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
——以和谐为核心,以模型为手段,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2014-04-04侯丽平
□侯丽平
关于新农村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哲学思考
——以和谐为核心,以模型为手段,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
□侯丽平
本文阐述了重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及必然性,并分析了什么是“和谐”及“和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以“和谐”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指导思想。用模型方法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从X村存在的问题出发,把经济建设作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来抓。利用优势资源,结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的目标,从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建筑等方面来建设新农村。
新农村建设;模型分析;和谐;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转型时期,怎样实现高耗能、高污染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化,成为了社会研究的热点课题。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必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笔者就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如下论述: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尊重农民意愿,从实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①的新型农村。
(二)重新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1.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农”)问题凸显并加剧。
2.城乡贫富差距逐渐增大。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相差209.8元,1992年相差1242.6元,2009年相差12022元。
3.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和城市高失业的矛盾加剧。
4.我国外部经济环境处于恶化状态。
5.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6.我国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性
必然性决定事物发展的根本方向。国家领导人遵循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或规律,同时充分估计到各种偶然因素的作用,运用辩证统一的方法,以敏锐的政治觉悟准确地认识到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方向,从而制定了一个正确的近期发展计划——新农村建设。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性:
1.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必然选择。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缩小城乡差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手段。
3.为了解决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和城市高失业的矛盾,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最佳的选择。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出口产品多次遭遇的反倾销、反补贴、反规避、反垄断、保障措施调查等,并且技术性贸易壁垒也越来越多。在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的情势下,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加之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大环境里面,要能顺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必须要增强综合国力,不能有短板,所以最薄弱的环节——农村建设,必然会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二、“和谐”对建设生态新农村的启发
(一)什么是和谐
和谐的本意是:协调、调和。
古希腊哲学中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和谐”这一范畴,并认为和谐是:“将不同的东西美好地连接、调和在一起”。中国古代哲学家则提出“和而不同”这一思想,并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表明,和谐是不同的事物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和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什么是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生产资料公有的、按需分配的和高度文明的理想社会。
2.古代“和谐”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1)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类社会从自然界演变、发展而来,也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种存在形态。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演化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②所以,“人类社会只要存在,就必然处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③既然人与自然有如此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有了这样的思想,例如:《老子》里面这样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应以自然规律作为人的行动指南。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④表明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发展与社会安乐的基础。
(2)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即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所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必须充分认识人和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互利共生。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人与社会的和谐进行阐述:
1)政治和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⑤“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⑥,孟子的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以德治国”与“以仁施政”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对国家的治理、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经济和谐
孟子说:“无恒产者有恒心,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⑦所以要使社会和谐稳定,一定要让百姓有固定的收入,至少能够满足温饱要求。人的需要不应受到压制,而应以合理的方式给予满足,并不断提高其需要的质量。
(3)人与人的和谐
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见“人和”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还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们常说“和气生财”,若老百姓有如此境界,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社会也将其乐融融。
三、用“和谐”的思想指导新农村建设
(一)X村的基本状况
X村位于X县的西北部,幅员8.28平方千米,农业户数1027户,农村人口3993人,劳动力2538个,外出务工人数1036个,耕地面积5335亩,年平均温度11.8℃,年降雨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属于中山区地貌,海拔1096米。
有丰富的莹石矿产资源,森林覆盖面积广,地势高低不平,地理位置较偏远,交通不便——只有一条通往镇上的沥青公路,生产、生活条件较差,村民居住不集中,村民受教育的平均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务农和务工。
(二)X村在新农村建设以来取得的成就
(1)农网改造基本完成,户户通电,并且电费降低到城市的收费标准了,真正实现了同网同价。
(2)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逐渐在完善。使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3) 由于中央明确规定:要把国家资金用到村以下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项目上。所以农民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几乎家家户户用上了沼气。乡村公路也得到了改善,由原来的泥路变成了沥青路。
(4)由于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贫困家庭的孩子不用交钱也可以上学,使得农村的失学率大大降低。
(5)本村经济得到了一定地发展,主要的经济发展情况参照下面的对比图:
(三)X村还存在的不足
1.生产、生活条件方面
1)没有自来水,遇到大旱季节,村民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背水。
2)缺乏固定的交通工具,给村民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3)空巢老人现象严重,这样导致那些没有自理能力的老人没人照顾,常常会出现老人在家里死了很久都没人知道。
4)留守儿童越来越多,由于儿童缺少了他们本该拥有的关爱和家庭教育,容易产生心理疾病,从而误入歧途。
5)生产力落后,村民还是用最原始的耕作方式。
6)没有水利设施,村民完全靠天吃饭。
7)土地闲置现象较严重。
2.思想方面
1)思想严重固化、僵化,不易接受新的东西。
2)对党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坚定,容易被邪恶力量侵蚀与控制。
3)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认为孩子读书没有用,读了书出来了,国家不安排工作,还是给别人打工。所以,孩子读了小学或初中,就让他们出去打工挣钱。
3.教育方面
1)教学设备非常简陋,只有两间教室,课桌破破烂烂的,连最基本的必备的设备都如此简陋不堪,就更别奢望有什么图书室,篮球场、乒乓球场等娱乐运动场所了。
2)师资力量相当薄弱,只有两个老师,并且老师的各方面的素质很低:首先,知识储备少:两个老师都是初中毕业生,自身的知识体系非常不全。其次,思想觉悟低:他们俩都是本村的村民,没有去什么大城市里读过书,思想观念严重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最后,师德意识淡薄:他们会把生活中的事情带到课堂上来,会把与家长的矛盾发泄在其孩子的身上。
4.医疗卫生方面
城市拥有约70%的卫生资源,而农村只拥有约30%的卫生资源。本村的卫生资源更短缺,基本没有专门的医疗设施设备,只有一两个赤脚医生,并且他们没有专业知识,只能治一点小感冒之类的病。
(三)怎样合理、创新地建设新农村
1.民意调查
从实际出发,先对村民进行民意调查,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按村民的需求来建设新农村。只要是他们想要的,并且具备获取条件(政府资金支持、技术支持等)时,他们就会不断努力去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的主人。
2. 解放村民的思想
组织他们观看建设的比较成功的新农村的相关报道和纪录片,让他们真正地了解什么是新农村,启发他们的思维,借鉴其成功的经验,从中探寻适合自己村庄建设的模式。
3.加强新农村的经济建设
(1)经济模型分析
现在X村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经济落后。对老百姓来说,“有恒产有恒心,无恒产无恒心”。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就成了当务之急。下面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的发展。
(1)E = {L2×J[(L1+Z+D)×K]}[s+(G+C+W+…)×k]
E:经济增长,L1、L2:劳动力,J:教育,Z:资本,D:劳动对象,K:科技,s:生产关系影响系数,G:政治结构,C:社会阶层,W:文化,k:系数
(2)Y=C1+C2×X1
(3)Y = C3+C4×X2+C5×X3
(4)Y = C6+C7×X4+C8×X5
Y:农村经济总收入,C1-C8:常数,X1:水利投入,X2:交通投入,X3:通信投入,X4:教育投入,X5:科技投入从模型(1)可以看出: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教育、资本、科技等因素有关系。分析模型(2)-(4)知:农村经济的总收入与水利投入、交通投入、通信投入、教育投入、科技投入都有密切的关系。
通过上面的模型分析可知,基础建设(水利投入、交通投入、通信投入)、教育、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
基础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怎样才能实现贫困的农村的基础建设?首先,倡导和吸引社会人士捐资、投资,政府助资及村民出资等方式来筹集资金;其次,请专业人员科学分析怎么建设,在什么位置建设,从而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怎样提高农村教育?(1)政府应以较高的工资待遇吸引和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乡村任教。(2)改善教学硬件条件,添加教学软件,如:远程教育,网络,电子图书等。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开阔他们的眼界,发散他们的思维。(3)适当的时候,把城里的老师与村里的老师进行交换任教,以便城里的老师把更多的新的知识传授给村里的孩子们,同时便于村里的老师在城里学到更多好的教学经验。(4)城里和村里进行一定时期的学生交换,让城里的孩子体会到农村孩子的不容易,从而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条件;让村里的孩子觉得外面的世界非常美好,增强他们改变现状的动力。
科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利用好科技产品,如:适合地形的机械,生产技术等来提高生产效率。利用科技研发生态肥、生态杀虫剂等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
(2)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修建生态节能建筑
认清本村优势资源,狠抓优势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本村的优势资源是:气候温和、矿产资源丰富、土地资源较丰富、森林覆盖面广、土壤适宜种植青蒿和茶。鉴于这些情况,笔者认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生态农业是振兴本村经济最重要的途径。
生态旅游业是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市民收入提高、闲暇时间增多,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危机加剧,要求乡村提供优美的环境,新鲜安全的食品,丰富多彩的农业活动,为市民回归自然,欣赏田园风光,享受陶渊明式的生活而发展起来的集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并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可行性分析:(1)“根据对重庆市民的调查,34%的重庆市民每月要到乡村旅游景点旅游一次,15%的市民前往乡村旅游景点游览率达到每周一次。”⑧这些数字表明,在大城市的喧嚣、环境污染、快节奏、世俗等压力下,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心理需求相当迫切。本村以生态为主题的旅游业正好符合广大人民的需求。(2)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可以缓解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能吸引许多村民回村发展,从而较好地解决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也可以解决土地闲置问题。(3)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切合了生态发展的主题,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4)合理地协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5)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给高耗能、高污染的第二产业向低耗能、低污染第三产业转变提供了途径。
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具体措施:第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有关部门应做好生态旅游业的科学规划,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走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1)把最适合种茶树的土地成规模地种茶。这样不仅做到了因地制宜,还可供旅客观光,给旅客提供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平台,让他们参与其中且享乐其中。(2)保护好森林资源,把那些贫瘠的不适合种庄稼的土地用来种植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较高的树。把成片的森林打造成人们亲近大自然的场所。第二:以农为本,开拓创新,突出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业必须坚持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题,也要为旅客提供更好休闲观光产品和服务。(1)以村民入股的形式建设农家乐,农家乐的建筑一定要有特色,并且一定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来建设,要用泥土、草等生态材料作为建筑材料,这样修建的建筑不仅价格低廉,不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而且与自然高度和谐。农家乐的有所食品要用纯生态的。(2)修建度假村,打造家庭套间式的旅馆,给旅客以家的感觉并且能够长期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轮美奂的自然美。(3)建立小孩磨练基地,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小孩。由于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娇生惯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小孩的独立生活能力越来越差。为改变此现状,让他们到农村进行磨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将作为旅游特色的一部分。(4)挖掘特色风土人情,坚守土家风俗习惯,宣传土家摆手舞文化,让旅客了解本村风土人情。推出参与性较强的农活项目,使旅客参与其中。
生态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造成了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毁灭性的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现象逐渐威胁着人类的发展。所以农村的发展不能再以牺牲环境和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而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再加上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慢性自杀日复一日地上演着。人们越来越恐慌,因此,关于生态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十八大也强调了“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可见生态农业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什么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使用有机肥,采取食物链杀虫方式,天然饲料饲养等方式生产出安全食品的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1)在建设之初,派有知识的农民去专门的培训学校学习种植、养殖技术,或在村里设置专门的技术指导处。(2)建立一个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食物链,按照“养殖-生产、生活垃圾-沼气-种植”四位一体的循环模式发展生态农业。(3)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4)把不适合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用来种果树、花卉。
生态旅游业为生态农业提供资金支持,同时,生态农业又为生态旅游提供原材料,这样互利共生的模式不仅符合低耗能、低污染的要求,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生态建筑是集自然能源,废料处理,资源再利用,养殖于一体的自身良性循环的绿色建筑。它的良性循环模式如下:
运用节能型模式可将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太阳能和沼气的使用解决了燃料问题,有了这些能源之后,农民不再需要烧柴了,从而保护了森林;通过发酵产生沼气的方式,解决了人、畜粪便和其他生活、生产废弃物,使得空气清新、村容整洁。
4.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建设一个专门的医疗诊所,配备专业的医疗急救设备,配备一两个专业的医生。对村上的赤脚医生进行基本的培训,让他们具有专业的急救方法。对村民进行健康知识普及。在此,我想特别强调的就是:应对医院体检的收费体制进行改革。医院的体检项目分得太细,每项收费都不低,并且体检费还不能报合作医疗险,普通老百姓根本就承担不起全身体检的费用,所以,根本做不到早检查早治疗,基本都是有什么部位不舒服了才去检查,结果许多检查出来都是癌症晚期,从而增加了治疗成本。若体检费很低,许多老百姓几乎都会例行检查,查出有病的话就会提早治疗,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减少癌症患者。村民是农村得以发展的主体要素,若人们最基本的健康都得不到保障,哪有心思搞什么建设啊!所以,医疗是人和社会得以发展的必备条件。
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科学规划,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要从每个村的自然环境、优势资源、经济基础、人民意愿等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注释:
①《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版,第43页。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5版,第47页。
④《孟子快读》,第46页。
⑤《孟子快读》,第99页。
⑥《孟子快读》,第4页。
⑦《孟子快读》,第52页。
⑧《走进新农村》,第22页。
[1]陈先达,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方勇.孟子快读[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2005.
[5]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2008.
[6]崔延强.走进新农村[C].程运康.做好乡村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促进重庆统筹城乡发展.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7]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6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徐波.营造绿色建筑,提高人居环境质量[C].中国建筑总公司.中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9]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2013-12-02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715
侯丽平(1983- ),女,土家族,重庆酉阳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哲学逻辑与逻辑哲学。
B0
A
1008-8091(2014)01-01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