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挖掘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

2014-04-05谭杰王洪军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民族

谭杰,王洪军

(佳木斯大学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所,佳木斯154007)

赫哲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沿岸。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勤劳智慧的赫哲先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而又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使得赫哲族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挖掘、保护好赫哲族文化资源已显得日益迫切起来。

一、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简述

(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且内涵独特

赫哲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已有6 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新开流文化”[1]。先秦时期的肃慎人是文献记载中赫哲人的最早祖先,历经汉代的挹娄,南北朝时期的勿吉,隋唐时期的黑水靺鞨,辽金元时期的吉里迷、兀的改、野人女真,历史上的赫哲族“吸收了通古斯语族中其他民族成分,也吸收了蒙古族、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了多源多流、积淀深厚的民族文化”[2]。

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赫哲族创造、积淀并保持着独有的文化特质,即以渔业经济为主、辅以狩猎经济以及采集经济的经济文化类型——渔猎文化,“夏捕鱼作粮,冬捕貂易货以为生计”[3],并将这一文化带入现代,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活化石”。

(二)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在民间文学方面,有被誉为赫哲族英雄史诗的“伊玛堪”,神奇美妙、动人心弦的“特伦固”“说胡力”(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

在音乐舞蹈方面,有优美动听的“嫁令阔”(民歌)、清远悠扬的口弦琴(弹拨乐器),优美抒情的“阿康布勒”(赫哲族舞蹈的统称,以天鹅舞最具代表性)、欢快兴奋的“温吉尼”(即跳鹿神,是赫哲族萨满带领村民百姓集体参加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大型民间活动)。

在传统体育方面,有“叉草球”(让草球在草地上向前滚动,参加者掷叉将其叉住,以叉中多少定胜负)、“杜烈其”(将参加者分为两队,在一块空地上进行跑、跳、摔等比试)、“赛托日乞”(狗拉雪橇)、划船、摔跤等。

在传统饮食方面,有“塔尔喀”(生鱼)、“达勒格切”(烤鱼片)、“蹋斯恨”(鱼毛)、“莫温古饭”(鱼米粥)、“拉拉饭”(小米或小馇子粥)、稠李子饼等。

在传统手工艺方面,鱼皮服饰、生活用具、工艺品则享誉海内外。

(三)民族风俗淳朴浓郁

从衣食住行来看,赫哲族早年“以鱼皮为衣,暖如牛皮”[4],是“全世界使用鱼皮服装时间最长的民族之一”[5];饮食以鱼肉、兽肉为主,鱼的吃法多而独特,炒鱼毛、拌生鱼、烤生鱼、冻鱼片、鱼米粥等是赫哲人最喜欢的食品;“夏则巢居,冬则穴居”,形式有“撮罗昂库”(用木杆搭起的尖顶屋)、“温特合”(与“撮罗昂库”相似,顶部开口)、草窝棚、马架子(土坯砌墙,草苫顶;只有南面一面山墙,窗户和门都开在南山墙上)、“胡日布”(即地窨子:在地下挖出长方形土坑,再立起柱脚,架上高出地面的尖顶支架,覆盖兽皮、土或草而成的穴式房屋)等[6];出行则夏天靠船,冬天坐狗拉雪橇。

从婚俗来看,选婿并不以门当户对为主要条件,而是看重劳动技能:赫哲族有“比武招婿,能者娶妻”[7]的谚语,就是在摔跤、滑雪、射箭、设伏弩、捕鱼、狩猎等活动中挑选佼佼者为女婿;择媳则以聪明贤惠、心灵手巧为主要标准。

节日期间的文娱活动则主要有说唱伊玛堪,唱嫁令阔,跳天鹅舞、萨满舞(巫师服装饰以兽骨、兽牙,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饰以鹰翎,所执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动作大抵模拟野兽或雄鹰)、鱼鹰舞、手鼓舞,弹奏口弦琴等。

(四)民族工艺琳琅满目

赫哲族是至今仍有鱼皮制作技艺并传承下来的唯一一个民族。鱼皮制作是奇特复杂的技艺与流程,其中鱼皮熟制、鱼皮染色、鱼皮纹饰制作、鱼皮线制作、手工缉缝以及鱼皮图案版包绣等是关键和精华部分。赫哲人经过选料、剥皮、晾干、鞣制、裁剪、拼接、缝纫、染色、贴品等工序,加工出长袍、上衣、裤子、手套、鞋、袜子、袖带、绑腿等服饰。赫哲族用桦树皮制成桦皮船、桦皮箱、桦皮盒、桦皮桶、桦皮帽等生产、生活用具,这些桦皮制品不用粘贴缝合,而用榫卯搭接技艺精巧地咬合,再在外面刻上花纹图案,既美观,又严密、坚固。

赫哲族所掌握的雕刻技艺甚为精细,在舟船、住房、摇车、箱子、帽子及各种日用器皿诸如盆、盒、碗、勺、篓等桦皮制品上,采取阴、阳刻或点线结合方式雕刻云纹、花草、鸟兽、鱼虫、山川、树木等图案,非常美观。图案艺术也堪称一绝,旋涡纹、菱形纹、螺旋纹、云彩纹、鱼鳞纹和波浪纹等各种图案和纹饰被巧妙地运用到服装、器皿、神具乃至生产工具上,别具一格,美观大方。此外还有鱼骨工艺、剪纸艺术,等等。

二、传承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所面临的困境

赫哲族先民们为我们创造了解读那段鲜活历史的宝贵财富,然而,曾经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在目前的传承与发展中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赫哲族传统文化面临消亡的危机

赫哲族是一个有语言没文字的民族,赫哲族语言的“使用经历了一个由社会退入家庭,由家庭全体成员退而局限于部分老人的过程”[8];“伊玛堪”“说胡力”“特伦固”“嫁令阔”等一些依靠口耳相传的赫哲族传统说唱艺术“没有了能听懂赫哲语的听众以及可以传承的后人,失去了孕育发展的沃土”[9];鱼皮技艺、桦树皮工艺、雕刻技艺、图案艺术等也濒临失传。

(二)全社会对保护赫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在保护与发展赫哲族民族文化事业方面,国家制定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但并没有营造出浓厚的保护文化的社会氛围;且赫哲人从政策中得到的实惠较少,对相关知识了解也不足,尚且缺乏对本民族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保护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相关政府机构、企业、社会团体和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对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也不够,不能以全局的眼光看待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存在着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

(三)挖掘保护工作缺乏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工作涉及的范围和环节较多,目前还没能建立起科学高效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区域联动的工作机制,存在职责分工不明确,立项、引资、开发、建设和保护等实施层面缺乏配套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和必要的技术规范以及部分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等问题。

(四)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和专业机构工作不力

在现有从事文化保护工作的人员中,存在专业知识掌握得不够,摄录、照相、记谱、文字撰写、音像资料制作等专业技能缺乏的问题;且资料征集之后,缺乏开展系统研究、总结经验及探索文化保护工作规律的能力,对实践工作指导力度不足。而作为弘扬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博物馆、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在宣传和介绍民族文化方面的工作做得也还很不够。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和专业机构工作不力,使得民族文化保护工作不能规范有序地、在一定科学理论指导下有效地进行,致使民族文化产品雷同单一,难以形成品牌和规模。

三、关于进一步保护、挖掘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的六点建议

(一)多方位抢救民族文化技艺

第一,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包括“伊玛堪”“说胡力”“特伦固”的讲述者,鱼皮服饰、鱼骨工艺品、桦皮制品的制作大师,“乌日贡”(每年旧历五月十五举行的整个民族的文体比赛)、河灯节(每年旧历的七月十五,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鹿神节(每年旧历九月九,全村点上篝火,供上酒肉,跟着萨满跳鹿神舞,以祭祀鹿神,庆祝出猎顺心如意,祝贺部族人丁兴旺)等传统节庆的组织者等等。对于这些传承人,既要授予他们传承人的荣誉,也要对他们进行物质上和资金上的扶持与资助,更要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绝技传授给弟子,使得民族技艺能够代代传承。

第二,设立生态保护区。在赫哲族聚集的佳木斯市敖其镇、同江市街津口乡、抚远县抓吉镇及饶河县四排乡等地,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对赫哲族生产生活的大环境进行综合性、整体性的保护传承。

第三,要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获得经济效益,从而调动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来。

(二)多渠道展示民族文化魅力

广泛组织赫哲族群众进行民族文化活动,特别要搞好赫哲族大型的传统节庆活动,如前文所述“乌日贡”、河灯节、鹿神节等等;并组织开展民族工艺品展、说唱艺术表演、赫哲族文化周等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充分展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底蕴和魅力。

(三)多层面建设民族文化阵地

应建设或复原标志性文化设施,包括民族文化馆、民族博物馆、赫哲族图腾柱、“撮罗子”(原始民居)、萨满屋以及民族工艺品作坊等,再现赫哲族生产生活场景;要加强基层民族文化设施建设,根据赫哲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状况和服务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建设乡村文化中心、村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等。

(四)多机制保障民族文化发展

第一,政策保障。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步伐,研究制定挖掘、保护和利用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的配套政策,成立赫哲族民族文化开发办公室和保护中心,从而使相关工作责任化、规范化。

第二,经费保障。拓宽社会资金筹措渠道,通过争取项目、社会捐赠、多方筹措等方式,增加对民族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安排专项资金,加大财政预算,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并设立基金管理机构,保障有影响的重大民族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

第三,人才保障。在各赫哲族中小学校开设民族语言、传统手工技艺、说唱伊玛堪等课程,并开办民族民间文化培训班;大力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素质;积极借助外力,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方面的专家到赫哲族聚集区采风、研究和创作。

(五)多形式宣传民族文化精髓

可制作光碟、画册、纪念封等系列宣传品;要积极与高端媒体合作,不断推出以展示赫哲族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宣传片;加大网上宣传力度,建立诸如赫哲族民族文化之窗、赫哲族公众信息网、赫哲族工艺品宝库等门户网站。

(六)多链条开发旅游文化产业

第一,整合旅游资源。进一步融合佳木斯敖其、同江街津口、抚远抓吉、饶河四排等地的旅游资源,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圈。

第二,发展传统工艺品加工业。成立传统工艺品研发基地,组建相应规模的企业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单位,形成鱼皮工艺品、鱼骨工艺品、桦皮工艺品、兽皮工艺品等四大门类,平板粘贴、绣缝、镂空、浮雕、圆雕等多种技法综合运用,人物、山水、花鸟、瑞兽等主题多样的产品加工生产。

第三,发展特色餐饮业。大力推广以牛尾巴焖米饭、柳蒿芽炖嘎牙子汤、汆狗鱼丸子、烤“塔拉哈”、拌鲑鱼籽等为代表的,集美味、特色、养生于一体的民族传统饮食。

第四,组建专业演出团体,全方位展示赫哲族传统文化。包括说唱伊玛堪,演奏口弦琴,表演天鹅舞、鱼鹰舞、萨满舞,以及“杜烈其”、射箭、叉草把、叉草球、赛狗爬犁等传统体育项目等。

总之,民族文化可以展示民族形象,可以优化生存环境,可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可以创造社会财富。要保护、挖掘赫哲族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出积极、健康、向上的现代化特色文化品牌,使赫哲族民族文化绽放异彩。

[1] 张敏杰.赫哲族渔猎文化遗存[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12.

[2] 刘忠波.赫哲族简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9.

[3] [清]曹廷杰.西伯利亚东偏纪要[M]//金毓黻.辽海丛书:第四册.沈阳:辽沈书社,1985:2284.

[4] [清]张缙彦.宁古塔山水记·域外集[M].李兴盛,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

[5] 孔德明.从赫哲族鱼皮服饰探寻三江平原的造物文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5).

[6] 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45-49.

[7] 黄泽,刘金明.赫哲族——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乡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243.

[8] 刘敏.对赫哲族历史文化传承与演变的认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11).

[9] 杨京彪.赫哲族传统文化传承现状调查[EB/OL].http://twnchinese.net/wp-content/uploads/2008-06-11.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民族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我们的民族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多元民族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