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老人与海》的自然主义审美取向
2014-04-04曲小梅宋长青
□杜 鸣 曲小梅 宋长青
解读《老人与海》的自然主义审美取向
□杜 鸣1曲小梅1宋长青2
海明威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优秀的自然主义作家,其作品《老人与海》是一部具有自然主义风格的中篇小说,体现出自然主义的审美倾向和对世人的精神鼓舞,本文旨在依据自然主义创作理论解读《老人与海》——大海对人的影响,人为了求生存同大马林鱼和鲨鱼的搏斗,解读作品的自然主义审美取向以及作者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老人与海》;自然主义;审美取向
自然主义(Naturalism)是欧洲和美国的主要文学流派。它提倡用自然科学的原理、成因和现象来解释人类世界存在的现象、观念和情感,自然主义文学是一个独立的流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法国著名作家左拉(1840—1902)是自然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父母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命运有决定性的影响。自然主义作家从达尔文自然选择(natural selection)的“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 determination)’[1],即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中找到了创作的理论依据,认为外部环境的影响决定了物种的进化历程及生存方式,环境影响并决定人的社会生活和生存方式,同样也决定人的善恶成败。文学家应该像科学家一样,放飞人的自然本性,选择可以用于实验的真实例证,单纯地记录事实,把小说创作当作求证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实验场所,拒绝创作上的夸张,强调对现实社会的写实。
环境决定论强调由于生活空间和食物有限,个体间必然存在生存竞争,弱肉强食的生活关系。自然界里的生命都是为了生存才由低级向高级进化,各生物物种的存活,一切陆地和海洋生物的内部生理结构及外部形态特征都是经过亿万年不断地、成功地竞争进化、适应环境的结果。人类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动植物一样,把自己的生命基因遗传给后代,适应环境变化的就有机会生存并能繁衍后代,否则,就会逐渐灭绝。因此,生存就意味着斗争。恩格斯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正是在这一理论背景下,自然主义首先在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逐渐盛行起来。
一、美国的自然主义文学
美国的自然主义文学源于欧洲,深受法国小说家左拉的自然主义文学理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一些美国作家借鉴了欧洲人的主张,真实记录了本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现状以及美国人的悲观情绪和迷茫心态,从而开创了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并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主要文学流派。[2]罗伯特·斯皮勒评价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时说:“美国文学这种新自然主义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将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美国人对自然主义作品的鉴别和衡量有着比较具体和客观的标准,在诸多研究中,虽各家之说大同小异,但基本精神一致。美国学者霍尔曼在《文学手册》中归纳出自然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悲观消极地记录人的生存斗争;客观真实地描写人类的动物本性;即恐惧、饥饿和性欲;用决定论观点解释描写人类社会的各种因果关系,人物与行动的选择具有倾向性,所塑造的人物往往具有简单粗暴的性格特征。[4]另一位美国学者洛德·W·霍顿在其论著《美国文学思潮的背景》中阐述道:自然主义的作品具有执意客观性;坦率性;对素材的非道德态度;决定论哲学观;悲观主义;描写具有鲜明动物本性或神经过敏的性格特征人物。美国评论家认为:按照这些标准去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属于自然主义作品,只要符合上述标准中的几条,就可将其视为自然主义作品。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部作品能够体现出上述所有特征。正如霍顿所说:纯自然主义的作品从来没有写出过。[5]自然主义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发展到兴盛大致时间是1890至1914年,虽然时间不长,但产生了一批作家和经典文学作品,为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主要包括:弗兰克·诺里斯(1870-1902)的《麦克提格》。斯蒂芬·克莱恩(1871-1900)的《红色英勇奖章》。杰克·伦敦(1876-1916)的成名作:《荒野的呼唤》,作品描写了一条名叫巴克的狗的经历,生动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理论。西奥多·德莱赛(1871-1945),其主要作品有《嘉莉姐妹》、《珍妮姑娘》、《美国悲剧》和《天才》等。这四位自然主义作家虽然在创作和文学主张方面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曾经是新闻记者,从事过新闻报道。因此,他们的文风平白客观,具有写实性,故事大多采取细节描写和相关解释,较少进行意象和抽象的比喻,其中最为典型者当属西奥多·德莱赛。西奥多·德莱赛主要描写下层民生,证实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原则和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这些作家的作品影响了美国新一代的作家,为20世纪美国文学的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老人与海》的自然主义审美取向
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美国文学巨匠之一,他有着世人少见的生活经历和独到的人生哲学,他以高超凝练的叙事方式把自己的人生哲学融入到文学作品《老人与海》(The Old Man And The Sea)中,该作品于1952年获得普利策奖,1954年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美国现代文学史的一部杰作。美国作家威勒德·索普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认为:在文学创作中的实质就是把环境决定论原则运用到小说中,海明威是遵循自然传统的作家,作品风格是自然主义的,其证据几乎在每一页中都可以找到。[6]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人必须依赖自然生存,但又不优越于自然。[7]在海明威的多部作品中——《太阳照样升起》的主人公巴恩斯、《丧钟为谁而鸣》中的乔丹和《永别了,武器》的主人公亨利,每个人物身上都体现出自然主义倾向、勇气和奋斗精神。本文依据自然主义创作理论解读《老人与海》,阐述作品的自然主义审美取向和对当今社会世人的积极正面的影响。
小说《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根据一个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书中描写了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一条真正的大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还有真正的大海。小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画面。老人独自在港湾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过世的妻子时常萦绕在脑间,年轻时的辉煌已成了古老破败且伤痕累累的影像。他从前做过的梦已不再重现,诸如:风暴,女人,伟迹,大鱼,搏斗,角力,老婆。现在,他独自一人住在海边的小窝棚里,生活清苦,无依无靠,仅靠出海打鱼为生。但不幸的是老人已经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了,生活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他的帮手小男孩马诺林也已被父母从船上带走,因为人们认为这个倒霉的老渔夫无法打到鱼。于是,老人在第85天下定决心,带着小男孩送给他的鱼饵,驾着一叶扁舟,独自一人到无人去过的深海打鱼,因为他相信每一天都是好日子。老人经历了同鲨鱼史诗般可歌可泣的生死搏斗,体现了人类离不开自然和人类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次深海打鱼似乎让老人碰上了好运气,他钓到了一条比他的船还大的马林鱼,大鱼在水下使出全身力气拖着小船夜以继日地游向深海,老人也使出全身力气将鱼线套在背上,任凭它游向何处。太阳落下又升起,老人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忍耐力和永不退却的精神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了两天两夜,经历了从未有过的磨难——孤独、饥饿、困乏、伤痛和死亡。最终,老人制服并刺死马林鱼,将它绑在小船左侧启程返航。不料,马林鱼的血腥味儿召来了一群凶残饥饿的鲨鱼,它们从海中向马林鱼发起了轮番猛烈的撕咬。马林鱼即是老人的猎物,也是鲨鱼的食物,“鲨鱼张开大口,扑上来,缠住不放”。[8]老人同大马林鱼、鲨鱼搏斗的惨烈情景象征着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无法摆脱的悲剧因素。个人在生存逆境中是如此无奈!鲨鱼一次次发起攻击,老人靠着智慧和身边仅有的鱼叉、鱼刀、船桨、舵把、和短棍竭尽全力与鲨鱼搏斗。他虽然不断受伤遭受着无情的打击,却始终向往着胜利。坚毅、求生存是老人在与自然斗争中磨练出来的朴素的性格特质。老人同鲨鱼之间的较量,体现出人类不畏艰险、不服输的英雄精神,其本质是一场弱肉强食的斗争。尽管孤独的老人击退了很多次鲨鱼的攻击,但终因寡不敌众,鲨鱼吃光了马林鱼,老人败于鲨鱼,性命垂危。当老渔夫的小船抵达岸边时,人们看到的仅是一副超出船体的巨大的马林鱼骨架。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只有毁灭,没有失败。“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ut a man is not made for defeat. 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9]这就是《老人与海》揭示的哲理思想,是海明威式英雄的标志性语言。老人战胜马林鱼是一个胜利者,而老人败于鲨鱼时又是一个失败者,他朴素的性格特质超出了常人的秉赋、智力和机遇,但却无法摆脱生存的困惑与宿命的悲剧。海明威借主人公表达了人处在外界压力和厄运打击时所应有的生存信念和坚强不屈的英勇气概。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运用自然主义创作手法,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老人捕鱼的全过程,这种真实性还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就像电影文学剧本的分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将老人、小孩、水手、海港、梦境、梦中的狮子、大海、马林鱼、鲨鱼、日出日落和白白的马林鱼骨架,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揭示了人与大自然斗争本质的原始性,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老人的晚年生活是寂寞无助和苍凉悲壮的!小说的结局同样是悲壮的。《老人与海》是现实中的一种实录,素材真实客观,语言简洁生动而且精确新颖,以人物的行动和事件情节发展的内在逻辑揭示主题,运用客观的话语和行为描述揭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小说生动地体现了人们所仰视的英雄精神,从而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悲剧特质。
《老人与海》既有现实主义的概括性和自然主义的执意客观性,更具凝练高超和独特的叙事艺术。海明威用人和动物具有灵性的生命形式来象征自然界的力量和智慧,“老人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他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10]《老人与海》中的自然景物充满了美丽、可爱和活力,[11]海洋显得壮阔、仁慈、美丽、平静而深不可测。大海是实现人类理想之舞台,它代表着生存和永恒,象征着虽败犹胜的生命力量。老人在海上寄托着自己的情愫。海是老人的朋友,他眺望着海面,可以看见深色的海水处的七色彩虹,面前伸展着的钓索和那平静的海面上奇妙的波动。由于海洋季风的作用,海面上聚积了大片的云朵,朝前望去,成群的海鸟在海面上飞行,时近时远,在天空的衬托下,时而清楚,时而模糊,老人在海上是永远不会感到孤单的。海是老人心灵的依托,海使老人精神愉悦。海是一切生灵的摇篮,平静的大海是美丽亲切的,好比一位温柔的母亲,孕育着无数的生命。海的深处使老人钓到了前所未有的大鱼;海的宽广使老人了解和体验着未知水域的奥秘;海的浩大使老人生活在永恒之中。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来看,大海就是人生的竞技场,是老人求生存、实现硬汉行为和坚强精神的场所。自然环境是人生的大舞台,起支配作用的是自然界中生存竞争的法则:自然界的一切保持着一种无法逃避的相互杀戮的残酷关系,这是猎人与猎物之间普遍存在的自然结构。因为“海里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12]海中有马林鱼这样的珍宝,也有鲨鱼这样的强盗。海龟貌似怯懦,却最爱吃有毒的水母,老人为了生存和求证自我,刺死了大马林鱼,马林鱼长有钢矛般的长唇,可以把坚韧的鲨鱼皮戳穿一个洞。但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人为了生存,刺死马林鱼,捕获的马林鱼却被鲨鱼吃光,空剩一副白骨,老人败于鲨鱼,性命垂危。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辽阔深远的大海,老人与鲨鱼搏斗表现了大自然中人类的本性,体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原则。故事自始至终洋溢着老人与自然抗衡的奋斗意志,这是人性的自然追求,是一曲人与自然的赞歌。海明威通过老人把人性中最闪烁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疼痛对一条汉子来说,算不上什么,它再兜几圈,我就不行了。不,你是行的,他对自己说。你永远行的”。“我太老了,不能用棍子打死鲨鱼了。但是,只要我有浆和短棍和舵把,就要试试”。[13]老人对待自然的态度是热爱、尊重和敬畏的。《老人与海》中的生灵完全是一种平等关系。“鱼啊,你要杀死我啊。是的,你就该杀死我。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着或更高尚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鱼啊,我跟你奉陪到死。依我看,它也要跟我奉陪到死”。“我要向它证实,什么是一个人能办得到的,什么是一个人能忍受得住的”。“我告诉过孩子,我是一个古怪的老头,我一定要证实这句话”。[14]老人用生命的代价证实了过去曾被证明过无数次,现在又一次证明了的生命法则。海明威在《谈创作》中说:小说所塑造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是真实的,源自作者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结构。[15]《老人与海》深深烙着作者的影子。他一生经历颇丰,体验过诸多不幸,当过战地记者,战争在他身体上留下伤痛,死神多次与他擦肩而过,理想破灭带来的精神痛苦,他需要一种硬汉的勇气正视现实,直面人生。他丰富的人生体验在多部作品中给我们呈现出形形色色的硬汉,老渔夫只是他塑造的硬汉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硬汉精神。《老人与海》的自然主义写作手法是海明威自然主义审美意识的最佳阐释。
作品在表现英雄精神的同时,交织着许多震撼人心的悲剧特质,深刻反映了弱肉强食,生存竞争的主题——这也是贯穿于作家其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作家认为大自然是无情的,世界是无情的,面对这一切,人类的精神内涵就是自信、不畏艰险、永不言败,软弱只有挨打,遭致毁灭。这些都毫无疑问地体现了丰富的自然主义元素,给读者以全新的审美和阅读体验。作者将自然主义中的悲观主义哲学运用到小说之中,产生了人与自然共舞的审美效果。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是人类不可改变的悲剧命运的写照,带有自然主义的审美取向。老人在大海中与自然抗争,意志坚强,忍耐坚持,不屈不挠,这是一种悲壮的努力,这种努力显示出老人的尊严与气度,也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共有的尊严和气度,更是我们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老人与海》极力表现的悲剧性有其独特的现代悲剧美学意义,其英雄与环境的主题既有深邃的悲剧体验,又有超越悲剧的抗争精神。《老人与海》中老人的话语和行为表达了人应有的生存信念,寄托了作者的硬汉精神,透射出这样的哲理:人面对生命中的失败、背运和死亡,应永不停息地积极行动,显示出生命的伟大和永恒,展示出人的尊严与气概,找回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作者对老人悲壮奋斗的颂扬,已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力量。小说结尾老人依然做着狮子梦,积蓄着力量。孩子马诺林准备与老人再次出海,这象征着人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代代相传,绵延悠远!
三、结束语
自然主义文学流派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反映出作家对社会、人类生存和整个世界的认识,必定带有作家个人的人生体验和印记。文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解读名著,重温历史,感受自然,领悟生命,使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力量和美丽。生命在于探索,在于追求,在于创造!面对永恒的时空,人的真正胜利是精神的胜利,而惟有人的精神和信念才是人类文明的力量!
[1]苏新连 .从决定论到自然主义:美国自然主义文学创作 [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胡桢,徐玉莲.论自然主义文学的美国嬗变 [J].江西社会科学,2013,(4).
[3]罗伯特·斯皮勒.美国文学的周期[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6).
[4][5][15]张合珍.海明威与自然主义 [J] .外国文学,1988,(4).
[6]威勒德·索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M] .濮阳翔、李成秀译﹒
[7][11]陈玲华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J].安徽文学,2013,(4).
[8][9][10][12][13][14]海明威 .老人与海 [M] .吴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2013-12-11
1.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2.山东农业大学 农业大数据研究中心,山东 泰安,271000
杜 鸣(1958- ),男,山东东平人,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西方文本研究;曲小梅(1961- ),女,山东龙口人,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H315
A
1008-8091(2014)01-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