体会:患者由于肝胆素有郁热,复因感受外邪,引动肝胆之火,循经上蒸,热毒结聚耳窍,化腐成脓,发为脓耳。故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因脓中带血唯恐伤阴动血,故去甘温之当归,加丹皮清热凉血,败酱草、连翘清热解毒,大黄解毒通便。因鼓膜穿孔小、脓液引流不畅,故加皂角刺消痈排脓。
2 耳火带疮
朱某,男,30岁,2013年11月2日初诊。1周前受凉疲劳后右耳廓剧烈疼痛,第2天右耳甲腔疱疹、烧灼感,心烦难寐,口苦口腻,在乡镇医院予阿昔洛韦软膏外搽及抗生素口服病情无好转。近两天又见口角左歪,右眼闭合不全,目赤眵多,溲黄便干。右耳廓前面皮肤充血,耳甲腔见成簇绿豆大小疱疹,部分破溃、流黄水及结痂,口角左歪,右眼闭合不全,白睛外露充血,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西医诊断为耳带状疱疹(右)。中医诊断为耳火带疮(右)。辨证属肝胆湿热,脉络闭阻。治以清泻肝胆,解毒利湿,祛风化痰通络。用龙胆泻肝汤合牵正散加减。龙胆草9g,栀子9g,黄芩9g,柴胡6g,车前子15g(包煎),泽泻15g,木通6g,甘草6g,板蓝根20g,菊花12g,延胡索12g,生地20g,当归15g,全蝎6g,蜈蚣2条,僵蚕12g,天麻12g。水煎服,每日1剂。服5剂后右耳痛缓解,疱疹干燥结痂,夜寐能安,用力右眼可以闭合,苔转薄黄,脉弦略数。原方再服7剂,结合针灸,诸症悉除。
体会:患者为肝胆湿热蒸灼耳窍肌肤,脉络闭阻所致,用解表剂难以克邪,故选龙胆泻肝汤清泄肝胆湿热,牵正散祛风化痰通络。加板蓝根以助清热解毒之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菊花清肝明目,天麻祛风通络之痛,重用生地养血柔筋,合当归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后期配合针灸治疗面瘫,针药结合,可缩短病程。
3 鼻 渊
李某,男,55岁,2014年4月5日就诊。1周前受凉后鼻塞、流清涕,畏寒,3天后畏寒症状消失,鼻塞加重,清涕变为大量脓涕、带有血丝、味腥臭、擤不净,伴剧烈头痛及面颊部胀痛,口苦咽干,夜寐差,小便黄赤。在其它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静滴青霉素、利巴韦林治疗3天症状无好转。双侧鼻腔黏膜急性充血,中下鼻甲肿大,中鼻道黏膜水肿,双侧中下鼻道见黄色黏稠脓性分泌物,中鼻甲前端少许血迹,双侧上颌窦前壁压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副鼻窦CT示双侧筛窦及上颌窦腔黏膜增厚,上颌窦腔伴液平面。西医诊断为急性筛窦,上颌窦炎(双侧)。中医诊断为鼻渊(双侧)。辨证属胆腑郁热。治以清泻胆热,利湿通窍。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9g,柴胡6g,泽泻15g,车前子15g(包),木通6g,生地黄15g,当归15g,栀子9g,黄芩9g,苍耳子12g,辛夷9g,白芷15g,薄荷6g(后下),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盐酸羟甲唑啉喷剂喷鼻,每日2次,以双鼻腔通气为度。服药3剂后诸症锐减,原方再服7剂病愈。
体会: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味,导致湿热蕴积、胆失疏泄,加之风寒外袭、郁而化热,胆火循经上犯鼻窍而为病。治以清泻胆热,利湿通窍,选用龙胆泻肝汤,方证相合,与芳香通窍之苍耳子散合用,再辅以盐酸羟甲唑啉喷剂喷鼻收缩鼻腔黏膜促进引流,药到病除。
4 小 结
3例患者都有共同点,即病因病机为肝胆实火(或肝胆湿热)上犯耳、鼻窍。主证相同,即发病急、病程短,局部均有热象,口苦溺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等。治法相同,都是清泄肝胆实火(或清泄肝胆湿热),主方都是以龙胆泻肝汤加减。不同点在于辨证论治中需根据兼证选药,或针药并用,或中西药合用,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近年来国内出现多例因服用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损害的临床报道,引起医务界的注意[1]。原因是龙胆泻肝丸内含有木通,而木通含有马兜铃酸,马兜铃酸被实验证实可致慢性肾损害。
龙胆泻肝丸对肾功能的损害,有一部分是不合理使用所导致的,是中药西用所致的毒副反应,所以临床使用龙胆泻肝汤或龙胆泻肝丸要见证用药,应以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为辨证要点[2]。不能见病用药或中药西用。方中之药多苦寒,易伤脾胃,使用时应中病则止,不宜久服,药量不能随意加大,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不用,否则易出现不良反应。
马兜铃属植物关木通有毒性,而药物作用强毒性小的三叶木通或白木通可作木通正品入药。使用龙胆泻肝丸之前注意询问患者既往是否使用过含有木通的药物,以及使用后有无毒副反应。并且在使用前了解肾功能情况,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年老体弱者及孕妇、婴幼儿慎用。使用期间注意监测肾功能,尿常规,如有异常立刻停药。用药前还应告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在知情同意情况下,遵照辨证论治原则,可以继续使用[3]。
[1] 张娜,张庆莉,任翔.等.龙胆泻肝丸肾损害报告[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1):698.
[2] 邓中甲.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09.
[3] 焦一鸣,王放.谈龙胆泻肝丸的合理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5,5(3):94.
R249.7
B
1004-2814(2014)12-1161-02
2014-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