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2014-04-04杨祥禄四川旅游学院
□杨祥禄/四川旅游学院
都江堰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调查与思考
□杨祥禄/四川旅游学院
都江堰市青城后山是四川最早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之一,经30年的努力,都江堰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到了蓬勃发展。2013年,笔者两次赴都江堰市实地调研,考察永兴葡萄农民专业合作社、都江堰市现代都市农业高科技园区、柳街鹤鸣珍稀水果及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园、青城湿地公园、柳街镇金龙社区泉水家园、安龙镇川派盆景第一村、向峨乡石碑村茶溪谷特色农庄和向峨国际山地猕猴桃高效栽培科技园区等,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管理、营销、从业人员开展了调查,与都江堰市统筹城乡工作局、旅游局、农发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对都江堰市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了深入思考。
1 发展的优势
(1)交通区位优势。都江堰市距成都市仅39km,处于成都“半小时”经济圈内,是成都市规划的7个卫星城之一,是世界遗产地九寨·黄龙—青城山·都江堰—乐山·峨眉山的黄金旅游枢纽。成灌高速公路、都汶高速公路、成灌快铁和成青旅游快速通道穿越市境,岷江一、三号跨江大桥建成通车,形成了集铁路、公路为一体的交通网络,构成了完整便捷的现代化旅游交通,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可进入性。
(2)地缘文化优势。都江堰水利工程2260多年的历史使其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之岷江流域古代西北草原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流传播,以及历史悠久的道教文化,使乡村旅游区(点)更具特色和吸引力。
(3)产业基础优势。都江堰市列为四川省现代农业重点县,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建成十万亩猕猴桃示范区和成都(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成功举办国际猕猴桃节等节会活动。建设21个新农村综合体,整治6个乡镇林盘,农村“微田园”建设卓有成效。2012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收入11.7亿元,从业人员11.2万人,农家乐乡村酒店近千家,其中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54家,熊猫驿站品牌连锁乡村酒店7家。
2 其主要做法
(1)加强组织领导和行业管理。都江堰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办)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管理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和处置;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见;组建了全市乡村旅游协会,指导农家乐旅游经营户的管理、协调、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2)强化产业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推进都江堰市旅游标准化工作。建设8个4A级乡村旅游景区,完成乡村旅游全景图、导览图、景点说明牌、指示牌以及旅游沿线店招、店牌、交通指示牌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成一批综合性乡村旅游服务集聚点,乡村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3)打造特色风情城镇。按照突出特色化、体现差异化要求,着重保护开发川西农耕文化、川西林盘、民族民俗文化,建设以田园风光、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民俗体验、道家文化、自然风貌等为主题的现代田园风情小镇。泰安古镇、向峨风情猕猴桃小镇、大观欧洲风情小镇等初步建成。
(4)多元开发农业旅游产品。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引进漂流、探险、攀岩等项目,建设龙门山国际户外运动基地;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开发猕猴桃、茶叶、果酒等特色旅游产品,提高附加值。
(5)推进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一体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集中连片建设“天马德弘绿海农趣园”“中国道茶生态观光园”“田园香花”等景区化农业园区。青城红阳猕猴桃基地、虹口乡高原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3 主要存在的问题
(1)发展思路不够开阔。以农家乐为主,但“农”和“乐”并不突出,起点不高,经营模式单一,收入来源以提供乡土特色风味餐为主,娱乐活动以棋牌为主,体验式、参与式乡村旅游产品少,也没有通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
(2)经营管理比较混乱。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同质化多,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够,距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乡村旅游项目缺乏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营销,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良性发展,做特色、创品牌办法不多。
(3)开发普遍缺乏规划。许多乡村旅游项目都是跟风盲目上马,开发中城市化倾向明显,建筑风格和装饰雷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特色,脱离了乡村旅游的本意。没有提炼和培育企业文化,没有强力的农业产业支撑,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
(4)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匮乏。一是经营粗放,对延伸产业链、延长游客在乡村停留时间来增加收入办法不多;二是疏于管理,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技能欠缺;三是由于经营和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生活习惯,加之旅游配套基础设施不足,农村环境受到污染。
4 对策思考
(1)切实加大组织协调保障力度,强化行业自律。按照“行业管理和属地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市级、乡镇和协会三级管理模式。强化市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市级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加大财力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做好监管服务工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负责本级行政区域内的具体管理工作,有条件的职能部门工作权限下放到乡镇。组建以乡镇为单位的乡村旅游协会分会,强化农家乐旅游经营户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自我服务。
(2)制定发展规划,强化规划引导。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坚持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编制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土利用规划、城镇建设规划、旅游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建筑质量等因素,从严控制沿山地区乡村旅游接待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沙西线和成青线片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在规划区内的农家乐鼓励其上档升级,对不在规划区内的经营户研究其转行,并配套相应政策。
(3)实行行业准入机制,强化安全意识。建立业主申请,乡镇协会分会初审,乡镇政府、市级卫生部门(符合卫生要求颁发卫生许可证)、环保部门、食药监部门、国土部门、旅游部门(根据地方实际制定出台质量标准,符合质量标准的颁发农家乐标志牌)提出意见,税务部门颁发税务登记证,工商部门对符合要求的颁发营业执照的审批程序。涉及住宿的乡村酒店还应向消防部门办理消防许可证和公安部门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
(4)丰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强化精致发展。实施农业品牌化工程,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养生食品。实施农业景观化工程,建设一批成规模的农业产业基地,发展景观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打造一批高端化的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和乡村度假旅游产品。乡村旅游发展要努力实现转型升级,在发挥优势做好农家休闲、消夏避暑等旅游业态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事体验型、乡村康体健身型等模式的乡村旅游,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游村寨,建设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三优”村庄。
(5)搞好从业人员培训,强化素质提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职能部门作用,通过校地合作、专家讲授、现场指导等形式,对农家乐乡村酒店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从服务流程、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培训逐步形成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经营意识。指导农家乐乡村酒店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服务程序、操作标准,实现标准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6)构建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旅融合。积极构建以星级农家乐为基础、以休闲农庄为主体、以农业旅游公司为引领的新型休闲农业经营体系,引导以农用地为重点的生产要素规模化流转,推动农业产业基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加快美丽田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实现产景一体、产村相融。办好都江堰市“大青城”川派盆景艺术节、国际猕猴桃大会、三月三采茶节等,挖掘地方文化特色,做靓都市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