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惠洪《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称引唐五代诗僧作品及行迹考辨

2014-04-03周萌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关键词:夜话全唐诗高僧

周萌(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惠洪《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称引唐五代诗僧作品及行迹考辨

周萌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共称引唐五代12位诗僧的14首作品,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这个时期的僧诗及僧人行迹的独特性。因此,以所录僧人的诗集或《全唐诗》为参照,配以《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等文献,通过考辨去伪存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佛学与中国文学的内在互动关系。

冷斋夜话;天厨禁脔;诗僧

唐五代僧人从事文学创作和理论探讨蔚然成风,这给诗坛和禅林带来了新气象,成为极富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宋代诗僧惠洪(1071—1128)的《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多角度记载了这段色彩斑斓的历史,共称引此时期12位诗僧的14首作品,包括王梵志1首、皎然1首、圆观1首、灵澈1首、德诚1首、周贺1首、无可2首(重复2首)、惠律1首、齐己2首、文益1首、延寿1首、紫衣师1首。因此,以所录僧人的诗集或《全唐诗》为参照,配以《诗话总龟》、《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诗林广记》等文献,既能考证惠洪称引的正误,又能对照分析相关理论问题,还能深入探寻诗禅交融的草蛇灰线。兹以上述诸人年代之先后,分条辨析如下:

1.东坡夜宿曹溪,读《传灯录》,灯花堕卷上,烧一“僧”字,即以笔记于窗间曰:“山堂夜岑寂,灯下读《传灯》。不觉灯花落,荼毗一个僧。”梵志诗曰:“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鲁直曰:“既是馅草,何缘更知滋味?”易之曰:“须先以酒浇,且图有滋味。”(《冷斋夜话》卷十《东坡读〈传灯录〉》)[1]①此条所引王梵志诗,《王梵志诗校注》卷六题为《城外土馒头》,文字均同[2]。旧题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一《土馒头》引此条后半部分,“须先”作“预先”[3](P423)。此条似重在指出苏轼诗和王诗的渊源关系。

《诗话总龟》前集将此条一分为二,卷四十《诙谐门上》引前半部分。卷四十一《诙谐门下》引后半部分,“梵志”前夺“王”字,“一人”作“每人”,“鲁直曰:既是”作“且为”,“何缘更知滋味”作“当使谁食之”,“易之曰”作“为易其后两句云”,“须先以”作“预先着”,“且图”作“图教”[4](P390-394)。这里将此条归入诙谐门,且后半部分所注出处为《东坡诗话》,似与《冷斋夜话》的立场有异。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王梵志》引此条后半部分:山谷云:“王梵志诗云:‘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己且为土馒头,尚谁食之?今改 ‘预先着酒浇,使教有滋味。’”[5](P388)这里全部归为黄庭坚的评论,与《冷斋夜话》也并不一致。

2.借如赋山中之境,居人清旷,不过称之深,称住山之久,称其闲逸,称其寂默,称其高远。能道其意者,不直言其深,而意中见其深。如文靓诗曰:“松阴行不尽,疏雨下无时。世事几兴废,山中人未知。”……又不直言其寂默,而意中见其寂默。如昼公诗曰:“月色静中见,泉声幽处闻。影孤长不出,行道在深云。”(《天厨禁脔》卷中《遗音句法》)

此条所引文靓诗,不知何人之作,《全宋诗》卷二千五百一十收为元聪《颂古八首》其七,文字均同[6](P29015),但惠洪似不可能录元聪 (1136—1209)之诗,此处存疑。昼公即皎然(约720—?),行迹见《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唐湖州杼山皎然传》[7](P728)。 所引皎然诗,《杼山集》卷二题为《秋居法华寺下院望高顶赠如献上人》,“月色静中”作“峰色秋天”,“泉声幽处”作“松声静夜”,“深云”作“寒云”[8]。

3.唐《忠义传》,李澄之子源,自以父死王难,不仕,隐洛阳惠林寺。年八十余,与道人圆观游甚密,老而约自峡路入蜀。源曰:“予久不入繁华之域。”于是许之,观见锦裆女子浣,泣曰:“所以不欲自此来者,以此女也。然业影不可逃,明年某日,君自蜀还,可相临,以一笑为信。吾已三生为比丘,居湘西岳麓寺,有巨石林间,尝习禅其上。”遂不复言,已而观死。明年如期至锦裆家,则儿生始三日,源抱临明檐,儿果一笑。却后十二年,至钱塘孤山,月下闻扣牛角而歌者,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坏性常存。”东坡删削其传,而曰圆泽,而不书岳麓三生石上事。赞宁所录为圆观,东坡何以书为泽,必有据,见叔谠当问之。(《冷斋夜话》卷十《观道人三生为比丘》)

此条所记揉合了《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七《忠义下·李憕传附李源传》[9]、《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忠义上·李憕传附李源传》[10]、袁郊《甘泽谣·圆观》[11]、《宋高僧传》卷二十《唐洛京慧林寺圆观传》[7](P518)、《苏轼文集》卷十三《僧圆泽传》[12]等书的相关内容。关于李源年寿,《旧唐书》、《新唐书》和《宋高僧传》均记载李源八岁时,李憕守洛阳而被安禄山叛军杀害(755年底),由是可知李源生于747年。李源晚年受到李德裕推荐,《旧唐书》记为长庆三年(823),但未及李源的具体年龄;《新唐书》记为“长庆初,年八十矣”,“寻卒”;《宋高僧传》记为“已年八十余矣”,“二年而卒,长庆二年(822)也”。以是观之,李源的实际年寿不及八十,或可以概数计之,而“八十余”非是。关于入蜀时间,《甘泽谣》记为两人相交三十年后,此后十二年李源赴杭州之约,三年后拜谏议大夫,一年后去世,或可谓“老而约”,《宋高僧传》记为两人相交三年后,非是。关于孕妇情况,《甘泽谣》记为“锦裆负甖而汲”,《宋高僧传》记为“绦达锦珰,负罂而汲”,《僧圆泽传》记为“锦裆负瓮而汲”,三书均记其已有孕三年,与《冷斋夜话》所记“锦裆女子浣”有异。关于圆观转世,《甘泽谣》、《宋高僧传》和《僧圆泽传》均记为当时圆观死而孕妇生,李源随即返回惠林寺,《冷斋夜话》则记为圆观死后一年孕妇生,李源“自蜀还”见之。关于杭州之约,《甘泽谣》、《宋高僧传》、《冷斋夜话》均记为十二年后,惟《僧圆泽传》记为十三年后,未知所据。至于三生石之事,或为惠洪增补,未见于诸书。苏轼以圆观为圆泽,或为误记,未必有据。

所引圆观诗,《全唐诗续补遗》卷三题为《竹枝词二首》其一[13](P10623)。“临风”,《全唐诗续补遗》、《甘泽谣》和《僧圆泽传》均作“吟风”;“不要”,《僧圆泽传》作“莫要”;“虽坏”,《全唐诗续补遗》、《甘泽谣》和《僧圆泽传》均作“虽异”。《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圆泽》引《甘泽谣》,引诗亦同,末附东坡诗云:“欲向钱塘访圆泽,葛洪陂畔带秋深。”即此事也[5](P381)。

4.《怀古》: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灵彻(或为澈)诗。东汉西国僧以白马负经至洛阳,而吴赤乌年中,康僧会始领僧二十四员到建业,此所谓“转石千仞”。譬如以石自千仞冈上而下,不到地而不止。此欧阳公名之。(《天厨禁脔》卷上《诗有四种势·转石千仞》)

此条所记“白马驮经”之说,《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有汉明帝梦见金人之事[14],《牟子理惑论》第二十一章[15]、《四十二章经》卷首附《佛教西来玄化应运略录》[16]、《高僧传》卷一《汉洛阳白马寺摄摩腾》和《汉洛阳白马寺竺法兰》[17](P1,3)等敷衍其事而成此说,流传甚广而未必全是事实。康僧会行迹见《高僧传》卷一《魏吴建业建初寺康僧会》[17](P14),并无“领僧二十四员”的记载,未知所据。灵澈(约749—816)行迹见《宋高僧传》卷十五《唐会稽云门寺灵澈传》[7](P369)。所引《怀古》,《全唐诗续补遗》卷三引《刘宾客文集》卷十九《澈上人文集纪》,收为《芙蓉园新寺》残句,文字均同[13](P10361)。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灵彻》引《雪浪斋日记》云:灵彻诗,僧中第一,如“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18](P1170、9134)②,“窗风枯砚水, 山雨慢琴弦”,“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前辈评此诗云:“转石下千仞江”[5](P382)。《冷斋夜话》所言为“转石千仞,譬如以石自千仞冈上而下,不到地而不止”,与“转石下千仞江”稍异。《诗人玉屑》卷二十《禅林·灵彻》所引近于《苕溪渔隐丛话》,惟夺“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一联,如此则“转石千仞”的评论对象已变,非是[19](P444)。

5.华亭船子和尚偈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丛林盛传,想见其为人。(《冷斋夜话》卷七《华亭船子和尚偈》)

华亭船子和尚即德诚,青原行思下第三世,药山惟俨法嗣,行迹见《祖堂集》卷五《华亭和尚》[20]、《景德传灯录》卷十四《华亭船子和尚》[21](P274)、《联灯会要》卷十九《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22]、《五灯会元》卷五《船子德诚禅师》[23](P275)等。所引德诚诗为《船子和尚拨棹歌》其二[24],《五灯会元》所引文字亦同。

旧题彭乘《墨客挥犀》卷七《船子和尚偈》亦有此条,“偈”前增“有”字[3](P357)。《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二《乐府门》全引此条,夺“丛林盛传,想见其为人”九字[4](P408)。《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六《船子和尚》全引此条,“偈”前增“有”字[5](P382)。《诗人玉屑》卷二十《禅林·船子和尚》所引同于《苕溪渔隐丛话》[19](P444)。

6.却从城里携琴去,谁到山中寄药来。清塞诗。翛然有出尘之姿,无险阻之态。以十四字叙一事,如人信手斫木,方圆一一中规矩。其法亦宜颔联用之也。(《天厨禁脔》卷上《十四字对句法》)

清塞即周贺,有《周贺诗集》[25],然则此条所引清塞诗实为贾岛《送胡道士》[26],为反映原书旨意,仍归入周贺名下。

7.唐僧多佳句,其琢句法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谓之象外句。如无可上人诗曰:“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是以落叶比雨声也。又曰:“微旸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是以微旸比远烧也。(《冷斋夜话》卷六《比物以意而不指言某物谓之象外句》)

此所引无可诗两首,一是《全唐诗》卷八百十三收为《秋寄从兄贾岛(一作秋夜宿西林寄贾岛)》,“尽”亦作“彻”。二是《全唐诗》卷五百五十五收为马戴《落日怅望》,“旸”作“阳”,“烧”作“色”,“入”作“隐”[18](P9152、P6428)。为反映原书旨意,仍归入无可名下。

《诗话总龟》前集卷五十《琢句门》全引此条,“某”作“一”,“是”后均夺“以”字,“旸”均作“阳”[4](P490)。《诗人玉屑》卷三《句法·象外句》所引近于《诗话总龟》,但误羼入《冷斋夜话》卷四《诗言其用不言其名》首句“用事琢句,妙在言其用而不言其名耳”[19](P45)。

另外,《天厨禁脔》卷上《四种琢句法》亦引此两诗:《宿西林寺》: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登楼晚望》: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此唐僧无可诗也。退之所称“岛、可”,岛谓贾岛也。此句法最有奇趣,然譬之嚼蟹螯,不能多得。一夜萧萧,谓必雨也,及晓乃落叶也,其境清绝可知。方远望谓斜阳自乔木而下,乃是远烧入山,其远可知矣。此条诠释得更为具体,可与《冷斋夜话》互参。

8.《双竹》:饥残夷叔风姿瘦,泣尽娥英粉泪干。《双竹》,僧惠律诗。以伯夷、叔齐、娥、英二女比其清癯有泪为绝好。(《天厨禁脔》卷上《用事法》)

此条所引《双竹》,未见诸家称引。惠律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卷七百六十二收录五代刘昭禹《赠惠律大师》[18](P8647),若非同名而异人,则《〈全宋诗〉遗珠》[27]或可不收此诗。

9.《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作。以十字叙一事,而对偶分明。(《天厨禁脔》卷上《十字对句法》)

齐己(864—约943)行迹见《宋高僧传》卷三十《梁江陵府龙兴寺齐己传》[7](P751)。所引《梅》,《齐己诗集校注》卷六题为《早梅》,文字均同[28](P310)。

10.“若不得流水,还应过别山”者,题野烧也。“严霜百草白,深院一株青”者,题小松也。前人以为工,但是题其意尔,非能状其体态也。(《天厨禁脔》卷中《赋题法》)

此条所引齐己诗,《齐己诗集校注》卷三题为《小松》,文字均同[28](P154)。

11.宋太祖将问罪江南,李后主用谋臣计,欲拒王师。法眼禅师观牡丹于大内,因作偈讽之曰:“拥毳对芳丛,由来趣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曳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后主不省,王师旋渡江。(《冷斋夜话》卷一《李后主亡国偈》)

法眼禅师即文益,青原行思下第八世,法眼宗始祖,行迹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四《升州清凉院文益禅师》[21](P478)、《宋高僧传》卷十三《周金陵清凉院文益传》[7](P313)、《禅林僧宝传》卷四《金陵清凉益禅师法眼》[29]、《五灯会元》卷十《清凉文益禅师》[23](P560)等,诸书均记文益958年去世,而李煜961年才即位,此条所记有误。另,《五灯会元》所引与此条主旨有异:师一日与李王论道罢,同观牡丹花。王命作偈,师即赋曰云云,仅“曳”作“冶”。王顿悟其意。背景并非战事将至而是论道之余,并未明言是南唐哪位君主,并非主动讽谏而是受命为文,结果并非“不省”亡国而是“顿悟”。所引文益诗,《全唐诗》卷七百七十收为殷益《看牡丹》,“曳”作“色”[18](P8743),未知孰是。

《诗话总龟》前集卷一《讽谕门》全引此条,“太祖”前夺“宋”字,后夺“将”字,“作偈讽”前夺“因”字,后夺“之”字,“渡江”前夺“旋”字[4](P13)。《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缁黄杂记》全引此条,“太祖”前夺“宋”字,“谋臣”后夺“计”字,“大内”作“大山”,“作偈”前夺“因”字,“曰”作“云”,“曳”作“冶”,“不省”作“不悟”[5](P395)。宋人多称赵匡胤为太祖或艺祖,前当无“宋”字。

12.智觉禅师,住雪窦之中岩,尝作诗曰:“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诗语未工,而其气韵无一点尘埃。予尝客新吴车轮峰之下,晓起临高阁,窥残月,闻猿声,诵此句大笑,栖鸟惊飞。又尝自朱崖还琼山,渡藤桥,千万峰之间,闻其声类车轮峰下时,而一笑不可得也,但觉此诗字字是愁耳。老杜诗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良然,真佳句也。亲证其事,然后知其工也。(《冷斋夜话》卷六《诵智觉禅师诗》)

智觉禅师即延寿,青原行思下第十世,净土宗六组,法眼宗三祖,行迹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杭州永明寺延寿禅师》[21](P536)、《宋高僧传》 卷二十八《大宋钱塘永明寺延寿传》[7](P708)、《五灯会元》卷十《永明延寿禅师》[23](P604)、《佛祖统纪》卷二十七《净土七祖》[30]等。所引延寿诗,《五灯会元》亦引,文字均同。然则《全唐诗》卷七百九十五引南宋类书《锦绣万花谷》,收录夏宝松残句“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18](P8951),未知所据,此处存疑。

13.王中令既平蜀,捕逐余寇,与部队相远,饥甚,入一村寺中。主僧醉甚,箕踞。公怒,欲斩之,僧应对不惧,公奇而赦之,问求蔬食。僧曰:“有肉无蔬。”公益奇之。馈之以蒸猪头,食之甚美,公喜,问:“僧止能饮酒食肉耶,为有他技也?”僧自言能为诗,公令赋食蒸豚,操笔立成,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饤,软熟真堪玉箸挑。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只合吃藤条。”公大喜,与紫衣师号。东坡元祐初见公之玄孙讷,夜话及此,为记之。(《冷斋夜话》卷二《僧赋蒸豚诗》)

此条所引紫衣师诗,《全唐诗续补遗》卷十三收为村寺僧《蒸豚》,“蕉叶”作“蒸叶”,“兼”下注“一作更”,“食盘”作“金盘”,“饤”下注“一作贮”,“箸”作“筋”,“吃”下注“一作唤”。标题下全引此条,“部队”作“步队(队伍)”,“入”前增“乃”字,“惧”作“慑”,“赦”作“释”,“问求”作“间求”,“僧曰”作“僧云”,“馈之以蒸猪头”作“馈以蒸豚头”,“为有”作“抑有”,“也”作“耶”,“诗”前夺“为”字,“食蒸豚”作“蒸豚诗”,“操”一作“援”,“立成曰”作“立成,诗云”,“与紫衣师号”作“与紫衣,赐号为蜀中诗僧”,夺后文[13](P10763)。《全宋诗》卷三千七百三十六亦收为村寺僧《蒸豚》,并全引此条,“部队”作“步队”,“主”作“一”,“僧曰”作“僧云”,“馈之以”作“馈以一”,“为有”作“抑有”,“诗”前夺“为”字,“蒸豚”后增“诗”字,“操”作“援”,“立成”后增“云云”,夺后文[6](P45046)。此事发生于五代和北宋交替之时,或可均收。

旧题彭乘《墨客挥犀》卷六《蒸豚诗》亦有此条,“部队”作“部伍”,“益奇”作“异”,“馈”后夺“之”字,“他技”作“伎”,“诗”前夺“为”字,“向”作“住”,“玄”误作“云”[3](P348)。

旧题苏轼《仇池笔记》卷下《蒸豚诗》全引此条,夺“捕逐余寇,与部队相远”九字,“寺”后夺“中”字,“欲”前夺“怒”字,“公奇”后夺“而赦”二字,“问求”作“公求”,“僧曰”作“云”,夺“公益奇之”四字,“馈”后夺“之以”二字,“甚美”前夺“食之”二字,“僧止能饮酒食肉”作“止能饭酒肉”,“为有”作“尚有”,“也”作“耶”,“自言能为诗”作“云能诗”,“蒸豚”前夺“食”字,“立成曰”作“立成云”,前夺“操笔”二字,“含”下注“一作金”,“软熟”作“熟软”,“膻”均作“毡”,“只”作“自”,夺“紫衣师号”后文[31]。

《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一《诙谐门下》全引此条,“捕”后夺“逐”字,“部队”作“伍队”,“入”前增“乃”字,“僧醉”前夺“主”字,“惧”作“慑”,“赦”作“释”,“僧曰”作“云”,“馈之以蒸猪头”作“馈以蒸豚头”,“他技也”作“它伎耶”,“诗”前夺“为”字,“食蒸豚”作“蒸豚诗”,“立成曰”作“立成,诗云”,“兼”作“更”,“饤”作“贮”,“比”作“代”,“紫衣师号”后增“乃蜀中诗僧”,夺后文[4](P396)。《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七《蒸豚诗》全引此条,“馈”后夺“之”字,“食蒸豚”作“蒸豚诗”,“立成曰”作“立成云”,“饤”作“荐”,“膻”均作“毡”,“只”作“自”,夺“紫衣师号”后文[5](P393)。然此条冠以“东坡云”,实为苏轼听闻而记之。

由此可知,惠洪的称引确有误记之处,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唐五代时期的僧诗及僧人行迹的独特性,诸如王梵志、皎然、灵澈、德诚、无可、齐己诗名甚著,乃至紫衣师为村寺僧而能诗,亦是时代风气所致,圆观的故事则被后代文学不断演绎,而法眼宗文益和延寿对禅学有重要推进,这些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阐释佛学与中国文学的内在互动关系。

注:

① 所引《冷斋夜话》和《天厨禁脔》,如不特别注明,则均出自张伯伟先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不再一一注出。

② 《全唐诗》卷一百十五收王湾《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又卷八百一十据《雪浪斋日记》收灵澈残句“海月生残夜,江春入暮年。”未知所据。

[1]张伯伟.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2]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758.

[3]旧题彭乘.墨客挥犀·续墨客挥犀[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阮阅.诗话总龟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5]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6]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7]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释皎然.杼山集[M].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虞山毛氏汲古阁明刻本.

[9]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887.

[10]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510.

[11]袁郊.甘泽谣[M].北京:中华书局,1985.8.

[12]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422.

[13]全唐诗·全唐诗续补遗[M].北京:中华书局,1999.

[1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922.

[15]僧祐.弘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6.

[16]迦叶摩腾共竺法兰译.佛说四十二章经[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

[17]释慧皎.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92.1.3.

[18]曹寅.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9]魏庆之.诗人玉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0]静、筠二禅师.祖堂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7.257.

[21]道元.景德传灯录[A].禅宗全书第2册[M].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274.

[22]晦翁悟明.联灯会要[A].禅宗全书第6册[M].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70.

[23]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84.275.

[24]续修四库全书第 172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53.

[25]周贺.周贺诗集[M].四部丛刊续编本.

[26]李嘉言.长江集新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7.

[27]吴宗海.全宋诗遗珠[M].江苏大学学报,2002,(2).

[28]王秀林.齐己诗集校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10.

[29]释惠洪.禅林僧宝传[A].禅宗全书第4册[M].台北:文殊出版社,1988.439.

[30]志磐撰.释道法校注.佛祖统纪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546.

[31]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863册[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8.

【责任编辑:向博】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Citations of the Works and Lives of the Monk Poets of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in HUI Hong’sLengzhai-yehua and Tianchu-jinluan

ZHOU Meng
(College of Arts,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Guangdong 518060)

The citations of 14 works by 12 monk poets of the Tang and the Five Dynasties inLengzhaiyehua and Tianchu-jinluanbring to light certain aspects of the Buddhist poems and the lives and practice of the monks in this period.Therefore,the collections of poems by these monk poets andQuan-tangshi,along with such texts asshihua-zonggui,Zhaoxi-yuyin-conghua,Shiren-yuxie,Shilin-guangji,after strict scrutiny,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interplay between Buddhism and Chinese literature.

Lengzhai-yehua;Tianchu-jinluan;monk poet

I 206.2

A

1000-260X(2014)05-0131-05

2014-03-14

周萌,文学博士,深圳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

猜你喜欢

夜话全唐诗高僧
爱国高僧阿旺嘉措评述
吉金夜话(五)·墙盘
潇湘夜话
《高僧传》地名“抱罕”为“枹罕”校误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丝绸之路上的两位高僧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唐代筝曲的风格及其美学意蕴
基于数据库的唐诗宋词对比研究
《围炉夜话》整本书的“微诵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