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蓝天工程”治理沈阳城市雾霾污染的对策建议
2014-04-04张嘉治
张嘉治
(沈阳市环境技术评估中心,辽宁沈阳110014)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一直是人们关心和科学研究的热点课题。2013年1月以来,雾霾天气持续在我国东北、华北、黄淮、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等大范围地区弥散,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社会稳定。可以说,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城市布局,优化经济增长方式,有效地解决我国城市现存的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沈阳是我国以燃煤为主要供暖方式的北方城市,为了建设美丽沈阳,应举全市之力,预防雾霾天气,并以此次雾霾事件为契机,转变观念,升华认识,力争在城市供暖、城市布局和产业调整、抑尘工程、绿标路建设工程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在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上取得突破,有所作为。
1 城市雾霾成因
近年来,每到秋冬季节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不时会出现城市雾霾污染,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1]。通常认为,目前我国城市雾霾成因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2]:一是取暖、工业生产产生的燃煤污染;二是机动车尾气污染;三是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油烟污染;四是城市建筑工地、农村裸露土地造成的二次扬尘污染;五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导致的空气扩散不力造成的污染。
“十一五”期间,我国通过采取对大批重污染企业实施搬迁改造,淘汰燃煤小锅炉、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对城市供暖实施清洁能源改造,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启动加油站油气回收治理等一系列举措,加大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整治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3]。但由于 “十一五”期间城镇化建设大潮,中国的重化工业快速发展,能源消费和机动车保有量都出现快速增长,持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导致细颗粒物、臭氧、酸雨等二次污染逐年呈加剧态势[2,3]。可以说,产业结构低下,城市布局混乱,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雾霾的主要成因[4]。因此,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已经成为防治以雾霾污染为代表性的城市空气污染的必由之路。
2 沈阳市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控制现存主要问题
2.1 能源利用问题
(1)能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受地域、能源和价格等因素制约,沈阳市能源一直以煤炭为主,燃气、轻油、电等清洁能源利用率低,燃煤占全市能源实际供应的70%左右,且煤炭多为直接燃烧而非采用清洁燃烧方式,排放了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物。
(2)煤炭消耗量增加过快
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全市能源消耗也在同步增加。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煤炭消耗量从2001年到2010年增长了2倍。由于燃煤大幅增加,排放累加效应削弱了其相对效果的体现。
2.2 大气污染控制问题
(1)城市建设活动频繁
“十一五”以来是沈阳城市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动迁、扩域工作不断深入,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建筑、市政、拆迁等各种建设施工活动日益频繁,整个城市被建设工地所填充,直接导致了扬尘污染恶化。
(2)现有除尘设施净化效率低下
目前,沈阳锅炉除尘以陶瓷多管式为主,除尘效率低下,静电、布袋等高效除尘器尚未开始大规模建设运行。
(3)机动车保有量增加
随着社会发展和市民物质生活需求提升,全市的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且增速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直接导致机动车尾气污染 (PM2.5、VOCs等)和交通二次扬尘污染不断加重。
3 破解沈阳城市雾霾污染的对策建议
对一座城市而言,地方政府是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对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负责。为了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沈阳应该实行政府领导下的环保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举全市之力,增加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种类和数量,全面开展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达到全面、快速提升全市大气环境质量的目的。
3.1 建设区域一体化的高效供热工程
应根据沈阳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全市供热现状,依据国家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重新编制全市中远期区域一体化高效供热规划。供热规划要定位沈阳未来城区供热的发展方式和方向,合理解决当前大热源不足、城区小热源盲目扩建,致使污染治理设施改造难以开展、空气污染难以解决的现实情况。在三环内强制推广非社会化供暖单位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严格控制新热源选址,特别是严禁在高污染燃料禁燃区 (二环)内新建、改建、扩建燃煤热源。优先支持大型热电联产企业或大型国有企业建设热源,提倡网源合一,为拆除并网做准备。
同时,应深入推进 “一县一热源”战略;积极鼓励推广应用天然气、地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电热蓄能及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项目。
3.2 建设气化沈阳工程
应加快全市气源的引入和天然气管网建设速度,加强用气安全保障措施建设;要求在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内所有新建工业企业和三产行业,必须使用天然气或其它清洁能源;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新增和更新的公交车全部采用液化天然气(LNG)等新能源汽车。
3.3 全面优化城市工业布局
在沈阳城市建成区内已建的重污染企业,应该结合产业布局调整实施搬迁改造,推动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提升工业园区的环境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准入环境保护门槛。
制定和实施项目建设准入条件和限制的方案。例如:在城市中心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重点保护地区除集中供热和基础设施项目外,禁止新建、扩建除工艺美术旅游品、服装服饰、食品加工制造、包装与广告印刷、室内装饰装潢产品设计以外的一切工业项目。在二环以内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继续实施搬迁、改造实现无燃煤控制。将铸造、电镀、陶瓷和造纸等能耗高、污染重的企业全部集中搬迁到辽中、新民、法库等县的工业园区。上述企业在新厂建设阶段,须采用先进、实用、高效的污染控制技术,使污染物达标排放。严格禁止污染转移。
3.4 推进城市抑尘工程
全市应该建立城市抑尘监管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和工作制度,形成由市政府负总责,环保综合协调,城建、房产等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协调机构和工作格局,探讨建立公众参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扬尘监管新机制。
一是要加大城市绿化、净化、美化工作投入力度,提高水面和地面软硬覆盖面积比率,裸露地面要实施绿化、硬化治理,建成区内要全面消除裸露地面。
二是应严控建筑施工、拆迁工地及建筑材料运输环节扬尘污染,建筑和拆迁工地四周实施高围挡封闭。建设城市扬尘视频监控平台,新增建筑工地在开工建设前要安装视频监控设施。
三是应控制道路扬尘污染,市区景观路和一级、二级马路应实施喷水作业或机械化湿式清扫,对渣土运输车辆实施资质管理与备案制度。
四是应禁止将农作物秸秆、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等进行露天焚烧。建立项目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进城市周边地区生态恢复工程,抵御外来风沙污染。
3.5 推进城市绿色交通工程
全市应合理规划路网,大力发展地铁、城市轨道交通和新能源汽车,扩大 “环保绿标路”范围,开展绿标区的创建工作,加强电子监控系统和机动车环境监管信息系统能力建设。
3.6 实施大气监控预警工程
应完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开展PM2.5、臭氧监测,重点区域灰霾监测,空气动态监测,区县空气质量考核等监测体系建设,完善数据传输与网络化管理平台建设,实现全市所有区县 (市)全部建有自动空气质量监测点位、远程监控各点位空气自动监测数据的能力。
应建设大气重点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对电力、水泥、石化行业重点企业和燃煤热源等大气污染源实行自动实时监控和超标预警。
3.7 实施雾霾污染控制工程
严把审批关,新建、改建、扩建的一切燃烧设施,应安装高效脱硫、除尘和脱硝等污染防治设施。
开展加油站、油库、油罐车油气回收改造工程,要求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加油站、油库必须配备油气回收设施。
严格规范新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的环保审批,新建饮食服务企业应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
4 结束语
党的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建立 “美丽中国”,而 “美丽中国”包含的概念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是环境友好显然是最基本的条件之一[4,5]。近年来,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公众关心的话题之一,建设美丽中国显然不能忽视,并且应该十分重视城市雾霾污染问题[6,7]。
过去20年,我们一直在讲 “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而最近几年,严峻的事实再一次告诉我们,污染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业已形成,再也不能期待它的不到来或者无视,现在最重要的是如何重视并治理环境问题,因为 “美丽中国”必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中国,而不是一个迷雾重重的中国。参考文献:
[1]李培,王新,柴发合,等,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综合管理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5):49-54.
[2]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保厅关于做好全省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意见的通知,辽宁省人民政府公报[Z].2011,(12).
[3]唐孝炎,张远航.大气环境化学 (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周涛,汝小龙.北京市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研究 [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16.
[5]孙亮.灰霾天气成因危害及控制治理 [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10):71-75.
[6]金均,吴建,蔡菊珍,等.杭州市灰霾天气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32(5):61-63.
[7]刘恩莲,闫怀忠.济南市空气中颗粒物来源与防治对策 [J].中国环境监测,2005,(2):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