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心颗粒基础及临床研究进展
2014-04-04天津市北辰中医医院300400黄悦
天津市北辰中医医院(300400)黄悦
稳心颗粒由山东步长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995年由卫生部批准为三类新药,其药物组成和处方工艺已获国家发明专利。稳心颗粒的配伍特点与炙甘草汤一脉相承,《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该药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组成,是在多年治疗心律失常经验古方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制药工艺研制而成的复方中药,方中党参为君,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定惊悸;黄精补脾益气,滋心阴,辅助党参益气生血,为臣药;琥珀活血散瘀,定惊安神;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共为佐药;甘松行气开郁醒脾,使君臣药补而不滞,为使药。诸药合用,可使心气充盈,心阴得补,能舒经活络,气血畅通,定心安神。其主要功效为益气养阴,定悸复脉,活血化瘀。主治气阴两虚兼心脉瘀阻所致的心悸不宁、气短乏力、头晕、心烦、胸闷、胸痛。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早搏、房颤、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不齐。自临床应用以来,其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使心脏病得到有效控制。笔者现将部分稳心颗粒相关基础及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稳心颗粒对心脏电生理影响的基础研究
崔长琮[1]报道,步长稳心颗粒可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并能显著缩短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表明稳心颗粒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安全性高。孙小霞[2]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家兔左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探讨稳心颗粒抗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结论显示,稳心颗粒增加家兔内层心室肌细胞的电流强度,使心室的跨壁复极离散度减小,这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晋军[3]等研究也发现稳心颗粒可同时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对人心房肌细胞膜钾电流及钙电流的作用,使其电流密度下降程度明显减轻,为稳心颗粒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刘明鑫[4]研究步长稳心颗粒对心力衰竭兔心室肌在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分别对兔心衰模型开胸记录心室肌单向动作电位(MAP)及有效不应期(ERP),左室心尖三层心肌的动作电位复极90%时程(MAPD90)并计算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测量心室颤动阈值(VFT)。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可能通过缩短TDR和提高VFT起到抗心衰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但不能使心衰时已延长的MAPD和ERP发生改变。李小威[5]在研究稳心颗粒对人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2(HCN2)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时发现稳心颗粒呈浓度依赖性增强HCN2瞬时电流,减缓通道激活和去激活过程。
梁锦军[6]等在稳心颗粒干预心肌梗死后合并抑郁大鼠研究中,探讨其对心梗后抑郁大鼠心脏电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稳心颗粒能改善心肌梗死后抑郁大鼠心脏电重构,包括缩短单向动作电位和左室有效不应期,增加室颤阈值,从另一角度证实稳心颗粒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2 稳心颗粒对心率变异性及QT离散度影响
2.1 心律变异性 易志强[7]在观察稳心颗粒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中证实,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合并心律失常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对预防心源性猝死及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林文果[8]对80例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3个月以上病情稳定有心律失常的患者分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心律失常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但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治疗,结果显示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室性异搏次数和室上性异搏次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并且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异位搏动次数的减少更为明显,稳心颗粒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SDNN[所有窦性心率R-R(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全程记录中每5min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PNN50(全程记录中相邻NN间期差值>50ms的个数)和RMSSD(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均显著增加,但治疗后稳心颗粒组较对照组SDNN、SDANN、PNN50增加更为明显,这一观察结果提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可以更好地减少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后室上性和室性异位搏动的发生次数,同时可以明显增加其心率变异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
石刚[9]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稳心颗粒,观察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2个月后,治疗组心率变异性改善,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稳心颗粒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方面,侯晓林[10]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作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患者中,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稳心颗粒,可以更好地控制心律失常,同时可以显著增加其心率变异性,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其预后。
2.2 QT离散度 石刚[9]在同一文章中观察了稳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得出结论显示,稳心颗粒能够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并能降低其QT离散度。
汪明慧[11]等观察常规治疗加稳心颗粒对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心功能及QTc间期和QTc离散度的影响。将ICM伴心功能不全8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无糖型稳心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及QTc间期和QTc离散度的变化。观察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率为62.8%,对照组为48.8%;两组心功能改善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Tc间期和QTc离散度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可明显改善ICM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心功能,缩短患者QTc间期和QTc离散度。2011年崔红利等[12]发表文章证实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药稳心颗粒能明显降低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和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012年李晓召等[13]发文探讨稳心颗粒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校正QT离散度(QTcd)的影响,他们将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2h以内患者随机分组,试验组在与对照组相同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稳心颗粒,并分析对比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前后QTc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QTc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QTcd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稳心颗粒能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QTcd,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中药在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此外,赵卫东等报道,探讨稳心颗粒对脑心综合征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对28例脑卒中引起的脑心综合征应用步长稳心颗粒治疗,观察治疗后症状和心电图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稳心颗粒治疗组心电图恢复好转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时间提前。结果显示,稳心颗粒对脑心综合征有显著效果。
3 临床疗效观察
3.1 在甲亢治疗中 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动过速多为窦性心动过速,主要是由于甲状腺机能增高,分泌甲状腺素增多,使血液循环中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甲状腺激素增高可使交感神经及肾上腺髓质兴奋,血液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β-肾上腺能受体增多及甲状腺激素间接或直接作用于心肌及周围血管系统,使心肌收缩增加,心率增速。目前,临床所用的抗甲状腺药作用缓慢,不能迅速控制甲状腺机能亢进的多种征兆,尤其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β受体阻滞剂是化学合成剂,通过阻断β受体,抑制心律失常,但其明显的负性肌力、负性变时和负性传导作用可引起心律减慢,传导阻滞和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且具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一样的高致死率风险。闰莉梅[14]在研究中发现,根据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具体情况在治疗甲亢基础上应用步长稳心颗粒对甲亢性心律失常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孙红梅等[15]在研究稳心颗粒治疗甲亢症并发心房颤动疗效观察中证实,常规加稳心颗粒治疗甲亢并发心房颤动疗效较好。2012年童春华等[16]在相似临床观察中也证实了上述结论,同时发现患者服稳心颗粒后3个月心室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还发现稳心颗粒治疗组复律为23.2%,对照组为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稳心颗粒加常规药物治疗较以往常规药物控制心室率有较好疗效。
3.2 在心衰治疗中 孔凡炬[17]将急性左心衰竭伴心律失常患者分为对照组(硝普钠加多巴胺)及治疗组(稳心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为65.00%,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赵春祥等[18]观察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他们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服用胺碘酮,治疗组服用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连续治疗4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治疗组临床及心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和97.7%,对照组分别为83.7%和7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证实了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疗效显著。
小结:在上述基础实验研究中,中药复方制剂对基础生理病理学存在客观作用效果,但是复方制剂由于不能完全溶解于水、 成分的复杂性,很难利用现有的技术在血液中检测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在心肌细胞和离体组织水平上的研究中会出现一些困难及结果的偏差,所以尽管稳心颗粒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相关研究缺乏相应大型循证医学的支持。
综上所述,稳心颗粒治疗效果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上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为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