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社科类学报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
2014-04-04陈凤林
陈凤林
(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学报作者群现状
高校学报是学术类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学术期刊相比较,有大致相同的功能,例如:传播文化信息、促进科研成果交流、培养学术研究人才等。除此之外,也有与其他学术期刊不同的功能定位,例如:反映本校教学研究成果、促进本校的对外学术交流。[1]
作为反映学校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的窗口、学术交流的园地,学报的学术质量至关重要。学报的质量取决于所刊载论文的质量,而这与作者的综合素质及研究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学报论文作者主要集中于各大高校教师以及在读硕、博士研究生。
对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群近几年统计分析表明,作者群主要包括本校、本地及全国其他省市高校的教师,以及在读博士研究生;作者年龄由25~34、35~44、45岁及以上,比例组成从2008年的分别为22∶29∶23到2012年的47∶35∶31。从上述统计数字可以看出本刊青年、中老年作者在其所有的作者群中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中年作者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这一作者年龄分布不仅反映了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作者群现状,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学报作者群现状的体现即作者群年龄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统计分析还表明:在投稿并被录用的作者群中发现,作者多数只向本刊投过一次稿,多次投稿并被录用的作者很少。经本刊整理统计,一年内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投递的稿件在2000篇左右,最终录用并发表的数量在120篇左右,多次投稿的作者人数为10人,其中最多的一位作者一年向我刊投稿5篇。多次投稿的作者多为其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或资深研究人员,稿件质量高,是学报的稳定稿源;而投稿一次的多为青年作者,即在校博士研究生或学校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在论文撰写方面缺乏锻炼但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如果能够得到培养,也能成为稳定的作者群。
作为社会科学类综合性期刊,期刊的正常运作和持续发展,都依赖于稳定、长期、持续的作者群。而根据统计分析表明:学报作者群两极分化严重,存在作者队伍断层或后继无人的可能性,同时作者队伍不稳定,稿件来源过于分散。因此如何建立一支稳定的作者队伍并加强其建设就成了最根本的问题。
本文以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例,探讨社科类期刊编辑在日常的编辑工作中如何抓好作者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办刊水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提出若干加强作者队伍建设的对策,例如:积极扶持中青年高校教师和硕、博研究生投稿,利用高校优势组稿,建立作者库,退稿讲究艺术性,退稿中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编辑坚持编、 研、创结合等。
二、建立稳固的作者群的措施
(一)鼓励高校中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积极投稿
高校是学术信息的汇集场所,是科研成果孵化基地。高校教师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或在学术科研工作中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他们有着超前思维、竞争意识和创新观念,他们的论文中不乏有闪光的思想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根据自身学报定位,将高校中青年教师作为本学报最基本的作者群。同时,鼓励硕、博研究生投稿。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校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对其毕业提出了明确要求:必须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数量的与毕业学术论文相关的文章。[2]硕、博研究生在校期间,所从事研究工作多为导师研究工作的子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创新性,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在校时间长,所承担的研究工作具备该领域领先水平,而且在毕业后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几率较大,编辑应积极主动地与这些作者进行沟通,鼓励他们积极大胆地向本刊投稿,从而将其培养成稳定的作者群。
当然,在校研究生特别是硕士研究生投来的稿件大多为其第一次撰写的论文,对学术论文的写作要求及格式不太了解:表现出不善于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的详略取舍把握不佳,以及格式不规范等。面对这些潜在作者群,学报编辑要特别关注,对其来稿要仔细反复阅读,发掘其潜在的闪光点,提出有效修改意见,使其能够高质量的发表。同时,针对本校的硕、博研究生,可以向研究生院提出举办学术论文写作讲座及选修课等措施,邀请资深编辑、有多年论文发表经验的教师担任授课教师,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而且要结合实际,准确把握论文写作要点,解决论文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硕、博研究生论文写作水平,间接达到提高学报学术质量的目的。
(二)利用高校优势,积极组稿
编辑应深入到本校各优势学科,了解他们的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争取该学科的教授、专家、博士的重大课题的优秀论文能够在我刊发表,以保证我刊刊发的论文在这一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3]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提高该学科研究领域的作者向本刊投稿的积极性;其次充分发挥学报编委的作用,学报的编委是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对自身学科内他人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进展、成果有所了解。[4]编辑可以请编委帮忙组稿。不论是编委积极撰写稿件,还是推荐他人稿件,都对吸引优秀稿件,突出优势学科起到积极的作用;再次,编辑可以利用高校经常召开学术研讨会的有利条件,参加一些相关的学术会议,以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动态,物色高水平的作者。尤其是专业性强的全国学术会议或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些会议内容专一,有学科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学术带头人等,能展示该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编辑参与这样的学术会议,不仅可以拓宽专业视野,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及学术信息,而且可以在会上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投稿,并可以与学术活动的组织者联系,请他们帮忙组织一批优秀的、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三)缩短出版周期,扩大信息量
论文发表周期短,其所体现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就高。文献的寿命同文献的出版周期密切相关。一篇文献,在其定稿时刻就已经开始了它的寿命,如果出版周期很短,则相对延长了它的寿命,而且其利用价值较高,反之,则缩短了文献的寿命。[5]高校学报刊物出版周期过长,不仅影响了文献的利用价值,缩短了文献的寿命,挫伤了作者投稿的积极性,而且也影响了学报刊物的时效性和信息量。过去,我刊曾经遇到由于出版周期长,从而导致作者选择其他刊物发表的问题,当编辑部决定刊发某篇文章,作者却收到其他期刊的录用通知,甚至论文已经发表,我刊不得不再次寻找合适稿源来替代这篇文章。因此,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在2012年由季刊更改为双月刊,论文发表的周期明显缩短,一方面期刊信息量明显提高,论文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期刊影响力从而提升;另一方面减少了稿件在编辑部的滞留期,作者对自己的论文能够及时发表表示满意,愿意今后继续投稿,为学报提供了稳定的作者群。
(四)细化学报栏目设置,建立特色专栏
栏目是学报的窗口,也是办刊宗旨和特色的具体表现。[6]社科类学报栏目设置大多与本校学科设置和本校作者的科研情况相关,栏目设置长期不变或专题较旧,不能与时俱进,发表的稿件不能反映栏目的特色,没有形成统一的主题。反之,新出现的热门专题缺少新的栏目支持,使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被发现。学报要根据作者投稿学科的频率分析,从而调整学报栏目的设置,争取在某个学科领域吸收质量高的文章,从而办出有特色的学报专栏,以策划专题或专栏的方式带动作者队伍的建设。[7]
我刊为了提高办刊水平,致力于改变栏目设置,于2006 年设立《河东(三晋)文化》专栏,“以特色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5年间,该栏目连续发表二十余篇文章,围绕河东地区的历史开展了根祖文化和爱情文化等方面的研究,为山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从未放松探索提高刊物影响力的规律,凭借学校优势和编辑部同仁的无私奉献,我刊于2012年1期将原先的5个栏目调整为12个左右:探索与争鸣, 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法律研究,文学艺术与语言研究,哲学与历史研究,新闻与出版研究,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三农”与城市(镇)化研究,社会学研究,而且还在随着来稿的内容不断更新栏目。
(五)加强编辑管理意识,与作者建立亲密的关系
编辑与作者积极交流,做朋友,首先编辑应该具有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做个有心人,以真诚、热忱的态度,以得体、经常化的方式加强和作者的互动,并以高度的敬业精神赢得作者的尊敬。对于好的稿件,要及时处理,审稿、加工、尽快发表,要急作者之所急;对于学术水平一般或者需要退回修改的稿件,应及时、细致地反馈,向作者讲清楚稿件的问题所在,提出修改意见。稿件退修是编辑工作的一部分,是提高稿件质量最直接的方法;[8]对于退稿,编辑应该持审慎的态度,不能简单的一退了之。退稿时应对作者友好,加以适当的解释,对论文好的地方应给以肯定,而对于退稿的关键原因也要让作者知道,以理服人,让作者感到不委屈,心服口服,同时可以给作者一些写作上的建议,从而使作者能够有信心再向我刊投稿。
编辑还可以就某些学术问题与作者探讨和交流,与作者交流刊物发展设想和对作者的期望,让作者不仅投稿,也可以在学报的建设中提供宝贵意见,这样有助于学报的发展;对中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编辑部要积极培育与扶持,使他们成为本刊稳固而优秀的作者群体之一。
(六)建立作者数据库
建立符合学报工作特点的作者数据库有助于提高学报编辑部日常工作的正常化和条理化。作者数据包括作者简介、联系方式、研究方向、论著、科研成果,以及作者来稿情况包括来稿的编号、题目、字数、日期、责任编辑、处理情况、发稿刊期、转载摘录情况等。[9]
在建立作者数据库的基础上,再按照作者的层次、研究领域方向、年龄结构、科研成果及正在研究的内容等分门别类,做到有序化管理,并能及时追踪和更新相关作者动态,保持其准确性和时效性。[10]同样,随着学报栏目的调整,以及学科发展方向的变化,从而更新作者库的内容,不断地挖掘新作者,扩充作者库,使得学报的作者数据库充满活力。当学报有意策划某一学术领域专题或栏目时,可参照作者库中作者的研究背景和情况定向约稿,从而发挥作者库的作用。
(七)应用网络资源,扩大作者队伍
信息网络化时代,作者通常是通过网络搜索寻找目标期刊,进而了解该期刊的基本信息,例如栏目设置、收录情况、期刊等级等,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期刊投稿。[11]因此,采用最新科技,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工具技术,[12]建立功能完善、信息量丰富的编辑部网站系统显得日益重要。网站系统要主题鲜明,详细介绍刊物的历史、发展状况、收录稿件范围、栏目专题设置,引导作者在投稿时按照规范对稿件进行处理,如符号、图、表和参考文献等相关标准;常见问题解答,用于回答作者常见问题,如稿件审录用周期、参考文献要求等加以解释。还可以利用学报网站讲解学术论文写作知识,针对论文写作中的问题,结合编辑实践,给与相关解答。这些措施都有助于解答潜在作者投稿疑问,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本学报编辑部将于近期建立网站系统,并设立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业务相关的网站链接,提高期刊的可检索性,使期刊能被作者更加快捷、方便地找到,从而吸引潜在的作者群。随着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内各大高校和主要研究机构都已在其主页上公布学科设置,研究领域,相关专家学者情况介绍,以及研究成果展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和追踪,编辑部可以随时了解学报涉及学科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向相关的专家学者约稿,从而扩大作者队伍。
三、结语
通过实践可以清楚地认识到,社科类学报只有拥有优秀、广泛的作者群,才能带来质量上乘的学术论文,学报发展才能如鱼得水,更上一层楼。如何引来金凤凰,即稳定和扩大作者群是一项长久、持续的任务,只有不断地学习借鉴其他刊物的经验,推陈出新,提出有效的措施,才能源源不断的吸纳优质稿件,为刊物的长久发展提供稳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周少华.对高校学报功能定位的反思[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5):106-108.
[2]杨继成.论高校学报对在校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J].编辑学报,2005,17(1):60-61.
[3]陈凤林,杨晔.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10年载文及被引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1292-1296.
[4]赵藏赏,陈燕,孟素兰,等.明确目标 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谋求发展——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经验[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3):370-372.
[5]赵树庆,刘永胜.20种科技期刊2010 年论文发表时滞调查[J].编辑学报,2011,23(6):491-493.
[6]华启清.文科学报作者队伍建设的探讨[J].学报编辑论丛,2003(11):208-211.
[7]潘光友,孟丽涛.在编辑活动中抓好期刊作者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4,15(3):337-339.
[8]程春开,李昕,孙立杰,等.写好稿件退修意见的“一二三四五”[J].编辑学报,2002,14(6):425-427.
[9]毕岚.大力加强学报建设的两个问题[J].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7-8,22.
[10]王燕.论高校学报作者队伍的隐性化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3):88-93.
[11]陈玲,王明华,顾凯,等.信息网络化时代科技期刊基于作者友好的编辑作为[J].编辑学报,2012,24(5):486-488.
[12]程建霞,吕雪梅,张宏,等.高效学报的发展与作者队伍的培养[J].编辑学报,2010,12(2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