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视阈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研究

2014-04-04倪文聪

关键词:新生代关怀农民工

魏 荣,倪文聪

(1.合肥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2.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786)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80后”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入城务工农民的主流,他们是我国产业大军的一支重要力量。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较,新生代农民工接受的教育程度更高,融入城市文化的速度更快,追求精神与心理需要的诉求更强烈。在科技进步迅速、信息传播加快、社会思潮多元发展的信息时代,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与实现自我转型的过程中,在仰望理想与俯首现实之间承受着多向心理压力和较大心理落差。基于人文关怀的指导理念,实施有效的心理疏导,不仅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的问题,更是亟需解决的重要民生问题。

一、人文关怀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的指导理念

心理疏导是在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通过引导、互动、训练、体验和反思等方式,影响对象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意向等,改善对象的社会适应能力,转变对象的不良心理状态,增强个体的幸福感、自我效能感等积极主观体验的过程。心理疏导既适用于病理性的心理治疗,也适用于发展性的心理咨询。立足于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非适用行为,促进他们人格成熟,指导他们学习和运用有效且适当的方式应对压力,以良好心理状态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的发展性心理疏导,是契合新生代农民工需求的疏导模式。发展性心理疏导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个人潜能发掘,增加积极心理体验,因此凸显人文关怀是发展性心理疏导的主旨。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精神状态和人性的深切关怀,是对人格、人的价值、人的情感和尊严的尊重,是对人的基本权利、生存状况及健康的重视和保护。[1]106人文关怀强调在尊重人、关爱人的基础上,追求人类的解放与自由,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创新社会管理的目标。

人文关怀是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的指导理念,其思想主旨从低到高表现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人性主义。人性主义体现的是对人的生物衍生属性的尊重,综合外部环境对人的影响,从而客观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要求。人文关怀下的人性尊重兼容自然与历史,是对人的思想意识能动性的回应。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曾强调,“自然界的人性和历史所创造的自然界——人的产品——的人性,就表现在他们是抽象精神的产品,因此,在这个限度内,他们是精神的环节即思想本质”。[2]318人性主义建立在尊重人、尊重人性、理解人的基础上,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物体,理解其欲望与追求,正确看待其行为背后的动机及心理需求,致力于满足其合理化要求。第二层次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建立在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肯定个体能力的基础上,将人作为社会中的积极主体,引导主体选择自我生存和发展方式,发现其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并不断超越自我。人本主义关注的是整体的人,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人本主义反映的不仅是尊重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属性,认同新生代农民工追求自我发展的理念,而且具有应对价值观危机、社会认同缺失、孤独感和生活无意义感增强等精神危机的现实功能。人本主义要求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需要,挖掘和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成长性价值。第三层次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建立在追求信任、自由和解放的基础上,将人自身作为权利的一部分,依靠人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通过营造呵护、温暖的环境,形成人与人之间彼此关怀生存状况并相互支持的氛围,深切关怀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享受。人文主义强调对人的精神享受的尊重,进而关切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体验和精神状态。

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所蕴涵的人文关怀发自主体的精神、社会、生物三位一体的综合需求,是人的真实心理动力和现实的自我认识。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时就从人的特定存在意义角度强调了人的现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505人文关怀的三个层次则是人的本质的个体具象化的结果。以尊重人的生物属性为基础的人性主义是人文关怀的物质基础和理论前提。以尊重人的社会属性为基础的人本主义是人文关怀的动力;以尊重人的精神属性为基础的人文主义则是人文关怀的归宿。人的三种基本属性互相影响和渗透,坚持人文关怀的思想主旨、开展心理疏导,需要兼顾三种基本属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心理疏导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在积极融入城市进程中,受主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表现出职业、社交、社会支持、信任关怀以及尊严关怀等诸多方面的诉求。

(一)职业压力及工作倦怠导致的职业发展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所能选择和从事的工作类型有限,职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使他们较难在广泛的平台上展示自我,获得有助于个人潜能发挥的机遇。新生代农民工在缺乏社会容纳的社会环境中工作容易形成“城市过客”心态,从而增强了他们以单纯挣钱来获得慰藉的心理,更无法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定位和自我价值。同时,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劳累枯燥,其劳动价值的社会认同度也并不高,但他们却同时承受着失业的心理压力,连续高强度工作的体力压力,同龄人带来的竞争压力以及来自于职场的环境压力等,这些职业压力加之生活方式、个性特征、价值观、人生观等综合因素,容易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工作倦怠。工作倦怠是一种工作过度负荷、身心交瘁、疏离工作与他人的综合症,常具体表现为工作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减弱,职业忠诚度降低,工作绩效下滑,同事关系恶劣等。因此,如何调整对工作的期望值,如何获得别人对自己良好作为的赏识和肯定,如何处理好个人选择与所承载的亲人期望之间的关系,如何增强自身对工作的驾驭能力等就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诉求的主要内容。

(二)人际关系焦虑导致的社交关怀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比较,其个性表现得更加独立和鲜明,但他们对人际交往却充满了期望与冷漠的矛盾。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阶段本应是一个对与同伴交流充满渴望,珍惜友谊、追求爱情,期望融入青年群体的人际活跃阶段,但是,由于城市生活对他们而言是“生人社会”、而非“熟人社会”,除了狭窄的同乡和同事交流范围之外,他们较少与其他行业或城市本土人员交流,不少新生代农民工的同乡就是同事,熟悉的同事既是朋友也可能是职场竞争的对象,甚至因为竞争而产生矛盾。新生代农民工中不少人在工作之余感到空虚无聊,不知如何融入城市寻找精神满足,打发时间较多的方式就是上网、睡觉,而缺少自我规划生活工作以及拓展人际交流范围的积极主动性。新生代农民工的人际交流需求的缺失,甚至会强化他们自我封闭、形成冷漠的人际态度。产生的心理困惑,新生代农民工多是自己解决,或向老乡寻求帮助,较少寻找相关部门或心理咨询机构。当他们遇到应激事件形成不良情绪,如果选择喝酒等方式来发泄,还容易产生冲突升级问题。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社交关怀来改善其心理环境。

(三)心理危机频发产生的社会支持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希望成为城市人,享受城市现代化生活气息的愿望非常强烈。随着对城市生活的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兴趣爱好、消费需求等日渐趋近城市风格,但他们的生活和消费现状却与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现实与理想的距离在他们心中形成了难以调和的落差,容易导致个人心理危机。

根据我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调研,可将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心理危机划分为五种类型: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感相伴,丧失工作积极性;无助感和挣扎感交替,降低自身努力的程度;愤世嫉俗与消极逃避的态度游离,强化心理矛盾;宣泄倾向与被动忍耐相冲突,诱导反向心理的表现;孤独感强烈,情绪悲观,转向自我封闭。尽管在城市生活需要面临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但新生代农民工接触网络,信息丰富,眼界开阔,他们向往城市生活,不愿回归农村,选择承受城市生活带来的压力。因此,广泛的社会支持是预防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心理危机、追求城市幸福生活梦想的现实要求。

(四)归属感与安全感缺失衍生的信任关怀诉求

归属感与安全感的缺失,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现实职业和处境的不确定。例如,不少农民工从事建筑等高危行业,当发生安全事故时,医疗、失业保障等方面所提供的支持难以维系长久,而农民工自身又缺少相应的法律知识,无法切实保护自身的合法权利。再加上,农民工以其自身文化修养融入城市品味文化、其学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享受的教育资源优质化等都需要一定过程,其间存在的问题也易使新生代农民工难以归属城市并获得稳定的安全感。新生代农民工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乏还体现在对未来前程的迷茫。新生代农民工由于缺少系统化的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他们能够选择的工作多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重体力劳动,除了少数人,他们中的大多数超越自己所处阶层和工作环境的机会匮缺。新生代农民工规划未来时,常常处于留在城市中获得体面生活的不自信感与回归农村创业致富的不情愿感的矛盾冲突之中,处于矛盾中的不稳定心理和对未来的不乐观也加强了他们的不安全感。只有给予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关怀、自我成长的信任以及制度化的权利保障,才能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五)权利贫困与弱势心态引发的尊严关怀诉求

新生代农民工对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和法律权利的维护意识在逐渐增强,但农民工常年迁徙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夹层身份使他们很难在城市真正感受到平等与尊严,甚至被贴上带有偏见的标签。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同龄人比较,在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等方面,相对剥夺感强烈,容易产生弱势心态。一些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群体抱有歧视和偏见,认为农民工自身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不高,对农民工缺乏信任、理解和尊重,甚至故意刁难,直接伤害了农民工的自尊心。权利贫困与弱势心态导致的消极情绪如果长期不能得到释放,就会增强他们的心理敏感度和被社会抛弃的主观感受,进而发展成为对城市的仇视和敌意,产生极端的消极颓废行为或者爆发式行为,甚至导致农民工与城里人的“族群对立”。近年来城市中自杀事件与刑事案件中的农民工主体在增加,这也反映出,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尊严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三、彰显人文关怀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途径

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关怀,满足其心理疏导诉求,需要选择契合人文关怀思想内涵的适切性心理疏导途径。

(一)发挥社会组织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诊断和心理疏导中的主力军作用

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服务是体现民生的基本社会服务项目。农民工是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机构或组织大多缺少完善的心理服务配套,这就需要基层政府社区组织或者公益社会组织来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诊断和心理疏导工作。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织起来的社会群体,它既有政府支持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有非政府支持活动的组织形式。从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特征而言,基层政府社区组织与新生代农民工联系较为密切,他们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或困难,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工作。因此,基层政府社区组织可以通过设立社区心理健康监察员,开展本社区范围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普查和评估,主动寻找需要心理疏导的对象,运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在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危机预警和维护中的组织功能。

由于基层政府社区的人力有限,并且为了使心理疏导的覆盖面更广、心理疏导的实施更加专业化,还需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是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的产物,是一个社会政治制度与其他非政治制度不断趋向分离过程中所衍生的社会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活跃的非政府公益组织,通常致力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科学、技术、人道主义等相关问题的解决或建设。具有非营利性、志愿性、公益性等特征,并且独立于政府体系之外,承担一定公共职能的非政府社会组织,是目前适宜承担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工作的重要机构。

(二)形成平等、尊重的心理疏导态度,善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疏导技术

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开展的心理疏导中,疏导态度与专业技术同等重要。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对心理疏导的诉求方向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困惑的产生,除了个体主观因素之外,更多源于它们对外部环境的消极体验和评价,因此,针对他们开展心理疏导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持平等、理解和尊重的疏导态度。态度是人们的认知观念倾向、情感性质以及价值观的综合反应,重视调整疏导人员的心理疏导态度有助于拉近疏导者与疏导对象之间的距离,提高心理疏导效果。其次,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性心理疏导主旨,其理念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张相吻合,面向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要善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研究目标是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体现为积极情绪、乐观态度、充满希望以及拥有良好的生活与工作关系等。积极心理与消极心理的实质性差别源于个体的认知方向、情绪性质以及意志倾向的不同,因此,了解并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对各种问题的解释风格,培养他们形成乐观的归因思维习惯;引导新生代农民工通过转移认知焦点,即从关注问题本身转向关注如何提高个体应对问题能力来调节其社会心态;通过学习榜样等各种社会学习途径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情绪;进行价值讨论,梳理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发展价值的认同度等都是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积极心理疏导技术。

(三)指导新生代农民工掌握心理疏导的自助技巧,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助人自助”是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心理疏导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需要学习掌握基本的心理疏导自助技巧,包括放松活动、冥思、有氧运动、宣泄、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方式、转移关注点的短期应对策略等。自我效能感反映的是个体应对问题时对自己能力的判断,它将影响人们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是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压力、实现他们心理自助的重要方式。自我效能感主要受到四种信息来源的影响,即自己的成功体验、别人的替代性经验、社会劝告、当时身体和情绪上的状态。[4]190采用干预四种信息来源渠道的方式可以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效能感,如引导新生代农民工挖掘和认识其生活和工作中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积极成就体验;新生代农民工通过寻找自己与榜样员工的相似度来获得效能体验;通过积极导向的引导说服以及自身纵向比较的思路,使新生代农民工获得对自己表现的积极信息;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开展职业目标和人生目标规划;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领域内实现的目标进行鼓励和褒奖;培养新生代农民工对于目标失败、希望落空的预判和承受能力等。

(四)完善和落实保障农民工权益的相关制度,创设良好的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环境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疏导诉求的满足,不仅需要专业的心理疏导技术,而且需要相应的环境保障和支持,特别是政策和制度环境的支持。首先,国家需要通过社会管理手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降低农民工融入城市之中的养老保障风险、医疗保障风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障风险、住房保障风险等,从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社会融入。[5]其次,政府需要搭建和完善就业平台和劳务信息平台,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增加“招”与“聘”对象之间的沟通渠道,逐渐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促进城市劳动力市场的整合,保护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同时加大劳动监察力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再次,改革现有城乡二元化制度,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逐渐消减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多渠道、递进式地使农民工获得城市市民身份,增强其对城市的归属感。最后,健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制度建设。在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城镇化大发展阶段,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企业难以胜任全部的教育培训任务,政府有必要承担新生代农民工的基础性教育培训任务。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宣传,积极拓展培训资金来源渠道,构建有效投入机制,形成政府投入为主,企业、社会组织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等投入为辅的多元投入模式;[6]采取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开展培训的方式,注重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同时在加强职业能力教育的同时,配套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等,切实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

[参 考 文 献]

[1]奚洁人主编.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Z].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美]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王慧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社会融入风险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2,(5).

[6]霍玉文.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新生代关怀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