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法典债法编结构设计探讨
2014-04-05孙若蒙
孙若蒙
(淄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政策法规室,山东淄博255001)
一、编排我国民法典债法编的历史原因及现状
一直以来,在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中长期缺乏适宜国内民法发展的土壤,自由、平等的民法理念在国人心中并未深深扎根。我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法律制度主要以刑法和行政法为代表,造成了社会关系主体间强烈的人身依附性和公权为上的法律理念,平等主体间的私权利几乎没有存在空间。近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法学界开始引进和探索西方私权为中心的法律制度和法治文明,尽管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社会大众中远未形成正确的民法理念。一些民众对现行民法规定以偏概全,误解、甚至是随意滥用民法规定,[1]50这类现象在适用债法时更为突出。如果这种不正确的观点任其传播,必然会给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造成恶劣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逐渐融为一体,彼此间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市场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各国的基本社会制度。民主人权运动深入开展,逐步开启了民智。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日新月异,使得民法的内容日益膨胀,对于债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新制定的民法典如何分编,内容日趋增加的债法又如何编排设计,成为各个国家在编纂本国民法典时不可回避而又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我国也不例外。
我国现阶段的法律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宪法为统领,各部门法相配合的有机整体。以现行刑法为例,我国法律在编排时大都遵循“总分模式”,将该部门法中普遍的一般性规定加以抽象概括放在总则部分,各项具体规定则在分则中体现;对于伴随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而制定的新规定,又在分则中不断加以补充和完善。这种模式既符合国人的逻辑思维习惯,又保证了法律的稳定性和开放性。编纂我国民法典债法编,可以继续参照此类模式。
从目前情况看,多数专家学者支持我国民法典债法编按照“总分模式”进行编排。以债法总则为统领,在各分则中分别规定意定之债、侵权行为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等内容。在编排时也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体系结构的内在逻辑性。要充分考虑各部分内容是否必不可少且体系严密。物法与债法的编排顺序、债法总则的设立、债法总则与合同法总则的衔接、侵权行为的定位、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的安排等问题,则是重中之重。二是形式上的协调性。各部分内容是否详略得当、配套法条是否均衡等,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三是司法实践中的实用性。在维护债法内容稳定性和开放性的前提下,力争体现实际应用中的简便性和灵活性,以简洁易行的法律规范调整人们的行为,理顺社会关系。
二、编排统一债法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编排统一债法编的必要性
我国编排统一的民法典债法编,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促使债法体系化、完整化。
债法编可以整合债法内容,将先前孤立零散的法条予以合并,归纳相应民事权利,建构完整而准确的民事财产制度。我国目前已制定了《物权法》,编排统一的债法编能与《物权法》相配套,保证民法体系的内在协调。
2.促进债法条文简洁化。
对类似内容进行归纳,可以简化条文,减轻立法工作,节约立法成本和资源。法条的减少又避免了可能因内容庞杂而造成法律规定的前后矛盾,防止出现法律术语不规范等弊端。债法条文具体内容的减少,也可提高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效率,避免“多头治理”情形的发生。
3.与合同法、商法相融合。
合同只是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并不是债的全部。当合同法与债法发生冲突时,应遵从债法编的相应规定。我国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也需要统一的债法来沟通,并以此来协调彼此间的关系。
4.对债法各部分查漏补缺。
编排债法编,既可以对债法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又可以对债法各部分查漏补缺,促进债法体系的完整,弥补可能出现的法律漏洞。
5.维持债法体系的包容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法治实践的推进,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不可能预见到所有情况。统一的债法编,有助于构建清晰的债法体系,以此为基础,就可以将社会生活的变迁通过新的法律条款纳入到债法规范中。
6.发挥债法的指引作用。
统一的债法编甚至民法典,有助于发挥法律的指引作用,将国外先进的民法理念和国内的传统特色相结合,促进我国民事法律理念在大众间的推广、普及、应用。
综上所述,编排统一的债法编是必要的,其设计也应符合我国国情,满足一定的条件。
(二)编排统一债法编的可行性
1.现实基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深化,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获得认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日渐普及,这些都为债法的编纂奠定了现实的社会基础。
2.立法基础。
受大陆法系法典编纂的影响,“总分模式”的编排方式早已为人们所熟识。以往大量且充分的立法经验,也可为债法的编排提供借鉴。
3.司法实践基础。
以《民法通则》领衔的民事法律体系,在解决实际生活中各种疑难复杂的民事纠纷时,奠定了丰富的司法实践基础。现行的债法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出的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也为制定债法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债法编的编排设计
(一)债法编的具体架构
1.物法与债法的编排顺序。
物权和债权是现代民法中有关财产权的两大重要支柱,对于保障交易秩序,促进市场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如此,两者仍有很大的不同。物权是明确财产归属,调整静态的财产关系;债权是调整财产的流通关系,是调整动态的财产权。物权是法定性权利,是绝对权、对世权,权利主体唯一,义务主体不特定;债权则是约定性权利,是相对权、对人权、请求权,只在特定主体间发生权利义务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物权是债权的起点和归宿,债权是物权取得的手段之一。[2]69物权主要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而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只有明确财产归属后,才能上市交易。如果不先确定财产物权归属就流转交易,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我国民法典编排中,债法编排在物法编之后比较恰当,这也是我国民法学界主要倡导的编排模式。
国外民法典也曾出现将债法置于物法之前的情形,这只是反映特定时期内现实社会情况对法典编排的影响,并不改变物法在前、债法在后的大趋势,这在后来的民法典编排上也有体现。
2.债法总则的设立。
债法的概念起源于罗马法,是在各种有名契约对财产权益进行规定、对双方权利义务进行约束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债法总则根源于债法,是在各种具体债规定的基础上抽象出来,又适用于各具体债的抽象性、一般性原则。《德国民法典》独创性地将债法中抽象性、一般性规定剥离出来,独立成编,置于编首作为债法总则。这种创设“总则”,并以之统领全法的方式,在后来的法律制定中逐步推广开来。此后的代表性民法典大都仿效《德国民法典》的结构进行编排。所以说,设立债法总则有一定的历史渊源。
此外,以债法总则统领债法编还有四点优势:一是继续坚持以“总分模式”进行债法编排,利于传统与现代相承接,维护法律文化的传承性;二是协调抽象的法律原则与具体的法律规则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辅相成,利于保证法律的稳定性与开放性;三是债法总则与分则并存,可以体现出债法各部分的共性与个性,这种差异性使得体系化的各部分经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产生不同的“体效应”;[3]140四是可以相应扩大债法的适用范围,弥补法律不能及时应对社会新问题的弊端,防止类比推理、自由裁量的过多应用,保障社会主体的正当权益。
3.债法总则与合同法总则的衔接。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民法学界主要提出了两种衔接模式:两者并存或两者取其一。其中,第二种模式又可细分为:设债法总则而舍合同法总则;设合同法总则而舍债法总则。应当看到,在现今《合同法》完备、成熟的情况下,断然舍弃合同法总则是不可取的,而债法总则又是必须设立的。在这种情况下,债法总则与合同法总则并存模式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之而来的,就是在债法编中如何妥善安置合同法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合理衔接债法总则与合同法总则。对此,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一是原则上尽量保留合同法总则的内容,不能因为设立债法总则而人为打乱合同法总则。如若违反,可能会导致对《合同法》多年来司法实践经验的抛弃,不利于法律普及和节约立法成本,更有损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二是将包括合同法总则在内的债法领域内共通性规则纳入到债法总则中,对于那些超出合同法总则而又普遍适用于其他债的规则也纳入债法总则中。三是合同法总则保留适用于合同法领域的共性规则,剔除与债法总则相重合的部分。[4]9四是应减少合同法总则中准用性条款的适应,而由债法总则来规定。
债法总则与合同法总则可以如此衔接:合同的订立、生效、变更、终止等专门性规定保留在合同法总则中,而债的发生、效力、担保和消灭等规则置于债法总则中;代位权、撤销权等债的保全在债法总则中规定;违约责任规定在合同法总则中,不宜以债务不履行责任来替代违约责任;对债的损害赔偿规定置于债法总则中。
4.侵权行为的定位。
侵权行为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之一,在不同时期的代表性民法典和我国《民法通则》中,对其编排模式有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就是对侵权行为的定位,即侵权行为到底是债还是责任的认定。
应当说,由于法律传播和翻译的原因,不少人认为债的本质具有财产性,而侵权行为后果具有多样性,不应归于债法中。但现代法学对债最经典的定义是“特定当事人之间请求为一定给付行为的法律关系”。[5]3侵权行为发生后,受害人有权请求责任人给付一定的民事行为,不仅包括给付财产性行为,还包括赔礼道歉、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等不具有财产属性的履行方式。这完全符合债的概念,表明了侵权行为是债而非责任。所以,侵权行为应置于债法编。
侵权行为之债在债法编中的编排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相对独立模式。在债法总则的统领下,侵权行为独立成章。二是绝对独立模式。侵权行为在整个民法典内独立成编。笔者认为,在坚持“总分模式”编排和侵权行为是债这两个基本前提下,编排侵权行为可采取相对独立模式。侵权行为编入债法分则部分,与意定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依照各自的适用范围及内容的多寡进行编排,既可保证债法编内容的逻辑严密,又可维护编章结构的内在统一。
5.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的安排。
对于无因管理之债与不当得利之债在债法编中的编排模式,我国民法学界也有过争论。一是因为两者类似于准契约,是一种法律上的拟制,实际上可以产生类似于合同的效力,故将两者编排到合同法中;二是将两者作为意定之债、侵权行为之债的补充,置于债法总则中;三是直接将两者单列成章节。
作为债的发生原因,两者虽然法条规模较小,但在逻辑上是与意定之债、侵权行为之债并列的。无论是把二者放置在合同法里作为准契约对待,还是放置在债法总则中,均有令人不满意之处。
在债法编“总分模式”框架定位下,在编排时既要注重维护债法内在的逻辑严密性,又要注意维持其外在形式的协调性。所以,可以依照第三种模式,在债法总则之下将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单列成章节,按照顺序排列在债法编中。按照意定之债、侵权行为之债、无因管理之债和不当得利之债的重要性由重到轻进行排列。这样,既可以保证债法编内容体系严谨,又可以保证其形式美观流畅,易于为大众接受和掌握。
(二)债法编的整体结构设计
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大都依据“总分模式”和“债的发生根据理论”等传统观念进行民法典债法部分的编纂,整体上逐步淡化债法中合同法的主导地位,为侵权行为保留较大的独立空间。目前,传统的债法结构已受到严峻挑战,民法学界关于解构传统债法体系的声音不绝于耳。面对这种情况,正好以我国民法典编纂为契机,在对传统债法结构予以维持的基础上,将新的观点科学地反映到债法编中,对各项具体内容进行不同程度地变革与创新,以充分适应我国的现实国情。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典债法编的结构编排可以作如下设计:
债法编
第一章:债法总则
第一节:债的一般规定
第二节:意定之债的一般规定
第三节:侵权行为之债的一般规定
第二章:债法分则
第一节:合同法分则
第二节:具体侵权行为
第三节:无因管理之债
第四节:不当得利之债[6]60
四、结语
梅因在《古代法》中提到:“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法律学制度从一部‘法典’开始,也随着它而结束。”[7]由此说明一部完备的法典,在一个国家、一种法律制度文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法典既是法律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又是一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法典债法部分进行系统编排设计,将现阶段债法规则系统性地纳入其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李莉,郑素梅.论民法理念及其显示意义[J].当代法学,2005,(5).
[2]贾凯.浅析债权法在民法典中的设计[J].理论研究,2010,(9).
[3]王建平.民法法典化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4]王利明.中国民法典学者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债法总则编·合同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5]王泽鉴.债法原理(1):基本理论·债之发生[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6]王全.债法总则的功能与体系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