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衷受表扬的宝宝不自信
2014-04-03房欲飞
房欲飞
【案例】
宝贝入托后,我们发现她越来越重视老师的奖励和称赞,老师给她朵五角星、小贴纸什么的,她就很开心,老师如果不关注她,她就不高兴,回家甚至跟家人闹情绪,觉得自己不够好,老师不够爱她。这种现象让我非常担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什么办法矫正她这一点呢?
——圆圆妈
桐妈解析
案例中圆圆妈讲述的情况对于很多父母来说,都不少见。其实圆圆的表现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即使是成人,寻求表扬也是正常心理,何况一个尚无独立自我评价能力的宝宝。宝宝对自己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成人的反馈来建构的。表扬能调动宝宝正面的感受,让他对自己产生积极的看法,获得愉悦的体验。然而,当一个宝宝过分注重表扬,得不到表扬就充满负面情绪时,家长就应该重视了。在这种过分追求表扬和关注的背后,可能潜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宝宝缺乏内在力量,对自己不够自信,试图通过外在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因此,家长在培养宝宝内在力量与自信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多给宝宝提供一些积累自信的机会
宝宝过分寻求表扬时,家长不妨排查一下宝宝是否原本就缺乏内心力量。比如,做事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不敢轻易去尝试,不敢展示自己的才艺,别人一说不好就情绪低落等等。如果是这类情况,那么日常生活中家长应注意多给宝宝提供积累自信的机会。
1.少包办代替,多让宝宝自己动手完成份内的事情。
宝宝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是通过独立完成一件又一件事情的行为中获得,哪怕是穿衣吃饭这类平常小事,如果宝宝能独立完成,也是一次体验自身力量的机会。因此,再多“你真棒”的口头表扬都难以唤醒宝宝的自信。
2.宝宝不求助,就不主动过去帮忙。
有时候家长会遇上宝宝吃饭吃得满桌子都是,系鞋带系得很慢等诸如此类事情,这些都是宝宝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前的必经过程。如果家长不能理解宝宝正在经历这个过程,动辄包办代替,其实是告诉宝宝:你不行,你需要帮助。长此以往,宝宝所累积的将是一种无能感。这种感受之下,宝宝很难建立自我价值感。
避免向宝宝传达某种期望
宝宝过分寻求老师的表扬,有时可能因为父母无意中向宝宝传达了某种期望,让宝宝获得这样的意识:妈妈爱的是被老师表扬的我,如果老师不表扬我,妈妈就会对我失望。比如,有的家长在跟宝宝沟通幼儿园生活时,会问 “今天老师表扬你了没有呀”“今天你得五角星了吗”之类的问题。家长或许并不觉得自己在传达对宝宝的期望,但这样的话却会把宝宝导向寻求外在肯定这个方向上来。宝宝听多了,自然会把父母的爱与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这个条件关联起来。因为怕失去妈妈的爱,让妈妈多爱自己一点,宝宝才会努力去寻求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如果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宝宝过分追求老师表扬,家长就不妨有意识地改善一下自己的表扬方式。尽量避免给宝宝传达得到老师表扬和肯定的期待,让宝宝明白,无论你是什么样子,妈妈都一样爱你!
避免把宝宝的行为与自己的偏好连接起来
有的父母在表扬宝宝时,虽然能做到表扬宝宝的具体行为,给宝宝明确的导向,却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偏好加诸于对宝宝的表扬之上。比如,宝宝会穿衣服,家长喜欢说:“宝贝真棒,会自己穿衣服了,妈妈太爱你了”,宝宝画得好,家长喜欢说:“画得真好,妈妈好高兴”之类。仔细品味,会发现这样的表扬向宝宝传达了一种信息,那就是你做得好的时候,妈妈才会开心,会更加爱你。宝宝可能会接收到的潜台词是:如果我做得不够好,妈妈可能不那么开心,不那么爱我。
因此,家长在表扬宝宝时,最好将宝宝的行为与其自身成长相结合。比如,宝宝会穿衣服,可以说:“呀,宝贝会自己穿衣服了,妈妈真为你高兴!”宝宝画得好,可以说:“哇,这么小就画得这么棒,妈妈小时候还不会画呢!”这样的表扬,才更容易让宝宝获得自信。
过分的赏识教育可能造成宝宝对表扬的依赖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有其道理,但赏识教育并不排斥批评。如果宝宝成长过程中一路都是表扬,没有批评,可能会让宝宝以为表扬是成长的一部分。如果宝宝到了幼儿园得不到老师的表扬,可能会怀疑自己做得不够好,从而产生失落感、自我怀疑的情绪。以表扬为主是对的,但也要有意识地引进批评,这样才能帮宝宝意识到批评和表扬同样常见,得不到表扬,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