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的新探索*
——基于对“中国梦”包容性理解的视角

2014-04-03方鸿志

关键词:包容性独生子女中国梦

邵 珺, 方鸿志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高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的新探索*
——基于对“中国梦”包容性理解的视角

邵 珺, 方鸿志

(渤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锦州 121000)

抗挫折能力关乎人格的健全与发展,已成为衡量个人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作为社会特有群体,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对“中国梦”包容性理解的视角,剖析影响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的因素,阐述基于“中国梦”包容性视角进行抗挫折教育的必要性,探索实效性与针对性较强的抗挫折教育方法,对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包容性,提高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具有重要实现的意义。

独生子女; 抗挫折能力; 抗挫折教育; 中国梦; 包容性

抗挫折能力即挫商(AQ)。人的挫商(AQ)与人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挫商会因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人在不断地接受挫折过程中理智分析、坦然面对、沉着应对,这就是挫商提高的过程。挫商越高的人抗挫折能力越强。如今独生子女的挫商问题倍受关注。我国独生子女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基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卫生条件取得长足进步的现实状况以及使人口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考虑,我国将“一对夫妻一个孩”的优生优育政策定为基本国策。但是,随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单独二胎”政策的提出,使我国这30年间出生的独生子女注定将成为一个独有的社会群体。“中国梦”目标中提出的“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这距今36年的奋斗目标正需要我国这批独生子女作为主力军来实现。“青年朋友要甘于平凡,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挫折”[2],才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因此,提高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不仅是他们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需要。

一、影响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的因素

1. 家庭环境对独生子女性格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社会,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直接影响着孩子性格的形成。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在“4-2-1”的家庭模式中,水滴状的家庭成员排列模式使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聚集全家人的爱于一身。据相关资料显示,独生子女中大多数人的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特点是活泼好动、思维敏感、善于交际,因此对周围的事物具有较强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也使他们在生活中呈现出稳定的心理状态。此外,探索世界的冒险精神使他们成为既活泼又开放、既自信又勇敢的人。然而,也有许多家庭对孩子不理智地宠爱甚至使宠爱变为溺爱,致使其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过度的溺爱不仅会使子女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容易产生依赖心理,凡事都习惯依靠他人,而且会对他人为自己的付出不以为意,不知感恩,严重者在依赖性心理不能得到及时满足时会产生偏见乃至怨恨。因此,家人对子女的爱要坚持适度原则,“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既让子女有足够的自主空间,对未知的事物勇敢探索,又让子女感受到家人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度”的把握是影响家庭环境氛围的关键,决定了孩子性格的形成,也是培养抗挫折能力的关键性因素。

2. 社会环境对独生子女性格的影响

我国大批独生子女出生于改革开放以后物质生活条件开始提高的20世纪80年代,他们大多在父母的庇护下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既没有经历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又缺乏生存危机的意识,但是却具有极强的创造成就的心理。当前正处于我国首批独生子女进入社会“三十而立”的阶段,进入社会之后的独生子女会赫然发现自己的成长环境与社会现实环境存在着巨大差距,社会中工作竞争压力大、物价飞涨、房价高昂的现实使其一时难以适应,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幸福指数低已成为普遍现象,“三十而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难题。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12。人类自身生产和人类的社会生产决定了社会的复杂性,和谐只是社会矛盾存在的特殊表现形式,优胜劣汰才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采取等价交换的原则,因此在交往中常混杂着利益关系,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与单纯的家庭亲子关系差距甚大,使得很多独生子女由于不能正确处理矛盾而遭受挫折。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具有乐观天性和积极人生态度的人抗挫折能力较强,他们在遭受挫折后可以正视问题,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从不同的角度认识社会并自觉地调节心态,对受挫的问题与原因进行客观分析,对挫折进行正面的理解与评价。但是,部分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令人担忧,他们不适应群体生活,更不适应群体生活中既团结又竞争的生存环境,因此在进入社会后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不能兼顾自己与他人的利益,不能从社会生活中真正得到物质满足与精神满足。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出的自信心有可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渐渐削弱,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对理想目标产生动摇,最终导致产生自卑心理。一般具有自卑心理的人自我否定性强,会主观割裂自我生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造成行动力消极,逃避社会交往,主观排斥现实生活,更加不愿融入社会。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养成了依赖的个性的独生子女,他们在遭受挫折时常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不仅造成了“啃老族”和“拼爹”的社会现象,而且自身容易形成孤僻、抑郁的性格,十分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3. 独生子女自身性格“双面性”的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给予了子女过度的夸奖与关爱,使其在优越的环境中顺遂地成长,虽然这样的环境使得独生子女充满自信与阳光,但是顺遂的环境只是社会生活的片面表现,这往往会造成独生子女的自我认识不客观、不全面,他们片面地认为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强于他人且应当强于他人。但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现实社会环境使过度自信的他们遭受打击。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往往内心会比较脆弱,他们害怕矛盾与困难,但是在社会中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回避矛盾只会造成更自卑的心理。因而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使独生子女形成了既自信又自卑、既勇敢又孤僻的双面性格。这种性格的“双面性”首先是由于家庭的溺爱,使子女不了解社会生活的真实性,使他们没有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其次,在家庭生活阶段忽视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没有灌输经历挫折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使人明确事物客观存在的问题,若着手解决问题便可以形成质的飞跃。最后,我国学校教育缺乏系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的培养,独生子女未能正确认清挫折的本质,它不是事物的结果而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警示环节。由于对社会与家庭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不能进行自如的角色转换,独生子女往往长时间不能适应社会竞争带来的挫折,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认识落差。此时,抗挫折能力强的人能够正确处理心理落差,会化失落为前进的动力,抗挫折能力差的人则会被暂时的失败打击得一蹶不振。因此,抗挫折能力对人的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具有重大影响,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4. 我国学校教育缺乏系统的抗挫折能力方面的培养

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提出的素质教育把我国教育从“死读书,读死书”的泥沼中挽救了出来,使实践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得到重视,开始着力打造既有思想又有能力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全方位人才。不可否认,这一教育理念的实施使中国的教育质量得到了飞跃发展,然而,我们一定要认清无论教育理念如何改变,竞争的环境是必然存在的,所以培养抗挫折能力才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更是使人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是我国学校教育中没有与抗挫折能力培养相呼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没有与其相配合的学校管理与教学目标,更没有与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实践。在当下,知识储备量大,信息更新速度快,学生渴求更多、更广、更全面的知识,而很多方面不得不受到学校教学规则的制约,受到“中考”、“高考”的压力,这些都有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没有兴趣而且带有叛逆心理。在此情况下,学校教育在抗挫折能力方面的培养又滞后于学生的脑力培养,并且“部分学生较为脆弱,缺乏做人和做事的深厚根基,经受不住社会的严峻考验,更承受不了来自各个层面的压力”[4]。这样的心理与脑力的不平衡发展有碍于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甚至于一般的压力或挫折就可以轻易地摧毁一个没有抗挫折能力的学生的身心。与此相反,具有良好的抗挫折能力可以使学生从容面对挫折,具有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的品格,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而且在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会受用终身,由此也显示出抗挫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为“教职员工担负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实践任务”[5],所以,我国学校教育具有系统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条件与优势。一言以蔽之,我国学校教育缺乏系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的现状是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教学管理倾向以及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相互配合而改善。

二、“中国梦”包容性视角下提高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的必要性

1. 有助于人们对“中国梦”包容性的深入理解

“中国梦”的提出开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篇章,它以个体目标的实现为基础,为合理的个人目标提供有利的环境支持,从而增强人们对实现梦想的信心,促使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把目标与实践相结合,进而促进个体目标的实现。“中国梦”以人民群众为根基,包含着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与国家富强,包含着主观目标和客观实际。“中国梦”作为中国最新的文化符号与最强的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增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理解包容的基础上,更加明确主观与客观存在于同一事物中,并且要认识到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差距:若主观与客观相统一,事物就会顺利发展;若它们之间存在差距,事物在发展中就有可能遭受挫折。首先,我们要明确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以继续发展为目标。其次,要做到以坚定目标为先导,自觉调节心理状态,并且理解任何成败都是阶段性的结果,它只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实践,不会对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主动进行心理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要注意,心理建设包括预防挫折心理、抗挫折心理和接受挫折心理三个层面,是系统调节受挫心理的重要内容与步骤,是影响抗挫折能力的重要因素,每个层面都不容忽视。

2. 有助于以包容性为指导提高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

挫折是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矛盾具有普遍性,它的普遍性决定了解决矛盾方法的必然性。“中国梦”的包容性的深刻内涵是用全面性的观点看待问题,它是调节矛盾并且促使矛盾趋于和谐状态的有效指导思想。与此同时,也要注重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统一的[6],而且要用动态性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这样不但可以正确认识事物产生矛盾的根源,更可以对当下的判断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对挫折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使独生子女充分意识到经历挫折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前提,不再惧怕挫折,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用越挫越勇的精神坚持自信。包容挫折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关键,可以使独生子女坦然承认错误并且认真纠正错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继续实践做充足准备。利用挫折带来的教训转化为经验积累,自觉地将挫折转化为追求目标的动力,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从而突破现有成就形成新发展,这不但是提高抗挫折能力的目标,更是真正实现抗挫折能力提高的重要标志。提高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压力给独生子女带来的身心问题,从而为“中国梦”的第一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秀的人力支持。

3. 有助于独生子女人格的塑造及“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作为每个中华儿女的梦想,“是鼓舞中华民族奋力前行、开创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7],它激发了独生子女的奋斗精神、合作意识与责任感,实现了在社会生活中对人格的塑造,是民族发展的重要前提。“许多心理学家都认为人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人只有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完整和成熟的人格。”[8]独生子女大多是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的,父母倾其所有为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通常会使其缺少奋斗精神,只是简单地成为财富的继承者,没有成为财富创造者的动力,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在激发独生子女爱国热情的同时,更激发了独生子女的奋斗精神,使其从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贫乏的迷惘生活中看到希望,把奋斗作为精神需求的供给站,不断实践与突破,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梦”的包容性使独生子女更容易接纳他人,不仅能与志同道合的人共同奋斗,而且能与不同发展方向的人共同交流、取长补短,为自我完善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支持,在合作与交流中实现自我提升,从而使独生子女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生子女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在梦想实践过程中遭受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同时这也是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要使独生子女具有全面的世界观认知体系,具有洞察分析社会环境的能力,使他们可以正视挫折,懂得挫折带来的积极影响,这样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独生子女健全的人格在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的同时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利条件。

三、“中国梦”的包容性助推独生子女抗挫折能力的提高

我国许多学者在如何提高人的挫折承受能力方面都提出过自己的观点,比如杜雪莲提出的“积极组织独生子女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方鸿志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和防止性紧密结合”[10]以及王丽提出的“拓展教育方法,预防不良挫折情绪产生”[11]等对策近年来已经被广泛应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基于社会实践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中国梦”的科学指导思想。“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是以人民幸福为根基,民族振兴为关键、国家富强为最终目标。“中国梦”集合了中华儿女所期盼的所有梦想,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能够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简单排斥任何组成部分。因此,“中国梦”的包容性中求同存异的特点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利器,对独生子女的抗挫折能力具有深刻的影响。

1. “中国梦”的包容性使独生子女对挫折进行再认识

独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在处理问题上的自我态度,然而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这种自我态度的片面性不仅会阻碍问题的解决,而且不利于独生子女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健康发展,因此独生子女走向社会极易遇到挫折。首先,“中国梦”的包容性使独生子女真切地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社会的复杂性是必然存在的,认识到排斥矛盾、躲避问题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必须肯定任何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将矛盾分歧统一于同一事物中,在适度的原则指导下进行调节,使矛盾分歧达到和谐共处的状态,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样提前看清事物的状态和周围的环境,可以极大地降低受挫率。其次,“中国梦”的包容性使独生子女意识到“中国梦”不只是一个目标,还代表着一个目标从实践到实现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遇到挫折是必然的,接受挫折解决问题才是关键;使独生子女既接受成功也包容失败,正确看待失败: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在活动实践中为成功指明了方向,是促进事物飞跃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失败的全面性正确认识可以提高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中国梦”的包容性使独生子女自觉地将实践与目标统一,不惧挫折,大胆实践,在实践、挫折、再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更接近目标,以至最终实现目标。

2. 正确认知挫折,构建积极心态

挫折产生大多是由于主观行为没有符合客观规律,全面的观点是强调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事物的存在等方面对事物进行剖析,理解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寻找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使主观符合客观。其中,要注重积极心态的构建。首先,在关于“中国梦”目标实现的肯定性表述中,可以使人们树立自信心,在致力“中国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激励和正向的自我暗示,对追求的目标在思想方面产生积极的正诱导。与此同时,应注意不能完全放松,要保持适度的焦虑,这样双向的促进才可以达到效率最大化。其次,以包容性为原则,大度、宽容地对待周围事物,“以道德为社会关系的基石”[12]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悦己纳他的交往过程中疏导压力、开阔思路,并且在互助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增加自信,增强威信。最后,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心境,因为运动产生的激素多巴胺可以使人兴奋,迅速地缓解低迷的情绪,以生理健康促进心理健康。

3. 理性预防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首先,要培养独生子女的哲学思维,深刻理解“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相互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13]22,“是”与“非”不仅包容在同一事物中,而且在一定情况下会相互转化。在“是”的状态下可以增强自信,在“非”的状态下可以促进个体自觉完善其薄弱方面。其次,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完全顺遂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女成长,家长应注意营造合理的挫折情境,使独生子女经过挫折的磨练可以从容地接受挫折,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最后,构建和谐的社会氛围的同时要给独生子女提供群体生活的锻炼机会,使其学会包容与协作、懂得关爱与感恩,从容接受社会的挑战,积极主动应对挑战。认识挫折的过程也是对受挫心理进行事前预防的过程。预防挫折一方面可以促使人们在实践前做好充分准备,提高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实践前对困难有预期,就不会对结果有盲目的、过高的要求,从而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 积极应对挫折,提高抗挫折能力

首先,独生子女要用包容性的思维认识世界,把握事物的发展方向与社会环境的统一,用动态的观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挫折,及时调节情绪并且坚定意志,把挫折作为事物发展的必然环节。其次,坚持个体心理活动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原则,敏锐地将社会发展倾向和社会提供的环境支持与自我发展优势相结合,树立实现目标的信心,以“中国梦”必将实现为原动力,自觉进行正向自我激励,同时肯定挫折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对事物发展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独生子女继续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挫折是检验事物发展方向是否正确的指南针,独生子女要以积极心态迎接挫折,做好受挫的事前心理预防,与此同时,把认识挫折作为目标实践的新起点,避免半途而废现象,在曲折的实践中寻找到最佳实践路径,更坚定目标实现的必然性,从而做好受挫心理的事后调整,提高抗挫折能力。

[1] 高宇.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12-11-30(1).

[2] 胡键.实现“中国梦”青年重任在肩 [N].广州日报,2012-12-14(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蒋锋.当前中学生抗挫折能力现状及其培养对策研究:以重庆地区为例 [D].重庆:西南大学,2012:19-20.

[5] 吴虹,赵丹.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实践解读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3):267-271.

[6] 丁春福,陈亚萍.关于解放思想的现实思考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4):362-365.

[7] 孙来斌.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N].光明日报,2013-03-30(11).

[8] 张娟,杨秀君.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对策研究 [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5-18.

[9] 杜雪莲.独生子女大学生耐挫折教育初探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108-110.

[10]方鸿志.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1):100-103.

[11]王丽.当代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养成教育探析 [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4-26.

[12]中华网.习近平会见道德模范:为中国梦凝聚有力道德支撑[EB/OL].[2013-09-26].http://www.china.com/gn/2013/09-26/5327873.shtml.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Newexplorationonimprovinganti-frustrationabilityof“onlychild”:basedonperspectiveofunderstandingofinclusivenessof“ChinaDream”

SHAO Jun, FANG Hong-zhi

(Marxism Research Colleg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China)

The ability of anti-frustr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soundness and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indicators of evaluating personal development. A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the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of the “only child” increasingly attracts extensive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understanding of inclusiveness of “China Dream”,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of the “only child” are analyzed, the necessity of carrying through anti-frustration education based on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ness of “China Dream” is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 and pertinent method of anti-frustration education is explore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eply understanding of the inclusiveness of “China Dream”, and the improving of the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of the “only child”.

only child; anti-frustration ability; anti-frustration education; China Dream; inclusiveness

2014-05-14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JG13ZXY13)。

邵 珺(1989-),女,辽宁抚顺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

* 本文已于2014-09-23 14∶04在中国知网优先数字出版。 网络出版地址: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1.1558.C.20140924.0921.006.html

10.7688/j.issn.1674-0823.2014.06.16

A 811

A

1674-0823(2014)06-0567-05

(责任编辑:张 璐)

猜你喜欢

包容性独生子女中国梦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独生子女不能完全继承父母遗产?
独生子女需要的是保障而非奖励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亚洲的崛起需要各国相互理解、尊重和支持 实现包容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