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立三与安源路矿罢工中的革命动员

2014-04-05龙长安薛锦蓓

关键词:李立三安源动员

龙长安,薛锦蓓

(1.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2.安徽工业大学 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李立三与安源路矿罢工中的革命动员

龙长安1,2,薛锦蓓2

(1.南京大学 历史系, 江苏 南京 210093;2.安徽工业大学 法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2)

安源路矿工罢工是近代一次著名的工人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工人阶级取得完全胜利而被载入工人革命史册。李立三作为杰出的工人革命运动领导人,其独特的革命动员方式,如文化动员、组织动员和经济动员,有效地唤起了底层民众对旧制度的仇恨和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斗争力量。这为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李立三在安源路矿大罢工革命动员经验,在以后的工人罢工组织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复制,为共产党人在后来的城市罢工和革命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李立三;安源路矿;工人罢工;革命动员

安源路矿罢工是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唯一取得成功的运动典范。这次罢工,锻炼了大批工会干部,并且,这次罢工中的成功举行也鼓舞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苦大众,为推动工人运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基础。目前,学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人革命运动有较多研究,如对陈独秀、刘少奇等在工人革命运动中的作用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是,对李立三在工人革命运动贡献研究不多,尤其对于其在工人运动中的革命动员工作研究较少。事实上,李立三在工人革命运动中的作用与地位十分突出。安源路矿罢工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一场工人革命运动,其中李立三独特的革命动员方式为工人运动取得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拟以安源路矿罢工为研究背景,深入探讨李立三在革命运动中的革命动员工作,分析其为革命斗争中的积极贡献,进而确立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 、安源路矿罢工之前的社会背景

安源路矿是江西萍乡安源煤矿和株萍铁路局的简称,地处江西省萍乡市,以生产煤炭而发展起来。在二十年代,是为日本资本家所控制的最大的生产型厂矿,拥有工人13 000余人,在中国早期工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在这种大型厂矿中,工人却面临严峻的生存考验。一方面,工人缺乏基本劳动保障,劳动环境十分恶劣。“早晨下得矿井去,不知晚上出不出”、“少年进炭棚,老来背竹筒,病了赶你走,死了不如狗”,[1]这些歌谣就是路矿工人们生存状况的真实写照。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工作,工人死亡时事故时有发生,据煤矿当局规定,一个工人的死亡抚恤金只有16元,而当时买一匹马则要50多元钱。[1]路矿工人每天要在非常高的温度和湿度下进行工作。同时,井下还有着粉尘,这非常容易造成肺结核;井下的水、火、煤气、煤尘、顶板等也严重威胁安源路矿工人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路矿工人的劳动收入非常低。安源路矿的工人们每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连续两个星期不出井也是常有的情况。平均每个安源路矿的工人每月能够创造70块钱的价值,然而安源煤矿局所给每个工人的每天的平均工资却只有0.27元,每月平均8.1元。与同时期各个国家的煤矿工人的工资水平相比较:日本煤矿工人每日平均工资为0.6元,每月平均工资为18元;英国煤矿工人每日平均工资为1.6元,每月平均工资为48元。[2]安源路矿的工人的工资与日本、英国煤矿工人相比差距明显,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此外,当时安源路矿的工人的工资不仅要扣除伙食费,还要扣除炸药费、用油费、用箕子费等。[2]此外,安源路矿工人在工作劳动中工具的消耗费用要从工人工资中扣除,加上工头克扣工人们的工资,工人们拿到手的工资不及应收入的一半。

由于长期受到压迫、剥削,又缺乏有效的参与政治渠道以改善生存环境,安源路矿工人只能采取暴力以反映诉求,例如破坏机器、捣坏洋人住宅、痛打洋监工、同工头清算工资、罢工等。但由于斗争的规模较小,工人组织能力弱,针对资本家和旧政权的斗争均以失败而告终。这不仅没有使路矿工人的工作待遇提高,反而让政府当局和日本资本家加强防范,导致对工人的盘剥与压榨比以前加重。[3]安源路矿工人承受的痛苦异乎寻常地加深,已经无法生活在旧有生活模式之中。政治革命的根源在于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工人持续的暴动,形成了阶级之间严重的对抗形式,安源路矿本身的社会与政治危机在进一步加深,这为革命的爆发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世界革命形势影响下,国外工人运动形势如火如荼展开,这给国内先进的知识分子和安源路矿工人们带来了积极影响,尤其是与中国相邻的俄国革命运动给予中国人民极大启示。中国与俄国具有相似的国情,如经济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低、人民受到各界势力压迫、生活困苦等。因此,中国的先进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积极借鉴俄国的实践经验。俄国革命爆发初始,北洋政府意图封锁消息,杜绝十月革命给中国带来影响。然而俄国革命爆发的第二天,革命的消息就在中国知识界得到传播。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建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苏俄的成功向中国透露了这样一个讯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从理想变为现实。国内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开始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向社会各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此外,俄国革命赢得胜利这一实践推动了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的诞生。显然,俄国革命的胜利不仅给国内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新的政治思想与建党理念,还给中国无产阶级带来了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的勇气。

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党人将党的主要目标确定为集中力量组织工人运动。为了寻找开展工人运动的突破口,共产党人来到有“江南煤都”之称的安源煤矿进行实践调研。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口成分、阶级构成与状况、工人对待革命的态度等。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调查,共产党人进行分析,弄清楚社会各阶级的关系,正确判断什么是革命主要力量,什么阶级是敌人,什么阶级是可以拉拢的同盟,尽可能的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此外,通过调查研究工人们对革命的态度,制定出如何更好的组织工人开展工人运动的政策、方针。革命需要有群众的自觉的革命意识,但是革命的觉悟不是工人阶级能够自发形成的,必须进行灌输。通过对安源路矿的研究,共产党人发现安源地区工人多且集中度高,工人与剥削阶级矛盾激烈,具有很大的革命潜力,同时,安源位于三省交界处,远离大城市,政府统治腐败,控制力也相对弱。因此,这为中共向安源进行渗透与进行革命动员提供了最佳时机。20世纪20年代初,毛泽东向刚回国的李立三介绍了国内当前的革命形势,指出当前的革命重心应该是集中力量开展工人运动,并着重向李立三介绍了安源路矿工人的斗争状况。此后不久,李立三被指派到安源去领导安源路矿的工人进行革命运动。掀开安源路矿工人进行斗争的新局面。

二、安源路矿罢工中的革命动员方式

对安源路矿工人进行革命动员是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贯穿始终的重要工作,革命动员的成效实际影响着罢工的成败。李立三主要通过文化动员、组织动员、经济动员三种动员方式,最终形成革命动员的合力,为路矿罢工提供坚实的理论、人员与组织保障。

李立三深知文化的动员效果,因此,文化动员成为革命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立三认为,工人革命动员的对象是一群文化水平、思想觉悟、阶级意识普遍不高的路矿工人,如何能够向这些工人群众更好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的启发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这是文化动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兴办工人补习学校,教工人们认字、提高工人文化水平成为李立三进行革命动员的重要途径 。[4]在安源,李立三通过所认识的一些工人的帮助办起了平民学校,在门口挂上了学校的牌子,贴了县政府的布告,又在街头和矿上贴了几张招生广告。学校最初只有三四十个工人子女入学,由李立三直接任教。在办学过程中,李立三以拜访学生家长为由,广泛与工人群众接触,借机向他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发现他们当中的优秀分子,逐渐把他们训练和组织起来,从中发展一群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依靠青年团员们的努力,李立三成功创办了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附设于平民小学内。白天李立三给工人们的子女上课,晚上则是为工人们宣传和讲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李立三创办工人补习学校的目的是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人认识字,有了文化,才能学习马克思主义,接受新思想,才能启发工人阶级的思想觉悟。[5]李立三通过自己挨家挨户的串门,动员工人们走进学校读书识字。同时,他还结合工人们的文化水平,结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编写一些通俗易懂的教材,如《小学国语教科书》、《工人读本》、《补习教科书》等,教工人们识字。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工人们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安源路矿工人在工余接受革命理论文化培训,深入学习了这些文化思想后,工人们对这些新的思想能够接受并且有了自己的理解,阶级觉悟得到了迅速提高。创办工人补习班是教育安源工人、组织安源工人、武装安源工人投入到工人革命运动的有效手段与途径,有效的通过文化动员将安源路矿工人团结起来,为无产阶级革命训练队伍,培养人才,发展和积累革命力量。

组织动员是李立三革命动员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安源路矿工人组织动员的重要载体是工人俱乐部。李立三很早就深刻的思考工人俱乐部的性质与组织等问题,并认识到创办工人俱乐部的必要性。

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成立之初大多数工人们对俱乐部了解不足。因此,有些工人将工人俱乐部简单理解为工人的“娱乐机关”,有些工人则是把工人俱乐部理解为工人的“救济会”,还有工人认为工人俱乐部只是工人相互交流研究技艺的机构等。然而,李立三决议创办工人俱乐部的初衷却不是工人们所理解的那么简单。他认为,建立工人俱乐部的宗旨是:联络感情,涵养德性,团结互助,共谋幸福。他希望工人俱乐部能够具有以下职责:第一个职责,就是能够与资产阶级斗争;第二个职责,就是能够教育和训练工友,使他们有阶级的觉悟,知道什么是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如何冲突;第三个职责,就是要养成工人有管理生产机关的才能。

工人俱乐部成立之初,李立三通过自由演说,并散发千余份传单,同时还演出话剧等多种方式,提高工人们的无产阶级觉悟,让工人们积极加入俱乐部,了解俱乐部。安源工人俱乐部主要包括劳动介绍所、故工抚恤会这两个机构。劳动介绍所的职能是向没有工作的俱乐部成员介绍工作。故工抚恤会的职能是对参加俱乐部亡故的工友家属提供抚恤金。以此对亡故的工友表示哀悼,对困难的工友提供帮助。安源工人工人俱乐部给工人们带来了利益的同时,最终使工人逐渐形成团队意识和集体行动意识。1922年2月,中共安源路矿支部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产业工人中的第一个支部;1922年6月,筹建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安源地方委员会。同一基层党团组织成员开会、交流思想,集体行动,一方面促进了党团员对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党团组织的群众性与严密性,这为以后的革命行动打下扎实的组织保障。因此,李立三所采取的以建立工人俱乐部为手段的组织动员十分有效。

鉴于在国外所学的欧洲工人革命运动的经验,李立三提议创办工人消费合作社,更好地为工人谋求福利,从而进行经济动员。因此,创办了安源工人消费合作社成为实施经济动员的有效通道。

建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的目的是使工人不受资产阶级和富人的剥削。该消费合作社经营的项目不仅包括粮食、油、调味料等生活日用品,还包括银元兑换铜币业务。当时市场上1枚银元能够兑换280枚铜元,然而奸商们却在工人用银元来兑换铜元时压低银元价,使得工人们1枚银元只能换得260枚铜元。与此同时工人们向奸商借银元时得到较少的铜元,可是当还钱的时候奸商们又要求按市场价也就是1枚银元兑换280枚铜元的兑换率来还钱。[6]因此工人受到了很大剥削,利益损失严重。而消费合作社任何时候都按照市场正常的固定价格兑换,使得工人们具体物质利益得到保证。此外,工人俱乐部的每个会员发放购物证,工人持购物证能够在消费合作社购得廉价物品,而没有购物证则只能购买平价物品。合作社的意义和带来的利益逐渐印入工人意识中,要求加入合作社的人不断增加。消费合作社的创办不仅能够减轻商人们对工人们的剥削,而且训练了工人们管理经济的能力。

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自成立后不断地给工人群众带来各种实在好处,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工人们的利益,减轻了工人们所受到的压迫和痛苦。工人消费合作社处处为工人们谋利益,这与资产阶级不断地剥削与压迫工人们的现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成功地将安源路矿工人“日常的苦难”上升为“阶级的苦难”,进而塑造了他们的共同阶级意识,更好地动员了安源路矿工人们投入到革命实践中。

李立三从文化、组织和经济三个层次实施的革命动员,其核心思想集中于安源路矿罢工中提出的著名口号:“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从动物到人的身份回归,它凸显了旧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反映了新理论对人本身价值的尊重与张扬。它有效回应了安源路矿工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诉求。这产生强烈的政治效果,激发和坚定了路矿工人的革命意志和革命理想。安源路矿工人在历经文化的启蒙和组织生活的锻炼后,思维观念、精神气质和行为模式为之一变,最终使一盘散沙的工人队伍转换成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路矿工人紧密团结在共产党周围,形成不可忽视的革命洪流力量,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最终催发了1922年9月的安源路矿罢工。

三、安源路矿罢工革命动员的效果及其历史地位

安源路矿革命运动是采取工人大罢工的革命形式,罢工胜利的条件首先就是要将绝大多数工人充分发动,严密的组织起来。同时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理解也成为安源路矿罢工运动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在安源路矿罢工期间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也是罢工运动胜利的重要条件之一。以革命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是革命的灵魂。无产阶级政党能最大限度地团结革命力量,使无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采取行动,使革命成为有组织的政治行动,并能根据形势的特点,提出革命的策略和任务。革命化了的知识分子对于中国革命作用显著。李立三所做的一系列革命动员工作为安源路矿罢工胜利提供了前提,在安源工人大罢工期间产生了以下两方面的效果。

首先,革命动员唤起了工人罢工的决心,获得了广大普通民众同情,减少了罢工来自社会的阻力。李立三对安源工人们进行文化动员时所提出的:“我们要活命,我们要吃饭!”“我们于死中求活!”“我们迫不得已以罢工为最后手段!”“我们要求的条件是正当的,我们死也要达到目的!”[4]等口号。不仅坚定了安源工人群众罢工的决心,还刺痛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内心。每句口号都将安源工人们所受的压榨、迫害等遭遇不断地向群众曝光,这一举措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同情。同时,这使得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变得合情合理,淡化与模糊了阶级斗争的色彩,成功争取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安源工人罢工运动的理解与支持。

其次,革命动员中强化了工人组织纪律意识,体现了工人组织控制社会基本秩序能力。李立三到安源领导路矿工人革命运动之前,安源的工人们面对长期的剥削也会有一些小规模的斗争,大多数都是通过暴力手段来进行斗争。但这些斗争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安源工人的被剥削的状况。因此,李立三在对安源工人们进行革命动员时屡次提出务必要保持安源路矿罢工运动中的社会秩序,避免内部产生暴乱,影响罢工的进行。安源路矿罢工开始后,罢工工人一直保持着高度的纪律性,工人俱乐部监察队佩戴红袖章,拿着小红旗,带着铁棍等武器,组成若干小分队,在各街市和工厂附近站岗、巡逻,以此来维持秩序。[7]同时在墙壁上贴上工人俱乐部的布告,以防止暴乱的发生。罢工期间秩序井然,社会各界都十分佩服。商家们不到天黑就纷纷闭市,生怕会因为罢工有工人乘此抢劫,街上除了工人监察队和警卫外,就没有人在街上逗留。原来在街上和宿舍区常常会有聚众赌博的情形,在罢工期间也是没有发生的。工人们都在家里不出来,没有工人俱乐部的条子,都不准通行。秩序之好,出乎众人意料。

李立三对安源路矿工人动员工作的成效十分显著。它一方面加强了工人之间的团结,激发了更高的政治参与。罢工胜利后,工人俱乐部成员由700多人激增到1.2万人;另一方面,密切了无产阶级政党与普通工人的联系,注意将工人力量纳入制度化轨道,实现有力组织与有效动员的结合。动员与组织的相辅相成,推进安源路矿罢工运动走向胜利。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指出,就政治参与的扩张而言,一切革命都包含着现代化;就新的政治秩序模式的建立而言,某些革命还包含着政治发展。[8]革命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它最终将宣告旧制度的灭亡,促进新制度的诞生。立三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安源路矿罢工运动的胜利是早期工人运动中的成功范例。这次胜利为之后中国的工人革命运动积累了宝贵的政治工作经验。尤其是李立三所采取的文化动员、组织动员、经济动员,这三种革命动员方式更是为之后的工人革命运动所借鉴。安源路矿罢工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1]彭生林. 安源工人运动的辉煌历史及其启示[J].求实, 2004(4):28-32.

[2]漆明,文正再.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迅速兴起的秘密之一[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7-11.

[3]武云,朱明清. 以工人为主体的工运史研究[J].广州社会科学,2003(1):164-166.

[4][美]裴宜理.重拾中国革命[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21-31.

[5]吕芳.论邓中夏的工人运动思想[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6]李思慎.中国工会历史人物传略——李立三[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21-22.

[7]薛世孝.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刘少奇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2006(4):257-263.

[8][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01-302.

LiLisanandtheRevolutionaryMobilizationinAnyuanCoalMinersStrike

LONG Chang-an1,2,XUE Jin-bei2

(1.HistoryDepartment,NanjingUniversity,NanjingJiangsu210093,China; 2.LawofSchool,AnhuiUniversityofTechnology,MaanshanAnhui243032,China)

Anyuan coal miners strike is a famous miners' strike in the workers revolutionary movement. In this movement, the working class' complete victory is recorded in the r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workers. Li Lisan, one of the leaders, effectively aroused the grassroots people's hatred for the old system and awareness for their own rights with his unique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methods, such as cultural mobilization, organization mobilization and economic mobilization, which helped form a powerful political force at that time and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victory of the Anyuan coal miners' strike. Li Lisan's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experience in Anyuan miners' strike was effectively copied in the organizational work of the following strikes, and provided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to organize city strike and revolutionary struggles.

Li Lisan; Anyuan coal miner; Workers strike; Revolutionary mobilization

2014-03-01

龙长安(1975-),男(土家),湖南怀化人,副教授,博士后,主要从事政治史方面的研究。

D231

A

1671-816X(2014)10-0973-05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李立三安源动员
红色安源娃追光之旅
岁月静好,安源
安源红
爱在安源山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李立三活着被开三次追悼会
国防动员歌
音乐迪斯尼
李立三三次追悼会之谜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