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晋商服饰文化刍议

2014-04-04李鹏斌

关键词:晋商服饰文化服饰

李鹏斌

(太原工业学院 设计艺术系 ,山西 太原030008)

一 妙肖自然的明清晋商服饰

晋商是中国最早的商人,其历史可远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商致财,用财守本”的商业精神观念到宋元之后逐渐在民间树立起来,这种同舟共济、讲求诚信的协调精神,发展至明清两代是晋商的鼎盛时期,这个过程中,中国晋商就是靠着一种强者意识,不断的寻找机会,即使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仍坚韧地走下去,直到变得强大,所以晋商文化才会到现在仍有巨大影响。这种晋商遗风一直被重视和传承,在现在的很多山西人身上依然有所体现。

山西商人自明代开始活跃起来,将商业的触角伸向了亚洲各地,南到香港,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东到大阪、神户,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等地,历史上将他们称为“晋商”。晋商长期出外经营,改变了其穿衣习惯和服饰习俗,随着清王朝建立,晋商服饰受到了满族服饰的影响,加之清末受西方强势文明的入侵,晋商服饰也带有了一些西方色彩。总之,晋商服饰文化经过了晋商几百年的发展,服饰特点既有传统习俗的符号化特征所展现的晋商文化品格,又与时俱进拥有新时期的艺术特征。概括起来是新奇而合理、俗而雅,且暗藏品牌运行机制的潜力。

山西人民憨厚本分,性格朴实勤奋,因此服装样式在特征上呈现出没有过多的灰色系的调和,主要运用一些明快色彩,如大红、大绿等纯色的运用,经过图案的穿插协调合理搭配之后,即使颜色鲜艳,艺术观赏性也是极强的。像山西民间刺绣,就有着自己强烈的地域特色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图案粗犷、色彩绚丽不讲究针法,更显质朴。

(一)晋商服饰形成的客观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的“胡服骑射”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易服”是中国服饰史中最著名的两次变革,其主导着中华服饰的沿革和演变,为“衣冠王国”奠定了基础。两次变革在地域上发生在三晋疆内,这相隔8个世纪的两大历史事件,其变革至始至终是以服饰文化中时代感和民族化的主题为中心。不论尊卑贵贱、不论性别,不论行业,均以身着深邃的深衣为尚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习俗。这些宽衣大袖、拘泥逾缓的冠履服制不便于人们的生活劳动。所以就有了赵武灵王推行的“胡服骑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易服”,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服饰改革事件。服饰的改变利于骑马奔走,解除了拖沓的烦恼。可见,每一次服饰变革都会带给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改变,因此,这两次变革为三晋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服饰的融合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原汉民族是一个包容的、善于学习的民族,只有这样的融合才会产生两次变革的辉煌。

地域因素作为影响晋商服饰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也决定着服饰面料形制的选择,从而形成了具有晋商文化特点和风格的服饰个性。这种服饰个性形成的过程是随着服饰的个体表达而不断演变推进的。晋商服饰成为晋商特有的仪表特征符号被固定和保留下来,是整个晋商群体中某些个体的服饰被周围人们使用和接受的传承过程。

晋商服饰多为无结构的自然形式,表现为“宽袍大袖”,地理位置带来的气候影响、多民族交融的社会关系,以及从功能角度出发的行业需求下的着装模式,都成为辐射晋商服饰的点滴因素,当然在此所举例是普遍现象。在明清时期,着装行为规范被看做是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无结构自然形式的服装形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和风俗习惯,晋商在着装上注重伦理道德,无结构形式的服装与晋商服饰的穿着和审美相融合,也符合儒家的道德观念。

晋商在服装结构上没有过多设计,而是注重通过精湛的制衣工艺和面料的使用来表现人的精神、内在修养以及衣服的品质。服装的整体设计不强调表达人的形体美,当时服装的裁剪方式主要采用平面剪裁,这也是受到当时制衣技术限制的体现,现在我们的服装使用立体裁剪法,以现代化的制衣设备作保障,充分体现人体美。而平面裁剪的衣服与人体之间会显得宽松,无法突出人体形态。这也就造成了当时的晋商强调注重面料本身、注重工艺方法、注重服饰的组合方式。无结构服装形式的普遍采用,虽然没有通过服装结构来体现形体结构,但这一结构的服饰形态也使晋商这一特殊群体通过服饰媒介的角度透射出尊重自然、遵守法度,重礼教、强调凝聚力的精神特质。晋商服饰这种平面裁剪方式在视觉式样中表现的造型、风格是客观形式,而在知觉心理上,由视觉式样的整体关系所构成的形式结构、韵与人的精神形式达到同构与共鸣的关系。晋商也通过自己独有的服饰内涵奠定了企业形象特征,从而形成晋商标识,走向自己的辉煌时代。

晋商家族是具有深刻商业烙印的中国传统文化家庭,但是,又具有独特的家族理念、信仰、家训等,不同于一般的官绅家族,晋商服饰文化的酝酿期,充满了朴素无华的农家气息。如女性普遍穿着菱形遮胸布作为内衣,外穿对襟圆领窄袖短衫,色彩多以白色、绯色等浅色系为主,下身穿着长裤,造型较为宽大,颜色为黑色或褐色。在外出时加穿紧身高衩长袍、配戴竹笠,颜色多用明度高、纯度艳的白色、蓝色或浅绿。男子们上穿对襟衫、下着深色长裤。服装简洁、大气。

晋商发展到繁荣时期服饰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不论男女的服装充满了端庄、矜重、华丽的富贵气息。穿长袍马褂成了男子社会活动的重要服饰,所戴便帽是黑颜色,礼服外褂吉服应有尽有,大商户女眷喜穿套服,多以裙、袍、褂,三件为一整体。

(二)明清晋商服饰的演变

至同治、光绪年间,原本在中国历朝中最为严格的清代服饰等级制度在日趋松弛,外观也由朴素走向华丽、简洁走向纷繁,晋商服饰逐渐形成了奢华炫表、繁杂精致、标新立异、变化迅速的特点。随着商务领域和商务行为的扩展、形成了新的社会结构和行为准则,使晋商服饰成为时尚先锋、成为必然,只要是有名并且讲究服饰穿着的商人穿过的,各种布帛、颜色和款式都可风靡一时,而且流行的时间周期越来越短。另一个新的因素是;许多归国留学生以及买办的推波助澜下,随西方强势文化“打包”来的西式服装也渐渐被晋商所接受。与中式服装不同,西式服装的造型、款式更加简单、装饰较少,服装在整体造型上趋向紧小化,基本的形态虽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这一时期追求时髦成为社会风气,便出现了崇尚奢华、求新求变、精致多彩的时尚风格。但是,到了晚清晋商服饰时尚中,传统式样的服装仍然为多数晋商所使用。晋商的传统男装在基本款式上相对简单和稳定,整体轮廓宽体直身,造型是直线平面结构,但与过去传统服饰风格相比还是显现出求变化、多彩化、精致化、奢侈化的诸多变化。不过,穿长袍依旧是晋商最钟情的着装方式,仍然沿用早期服装的宽衣大袍,在受到了西式服装紧身特点的影响之后,长袍外轮廓略有收紧。穿着长袍外配马褂是晚清晋商比较常见的着装形式,按设计理论来讲长袍的收身剪裁必然伴随着马褂的收缩,才能内外协调。但马褂却在设计比例上开始往横向发展,直到清末马褂仅过腰线,与今天的超短装有相似之处。马褂在山西也称坎肩,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用服饰,服装的形式有大襟、对襟、琵琶襟和一字襟之分,到了晚清服饰的发展有了新的特征,在领口的装饰处理上为滚一条边、镶一至两条的方式,甚至用四镶的手法以显尊贵。裤子的裁剪方式在版型上与现代裁剪有很大不同,裤子是平面的,没有龙门的造型,裤腰与裤腿是直筒型,没有裤裆。

晋商服饰的主要流行大多集中在面料的选择、色彩、图案的变化上:服装面料主要以棉、麻、丝为主,棉布选用本地生产,而丝绸要从江浙一带购进,到清末时随着进口面料的增多,使用棉、毛来制作服装越来越多,毛料比较少,在19世纪末主要依靠进口。夏天多穿麻布,冬天一般人穿用棉袍,将驼毛、丝棉作为夹层衬在面料里料中间。而貂狐等原本属于官宦使用的细毛,成为时髦晋商的追求。晋商服装上的装饰图形有着自己喜欢的和已趋于固定的表现方式,大多选用祥瑞、荣华的图案为主,如团寿纹、团花丰字纹、喜相逢等。融入外来文化的装饰性条格和单色织物这样简单现代的服装面料也开始流行。此外,红色之于中国、红色之于山西,都是喜庆、吉祥的代表,红色在晋商服饰文化里面仍然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只要是隆重的时刻,都少不了红色的装扮。生意开张、嫁娶生子、吉庆节日,是对鸿运当头,吉祥如意的希冀;尤其是节日时贴在窗户上面的红色剪纸,拴在远行亲人腰间的红绳,都具有了强烈山西特色的地方文化特征,是对平安吉祥的祈求。而蕴含强烈山西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经过服装师的合理应用巧妙地呈现在晋商服饰中,使得晋商服饰体现出了自然、大气的独特风格。这一时期,一些西方艺术形式中常用到的花草、建筑、风景等图形也被用于服装中并成为时尚。

刺绣工艺是晋商服饰一大特色,是具有晋商服饰乃至山西民间服饰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山西是民间刺绣艺术品的生长地,各种的刺绣艺术品能够反映山西风土人情的特色。丰富的刺绣技法更能表现出山西劳动人民的智慧。使刺绣技法能够被流传至今。下面简单介绍四种常见刺绣工艺:

平绣——是最基本绣法,以细密的排针刺绣分长绣针和短绣针。长绣针可交插,能够物象的色彩过渡。短绣针则善于表现跳跃过渡的绣法,装饰效果较强。是最为常用的绣法之一,一直被沿用至今。

盘金绣——又称“钉金绣”。是将丝线盘成图形,再用绣线将其固定在面料上的针法,方法有明线和暗线之分,明线针迹外漏,暗线针迹隐藏。绣品达到富丽堂皇的效果。

打籽绣——刺绣时将绣线在针上绕一圈,形成环状小结。形成以点构成刺绣纹样,技法上有“粗打籽”、“细打籽”之分,常用于表现果实等,使绣品达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

堆锦绣——浮雕感是堆锦绣的主要特点,先按图案要求剪贴花布,在花布与面料间衬垫软纤维,而后锁边固定。绣法简单,造型丰满,色彩明快,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晋商对穿着、装扮的讲究,重点体现在发型、鞋帽和饰物的选用上。一般男性都拖着一根长辫,辫结处的丝带有各式装饰变化。晋商所戴帽子初时帽型比较圆,后流行尖顶缎帽,帽顶子用宝石或其他贵重物品,而一般伙计用纽扣代替。晚清时髦晋商喜戴眼镜,眼镜的样式又圆又黑,戴者神采焕发,场面之人多戴金戒指,也有戴钻石戒指的,另外有戴班指,怀表的以显时尚之风。

晋商服饰文化把鞋饰、配饰、婚礼与丧葬服饰、舞台表演服饰都涵盖在内,而不仅仅局限在衣服和头饰上。女性的传统服饰仍是以大襟衫,但在衣服上添加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表现形式,并采用了许多新工艺大大丰富衣服装的内涵。如上嵌线、镶色、滚边的装饰是少女和媳妇喜欢的款式,更有在衣服的前胸、前襟部位绣花,色彩极为艳丽,形象真实、灵秀。是服饰上的点睛之笔。这一时期,刺绣的使用较为普遍,除服装以,在外鞋的表面、袜子的底面都采用刺绣的方式进行装饰。男子的主要服饰之一青坎肩,为了突出服装造型上的线条美,在开襟的边缘、袋口以明线缝制,使服装整体上显得平整细致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这些细节上的处理,让服装更加显得高贵、雅致。还出现了更加华丽富贵的皮制坎肩,坎肩的制作选用胎皮和毛皮一体的材料,由于皮质材料具有柔软、轻薄、保暖的特点,被选择穿在外衣之内不会造成臃肿之感,因此成为了更多晋商的首要选择。

二 从晋商心态与世俗社会的贴合看其文化观念的依附性

晋商中由于社会交往的需要,东家和掌柜在服装的穿着上都非常讲究、奢华,店铺里伙计的服饰因行业的不同而各有其特点,这也许是早期职业服的雏形。

其一,服装的变化与使用,晋商很早就认识到了它所起到的作用。由于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需要的不同、服饰流行的不同,所以,商人们会制作多种质地和款式的服饰。更凸显他们注重个人仪表形象的特点。晋商涉及到的行业很多,其中有些行业具有特殊性,如珠宝字画、票号、绸缎裘皮业,来的顾客多为有权势官员、贵族以及社会名流,为了融入上流阶层便于和这些精英人士交流、洽谈,从掌柜到伙计,都非常注重个人的仪表仪态,穿着名贵时尚,举手投足都具有不凡的气质。而经营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的行业就有很大不同,除东家和掌柜较为注重服饰仪表,伙计们多以干净耐用、不求华丽短打扮的服装为主。学徒和干重活的伙计为了干活方便,配以围裙、套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晋商在早期就已经有了职业装的概念。他们并没有把所有行业统一服装,而是根据从事工作的不同进行款式与色彩区别。例如前台工作人员,服装统一为黑白或灰蓝,从服装款式也能感受到经营者的思想,服装由经营者发放,统一制作、统一着装,工作时间即使外出办事也不允许换装。这里有着严格的着装要求。因此我们发现,在封建国家的服饰系统中,通过衣服的颜色、款式、纹样和装饰来区分着特定的身份地位,让人们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在这里,服饰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符号而存在。除了服装形制方面也有了服装的功能要求,比如;太谷曹家住号伙计的服装,在服装的设计方面衣服是没有口袋的,这里在设计初就有了防备夹带东西的考虑。而对于业务范围较广、出入各类经营场所、不同场合较多的业务人员,因业务需要的衣着穿戴是不受限制,购置服装的资金也是由东家出资补助。从以上现象看,可以说明晋商在这一时期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对着装的态度在思想姿态上有其共同性。

其二,时下商品消费市场的市民消费心态对晋商服饰有很大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走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受到先进文化和经济以及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思想上和观念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并把这些先进的理念和不同文化带回了三晋大地,在很大程度影响了当地人们的着装意识,使得他们在穿衣装扮方面比省城、京都的时尚程度都不逊色,着装文化和着装艺术也有了很大提升。在省外大城市的掌柜、经理就体现的更加突出,服装的制作;他们会选择到大的发达地区专门定做。服装的穿着;由于应酬多,他们需要每日三次换装,夏天是绸料为主,冬天是各类名贵的兽皮制作的皮衣。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祁县乔家在当时最有代表性。据记载,乔家当家人乔映霞率先戴起了礼帽,手提文明棍,身穿西装,足蹬皮鞋。而这一时期,祁县一般有钱人还是穿长袍马褂、中式裤子和家做鞋帽。所以当时流传有:“成义子(乔映霞的乳名),穿的洋袄儿洋裤子,撒尿不用解裤子”。而乔家女人们的穿着妆扮也是走在当时社会的时尚前列,衣着也由西装、长筒丝袜和开叉旗袍代替了月襟袄、齐膝裙,发型也时常变化,衣服更是紧随时尚,当时就有“礼拜服”的说法,一件新做的衣服最多穿一周就不在穿了,或赏给下人。这样的穿着之风在山西其它大财东及其家眷的穿戴,比起乔家也毫不逊色。如太谷曹家的衣服,根据市场流行,按照四季变化的不同和需求缝制。一律采用曹家自己专营店的绸缎,拥有这样的便利条件,曹家的服饰能紧随社会流行,追逐新奇时尚文化脉络,这一思想也符合当时社会的消费理念。这样的消费理念是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和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也是当时社会产生的新的文化现象。

三 明清晋商服饰中用与美的矛盾

明清时期山西晋中地区实用与审美价值同时存在于明清晋商服饰当中。这种用与美的统一是在经济发展和思想变革的双重推动下而形成。经济繁荣大大刺激了物质的消费,由此促进了这一时期晋商着装意识的改变,也带动了服饰发展的多样性,从而出现许多款式新颖、面料考究、技艺精湛的服饰。而在反传统求自由的驱动下、在民俗文化的冲击下,实用艺术也出现了反对束缚、追求个性、背弃礼教的表现。明清是封建社会走向没落和古典艺术的总结时期,在这期间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晋商的服饰将实用与审美进行了更完善的结合,另一方面出现繁饰与奢华的矫饰现象,忽视实用。与明清之前相比,明清的晋商服饰更表现出了华丽、精致的发展倾向,比如在刺绣的应用方面,以前使用主要集中在领、袖、裙的边缘部位。后来的服装开始大面积应用刺绣的表现方式,这样会使服饰的视觉感更为奢华。

晋商的服装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除了注重穿着舒适度的前提下更加重视服饰的搭配和色彩的协调,着装的审美意识上有了极大的提高。随着审美的提高人们的着装心理日渐成熟、审美能力逐渐表现出独立、个性的状态。时装是大众化的趋势服装,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具有时代性、时尚化和普遍认同感。从心理学的方向分析,赶时髦是人们出于好奇、求新或趋同。一方面,随着清政府对晋商的认同,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奢华服饰逐渐流行于民间,拜金色彩浓郁。另一方面,服装的简便化、合体化也是晋商服饰向大众化的发展革新。但部分晋商也会顾此失彼,只是注重着装能否达到符合他们身份地位的尊贵,体现华丽的视觉效果。忽略了着装的便捷性与否。

当服饰文化与过多的思想观念结合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原本的实用功能可能被表象掩盖了,从而造成非功利与功利的交织并存。

四 晋商服饰在树立品牌运行机制的体现

首先,晋商的服饰在突出行业特征、体现服务特性的同时,在款式设计上有意识的向市民阶层需要靠拢。随着商业事务和商务交流活动增多,以及业务区域的不断扩大,经营者会随着所到地区而改变自己的衣着习惯,接受当地服饰文化的影响,入乡随俗。例如,在西北地区和蒙俄边境做生意的商人,不仅需要了解和学习他们的习语,也要适应和掌握他们的风俗习惯,学习穿着他们的民族服装。从着装看与当地人没有分别。这样的变化,是根据在商业活动中与不同的阶层、不同层次的人群交流的需要做出的一种的选择,也是对当地人文趣味的迎合,这样更易于尽快融入当地市民的意识,从而更好地展开在本地市场的经营活动,也是扎根这些民族意识浓厚的消费市场和生存发展的有效方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个是晋商对自我形象的建立有着自己特有的要求和理解,其中融入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环境的影响形成猎奇的心理和着装习惯。

其次,晋商的适应性强,善于依据市场的变化与对象的不同来穿着适合情景需求的服装,这样能够容易让对方接受以便更好的融入当地的生活,从而适应不同场合。例如;清末民初,山西商人把业务经营到了上海、北京、汉口以及东南沿海一带,这些大城市经济商业发达,人们的衣着时尚前卫,因此晋商要改变的首要问题是着装行为与习惯,他们脱去了中式大襟袄,融合、吸收这些大城市的繁华与时尚,不断地追赶潮流,很快晋商的穿衣习惯就发生了大的改变,与当地富商一样开始穿皮鞋、戴礼帽,在马褂上挂着怀表。表现出了绅士所该有的状态。这样的着装心里反映了晋商对于仪表仪态在商业行为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

最后,晋商主动地表现出了入乡随俗的积极心态与当地人交往,在各类型不同的商务活动中,都会根据不同场合需要进行服饰搭配,这些着装心理和着装行为都体现了,晋商在树立品牌运行机制中服饰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及个人形象对整体形象的形成具有的促进作用,也是早期职业装的雏形。晋商为了让生意更好的融入当地,并且使声誉扩大,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更多的经济活动,而经营活动层次的提升将晋商的服装从过去以御寒遮体的简单功能,演变成为具有树立企业形象、争取市场经营份额的公共营销活动功能。

进入21世纪,服饰文化的传承发展离不开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的支撑,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理念的同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借鉴、融合是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有效途径。

明清晋商服饰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服饰研究中的重要部分,探究明清晋商服饰的艺术风格和演变过程,就会看到其服饰中所体现出来的晋商思想,是特定历史时期山西商人的文化心理,反过来晋商在每一时期的文化心理,又影响了晋商服饰的风格。其服饰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款式、材料和花纹本身,更体现出晋商的文化观和价值取向。

晋商服饰文化作为中华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饰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牌。无论是魏孝文帝“易服改制”的“文治”策略,还是赵武灵王实行“武治”的“胡服骑射”,服饰衍化始终与人们特有的思维定势与民族风俗相系,充盈了三晋服饰文化。

[1]张繁荣.服装文化漫谈[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2007:9.

[2]杨圣敏.黄河文化丛书:服饰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195-250.

[3]张繁荣,等.山西服饰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策略[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6):121-125.

[4]李志如,任星辉.晋商服饰文化对现代服饰的影响[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1(9):172-173.

[5]谢 玮.晚晴晋商服饰文化探微[J].文艺争鸣,2010(12):96-98.

[6]常 缨.山西近代服饰的变迁[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6):82-85.

[7]陈 清.山西历史上的两次服饰文化变革[J].山西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2(3):51-52.

[8]高金锁.北方少数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地域特征分析[J].学术探索,2009(1):87-89.

[9]http://www.sxjz.gov.cn/jz/cms/web/preview1.jsp?TID=20070319174816750546730

猜你喜欢

晋商服饰文化服饰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浙商理念挖掘开发晋商资源
荣欣堂:传承晋商饮食文化
动物“闯”入服饰界
传承晋商精神 再创时代品牌
晋商自主品牌|晋善晋美酒业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雪人的服饰
甘丹颇章时期藏族服饰文化解读
净美雪顿·美好生活——西藏民族服装与服饰文化展演活动盛大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