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与博山赵氏文人的交往
2014-04-03王勇
王 勇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以赵平为始祖的博山赵氏家族,在明清两代共孕育了9位进士、8位举人(不含进士及第者),以及若干副贡、拔贡、恩贡、岁贡、例贡等。他们仁孝继世,文艺传家,在山东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①笔者应《山东文化世家研究书系》主编王志民先生之约,独立撰写的《明清博山赵氏家族文化研究》,已于2013年12月由中华书局出版,可参阅。。王士禛与赵进美、赵执信、赵执端等先后相识,密切交往,是山东古代作家共同成长的范例。
一
赵进美(1619—1692),字嶷叔,一字韫退,号清止,又号鹅岩道人,赵振业四子。他自幼聪敏,被称为“圣童”(王士禛《诰授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清止赵公墓志铭》)。[1]2191明崇祯九年(1636)省试第一,声名鹊起。十三年(1640)进士及第,授行人司行人。清顺治二年(1645)起历任太常寺博士、顺天乡试同考官、刑户礼三科给事中、湖广乡试副考官、江西按察司副使等,十七年(1660)起又任广东、陕西、河南布政使司参政与福建按察使护理巡抚,诰授中大夫,晋封通议大夫。曾与郜焕元、彭而述、宋琬、周体观、申涵光、赵宾并称为“江北七才子”(清陶梁辑,道光十九年即1839年刻《国朝畿辅诗传》卷五引《长垣县志》),[2]67著有《清止阁集》。事见王士禛《诰授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清止赵公墓志铭》,田雯《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清止赵公墓碑》,赵执信《代六叔祖祭四叔祖文》、《代十八弟执璲祭祖父文》、《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先叔祖韫退赵公暨元配张淑人合葬行实》,《博山县志·事功传》等。
赵进美为王士禛的表叔(赵进美长兄赵继美之独子赵作肃,娶王士禛之四妹),[3]261-262又年长其15岁,且先入京成名,对王士禛的启迪与影响是值得注意的。以下各摘赵进美、王士禛一段文字为例:
盖予尝取古今论诗之合者,于宋得严沧浪,明得徐昌谷、王元美。(《清止阁集》卷一《自序》)[4]490
余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弇州《艺苑卮言》,品骘极当。(《渔洋诗话》卷上)[1]4757
前者明言“尝取”古今论诗之合者,系为“始于庚辰止癸未”诗作所撰之序,落款“戊戌孟夏十日,赵进美韫退题于玉峡舟中”。“庚辰”指明崇祯十三年(1640),“癸未”指崇祯十六年(1643),“戊戌”指清顺治十五年(1658)。即以最晚的顺治十五年计,王士禛只25岁,赵进美已40岁。后者初编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续编于四十七年(1708)。虽然编定未必是首倡,但按常理应该是赵进美之说在前,他启迪、影响了王士禛。所以王小舒说:“赵进美和王士禛,从创作到理论,就存在着一种前后交接的关系,这种交接是在顺治后至康熙初完成的,正代表了山左诗歌风气的转移。”[5]63此论持之有据,堪称的评。
严羽(生卒年不详),字仪卿、丹丘,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宋理宗(1224—1264年在位)、度宗(1264—1274年在位)时在世。他是一位诗人,也是一位著名诗论家,著有《沧浪诗集》、《沧浪诗话》等。严羽论诗,提倡“别材”、“别趣”之说,又喜以禅喻诗。王士禛服膺严氏之说,其《〈唐贤三昧集〉序》重申《沧浪诗话·诗辨》云:“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1]1534[注]《沧浪诗话·诗辨》原文:“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见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这是王士禛“神韵说”的重要来源与依据。徐祯卿(1479—1511),字昌谷,一字昌国,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系明代“前七子”成员,著有《谈艺录》等;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系明代“后七子”的领袖之一,著有《艺苑卮言》等。二人论诗主情致、重格调,亦与王士禛“神韵说”相通。
赵进美还有一篇《题阮亭近集》,曾被用为《阮亭诗选》序,也值得注意。文曰:
竹西烟月,江左风流,吾贻上以一奚囊收之。古称吏隐者,优游金马门,从容侍从,讽谏人主之侧;未有束带折罄,日亲爰书,临两造而游戏,办之若此。予不佞,去国万里,踯躅僻壤,闻见孤陋,墨池尘封,虽夙习难除,间一握管,而偃蹇自放,总非故吾。贻上枉亟问讯,揄扬溢实。及反复读近集数过,乃知贻上殆自道也。盎鱼江湖之说,取喻甚快,无已更进言之。
夫人赋形造物,五官四肢,位置皆同,而妍媸各别,性灵各具。今有人于此,欲颠倒五官、四肢之位置,自为新奇,不可也。若谓位置同,而妍媸无异貌,性灵无异用,亦不可也。诗文千秋之事,彼门户相角,议论相胜,徒自苦耳。黠者矜独运,庸者逐余波,其失一也。时名易袭,论定难掩,自明季能成一家言者,推而至于泰始、黄初,离合异同,大概可见。近世公安、竟陵,排击历下、琅琊不遗余力;虞山指摘,并及何、李,几于棘手骂座。然杜少陵诗中大成,而推服六朝、唐初人不容于口。自今视之,六朝、唐初人何如少陵?公安、竟陵、虞山著作具在,又何如比地信阳、历下、琅琊乎?此语独可与吾贻上道,亦愿与贻上共勉之。
婆娑瘴乡,意兴都尽,瑶华在前,不觉见猎心喜,娓娓至此。江岭阻阔,闻问不易,贻上直以尺牍语视之可耳。
在这篇“直以尺牍语视之可耳”的短文中,作者以长者的口气深情地倾诉了对“吾贻上”政事之余不废创作的过人才华的赞赏,形象地阐述了“五官四肢,位置皆同,而妍媸各别,性灵各具”的文学观点,明确地表达了对“近世公安、竟陵,排击历下、琅琊不遗余力;虞山指摘,并及何、李”的门户之见的不满,也鲜活地记录了王士禛“问讯”、“揄扬”赵进美与赵进美“反复”阅读王士禛“近集”的生活经历。此外,赵进美还有《寄王贻上》、《为王贻上题画二首》、《秋日王贻上节推拈游红桥八首》等诗,或抒思念之情,或题绘画之作,或记游览见闻,都满含亲情,真挚动人。
赵进美与王士禛既是表叔侄,又是好朋友,所以赵执信称“先生(王士禛)与公(赵进美),累世交契,周旋最久,习亦无逾先生者”(《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先叔祖韫退赵公暨元配张淑人合葬行实》)。[6]483王士禛应赵执信请求所作的《诰授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清止赵公墓志铭》,是记载赵进美生平事迹的重要文献。文章感情饱满,盛赞赵进美“公之早岁,为真名士”、“公之中年,为真谏官”、“公之出处,如云舒卷”。此外,他还作有《寄赠赵韫退先生典试三楚》、《邹能弘还庐陵寄讯韫退》等诗。前者原有2首,今存1首。诗云:
庾亮南楼新月明,玄真西塞水烟横。潇湘木叶寒初下,江汉微波秋欲生。地有曹刘征战迹,人收屈宋古今名。归囊应有吴宫瓦,几处澄江白雪声。
作品写于顺治十一年(1654),王士禛刚刚21岁。通篇情调高昂,境界阔大,对仗工稳,使事自如,已显露出他对前辈赵进美的崇敬与羡慕,以及驾驭律体的杰出诗才。
二
赵执信(1662—1744),字伸符,更字澹修,号秋谷、柴叟、无想道人、知如老人、抱膝居士,晚号饴山、饴山老人,赵作肱长子,赵振业二曾孙。他“九岁捉笔为文,辄以奇语惊其长老”(清汪由敦《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先生执信墓志铭》)。[6]655清康熙十四年(1675)补博士弟子,十七年举乡试第二名,十八年中会试第六名、殿试二甲进士,十九年选翰林庶吉士,二十年散馆授编修。“是时方征鸿博之士,绩学雄文者,麇集辇下,执信往来其间,倾倒座人,尤为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所引重,订忘年交”。[7]5796二十三年充山西乡试正考官,二十五年迁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充《明史》纂修官兼预修《大清会典》。二十八年(1689)秋,因“国恤”期间观演《长生殿》剧,削籍罢官,回归故里,人称“演《长生殿》之祸”[注]叶德均有《演长生殿之祸》,见《戏曲论丛》,日知出版社1936年版;章培恒有《演长生殿之祸考》,见《洪昇年谱》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或称“《长生殿》案件”,如人骥《赵执信和〈长生殿〉案件》,见《山东文学》1962年第2期。。著有《饴山堂集》、《海鸥小谱》等。事见汪由敦《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先生执信墓志铭》、黄叔琳《赵执信墓表》、《清史稿·文苑传》、《清史列传》等。
赵执信系赵振业次子赵双美之孙,较赵振业四子赵进美小43岁。王士禛大约生于祖孙二人生年中间,比赵进美小15岁,比早熟的赵执信长28岁。赵进美、王士禛年过七旬方逝,赵执信更活到83岁。同乡、姻亲的双重关系,进士、官员的相同身份,以及对文学同中有异的执着追求,促进了王士禛与赵进美、赵执信祖孙两人密切而复杂的交往。这在王氏与赵氏家族乃至山东文化发展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
跟“守之以谦”(赵执信《中大夫福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先叔祖韫退赵公暨元配张淑人合葬行实》)[6]484的赵进美不同,赵执信是震惊朝野的狂士。他喜“狂歌”(赵执信《贺新郎·寄松风老人》词),[6]346乐“狂饮”(赵执信《满江红·题仲翰村〈雪龛图〉》词),[6]353羡“狂杜牧”(赵执信《采桑子·虎丘舟中有赠》词),[6]334友“狂贺老”(赵执信《读药亭吉士见赠诗,戏答》诗),[6]171青年即“得狂名”(陈恭尹《〈观海集〉序》),[6]86天下皆“目为狂”(清李因培《〈秋谷先生遗文〉序》)。[8]序1与此相关,赵进美和王士禛的情谊为人称颂,而赵执信和王士禛的矛盾则为人诟病,甚至还被无限放大。笔者认为,由于政治观点、处事原则、文艺主张、学术见解等的不同,赵执信和王士禛之间确实存在很多矛盾,有时甚至是激烈冲突。双方互有短长,不可一概而论。例如:赵执信“尝问声调于王士祯,士祯靳不肯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声调谱〉提要》),[9]2759后“宛转窃得之,司寇知,戒勿泄”(清仲昰保《〈声调谱〉序》),[6]542恐系王士禛狭隘;而赵执信指责王士禛受托编选吴雯别集后,“耄而多忘,未几遂亡,未及归诸吴氏”(赵执信《怀旧诗十首,人各以小传,以相识之岁月为先后尔》其七序),[6]322则属臆测之偏见[注]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莲洋诗抄〉提要》:“然其集实已归吴氏。乾隆辛未,汾阳刘组曾裒其全稿刻之,又以士祯所评者,别刊一小册并行。”中华书局1997年版,下册,第2347页。。
需要注意的是,王士禛与赵执信在“交恶”前是关系密切、唱酬频繁的。赵氏初识王氏,“乃敛衽慑服,于是噤不作诗者四五年。新城知之,特肆筵设席,醉之以酒,请弛其禁。宫赞乃稍稍复作,作则就正新城,以定是非”(《柳南续笔》卷三)。[10]183可见,他是曾经师从王士禛,王士禛也是欣赏这位弟子的。所谓“余独不执弟子之礼”(赵执信《〈谈龙录〉序》),[6]532赵执信“求作《观海集序》,士祯屡失其期,遂渐相诟厉,仇隙终身”(《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因园集〉提要》),[9]2350乃是后来的事情。康熙二十七年(1688)元宵,应诏赴京叩谒梓宫的王士禛还留宿于赵执信宅第。王士禛曾称赞赵执信、冯廷櫆的《诸葛铜鼓歌》为“二妙”(黄叔琳《赵执信墓表》),[6]653又对赵执信的《谈龙录》“心折”、“首肯”(汪由敦《文林郎前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赵先生执信墓志铭》),[6]656并写下《题赵伸符编修写真》、《甲子暮春邀修来、幼华、升六、千仞、伸符、天章、悔人过圣果寺看桃花二绝句》、《赵伸符宫赞书来,云“秋雨霑足,山泉四溢,临流坐石,日诵〈庄〉、〈骚〉”,赋寄三首》、《十一月二十八日雪,怀天章、伸符》、《雪中再寄伸符宫赞二绝句》、《和赵伸符宫赞寄门人洪昉思绝句》等诗。《赵伸符宫赞书来,云“秋雨霑足,山泉四溢,临流坐石,日诵〈庄〉、〈骚〉”,赋寄三首》其三云:
林居常晏起,苍翠扑晴窗。自富五千卷,何劳四十双。采芝绮里季,作黍汉阴庞。晚节思邻并,还能倒玉缸。
作品抒发了对赵氏乡居环境、自由生活、创作才华的由衷羡慕,表达了与赵氏结邻为伴、诗酒与共、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望。
康熙二十九年(1690)秋,赵执信为奉答王士禛《赵伸符宫赞书来,云“秋雨霑足,山泉四溢,临流坐石,日诵〈庄〉、〈骚〉”,赋寄三首》诗,创作了《酬王阮亭先生见寄三首》诗,表达了对王士禛的思念、崇敬与祝愿。次年初夏,他又写下了吟咏西城别墅中石帆亭、樵唱轩、半偈阁、大椿轩、双松书坞、小华子冈、小善卷、春草池、三峰、啸台、石丈、竹径、绿萝书屋十三景的《西城别墅十三咏,为阮亭侍郎作》组诗。它们不仅描绘了十三景观的秀美怡人,而且歌颂了别墅主人的非凡才华。如其八《春草池》:
岸草衣裙色,萋萋媚烟景。池水古镜明,照尽青春影。悬知佳句成,不待清梦醒。
“春草池”取自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代表作《登池上楼》中的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宋法曹参军谢惠连》引《谢氏家录》载:“康乐(谢灵运袭爵康乐公)每对惠连(谢灵运从弟谢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11]14本篇在刻画春草池美景的同时,也赞美了王士禛的敏捷诗思:无须梦中神助,佳句即可构成。
即使“交恶”之后,赵执信对王士禛也时有称赞,如:“本朝诗人,山左为盛。先清止公与莱阳宋观察荔裳琬同时;继之者新城王考功西樵士禄及其弟司寇”;“或问于余曰:‘阮翁其大家乎?’曰:‘然。’‘孰匹之?’余曰:‘其朱竹垞乎!王才美于朱,而学足以济之;朱学博于王,而才足以举之:是真敌国矣。他人高自位置,强颜耳。’”;“尝与天章、昉思论阮翁,可谓‘言语妙天下’者也”;“次韵诗,以意赴韵,虽有精思,往往不能自由。或长篇中一二险字,势虽强押,不得不于数句前预为之地,纡回迁就,以致文义乖违,虽老手有时不免。阮翁绝意不为,可法也”。以上各条,均见于“攻驳士祯”(《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谈龙录〉提要》)[9]2759的《谈龙录》。王士禛去世后,赵执信更“奔哭之恸,曰:‘典型杳矣!’”(黄叔琳《赵执信墓表》)。[6]653
三
如果说王士禛是以晚辈和后学的态度尊重并借鉴赵进美的文学观点及实践经验,以长辈和同道的身份欣赏并批评赵执信的创作才华及叛逆精神,那么他更多地则是以舅父和导师的双重角色启发并鼓励赵执端逐渐成为一名优秀诗人。赵执端(1675—?)[注]赵执端《甲辰除夕》诗:“回头少壮久难追,兀兀平头五十时。”见《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2册(影印赵执端《宝菌堂遗诗》,清乾隆刻本),齐鲁书社1997年版,第113页。按:此“甲辰”当指清雍正二年(1724),古人以虚岁计年齿,上推四十九年为康熙十四年(1675)。又《初春二日送宪、慰赴青州试,次八兄韵》注:“余初八日初度。”此“初八日”当指康熙十四年正月初八日,即公元1675年2月2日。,字好问,号缓庵,赵作肃与王士禛四妹之独子,赵振业十一曾孙。“生有至性,髫年祗事父母,能得其欢心。年十八入邑庠,试辄高等数奇”(清富申修、田士麟纂,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刻《博山县志·文苑传》)。[12]94但久困科场,复遭外艰,于是循例捐职。得选汶上县教谕,以母亲年迈托疾不就。晚年游于林下,诗酒遣愁。敕赠文林郎、深泽知县。事见《博山县志·文苑传》等。
赵执端原有《宝菌堂诗集》,已散佚。今存乾隆刻本《宝菌堂遗诗》,由其长子赵宪编辑,黄叔琳作序,部分诗作还有王士禛批点、李尧臣评语,收入《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李尧臣,字希梅,号约庵,邑诸生。据《博山县志·灾祥》记载:“(明崇祯九年)御史赵振业家堂上,亦产芝一本。”[12]43“宝菌堂”缘此得名。既称“遗诗”,当非原作“诗集”全貌了。
《宝菌堂遗诗》共存诗337题、474首。其中,上卷142题、186首,包括五言古诗23题、36首,七言古诗22题、23首,五言律诗97题、127首;下卷195题、288首,包括七言律诗97题、102首,五言绝句10题、24首,七言绝句88题、162首。它们涵盖反映社会现实、抒发个人愁绪、表达友情与亲情,以及山水、田园、题画、咏物等多种题材,并有不少佳作。
《宝菌堂遗诗》中王士禛批点者有31题、37首(含组诗子题)。这些批点言简意赅,不乏风趣;涉及五古、五律、七律、五绝等体裁,立意、结构、用典、语言、风格、渊源诸方面。如五古《春草池》批语“孝友之言,风雅根柢也”,五古《雨后过田间作》批语“起佳”、五律《耳病戏作》批语“一结好”、五律《送弁山五兄之池上山庄》批语“一气如话”、七律《闲步戏题》批语“有章法”,五律《雨中同诸兄弟饮白云泉上送秋谷兄之粤》批语“用事入化”,五古《过郡城友人绣佛轩》批语“字字清绮”,七律《过友人斋次》批语“上下对句俱胜”,七律《春晚卧疾》批语“缠绵可感”,五绝《听雨》批语“小诗得唐人三昧”,五古《绿萝书屋》批语“好!正是似舅处”等。又如五古《雨中登清音阁》:
抱病久杜门,偃蹇过三伏。朝来中酒卧,松窗风谡谡。飒然魂梦清,风雨洒修竹。顿觉失炎氛,秋光已盈掬。振衣池上楼,聊以爽心目。斜阳间夕霏,白云半山腹。遥见蓑笠人,烟中鞭觳觫。峰岚忽明灭,草树如新沐。凭栏思浩然,清吟慰幽独。
清音阁亦称“北亭”,是赵进美始建园林怡园内的建筑,傍山临水,景色怡人。本篇为雨中登览之作,从立意到修辞,都能见出谢灵运《登池上楼》、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等诗的影响,故被王士禛称为“其源出于二谢”。谢灵运、谢朓均以山水诗见长,主导风格表现为清新流丽。赵执端的山水诗,亦多具此种格调,如《春草池》、《过郡城友人绣佛轩》、《送弁山五兄之池上山庄》等。但是,赵执端学习前贤时又不限一朝,更不主一家。李尧臣称其《奉寄秋谷兄山居》诗之二“有摩诘之韵”,就恰如其分;而《樵唱轩》学孟浩然之风,也是显而易见的。赵执端的山水诗多学二谢与王孟,而其田园诗则多效陶渊明与范成大。如抒写隐逸志向的《读仲韬〈东皋集〉诗漫题》、描绘田园生活的《秋日田园杂兴》等,皆以平淡自然见长,见出王士禛的影响。
赵执信后来“越轶山左门庭,弃其家学”(赵执信《〈冯舍人遗诗〉序》),[6]380赵执端则终生以舅父王士禛为师,“平时浸灌,久而熏蒸”(黄叔琳《〈宝菌堂遗诗〉序》),[13]113“句拟字摹,亦颇得其一体”(《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宝菌堂遗诗〉提要》)。[9]2560他读王士禛刻的书(赵执端《读徐东痴集》诗自注:“集为家舅渔洋公所刻。”),[13]86和王士禛作的诗(赵执端有《和十一舅赠幔亭舅登蓬莱阁韵》,“十一舅”指王士禛),[13]94用王士禛的诗境(赵执端《偶同颖长弟过因园》诗“紫燕呢喃里,辛夷似雪残”后自注:“先舅渔洋公《因园》诗:‘几树辛夷花似雪,红襟偏掠雪中飞。’”),[13]98写王士禛的园林(如《西城别墅十三咏,为阮亭舅氏作》)。[13]76-77影响最大的当属《经先舅渔洋公旧邸》诗:
闲行枨触忽生哀,落日楼台首重回。突兀龙门群仰望,飘零宅相独徘徊。依然万壑朝宗在,不禁蜉蚍撼树来。万户千门纷甲第,更谁奖借解怜才。
四库馆臣据以认定“执信、士祯以争名构衅,著书互诋,两家诟争如水火,执端独舍执信而从士祯”(《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宝菌堂遗诗〉提要》)。[9]2560此说流传既广,影响也大,以致有人片面认为赵执信、赵执端兄弟有不共戴天之仇。其实,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王士禛比赵执信年龄大,辈分高,地位显;赵执信系赵振业次子赵双美之孙,赵执端则系赵振业长子赵继美之孙,两人系同曾祖从兄弟;赵执信岳母为王士禛同高祖从妹,赵执端为王士禛四妹之子,赵执信因此而确立与王士禛的甥婿、内舅及外甥、舅父关系:这些都能促使赵执端在王赵之争中偏于王氏一方[注]新城王氏与博山赵氏联姻者又如王氏七世与仁、八世士禧娶赵氏女,赵氏十二世执桓、执端娶王氏女等。参阅何成《明清新城王氏家族文化研究》第三章《新城王氏的婚姻与婚姻圈》,中华书局2013年版。。需要留心的是,当时批评王士禛“神韵说”的绝非赵执信一家。如施闰章就抨击其“如华严楼阁,弹指即现;又如仙人五城十二楼,缥缈俱在天际”(《渔洋诗话》卷中);[1]4794汪琬亦讥刺其“西川锦匠”(《钦定四库全书总目·〈谈龙录〉提要》);[9]2759黄叔琳更坦言“人于吾师,向往固多,反唇者亦间有”(黄叔琳《〈宝菌堂遗诗〉序》)。[13]73-74所以,“蜉蚍”云云恐非专指赵执信一人。至少在王赵“交恶”前的一段时间里,兄弟二人的关系还是相当融洽的。赵执信同学、门生中有赵执端的朋友[注]参阅赵执端《津门张逸峰孝廉过访家二兄,下榻寒舍,濒行索赠》诗并注:“张为家秋谷兄门人。”又《秋九月送仲翰村南归》、《怀王六吉广文》诗。,赵执端还有抒发与赵执信兄弟深情、表达与赵执信结邻愿望的诗篇,如《自山中归却寄秋谷兄二首》诗其一:
几日连床宿,心同云水亲。他年山可买,惟愿卜为邻。鸟语朝朝变,岚光处处新。无须挥白羽,不到庾公尘。
连床而宿,两心相印,期盼朝夕共处,着实令人心动。赵执端的《雨中同诸兄弟饮白云泉上,送秋谷兄之粤》、《送秋谷兄之登州二首》、《奉寄秋谷兄山居》、《自山中归,却寄秋谷兄二首》等诗,表达惜别、思念从兄之情,也都真切感人。他如《和秋谷兄〈拯溺蝉〉》、《和秋谷兄〈听泉榭〉》、《再和〈拯溺蝉〉》、《和秋谷兄〈咏蟋蟀〉》等,亦以率真淳厚取胜。
赵执信有《答十一弟缓庵见怀,因寄诸弟四首》、《田庄赠十一弟》、《循淄东下偕十一弟及栾傁》、《郭庄夜坐示七弟,时十九弟自麻庄来,与十一弟先醉卧》等诗,抒发兄弟之情。《田庄赠十一弟》云:
结屋偎青壁,当门界白沙。山云千亩乱,溪月一条斜。饭美蔬厌雨,楼香枣送花。比年康乐思,对尔欲无涯。
本篇见于《红叶山楼集》下,该集作于“康熙五十年至五十九年(1711—1720)家居红叶山楼时”。[14]11田庄为赵执端的庄园,在今博山区石马乡。诗篇即地绘景,生动地刻画了田庄的优美环境;又以谢灵运、谢惠连兄弟比拟作者与从弟,热切地赞扬了赵执端的创作才华。可见,王赵“交恶”,也难泯灭赵执信与赵执端的兄弟亲情。
此外,王士禛还深情地为博山赵氏文人撰写墓志铭,如为十一世赵作肃[注]赵作肃(1645—1701),字斋如,一字子雍,赵继美独子。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后援例入太学。他工画能诗,著有《见山堂诗》(王士禛评点)等。事迹又见赵执信《代十一弟执端祭父文》,蒲松龄《代毕韦仲祭赵斋如》、《又代孙子敬祭赵斋如》,《博山县志·孝友传》等。、赵作耳[注]赵作耳(1665—1708),字子静,号泉山,赵凯美长子,赵振业十四孙。少年即闻名于诸生间,但数赴省试而不遇,遂引例入资任东阿、范县教谕。事迹又见《博山县志·事功传》等。所作的《太学生斋如赵君墓志铭》、《范县儒学教谕候补知县赵君子静墓志铭》,为十二世赵班玺[注]赵班玺(1618—1687),字受介,号余庵、余庆,赵世熠长子。清顺治二年(1645)举人,三年进士。敕授文林郎,曾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巡按四川、山西,诰授中宪大夫。事迹又见赵进美《族侄赠侍御祗遹行状》等。夫妇所作的《敕授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赵公暨配房吕二孺人合葬墓志铭》等。又热情地为博山赵氏文人的画作与园林题诗,如《题赵斋如画石》、《赵氏涧园二首》[注]涧园是赵作肃始建的园林,故址在今博山区良庄。、《赵氏因园四时歌》[注]因园是康熙初年赵双美始建的园林,其后赵作肱、赵执信均曾扩建,在今博山区范公祠南邻。、《赵按察清音阁》、《赵氏涧园》等。王士禛与博山赵氏文人的交往,既促进了双方的进步,又推动了山东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士禛.王士禛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7.
[2]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168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笼水赵氏世谱[M].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4]韩寓群主编.山东文献集成(第2辑第29册)[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王小舒.赵进美的诗歌创作与理论主张[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
[6]赵执信.赵执信全集[M].赵蔚芝,刘聿鑫校点.济南:齐鲁书社,1993.
[7]清史列传(第18册)·赵执信传[M].王锺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8]赵执信.秋谷先生遗文[M].清乾隆十六年(1751)赵氏因园刻本.
[9]四库全书研究所整理.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王应奎.柳南随笔·续笔[M].王彬,严英俊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3.
[11]何文焕辑.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凤凰出版社编选.中国地方志集成·山东府县志辑(第7册)[M].南京:凤凰出版社、上海:上海书店、成都:巴蜀书社,2004.
[13]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52册)[M].济南:齐鲁书社,1997.
[14]赵蔚芝,刘聿鑫笺注.赵执信诗集笺注·前言[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