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2014-04-04朱国庆

关键词:文明污染农民

朱国庆, 覃 聪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当代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朱国庆, 覃 聪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我国自身发展有长远影响,也是我国面对世界性的环境破坏和生态污染做出的正面回应。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相对于城市,中国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更令人担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很多困难,诸多因素同时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中国农村;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本是和谐共生的,但因为人类社会的活动,这种状况起了一些或大或小的改变。我们人类改变自然生态并且融入了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形成良性循环,这就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伦理的基本精神。马克思曾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就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解为生态文明的核心。而对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则是这样论述的:“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因此,在充分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我们应该使制度跟上环境保护的步伐,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从本质上来说是根据当地的环境承载能力,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的,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城市和农村地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但我们也是以牺牲了很多环境资源作为代价的。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我们不仅需要迈开步子搞建设,更要加快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党和政府需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维方式向生态环保主义的转变;农村地区发展模式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建立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生态系统等诸多内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又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总的来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生活中能动地、自觉地优化农村地区的生态和人文结构,改良我国农村地区天然的生态环境,使其能与人和谐共生,为我国农村地区开创一个物质和精神双丰收的美好前景。

一、中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3]。

1.工业和农业污染交织的现实

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并具有蔓延的趋势。随着实施高标准的城市环境和城市污染控制及监督机制的有效运作,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在农村,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逐渐蔓延开来。因此,许多农村的乡镇工业布局较为混乱,技术相对落后,资源和能源消耗高,污染防治设施不足,各种生产生活废物肆意倾倒。又由于广大农民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相对滞后,在河流、沟渠肆意倾倒生活垃圾,甚至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只有在大城市才会出现的垃圾山现象。大量无法处理的生活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化肥、农药也严重污染了农村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开发手段逐渐接近极限,化肥和农药的应用已成为提高农田的生产力和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农民为了得到更多的收入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大量的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对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畜禽养殖业对农村环境同样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养殖规模越来越大,养殖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但随着存栏量的增加,大量的家禽粪便没有有效的处理方法,畜禽粪便已经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在过去,我国投资在污染防治方面的资金基本是面对城市的,对农村的环保设施投入微乎其微,这直接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愈演愈烈。在这样的不公平环境中,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许多地方官员和农民生态意识淡薄。现有的干部考核制度中,环保成果仍然被看作是一道附加题,经济增长,特别是财政收入才是一道必做题。一些地方的干部不能理性地承认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更有甚者,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排斥的,一旦致力于环境改善,经济发展则必将受到限制。农民的生态理念认知不足,面对自己家门前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一些农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置环境保护于不顾,白白断送子孙的福祉和命根。农民生态意识的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村生态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农村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事业,启动资金缺口巨大,而这些投资往往很少或根本不具备投资回报率,因此对社会资本缺乏吸附力。长期以来,农村地区很少有机会从金融和财政渠道得到污染控制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更是难以得到亟需的排污费。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环境管理体系是不完善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严重短缺,又没有完善的农村环境监测和统计制度,部分乡镇连一个专职的环保队伍都没有,导致许多环保工作不到位,力度不强,不能实现其应有的调节作用,致使生态建设严重滞后。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环保法规的约束性条款缺乏可操作性,因而不能有效地保护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此外,环境绩效考核制度、项目审批制度,以及面向企业的环境税收制度、排放交易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面向社会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共参与制度、环境督察制度体系等等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都几乎是一片空白。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自私的行为和农村生态之间冲突日益尖锐。随着城市污染控制力度加大,一些被关停的污染企业都不愿放弃可以带来高额利润的污染行为,纷纷开始转移到农村,特别是向城乡结合部转移。污染在农村,产品在城市已成为新时代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一些地方官员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以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经济,引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入驻,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但许多农民只考虑眼前的经济利益,纵容这些重度污染企业进入农村,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的污染,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青山绿水。

二、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第一,依靠科技进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文明。以科学和技术为支点来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旅游产业。农户利用农作物秸秆、人畜粪便、餐厨垃圾和其他有机废弃物制造沼气,建设养殖场沼气工程和农村学校厕所污染治理项目。沼气技术可以使上面所提到的有机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还能够生产清洁能源沼气以备日常使用。我们可以利用高有机质容易发酵、运行安全、稳定、管理方便,能够生产高品质无污染的能源,且能有效杀灭各种病原体等特点,使沼气技术同时服务于高效率地处理人畜禽有机废物(若不处理会成为污染物)和农村沼气工程(包括生产生活用气),推动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此外,还可以鼓励农民相互合作,把原来闲置的土地资源有计划的科学使用,发展适合当地种植、养殖的农产品或养殖基地,这样既帮助政府有重点地进行科学和技术指导以及环境管理,同时还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结合的新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它是在农业活动和农村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规划,形成一个以农家乐、亲近自然自驾游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园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我们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而且还可以促进生态农业的繁荣和生态技术交流,使得休闲旅游和生态保护相平衡。生态农业和旅游业相得益彰,使其上升到一种舒适的生活方式和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4]。

第二,加强生态文明理念的科普工作,使广大农民从主观思想上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逐步建立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这样才能给予生态文明建设持久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导向。广大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最直接的实践者,是否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是关键。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环境教育要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加强农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加大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真正认识到他们的社会作用,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真正地认识和理解生态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使农民具备生态危机感和紧迫感。引导农民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激发农民的责任意识,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第三,加强地方政府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功能,提高相关法律政策体系的可操作性,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最大矛盾就是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资源成本高,这就是所谓的政府失灵的恶果。因此,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加强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找出政府失灵的原因所在,对症下药。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问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这样的缺陷在农村的环境问题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这方面,有学者指出:“缺乏上级政府环保部门制约下级政府的环保不作为或不当作为的制度安排;缺乏防止政府主要领导人对本级政府环保部门依法履行职责进行不当干预的制度安排;对相关部门的环境保护职责设定过于模糊和宽泛,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过大;缺乏社会对于政府有关环境的行政决策和行政行为的制度安排。”[5]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一方面要加强地方政府的内部监管制度,做到责任到人,有量可考,并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监督政府环保工作,只有双管齐下,才能使政府相关职能得到充分发挥,农村生态文明管理工作得到有效地开展。另一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和资源管理政策和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形成一整套“接地气”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系统,同时应加强监督和执法,真正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保障。

第四,有序地、分阶段地改变中国农村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经济,切实提高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是重中之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度又如何拿捏呢?过分侧重经济发展则必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完全封山育林又违背了我们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初衷。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之下,两种做法都不可取,我们惟一的希望就是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相互协调。这就要求我们创新模式,在农村地区的经济增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污染的控制方面做好平衡。另外还要求农村经济增长的过程应是无公害、无污染、无愧于子孙后代的,达到人类和自然的平衡,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产与消费可持续发展的远景目标。现在看来,在传统的农村家庭生产运作模式中,规模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水平和环保等指标是难以达到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的生产质量技术标准的,必须要进行变革。一些地方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还有的地方建立了无公害农业示范园(或称有机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取得了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这些有益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五,协调各利益攸关方,形成合力,共同建设农村生态文明。首先,转变地方干部固有的政绩观。除了要落实对环境破坏的问责制,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也应该纳入调整范围,同时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做到从控污、除污到对污染废弃物的有效循环利用。由于一部分地方政府干部过度迷信GDP,不顾当地环境承受能力蛮干瞎干,导致大量人为的环境污染。而遏制这种行为最有效的手段是让污染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以环境为代价换来的GDP不能转变为实际的政绩,从而有效地改变地方官员农村经济发展“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其次,调整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的价值取向,地方政府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给予一定补贴,并调高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上缴的税金,以促进这些企业自觉治理污染,实施奖惩的激励政策,鼓励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自觉地避免污染行为。

地方政府也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支持力度,真正做到工业反哺农业,不断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使广大农民在环境改善中获得应有的收益。此外,应继续以宣传教育为先锋,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态保护意识,实施有奖治污,启发和引导农民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习惯。

总之,我国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它关系着中国的改革和发展、社会和谐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党的先进思想和最新的农业环境科学技术的指导下,培育广大农民的生态文明理念,逐步实现广大农村生态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5.

[3] 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J].求是,2012(12).

[4] 刘雪艳,孟祥德.论生态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选择[J].前沿,2011(1).

[5] 王 曦.以环境立法克服政府失灵[N].中国环境报,2009-01-20.

[责任编辑:赵秀丽]

2014-01-05

三峡大学2013统战项目课题。

朱国庆,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覃 聪,男,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D 64

A

1672-6219(2014)03-0057-03

猜你喜欢

文明污染农民
请文明演绎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漫说文明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