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冲洗对保留导尿尿路感染的影响
2014-04-04太芳岩炳
太芳 岩炳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人民医院外科 云南 西双版纳 666200)
膀胱冲洗是应用于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一种护理措施,主要为防止和减少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但随着临床应用经验的丰富,发现膀胱冲洗也同时会增加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是否使用膀胱冲洗,或选择何种膀胱冲洗方式,成为当前临床的重要课题[1]。为进一步对膀胱冲洗对尿路感染的相关影响进行探究,本文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需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对膀胱冲洗及尿路感染的关系予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需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150例,均分为3组。A组患者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4-77岁,平均(56.1±6.4)岁;留置导尿管平均时间为(17.2±3.4)d。B组患者中,男27例,女23例;年龄23-79岁,平均(56.4±6.8)岁;留置导尿管平均时间为(17.5±3.7)d。C组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24-78岁,平均(56.3±6.7)岁;留置导尿管平均时间为(17.3±3.6)d。三组在留置导尿管时间以及年龄、性别等基本资料上对比显示,均无明显性差别(P>0.05)。
1.2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留置导尿管时间均在14 d以上;导尿管留置前行细菌培养实验均显示为阴性;是否行膀胱冲洗以及冲洗方式均为患者自愿选择。
1.3 方法:本文患者均行密闭方式引流,不进行导尿管更换,每周更换集尿袋;引流期间,每天2次对尿道口使用碘伏液进行护理。(1)A组于留置导尿管次日起即行膀胱冲洗,冲洗方式为1次/d;冲洗液使用庆大霉素与生理盐水的混合液,行密闭式输液法进行冲洗。(2)B组患者均于留置导尿管后的第4 d起开始进行膀胱冲洗,冲洗方式为每间隔3 d冲洗1次;密闭式输液法进行冲洗,冲洗液使用与A组同。(3)C组患者均不行膀胱冲洗。
1.4 标本收集与检测:三组患者均在留置尿管的第4 d、8 d、12 d、16 d,分别穿刺导管,并严格行无菌操作收集尿液2ml,并将尿液快速注入预先备好的2支医用无菌试管中,并及时送检,通过细菌培养实验确定是否为阳性。
1.5 评价指标:(1)对三组留置尿管第4 d、8 d、12 d、16 d的细菌阳性率分别统计和对比。(2)对三组留置尿管第16 d细菌培养结果中,致病菌类的构成比情况进行统计。
1.6 统计学分析:用SPSS 16.0软件对本文数据作统计和分析,并用X2对本文计数资料进行检验,多因素相比用Logistic法行回归分析,P<0.05为对比情况有明显差别。
2 结果
2.1 三组留置尿管第4 d、8 d、12 d、16 d的细菌阳性率:统计显示,在留置导尿管的第4 d,三组发生尿路感染的比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留置导尿管的第8 d、12 d、16 d,A组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的比率均显著更高(P<0.05);留置导尿管的第8 d、12 d,B组与C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比率无明显差异性(P>0.05);但留置导尿管的第16 d,B组与C组对比显示,B组患者中发生尿路感染率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1。
表1 三组留置尿管第4 d、8 d、12 d、16 d的细菌阳性率对比例(%)
2.2 三组留置尿管第16 d的致病菌类构成比情况:在真菌、肠埃希菌、绿铜假单胞菌、乙型链球菌、变形杆菌以及阴沟肠杆菌几种致病菌的构成比上,三组对比显示均无明显性差别(P>0.05);在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上,A组与B组中出现率明显更高,均无明显性差别(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留置尿管第16 d的致病菌类构成比对比 例(%)
3 讨论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一种医院感染,位于呼吸道感染之后,是第二大医院感染,发生率约在20%-30%之间[2],主要发生于外科治疗后需长期留置尿管的患者中。因留置导尿管为侵入性操作,一旦操作不慎,容易导致患者发生尿路感染。传统临床一般采用开放式引流系统,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很高;当前临床普遍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尿路感染的几率明显下降,但仍存在一定的发生率,尤其随留置导尿管时间的增加,发生率一般呈现升高趋势[3]。
临床为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常采用膀胱冲洗的方式进行预防,在短期性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可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随着导尿管留置时间的增加,膀胱冲洗往往会同时增加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尤其对于膀胱冲洗频率较高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一般会更高[4]。笔者认为,在行膀胱冲洗时,可对尿路感染起到一定的预防,但同时,在膀胱冲洗中,冲洗液容易造成膀胱壁受损,致使膀胱黏膜因发生损伤而增加感染的几率。另外,膀胱冲洗前,因需要将集尿袋与导尿管之间的连接部位打开,导致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受到破坏,一旦不能严格无菌操作,发生感染的几率较高;而随着膀胱冲洗次数的增加,连接部位打开次数增加,发生感染的几率会相应出现增加。
本文研究中,于留置导尿管次日即行膀胱冲洗的患者,与留置导尿管4 d后行膀胱冲洗的患者相比,发生尿路感染的整体比率显著更高,即表明尿路感染的几率与膀胱冲洗的频率有正相关性。同时,研究还显示,采用合理的膀胱冲洗频率,在短期内可对预防尿路感染起到一定的作用,与未行膀胱冲洗的患者相比,在留置导尿管的第4 d、8 d、12 d,两组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但随着留置尿管时间的增加,至第16 d时,两组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已存在明显性差异,行膀胱冲洗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相对更高(P<0.05)。
另外,本文同时对相关致病菌的构成比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行膀胱冲洗的患者中,金黄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出现率均明显更高,表明行膀胱冲洗患者发生尿路感染多为外源性菌类导致[5];充分验证,行膀胱冲洗中因引流系统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增加,会增加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
综合可知,对于短期性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采用膀胱冲洗的方式进行尿路感染的预防,但应合理选择膀胱冲洗的频率,并注意严格无菌进行,同时对患者的尿路口做好护理;对于需长期性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可不予或减少膀胱冲洗,并尽量鼓励患者多饮水,饮水量尽量达到每天1500ml-2000ml,以减少发生尿路感染的几率。
[1]李甜,莫蓓蓉.膀胱冲洗研究现状及进展[J].全科护理,2013,22(14):1325-1327
[2]水冰,金卫,潘向东.膀胱冲洗对导尿并发尿路感染的预防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06):644-645
[3]李友芳,张亚萍,张丽.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J].齐鲁护理杂志,2013,14(08):120-121
[4]张丛华,刘芳娥.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目标性监测分析与干预[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26(05):166-168.
[5]易婧,占红英.膀胱冲洗对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04):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