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历程

2014-04-03王善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关键词:社会史出版社研究

王善军(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历程

王善军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9)

20世纪以来,宋代社会史研究走过的百余年历程可分为4个阶段:起步与开拓阶段,不但开辟了若干领域,而且已经尝试理论分析,出现整体史研究的倾向;曲折与停滞阶段,则强调理论,流行宏大叙事范式,但研究范围收窄,两岸研究出现明显差异;复兴与发展阶段,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研究方法逐渐更新;走向繁荣阶段,随着理论与方法的多样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社会史视角与传统领域相结合,研究问题不断细化,取得大量具体成果。不同时期宋代社会史研究的特点,为学术研究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借鉴。

宋代;社会史;研究阶段;研究特点

宋代社会史研究作为历史学百花园中的一片小小园地,20世纪以来已走过百余年的风风雨雨,可说是中国现代历史学的一个缩影。在这片园地中,也有过一代又一代的园丁曾辛勤地耕耘,日积月累,收获了颇为可观的学术成果。这些成果,淹没在历史学论著的汪洋大海中,读者要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即使在信息手段如此发达的今天,仍为不易。本文概述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历程,以为读者阅读宋代社会史论著提供一定的方便。

一、起步与开拓(1900-1948)

1902年梁启超发表《新史学》,呼吁增加对群体历史的研讨,中国的新史学随之而逐渐发生,社会史研究亦由此时而起步。此后约半个世纪,可视为宋代社会史研究的起步与开拓阶段。该阶段的研究成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开辟若干领域

在研究范围上,若干领域的问题陆续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被开辟为社会史研究的课题。

关于都市生活,有全汉昇《宋代都市的夜生活》(《食货》1卷1期,1934年)[1]、岑家梧《南宋之都市生活》(《现代史学》2卷1、2期,1934年)、张家驹《宋室南渡后的南方都市》(《食货》1卷10期,1935年)、孙正容《南宋时代临安都市生活考》(《文澜学报》1卷1期,1935年)、丛治湘《北宋汴京集市庙会概况》(《工商半月刊》1945年2期)等。

关于物质生活,有畜邻室主《南宋诗人眼中的农民痛苦》(《国闻周报》8卷24期,1931年)、全汉昇《宋代女子职业与生计》(《食货》1卷9期,1935年)、《南宋杭州的外来食料与食法》(《食货》2卷2期,1936年)、钱华《宋代妇女服饰考》(《中国文学会集刊》3期,1936年)、黄毓甲《宋元农村经济与农民生活》(《金陵学报》9卷1、2期,1939年)等。物质生活中的灾荒救济问题,受到较多关注,有华文煜《宋代之荒政》(《经济统计季刊》1卷4期,1932年)、邹枋《朱熹救荒论与经界论》(《建国月刊》10卷 1期,1934年)、黄源征《朱子在籍在官之救荒概略及其平议》(《国专月刊》1卷1期,1935年)、高迈《宋代的救济事业》(《文化建设》2卷12期,1936年)、徐益棠《宋代平时的社会救济行政》(《中国文化研究汇刊》5卷上,1945年)、吴云瑞《宋代农荒豫防策——仓制(上、下)》(《中央日报》1946年12月28日;1947年1月11日)等。

关于风俗,有罗常培 《朱熹对于闽南风俗的影响》(《语历所周刊》146期,1930年)、王遵海《宋代士风》(《励学》6期,1936年)论述士大夫与风俗;林达祖《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论语》106期,1937年)、子振《〈水浒传〉和宋代风习》(《文潮月刊》3卷5期,1947年)涉及节日风俗;烟桥《宋代的游艺》(《珊瑚》4卷7期,1934年)、泽甫《两宋游艺述考》(《东方文化》l卷4、5期,1942年)涉及游艺;初白《宋代婚俗零考》(《燕大月刊》1929年5卷3期)、董家遵《唐宋时“七出”研究》(《文史汇刊》1卷1期,1935年)、陶希圣《十一至十四世纪的各种婚姻制度》(《食货》1 卷12期、2卷3期,1935年、1936年)则探讨了婚姻风俗。

关于社会群体,有刘兴唐《宋代中国之血族公有财产制》(《文化批判》3卷1期,1935年)探讨血缘群体;黄现璠 《宋代太学生救国运动》(商务印书馆,1936年)、吴其昌《宋代学生干政运动考》(《清华学报》3卷2期,1926年)、沈忱农 《两宋学生运动考》(《东方杂志》33卷4号,1936年)论述太学生群体;王桐龄 《唐宋时代妓女考》(《史学年报》1期,1929年)、李业勤 《宋朝之歌妓》(《新光杂志》2卷5期,1941年)则考证妓女群体。

(二)尝试理论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虽然大多数作品仍以传统的资料排比和考证为主,但尝试进行理论分析或以新视角来观察问题的论文已不断出现。

运用阶级和社会变革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成果有:中一 《北宋社会鸟瞰》(《四十年代》2卷5期,1934年)、陶希圣《宋代的各种暴动》(《中山文化教育馆季刊》1卷2期,1934年)、王毓铨《北宋社会经济与政治》(《食货》3卷12期,1936年)、李文治《北宋民变之经济的动力》(《食货》4卷11期,1936年)、裘重《南宋的民众运动》(《大陆杂志》1卷6期,1941年)等。

运用社会文明理论分析问题的研究成果有:陈东原 《宋儒对于妇女的观念》(《学生杂志》13卷11期,1926年)、全汉昇《宋代东京对于杭州都市文明的影响》(《食货》2卷3期,1936年)、徐嘉瑞《北宋汴京的民众生活及其艺术》(《语言文学专刊》1卷 1期,1936年)等。

此外,陈鲲化《唐宋时代家族共产制度与法律》(朝阳大学《法律评论》12卷1、2期,1934年)以中外比较的方法对家族共产进行了法律学分析,则属于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理论分析问题的尝试。

(三)整体史研究的出现

在该时期积累的数量有限的成果中,出现了多篇视宋代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显示出在宋代社会史研究中的整体史研究倾向。

宋代社会涉及方面甚多,陶希圣《宋代社会之一斑》(《社会学刊》4卷3期,1934年)虽只是以举隅的方式作了简单的述论,但已对许多重要方面反映的整体社会变迁有所揭示。

宋代社会的地域差异相当明显,尤其是南北方之间更为突出。张家驹《宋室南渡前夕的中国南方社会》(《食货》4卷1期,1936年)、张荫麟《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史地杂志》1卷3期,1940年)[2],对这种情况已有整体视野下的观察。

该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与中国学者一样,不少学者对都市生活给予了特别关注。那波利贞 《宋都汴京的繁华》(《历史与地理》10卷5号)、中野英雄《北宋的首都汴京》(《日本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4辑)、曾我部静雄《开封与杭州》(《中国历史地理丛书》7辑,富山书房,1940年)介绍了开封的城市风貌、传统节日等情况[3]。加藤繁《宋代都市的发达》(《桑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1931年;中文本,陈望道译,《新中华》2卷21、22期,1934年)进一步涉及到宋代城市的商业布局和生活。他的《唐宋时代的商人组合“行”》(《白鸟[库吉]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岩波书店,1925年)、《唐宋时代庄园之组织及其聚落之关系》(《方志月刊》7卷 2期,1934年)则涉及了经济类组织和乡村组织问题。加藤繁 《宋代的户口》(《东洋史讲座》14册,1930年)、日野开三郎《论宋代诡户及户口问题》(《史学杂志》47卷1期,1936年;中文本,复一译,《华学日报·史学周刊》98、99期,1936年8月13、20日)、曾我部静雄 《关于宋代户口统计的新研究》(《东亚经济研究》26卷3期,1942年)就宋代户口问题展开讨论。而关于家族共产问题,曾引起中日学者的讨论。中田薫《唐宋时代的家族共产制(一、二)》(《国家学会杂志》40卷7、8号,1926年)、仁井田陞《唐宋时代的家族共产与遗言法》(《市村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史论丛》,富山书房,1933年;中文译名《唐宋之家族同产及遗嘱法》,汪兼山译,《食货》1卷5期,1935年)[4]等多篇论文集中进行了探讨。

二、曲折与停滞(1949-1977)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陆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侧重探讨政治、经济问题,关于宋代社会史的成果相对稀少。及至文化大革命爆发,社会史的研究便基本停滞了。本时期研究的特点大体表现为:

(一)强调理论,流行宏大叙事范式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统天下的状况下,大陆地区宋代社会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阶级理论、社会形态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流行宏大叙事范式。其中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研究成果,尚有一些史论结合、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作品。华山 《从茶叶经济看宋代社会 (上下)》(《文史哲》1957年2、3期)[5]、关履权《论两宋农民战争》(《历史研究》1962年2期)和侯外庐《唐宋之际农民战争的历史特点》(《新建设》1964年3期),是该时期学术上的代表作品。文化大革命期间则以空洞的教条理论统率史料,甚至歪曲史料,影射现实,发表的论文多谈不上什么学术价值。

(二)研究范围收窄

直接从社会史角度观察和论述问题的成果,宋代社会史研究范围比前期已是大为缩减,研究的问题也就明显收窄。研究方向即使是从政治史、经济史角度出发,内容所涉及社会史的成果,也主要集中在农民起义和阶级斗争方面。

农民起义作为宋代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在较长时期内成为学术界集中讨论的热点问题。张舜徽《论两宋农民起义的社会背景和英勇事迹》(《中国史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星月《宋代的明教与农民起义》(《历史研究》1959年6期)等,均属这方面学术价值较高的成果。

阶级斗争的内容,自然不仅仅是农民起义,因此以阶级斗争为研究对象的成果,也不局限于农民起义问题。如果说吴泰等《宋江故事的流传和南宋的阶级斗争》(《光明日报》1975年9月20日)、杨荣国《〈水浒〉与宋代的阶级斗争》(《红旗》1975年10期)等成果,尚是以农民起义为核心展开的阶级斗争研究,那么华山 《关于宋代的客户问题》(《历史研究》1960年1、2期)、《再论宋代客户的身份问题》(《光明日报》1961年4月12日)等论文,则是以阶级阶层为核心展开的阶级问题或阶级斗争研究。

该时期涉及其他方面的论文甚少,像王拾遗《酒楼——从水浒看宋元风俗》(《光明日报》1954年8 月8日)、袁震 《宋代户口》(《历史研究》1957年3期)、吴晗《宋元以来老百姓的称呼》(《灯下集》,三联书店,1960年)等,可说是颇为难得。从考古学角度涉及的一些问题,像冯先铭《从文献看唐宋以来饮茶风尚及陶瓷茶具的演变》(《文物》1963年1期)、徐苹芳 《宋元时代的火葬》(《文物参考资料》1956年9期)等,也同样值得珍视。

(三)两岸研究出现明显差异

与大陆地区有所不同,港台地区在继承前一阶段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成果。这些成果多表现为史料丰富,考述详尽,但研究范围也同样偏窄。值得说明的是,该时期港台学者尚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香港崇文书店1973年还出版了《宋辽金社会经济史论集》一书,汇集相关论文若干篇。

阶级阶层虽同样受到港台学者的重视,如宋晞《宋代富商入仕的途径》(《大陆杂志》4卷 11期,1952年)、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唐宋社会转变研究之一》(《新亚学报》4卷1期,1959年)、陈义彦《北宋统治阶层的社会流动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1977年)等,但侧重点明显不同。港台学者更多注重统治阶级及其内部变迁的研究。

除阶级阶层问题外,社会群体、社会问题及社会生活也受到注意。如王建秋《宋代太学与太学生》(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5年)、王德毅《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台湾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70年)、庞德新《从话本及拟话本所见之宋代两京市民生活》(龙门书局,1974年)等,但相关成果相对偏少。

该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日本和法国。日本宫崎市定《从部曲到佃户——唐宋间社会变革之一面(上下)》(《食货月刊》复3卷9、10期,1973、1974年)、梅原郁 《宋代的开封与城市制度》(《鹰陵史学》3、4号,1977年)分别探讨了相关问题。法国谢和耐 (Jacques Gernet)《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桦榭出版公司,1959年;中译本,马德程译名《南宋社会生活史》,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1982年;刘东译名《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是关于日常生活的一部难得的专著。

三、复兴与发展(1978-2000)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之后,大陆地区的历史研究得以复兴和发展。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尽管稍显迟缓,但随着1980年代中期史学界对社会史研究的提倡,相关研究领域发展迅速,成绩斐然①。

(一)研究领域的扩大,注重社会生活史

总论社会生活史的著作是朱瑞熙、张邦炜、刘复生、蔡崇榜、王曾瑜合著的《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该书宋代部分占了相当篇幅。具体分为饮食、服饰、居室、交通、妇女、婚姻、生育、丧葬、社会交谊、宗教信仰、鬼神崇拜、巫卜、文体娱乐、医疗保健、称谓、排行、避讳、押字、刺字纹身、休假、语言文字、家族、节日等若干方面。柯大课《中国宋辽金夏习俗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也叙述了宋代岁时节令、物质生活、人生仪礼、社会组织、民间信仰、生产贸易、娱乐等方面。林正秋《宋代生活风俗研究》(中国商业出版社,1997年)对生活领域的各种风俗作了系统论述,诸如饮食文化、社会风俗、保健养生、官民服饰、园林建筑、交通旅游、商贸娱乐、宫廷礼仪等。

除这些总论性著作外,更多的则是具体论述社会生活某一方面问题的论著。陈伟明《唐宋饮食文化初探》(中国商业出版社,1993年)、《唐宋饮食文化发展史》(学生书局,1995年)、中村乔《宋代的菜肴和食品》(朋友书店,2000年)、石田雅彦《“茶道”前史研究——宋代片茶文化完成到日本的茶道——》(雄山阁,2003年)主要涉及饮食方面。彭利芸《宋代婚俗研究》(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年)从一般婚俗、皇族婚姻、民间婚俗等方面,刘静贞《不举子—— 宋人的生育问题》(稻乡出版社,1998年)从损子坏胎的报应传说、妇产医学、不举子的经济理由、亲子关系等方面,探讨了婚俗和生育问题。沈宗宪《宋代民间的幽冥世界观》(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年)则从信仰角度探讨基层社会的精神生活。伊永文《宋代城市风情》(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宋代市民生活》(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年)、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湖南出版社,1993年)。

(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阶级和社会群体研究加强

与前两个阶段的史料排列或以论带史不同,本阶段的研究成果大都呈现出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特点。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6]是国内第一部关于宋代社会研究的专著,内容较为简略,许多课题具有纲要的特点。

阶级和社会群体的研究得到加强。关于阶级,王曾瑜 《宋朝阶级结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7]全面论述了宋朝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和非主体阶级的构成及各阶层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梁太济 《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河北大学出版社,1998年)侧重从诸色户计和经济关系的角度,对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于社会群体。家族方面有:孔东《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台湾商务印书馆,1988年)、蔡东洲《宋代阆州陈氏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等均是从个案角度进行的探讨;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华书局,1995年)则是从制度角度进行的总体探讨,但因侧重于明清部分,关于宋代部分的内容相当有限。

儒士方面有:王瑞明 《宋儒风采》(岳麓书社,1997年)从十几个方面进行了解剖,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说明宋儒文化素养的高超、精神风貌的非凡和思想情趣的卓越。梁庚尧连续发表《南宋官户与士人的城居》(《新史学》1卷2期,1990年)、《南宋的贫士与贫官》(《台湾大学历史学系学报》16期,1991年)、《南宋城居官户与士人的经济来源》(《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论文集》,“中研院”史语所出版品编辑委员会编,1992年)、《豪横与长者:南宋官户与士人居乡的两种形象》(《新史学》4卷4期,1993年)等文,对官户和士人群体做了系列探讨。

妇女儿童方面有:游惠远《宋代民妇的角色与地位》(新文丰出版公司,1998年)是关于妇女的专著;周愚文 《宋代儿童的生活与教育》(师大书苑有限公司,1996年)则专论儿童群体。

(三)研究方法逐渐更新

一些较具新意的研究方法逐渐得到学者的有意识的利用,呈现出该时期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例如计量分析方面,以往较多在经济史领域使用,该时期在社会史领域也受到重视。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文津出版社,1993年)、王善军《宋代宗族和宗族制度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等著作均使用计量分析取得某些学术结论。又如心态分析方面,郭学信《宋代士大夫文化品格与心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等著作及林文勋《宋代商人心态初探》(《中州学刊》1992年2期)、余贵林《宋代士大夫的心态与行为》(《中州学刊》1993年2期)、张海鸥 《宋代文人的谪居心态》(《求索》1997年4期)等论文,均作了有益的尝试。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主要是借鉴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任崇岳等 《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大量借用了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但显然使人有生硬之感。

值得一提的是,该时期美国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异军突起和学术交流的加强。1980年代,美国“宋史研究中最热门的领域是社会史研究”[8]。1982年,郝若贝(Robert Hartwell)发表《750-1550年间中国的人口、政治及社会转型》(《哈佛亚洲研究》42卷2期,1982年;中文本,易素梅、林小异等译,收入《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一文,深刻影响了此后的研究者特别是他的学生的研究趣向。韩森(Valerie Hansen)《变迁之神——南宋时期的民间信仰》(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l990年;中文本,包伟民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韩明士(Robert Hymes)《政治家和绅士:两宋江西抚州的社会精英》(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万安玲(Linda Walton)《南宋的书院和社会》(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9年)分别探讨了从北宋向南宋转变的不同社会侧面。其他著作尚有:戴仁柱 (Richard L. Davis)《宋代的朝廷与家族:明州史氏仕途成功与家族命运》(杜克大学出版社,1986年)、伊沛霞(Patricia Ebrey)《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3年;中文本,胡志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9]、柏文莉(Beverly Bossler)《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亲族、地位与国家》(哈佛大学出版社,1998年)、马伯良(McKnight,Brain E)《宋代的法律与秩序》(剑桥大学出版社,1992年;中文本,杨昂、胡雯姬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贾志扬 (John W.Chaffee)《荆棘之路:宋代科举社会史》(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1985年;中文本名《宋代科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和《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哈佛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文本,赵冬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等。

日本的宋史研究也比较重视社会史的研究,其中乡村社会受到学者的特别关注,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柳田节子《宋元乡村制的研究》(创文社,1986年)、大泽正昭《唐宋変革期农业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1996年)均是这方面的专门著作;论文集《柳田节子先生古稀记念论集——中国的传社会与家族》(汲古书院,1993年)、《宋代的规范与习俗》(汲古书院,1995年)对此也多有涉及。有关宗族、士人等方面的论文集或著作则有:小林义广《欧阳修——他的生涯与宗族》(创文社,2000年)、宋代史研究会《宋代的知识人──思想·制度·地域社会──》(汲古书院,1993年)、古林森广《中国宋代的社会与经济》(国书刊行会,1995年)等。

四、走向繁荣(2001年以来)

进入21世纪以来,宋代社会史研究在上世纪已取得丰富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繁荣。同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交流广泛,成果的相互影响明显加强,呈现出异彩纷呈之势、学术全球化之势。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加入到研究者行列,继日本、美国之后,韩国学者成为宋代社会史研究的又一生力军。以下对本阶段的介绍,不再将国外学者单列,而是混同介绍。

(一)随着理论与方法的多样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

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角度不断创新,或在此前已有所涉及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开拓和加强,成为新世纪初期的社会史研究的明显特征。心态史、计量史等之外,生态史、图像史、性别史、社会文化史以及概念史等,不断受到学者的重视。

生态史:以区域生态史研究为主。程遂营《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程民生 《北宋开封气象编年史》(人民出版社,2012)等是关于开封生态史的专著,其他则有张全明《南宋两浙地区的气候变迁及其总体评估》(《宋史研究论丛》10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韩国俞垣浚《北宋前期太湖流域的水利及其特征》(《宋史研究论丛》7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相关论文。

性别史:以女性研究为主。专著有日本柳田节子《宋代庶民的妇女们》(汲古书院,2003年)、刘芳如 《从绘本与文本的参照探索宋代几项女性议题》(台北文史哲出版,2005年)、方燕《巫文化视域下的宋代女性——立足于女性生育、疾病的考察》(中华书局,2008年)、铁爱花 《宋代士人阶层女性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等。另有邓小南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论文集及杨果《宋代“才女”现象初探》(《宋史研究论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韩国朴志焄《北宋时期宣仁太后的摄政》(《宋史研究论丛》7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年)等系列论文。

社会文化史:关于衣食住行,有王雪莉《宋代服饰制度研究》(杭州出版社,2007年)、刘朴兵《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谭刚毅《两宋时期的中国民居与居住形态》(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邵晓峰《中国宋代家具:研究与图像集成》(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等。关于民间信仰,有贾二强《唐宋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王章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宋代巫觋信仰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5年)、《文明世界的魔法师——宋代的巫觋与巫术》(三民书局,2006年)、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李小红《宋代社会中的巫觋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刘祥光《宋代日常生活中的卜算与鬼怪》(政大出版社,2013年)等。

基层社会史:在研究视角深入民间基层社会的过程中,一些学者提出或使用了新的研究概念。以“富民”概念为题,早先见于黄启昌《富民阶层与宋代社会》(《求索》1995年3期)一文。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林文勋《中国古代“富民”阶层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论著已将富民作为基本概念并进行了全面论析。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人民出版社,2011年)使用了“民间强势力量”概念。谷更有《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郭东旭《宋代民间法律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以及刁培俊《南宋“乡村社会”管窥——以〈夷坚志〉所见南方资料为主的初步考察》(《国学研究》24卷,2009年)等论文也涉及基层社会史的研究。

社会保障史:张文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宋朝社会救济研究》(2001年)、《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2005年)两书,另有郭文佳《宋代社会保障研究》(新华出版社,2005年)等。

(二)社会史视角与传统领域的结合

传统的研究领域与社会史视角的结合,不但表现在有关专著的不断出现,也表现在许多学者在选编个人论文集时以“社会”及其相关概念为题来统领以往的散篇论文。游彪《宋代特殊群体研究》(商务印使馆,2006年)、汪圣铎《宋代社会生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7年)和包伟民《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商务印书馆,2009年)[10]等涉及到多个传统领域,更多的则是分属于某一方面的具体成果。

政治与社会:主要集中在从社会史角度对法律的研究。如台湾学者合著的论文集 《宋代社会与法律——〈名公书判清明集〉讨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2001年)、日本高桥芳郎《宋代中国的法制与社会》(汲古书院,2002年)、郭东旭《宋代法律与社会》(人民出版社,2008年)、戴建国《唐宋变革时期的法律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小野泰《宋代的水利政策与地域社会》(汲古书院,2011年)等。

经济与社会:主要是在关照宋代社会的前提下研究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如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中华书局,2002年)[11]、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程民生《宋代物价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何辉《宋代消费史:消费与一个王朝的盛衰》(中华书局,2010年)、田银生《走向开放的城市——宋代东京街市研究》(三联书店,2011年)等专著及葛金芳的论文集《两宋社会经济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等。唐宋变革重新受到学术界关注,葛金芳《唐宋变革期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林文勋《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均主要从经济角度进行论证,李华瑞主编《“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则主要是对学术史的反思。

文化与社会:涉及到文学艺术、教育科举、宗教信仰等文化各方面与社会的关系。如日本冈本不二明《唐宋的小说与社会》(汲古书院,2003年)、何忠礼《科举与宋代社会》(商务印书馆,2006年)、美国韩明士《道与庶道:宋代以来的道教、民间信仰和神灵模式》(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2002年;中文本,皮庆生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日本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张剑、吕肖奂、周扬波《宋代家族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林美惠《吉祭礼与宋代郊祠符号》(复文图书有限公司,2011年)、段玉明《相国寺——在唐宋帝国的神圣与凡俗》(巴蜀书社,2004年)等。

(三)研究问题不断细化,取得大量具体成果

在新世纪社会史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各有各的学术领域,问题不断细化,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日益丰硕。

(1)通史类成果

通史类编撰成果明显。在专门类的各种通史不断涌现的过程中,宋代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如徐吉军、方建新、方健、吕凤棠《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陈戍国《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邢铁《中国家庭史·宋辽金元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游彪 《中国民俗史·宋辽金元卷》(人民出版社2008年)、邱云飞《中国灾害通史·宋代卷》(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方建新、徐吉军《中国妇女通史·宋代卷》(杭州出版社,2011年)等。

(2)专题类成果

专题史的分类愈来愈细,各类专题不胜枚举。此处仅以宗族和官僚群体研究为例。

宗族:总论性专著有陶晋生 《北宋士族——家族·婚姻·生活》(台北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1年)、邢铁《宋代家庭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黄宽重《宋代的家族与社会》(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年)、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马泓波《宋代家法族规研究——宋儒理想中的家庭秩序》(吉林人民出版社,2012年)等;个案性专著有李贵录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刘焕阳《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马斗成《宋代眉山苏氏家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汤江浩《北宋临川王氏家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何新所 《昭德晁氏家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姚红《宋代东莱吕氏家族及其文献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罗莹 《宋代东莱吕氏家族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陈莉萍和陈小亮《宋元时期四明袁氏宗族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等;区域性专著有朱开宇《科举社会、地域秩序与宗族发展——宋明间的徽州,1100—1644》(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6年);论文集有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人民出版社,2003年)[12]、邹重华和粟品孝主编《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日本井上彻和远藤隆俊编《宋—明宗族的研究》(汲古书院,2005年)等。

官僚群体:总论官僚群体的著作主要有:韩国曹福铉 《宋代官员的俸禄制度》(新书苑出版社,2006年)[13]、日本衣川强《宋代官僚社会史研究》(汲古书院,2006年)、魏峰《宋代迁徙官僚家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韩瑞军《宋代官员经济犯罪及防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论官僚中文官群体的著作主要有沈松勤 《北宋文人与党争》(人民出版社,2004年)、《南宋文人和党争》(人民出版社,2005年)、唐春生《翰林学士与宋代士人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等;论官僚中武官群体的著作主要有: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中华书局,2004年)[14]、《生逢宋代——北宋士林将坛说》(三联书店,2013年)、何冠环《北宋武将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03年)、《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香港中华书局,2013年)等;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则以文武之间的武选官群体为研究对象。除此之外,与官僚群体密切相关的士大夫、士人群体的研究,成果也相当丰硕,如周扬波《宋代士绅结社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和方健 《北宋士人交游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等。

以上对各阶段研究状况的介绍,主要侧重说明不同时期宋代社会史研究的特点。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胪列,仅就涉及到的若干方面展开,有些还带有明显的举例性质,因而远非以往研究状况的全貌。大浪淘沙,在各专题、各方面已取得的丰富研究论著中,尽管有时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但各种优秀的成果,自会由读者慧眼识金,加以评说;鉴往知来,宋代作为一个重要断代,又处于古代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变迁明显,加之资料较为丰富,可供社会史选择的课题极多,相信今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成果问世。

注:

① 关于该时期较为详细的研究状况,可参见王善军:《20世

纪后20年宋代社会史研究综述》,《宋史研究通讯》2000年第1期;收入《阳都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1]全汉昇.宋代都市的夜生活[J].食货,1934,1(1).

[2]张荫麟.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J].史地杂志,1940,1(3).

[3]梁建国.日本学者关于宋代东京研究概况[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4).

[4](日)仁井田陞.唐宋之家族同产及遗嘱法[J].汪兼山译.食货,1935,1(5).

[5]华山.从茶叶经济看宋代社会[A].华山.宋史论集[C].济南:齐鲁书社,1982.55-110.

[6]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M].郑州:中州书画社,1983.

[7]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8](比)魏希德.美国宋史研究的新趋向:地方宗教与政治文化[J].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3).

[9](美)伊沛霞.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M].胡志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10]包伟民.传统国家与社会(960-1279年)[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1]姜锡东.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2]张邦炜.宋代婚姻家族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3](韩)曹福铉.宋代官员的俸禄制度[M].首尔:新书苑出版社,2006.

[14]陈峰.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责任编辑:陈红】

Song Social History Studies in the Past Century

WANG Shan-ju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School of History,Xi’an,Shanxi 710069)

This paper surveys China’s scholarly achievement in the field of social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past 100 years.Roughly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historical phases.In the initial phase of expansion,historical inquiry ventured into new fields and was marked by an orientation towards theoretical analyses and grasping the Song as a whole.In the phase of tortuous development and stagnation,studies emphasized theory and big narratives,with the research purview narrowing and Mainland-Taiwan differences becoming more salient.In the third phase of recovery and growth,research continued to expand in areas of focus;studies tended to combine theory with empirical evidence and showed innovative methodologies.In the current phase,theories and methods are marked by unprecedented diversity;research areas proliferate;socialhistorical perspectives start to merge with traditional areas and the subject of inquiry became more and more small and specialized.The different phases in China’s Song social history studies point to the way for fu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field.

Song Dynasty;Social History;research phases;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K 02

A

1000-260X(2014)05-0153-08

2014-07-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研究”的阶段性成果(11BZS022)

王善军,西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辽宋夏金史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史出版社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我等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展现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评《宋代社会史论集》
石油工业出版社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及关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