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众传播视域下“三贴近”原则的践行与坚守

2014-04-04辛文超

关键词:三贴近新闻报道工作者

辛文超

(山西大同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大众传播视域下“三贴近”原则的践行与坚守

辛文超

(山西大同大学 文学院, 山西 大同 037009)

在新闻工作中,贴近实际,就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贴近生活,就是重视新闻产品质量,以富含生活气息的作品吸引群众;贴近群众,就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群众需求。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新时期新闻工作中应从这三个方面践行与坚守“三贴近”原则,并持续不断地贯彻到新闻实践中。

大众传播;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与时代赋予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融为一体。大众传媒尽其所能为群众服务,这也切合了大众传播的传播理念。“宣传思想部门承担者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1]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只有坚持做到“三贴近”,才能真正完成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重要使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实现新闻工作者的社会价值。

一、“三贴近”原则在新闻工作中的体现

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是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构成的。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大众传播是以其特定的自身组织目标和方针为指导,并以满足社会上大多数人的信息需求为目的的传播活动。通过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可以发现传播者对信息的内容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新闻传播者要切实做到“三贴近”。贴近实际,要从实际出发部署新闻工作,不断推进新闻工作,使新闻工作扎实深入,真正落到实处。作为新闻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真话、求实效,从大局着眼、从小处着手。贴近事件本身,挖掘问题的实质。贴近生活,就是把新闻工作视点对准社会生活,反映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从普通人的生活中寻找鲜活的事例,使新闻工作充满生活色彩,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把握社会生活的最新动态,促进问题与矛盾的解决。贴近群众,从传播学的角度讲,就是贴近受众。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群众和受众从传播学这个角度来讲,其意义是相同的,皆为新闻媒体传播对象或者说大众传媒服务对象。“使用与满足”研究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把能否满足受众的自身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因此,新闻工作者要从受众的角度来报道新闻,提供受众满意的新闻信息产品。多联系发生在群众中的生动事例,反映群众的实际感受,运用多种方式方法,使新闻工作赢得老百姓的赞誉。作为传播者,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在新闻传播中做好“把关人”。通过在新闻工作中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反映客观实际、反映现实生活,把服务群众真正做到位。做到了三贴近,才能使新闻工作,体现求真务实的基本要求。

“党的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自觉树立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2]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在履行自身的责任使命,在落实“三贴近”的要求。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联系生活、联系群众,贵在取得实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坚持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使新闻作品清新质朴、生动鲜活地展现在群众面前,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

二、贴近实际,就是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传播者作为信息源,在寻找新闻素材、创作新闻作品、直至传播的过程中,作为把关人,在新闻工作中要切实做到贴近实际。而且,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受众所需要的是与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信息。满足受众需求,才能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深入社会实际是践行新闻工作者自身责任的必经之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要从中挖掘真实并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需要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通过扎扎实实走基层,了解到尽可能多的所发生的事实,敏锐地感知事物发生的某些变化,从中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选题,进而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现场,掌握详细的第一手资料,创作出新闻精品,吸引群众的注意。

新闻工作者继承并发扬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把求真务实贯彻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到具体的新闻报道上,通过调查研究去了解客观实际情况。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通过各种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也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不管有多少了解情况的其他渠道,都不能代替新闻工作者亲自深入实际进行实地的调查研究。在新形势下,新闻工作者的调查研究任务比较重,也有一定的难度,只有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站在全局的高度,冷静思考,才能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记者从事职业活动,无疑受制于新闻专业要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4]长期的新闻实践证明,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是记者在深入实际的过程中挖掘出来的。不深入实际,总是隔层布、隔层纱,眼睛就难以看清楚,从材料到材料,思考难以深入。新闻工作者不断地培养自己树立一种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使自己所创作的新闻作品贴近实际。新闻报道的原材料来源于实践。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植根于实践,重在联系实际、贴近实际、深入实际,贵在取得实际效果。

新闻工作者在《羊城晚报》上所发表的《珠三角民企老板百亿巨资砸向“低碳产业”》一文,体现了作者贴近实际、深入实际。他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新闻热点。在一次到佛山市的采访中,作者与民企老板交流时发现,广东民企老板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纷纷投向光伏、电子信息等低碳产业。作者马上意识到,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东民企已经找到了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子。随着记者深入采访,发现这一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产生于广东产业转移的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必然现象。作者及时抓住这一新鲜事物,贴近实际、深入实际,选取了大量生动的事例展现在作品中。这篇新闻作品,思想深刻,时代感强,很好地反映了广东经济结构调整大潮下的市场新变化。三、贴近生活,就是重视新闻产品质量,以富含生活气息的作品吸引群众。

作为“把关人”,传播者追求传播效果,必然重视新闻产品质量。高质量产品的一个特点就是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受众希望自己从传者那里接收到的信息是有使用价值的,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新闻报道者的基本作用在于对客观存在的事实进行采集和选择。”[5]所以,新闻报道者把自己所选择的有新闻价值的信息传播给群众,满足他们的需求。这就需要在新闻工作中贴近生活,只有深入社会生活中,深入基层,才能发现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题材,把这些题材中感动人、感染人的精神与力量传递给广大群众。反映基层生活情况的报道,其中的内涵更富有深意、故事更令人感动、思想更感染人,报道散发着淳朴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与老百姓之间心与心的距离。新闻工作者一直在践行,并持续不断地在努力,“创作出具有人文价值的新闻作品”。[6]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群众。

新闻工作者从社会生活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料养分,从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他们关注民生、贴近生活。他们关注老百姓的现实生活状态,并努力及时、准确、充分地了解与群众相关的各种生活信息。在全面了解了有关公众事务的全面信息之后,进行客观的、详尽的新闻报道。这对于人们能否正确、客观地分析、判断新近所发生的事件、从而形成正确的意见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新闻报道将正能量输入到现实中,积极引导舆论。“要使舆论尽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行使其强大的监督、促进功能,就要努力提高舆论质量,同时还有必要强化正确舆论引导,培育良好舆论环境,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闻媒介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所以,新闻工作者所创作的新闻作品非常重要,通过新闻媒介的传播,对社会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平凡生活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的报道与评论,对于群众是一种积极的、有效的引导。在社会中产生积极影响,形成主流价值的感召力。

“传播自信来自于牢记使命。”[8]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真正俯下身,对生活有了深切体会,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新闻工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抓住新闻中心,升华报道主题,以深厚的知识积累丰富报道内涵,因而新闻作品才能够深入而生动,因真切而感动、激励群众。大量实践证明,记者贴近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更好地反映民生、表达民意、体现民情,优秀新闻作品才会出现,这样的作品自然会受到群众的青睐。

社会生活中的变动产生新闻,新闻报道又是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社会生活是新闻报道的新鲜材料来源,蕴藏着最生动、最丰富的新闻资源。真正地深入生活,新闻作品才能富有生活气息,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捕捉最生动的现实生活场景,挖掘生活中最感人的真实故事,寻找最贴近群众心灵的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以及感染力。打动群众,靠的是生活中积累的点点滴滴的真实,这些小而典型的事件让我们为之感动。那种内心深处的共鸣,是无法用言语表述的。

新闻工作者在《楚天金报》发表的《餐馆“获权”谢绝顾客自带酒水》这篇消息,就是新闻工作者贴近社会生活的体现。现代社会老百姓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到餐馆就餐的群众越来越多。在日常生活的餐饮方面,老百姓除了关注食品安全外,对于就餐环境卫生、餐馆酒水消费等都比较关注。武汉市消协等单位把“谢绝自带酒水”条款写进《武汉市餐饮行业经营规范》,这种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影响行业规范的严肃性。报道体现了新闻媒体守望社会的功能和舆论监督的威力,事件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促成了一系列不合理条款被删除,为公共事件的良性健康发展发挥了自己的积极作用。通过在新闻工作中贴近生活,新闻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新闻事件,并持续客观报道,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四、贴近群众,就是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满足群众需求

传播效果是与传播实践结合最密切的。新闻传播是有目的性的,目的就在于作用于传播对象,对其思想、态度、行为有所影响。要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就要满足群众多种需求,使群众在最大程度接受信息内容。具体在新闻工作中,把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反映群众的切身感受;运用发生在群众中的鲜活事例吸引群众,为他们提供真实可信的新闻产品。关注群众所思所想,从群众的角度思考事件、分析问题、体现群众意愿。“新闻职业传者要能够尽职尽力,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9]新闻工作者切实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报道中。深入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新闻传播者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多种需要。从百姓视角出发,准确把握群众思想动态、反映群众意愿、强化自身服务意识,进一步拉近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其实只有与群众紧密联系,深入到他们的真实生活中,才能创作出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精品。“新闻必须讲究格调和普遍接受性,以适合所有的受众”。[10]

群众在实际生活中会有各种积极的创造、对自己人生的坚持、不平凡的经历和善良的心灵展现。新闻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深入社会、深入群众,一方面充分挖掘和传播群众中那些正能量的东西,使群众感受到社会的光明与温暖;另一方面要推动破解各种负能量的东西,使群众感受到要以理性的态度去解决问题。而且在新闻报道中,无论是报道内容还是报道方式都进行了创新,满足群众需求,这样可以使传播效果达到最优。

新闻工作者确立“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坚持群众路线,新闻报道注重人文关怀。贴近民生,用事实说话,“要通过报道的典型事实发掘其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要能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与分析中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11]把身与心相结合,新闻工作者不只是带着采访设备以及自身走近群众,而且是带着满腔热情、充满感情地深入群众。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践行群众路线,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生产生活,走进群众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吸取各种养分,更好地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践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唯有实事求是、脚踏实地深入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群众、接近群众,才能接近新闻真相。新闻工作的成效如何,广大群众最有发言权。“信息公开是减少谣言滋生的良方”。[12]在实际新闻工作中,努力将新闻报道与群众需求联系起来,在选题上要选择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反映社情民意;在新闻写作的具体方式上,也要考虑群众的语言习惯和接受习惯,使用群众语言,将文章写得短而精,又富有生命力。当然,首先要学会群众的语言,而且还要会灵活运用群众的语言。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把抽象的语言转变成具体的语言,尽量多用活泼、生动的语言。很多新闻作品都反映了群众自己的现实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情感,传递了民间声音,合理运用了群众语言。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最终得到群众的认可,并受到欢迎。

新闻工作者在《楚天都市报》上发表的“信义兄弟”系列报道,是记者经过深入挖掘,发现了兄弟俩人接力送薪的感人故事。这也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工作中紧密联系群众的体现。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与矛盾交织在一起,其中企业信义缺失的存在,尤其是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现象时有发生,社会诚信受到群众广泛关注。这种背景下,湖北“信义兄弟”的感人事迹和道德精神,体现社会诉求,与时代主流是一致的。它有力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报道所选取的事例是群众中鲜活的事例,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深刻、生动而又极具典型性,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这组报道也体现了都市类媒体的时代担当,深入群众,把老百姓生活中典型的群众人物展现在受众面前,是都市类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又一次成功的证明。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对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传媒是文化引领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和通道”。[13]通过新闻媒体传播文化知识,使群众及时获知各种信息。在实际新闻工作中,按照新闻规律开展工作,身体力行地践行“三贴近”。只有这样,群众才会关注与吸收所传播的信息,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作为大众传媒,他们认真思考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讲社会品味、讲格调,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浩然正气,展现生活百态。尽可能把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结合起来,去打造新时期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闻精品。“媒体的竞争是争夺受众市场的竞争”。[14]新闻工作者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转变传播理念,从以媒介为中心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必须在具体实践中,制作更加契合受众,能真正吸引受众、感染受众的作品。这样的报道,既有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又有典型的细节,传播范围广、社会影响大,能引发受众的积极思考。“三贴近”原则的践行与坚守,对于构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主流价值观和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

[1]彭鸿雁.政治传播学视域下的新媒体政治传播管理研究[J].编辑之友,2013(12):78.

[2]范青军.多宣传基层 让官兵爱看——《前卫报》坚持走群众路线组织改版的探索[J].青年记者,2013(10):61.

[3]邓笛.探讨新闻编辑记者的知识及素质要求[J].新闻传播,2013(6):237.

[4]丁柏铨.专业要求、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与记者职业活动[J].新闻爱好者,2013(11):4.

[5]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5.

[6]刘晓瓯.从人文关怀看记者的社会责任[J].新闻窗,2013(3):85.

[7]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5.

[8]员宁珠.以“走转改”增强传播自信——法制媒体深入“走转改”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3(4):30.

[9]谢金文.新闻学导论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

[10]李良荣,仇逸.不失真、不失语、不失调、不失品——守住主流媒体的底线[J].新闻记者,2013(11):14.

[11]师晓宁.浅谈新闻热点的宣传艺术[J].新闻采编,2009(1):18.

[12]刘瑞生.微传播时代的网络谣言特征与治理路径[J].新闻与写作,2013(12):16.

[13]陈伟军.新媒体语境中的文化引领与价值形塑[J].现代传播,2013(7):19.

[14]文舒.浅谈传媒内容创新的四个“着力点”[J].新闻知识,2013(3):90.

PracticingandStickingtothePrincipleof"ThreeCloseness"intheHorizonofMassCommunication

XIN Wen-chao

(CollegeofLiterature,ShanxiDatongUniversity,DatongShanxi037009,China)

In journalism, to cling to reality is to respect the law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optimal dissemination result; to cling to life is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news product in order to attract masses with the works of strong flavor of life; to cling to masses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masses in the ways loved by the masses. The news media and journalists are supposed to practice and stick to the principle of "three closeness" in the journalism work in the new period from the three aspects and apply them to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m continuously.

Mass communication;Journalism work;The principle of"three closeness"

2014-01-21

辛文超(1981-),女(汉),山西大同人,硕士,主要从事新闻理论方面的研究。

G206

A

1671-816X(2014)06-0640-05

(编辑:佘小宁)

猜你喜欢

三贴近新闻报道工作者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习作指导须“三贴近”
浅谈群众戏剧创作与“三贴近”原则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