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思想的内涵

2014-04-04万师

关键词:主体群众文化

万师

(中共马鞍山市委党校 科研处,安徽 马鞍山 24301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首位,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在当前改革开放新的发展时期,都应该坚定不移的加以落实。因此,我们的工作围绕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们党的工作落脚点,也是我们党的显著特征之一。

所谓“主体”,是指“①事物的主要部分;②哲学上指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③法律上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国家。”[2]所谓“人民主体地位”是指最广大的人民是我国政治、经济等一切活动的主要部分,在我国政治活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实践中居于自主、积极、主动的地位,它主要表现在:在经济领域,坚持改革成果共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在政治领域,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依法治国;在文化领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道德素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没有人民主体地位,推进改革开放就没有决定性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没有目标;没有人民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道路就没有方向;没有人民主体地位,促进社会和谐就没有基础;和平发展就没有力量保障;没有人民主体地位,党的领导就没有群众基础。总之,没有人民主体地位,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因此,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宗旨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这是党的生命基础。”[3]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内涵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坚持人民利益实现的主体地位永不改变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取得的胜利,也离不开人民的艰苦努力,毛泽东同志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4]因此,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团结广大人民群众一道前进,而且始终能够将人民的理想与信念和他们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把人民群众的追求与党的奋斗目标紧密结合,在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过程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梦想。

(一)人民利益的实现是中国革命的必然之路

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政党,当它刚开始从事工人运动时,为了增强工人的阶级觉悟,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就发动工人将政治要求与提高他们工资与缩短工时集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积极性,掀起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大大地激发了工人阶级的革命热情,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培养了后备力量,也奠定了群众基础。“满足群众今天切身的、全部的利益,而又领导他们为了他们最后解放的远大理想奋斗。”[5]当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28年的浴血奋战,既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也有抗战时期的“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等政策的变化,“党必须照顾群众现有的政治水平(包括思想、习惯、传统、情绪等),把这个政治水平当做出发点,接近群众,而同时党必须提高这个政治水平到更高的阶段,完成一定的革命任务。”[5]这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到革命战争去,把争取民族独立与自身的解放统一起来,把祖国的统一与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有机联系起来,特别是在八年抗战中,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投入,使得抗日战争变成了全民族的战争,也变成了全民的抗日战争,从而促进了抗战的最后胜利。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同资产阶级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与意志而斗争;确认这个关于党的观念,就是确认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6]

(二)人民利益的实现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1]始终把人民放在中心位置,它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党的建设成功经验的深刻总结,更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制胜法宝,是党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一文中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工作,虚心向群众学习,诚心接受群众监督,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7]我们要做到:一是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是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的作用。始终尊重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决策的最高准则。三是把民生问题放在重要位置,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办顺民意、解民忧、增民利的实事。

(三)人民利益的实现是改革开放的必然选择

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在以人民的利益为基础的前提下逐步开展起来的。人民是社会利益创造的主体,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人民既是经济利益的创造者,也是政治发展的推动者,也是文明社会的建设者,更是社会管理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其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落实。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坚持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取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谋划思路、制定政策、推动工作的依据。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始终关注人民正当的利益诉求,真正确立人民在利益分享方面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到:

第一,在利益分配原则上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1]承认人民享受利益差别的存在,既是客观承认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于人民之间的差距自然、真实的存在,其发展的差距也就必然存在,这样,享受利益的差距就是因为其发展的差距存在而存在,这符合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只有逐步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最广大的人民。

第二,在利益实现方式上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1]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决定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调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

第三,在利益实现类型上坚持全面均衡发展。人民除了在经济利益上享受改革开放惠及的成果外,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组成中,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自己的根本利益。同时,人民对国家政权的建设,是将手中的权力委托给执政者实施,通过执政者对国家权力的运行,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正如《人民日报》的一篇评论所指出的:“90多年来,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民,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145次的‘人民’二字,标注出我们党执政为民的红色基线,宣示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是我们把握十八大精神的精髓,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8]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毫不动摇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握“八个必须”的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其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列为“八个必须”之首,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自觉与重视。在政治建设上,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那么,笔者认为,必须从三个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必须确保

在政治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人民群众管理国家的首要地位得到保障,即要保障人民在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中的应有地位。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群众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将最广泛的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让他们选举出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的代表参加到政权管理中去,依法管理好国家事业,做好社会事务的管理,促进经济和文化事业的有效发展,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实现。国家政权运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基本要求作为根本加以贯彻落实,国家政权中主体地位始终突出人民群众的当家作主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对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换言之,党的领导是以党正确认识反映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条件的。”[9]首先,依法治国体现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的序言中所规定的:“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其次,在依法治国基础上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定支持者和忠实履行者,党的领导和执政,本质上就是领导、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党对国家的领导体现了人民的根本意志。宪法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这是党长期执政的法律保障。”[9]

(二)人民监督国家的权力必须加强

在政治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凸显人民监督国家权力运行的主体地位。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1]我们党对权力监督的总体要求是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即我们对权力监督做到既要做到权力在人民群众监督下实行,又要让权力能够按程序实现。要做到这样,就必须做到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齐抓共管,让各种监督既互为补充,取长补短,又发挥各自作用。只有这样,才使当权者和用权者随时都处于人民监督和阳光照射之下,使之不敢贪污腐化,不敢滥用职权,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因此,我们必须做到:“第一,强化人民群众的监督意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权力的监督中来,让腐败分子在众目睽睽下无所遁形;第二,完善权力运作的民主公开平台,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看到权力在阳光下运作的全过程;第三,建立人民群众监督的保障机制。要尽快制订群众监督保障条例,从法律上使人民监督走上法制轨道。”[10]

(三)人民追求民主的实现形式必须明确

在政治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始终坚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民民主的追求形式实现的主导地位,即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民主的方式表达自身对当家作主的愿望与要求。第一,努力实现人民群众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自己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出代表,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其它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大常委会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人民代表大会向人民负责,并最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第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可以有多种形式存在的政治力量,但同时依然保持很大程度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主要是通过各种政治力量之间互相协商机制来取得的民主模式。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将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第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人民当家作主体现在国家政治制度的层面上,就是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这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因此,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实。

三、坚持提升人民文化水平毫不松懈

在文化建设上,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是时代发展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笔者认为,必须自觉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提倡我国文化的发展。因此,应该从三个方面做起。

(一)提倡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多样性

在文化发展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保证人民在引领文化发展竞争力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创新文化发展的环境。改革现有的文化发展机制与体制,让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意识释放出来,成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力军。因此,“一是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加快完善富有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三是基本建立统一开发、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制,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四是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11]其次,提升文化发展的软实力。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在这种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各种文化产品被世人接受的程度及其价值观的影响力。一个没有被公众普遍接受的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是不可能走向世界,也不会走向未来的。因此,文化的真正含义是它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12]提高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就是增强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劲动力。再次,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多样化。我们不仅要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更应该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事业。文化的发展不能只局限于一种业态,而要发展多种业态。不仅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也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更要发展文学艺术事业,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传播能力。增强国有公益性文化单位活力,完善经营性文化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繁荣文化市场。三是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文化的对外开放,就是要将国外的优秀文化吸收进来,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同时,也让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成为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促进中西文化的共同繁荣。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层次性

在文化发展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凸显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现形式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因此,“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首先,语言表述的层次性。党的十八大报告用24个字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13]其次,实现方式层次性。通过教育形式,即加强对全体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自身的理论学习,即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通过利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即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三)崇尚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建设全方位性

在文化发展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凸显人民对公民道德实现形式的主体地位。一个社会如果要文明进步,一个民族要和谐稳定,就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提高全社会的公民道德素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其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必须搞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首先,深刻理解道德对象的层次性。目前,我国社会道德对象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接受道德教育的层次性。他们既有社会工作者,也有高校中的师生;从专业来看,既有公民的道德培养,也有其他方面的道德建设问题。必须发挥广大公民参与道德建设的主体作用,坚持典型引导,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尤其要切实抓好各级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使之真正成为社会新风气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次,道德教育方法的层次性。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必须是多层次的。既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达到教育的生动性;也可以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素养,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道德层次。再次,道德建设的方式多样性。既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又要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又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既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又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总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八个坚持”,即是我们党长期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宗旨;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与建设的实现途径;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取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分配和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必须处理的人际关系;坚持和平发展,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处理国际问题的基本准则;坚持党的领导,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建设和发展的领导核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勾画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宏伟蓝图,是我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7]

参 考 文 献

[1]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50-51,25,28-29, 31-32.

[2]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第五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80.

[3]郑晓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体现党的根本宗旨[EB/OL].(2012-11-20)[2013-06-20].http://theory.people.com.cn/BIG5/148980-19640674.html.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5]张闻天.张闻天文集(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9,28-29.

[6]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8.

[7]习近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

[8]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答卷——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N].人民日报,2012-11-20(1).

[9]崔英楠.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关系[J].新视野,2011(1):77,78.

[10]傅治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彰显人民主体地位[EB/OL].(2012-11-27)[2013-06-20]. http://hnrb.hinews.cn/html/content_552773.htm.

[11]朱之鑫.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的改革(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8.

[12]郭廷德.论增强文化软实力之路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

[13]苏雪芹.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了哪些新表述[EB/OL].(2012-12-02)[2013-06-20].http://www.qh.xinhuanet.com/zwpd/113874205.htm.

猜你喜欢

主体群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谁远谁近?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