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白诗歌的“跑题”现象

2014-04-03

关键词:跑题杜甫李白

陈 在 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天才诗人李白的诗歌内容丰富,艺术造诣高。他的诗,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清新,但其也有内敛深沉、含蓄蕴籍的一面。李白诗歌有些展现出速度感、动态美,也有些则呈现出沉静优美的风格。诗歌主要格调表现出天马行空、高天流云的夸张,拒绝现实生活的庸常,而有的诗歌是平铺直述般的话家常,这样的诗歌在“寄内诗”和“亲情诗”中有所表现,因为这是李白生命中最为真实而柔软的部分,这种情感不需要半点夸张和渲染,只把内心挥之不去的相思担忧自然写出,就有了非常感人的力量。

李白的诗歌在思想内容、艺术风格、语言形式等方面具有非常矛盾冲突的特点,但就表现李白真实的自我形象这一点上,李白无论写什么、怎么写,他始终有着非常突出的自我意识,真实不欺地表现主人公抒发的喜怒哀乐,从不刻意掩饰自我。有的诗歌写的并不符合主流价值的期许,在爱情诗方面有的甚至重感官、肉欲,但由于其坦荡自然,不欲言又止、扭捏作态,而使此类诗歌具有了类似北朝民歌的自然美。“因为真,虽写的具体而不碍具体,虽露骨而不碍其露骨,有时非常过分了,例如‘相见不得亲,不如不想见’(《相逢行》),‘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赠段七娘》),甚而显得很急切了:‘美人美兮归去来,莫作朝云飞阳台’(《寄远》),尽管如此,我们都也丝毫不觉得鄙近和俗恶,这就是因为,直白与急切是李白的本色,就是真,‘真’便可以原谅了一切了”。[1]428李白很多诗歌,出现题目与内容和主题的偏离,也就是“跑题”现象,李白喜欢借题发挥,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自由浪漫的追求和现实压抑的巨大痛苦,而呈现出另外一种内在和谐系统。这种转变非常自然,仿佛顺理成章,而为读者所接受。

一、“跑题”现象与诗人强烈自我意识之同构

李白的诗歌是复杂的多样性的,在诗歌内容、情感、风格、形式的两极矛盾中间,有着太多的不同变化矛盾冲突,这些都不去探讨。其中有一点是人们很少提到的,就是李白某些诗歌中的“跑题”现象。当然在唐代其他诗人中,也偶有跑题的发生,但那更多的是艺术构思的欠妥,属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李白的“跑题”有他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李白的自我的强大造成的,“强烈的个性,在表现各种生活的诗篇中都打上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处处留下自我表现的浓郁主观色彩”。[2]

还有一位诗人喜欢“跑题”,就是盛唐富有浪漫气质的边塞诗人岑参。他的“跑题”和李白的“跑题”具有类似性质,不是技术上的不成熟,而是浪漫主义的儿童般好奇心造成的。譬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种饯别诗在唐代大量存在,大都是应情而作,主要表现客人的风神道德及主客之间的离别之情。但是这首诗却是喧宾夺主,把最主要的心思花在对边塞风光气候、异域风情极度夸张的铺排形容上。这样一篇长诗,如果不是最后四句出现送别的场面(“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们极易误会这首诗的主旨不是要表现饯别,会认为是单纯的描写西部边塞的奇情异彩。其实岑参笔下的边塞,不是真实的边塞,而是打上了作者很深的主观色彩,是岑参自己的边塞。与同是边塞诗人的高适笔下的边塞有非常大的不同,高适更多的写出了边塞的苦寒荒凉的真实特点,岑参是用他富于好奇浪漫的性情,描述了美学意义上的西部。虽然“跑题”了,但是展示了另外一种我们不常见到的奇异的异域风情,读者被其引领到一种神奇的浪漫境界,得到特殊的审美享受,而不去注意诗歌的本题了,可以说是一种美丽的“跑题”。我们之所以不感到前后的割裂和不和谐,是因为作者自我气场的存在,读者被作者强烈的个性所吸引,也就忽略了诗题的提示,而不知不觉地认可了作者的最后艺术存在。

这也是符合现代叙事学原理的。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Wayne Booth),在《小说修辞学》(1961)中提出的“隐含作者”(implied author)概念,用来指称一种人格或意识,这种人格或意识在叙事文本的最终形态中体现出来。“布斯称‘隐含作者’为作者的‘第二自我’,即作者在写作时采取的特定立场、观点和态度,是读者阅读时以文本为依据推导建构出来的作者形象”。[3]换句话说,某一个叙事文本之所以是其呈现出来的形态,正由于隐含作者有意地或无意地将自己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审美趣味等注入其中。李白作为自我意识极为强烈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容易受“隐含作者”的支配,不沿着最初的诗题来构思,而使文本呈现出违背初衷的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虽然这种理论是从探讨小说叙事开始的,其实同样适用于诗歌创作。

李白“跑题”现象是非常突出的,总的来说几乎不管什么诗题、题材,作者总要借他人之酒,浇自家胸中之块垒。要么表现自己的人生的伟大志向、卓然超群的独立人格,要么表现自己的人生不如意、有志不得伸的激愤、孤独和痛苦。著名作家王蒙认为创作是作家的自我燃烧,用来评论李白最为贴切。李白不仅在唐代即使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中都是一个最富有个性、最具强烈生命意志的诗人,他是盛唐孕育出的伟大天才,这就注定了他的孤独矛盾和痛苦,这正是他创作的原动力。

天才往往都具有广阔的胸怀、伟大的抱负、不出世的才能、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总感觉现实庸常人生的缺憾、羁绊,因而思想感情矛盾、痛苦,想有所突围。这种超越与突围,有时目标是具体的,譬如李白穷其一生追求的是政治上的功成名就,做谢安、鲁仲连式的人物,以实现其“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伟大理想。但是李白不是一个单纯的诗人,政治上的追求成功不是其人生的全部,他只是想通过这一世俗的成功来实现他的人生价值,他要的不是一般人的光宗耀祖、荣华富贵、外人的艳羡,不是贾宝玉所鄙夷的“禄蠹”式的人物。他要潇洒得多,要始终保持独立人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他部分接受了儒家入世进取的态度,更多接受的是道家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和追求大境界大自由的影响。他的理想是功成身退,“事君之事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这境界和胸怀就非常高贵而超越。其实这样的政治理想即使真的实现了,李白就不孤独不矛盾不痛苦了吗?答案是否定的。李白的内心有一个更大的宇宙,他会永远处于动态的理想与现实的不平衡中。他要的是更大的人生自由,他不满足于现实对命运生命的局限,相反要突破局促狭隘现实的羁绊,站在更高的时空位置上,俯瞰人生,掌握命运,求得更大的自由。“在佛道的影响下,李白追求那‘道’的存在,这个‘道’即是老庄所要追求的富有情感而独立自足,绝对自由和无限超越的人格本体”。[4]这就是李白为什么一生醉心于道教、剑侠、美酒和自然的原因。

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的神仙世界,剑侠不受现实羁绊,凭着一身武艺,路见不平拔剑相助,杀人不偿命,啸傲走江湖,不受世俗法规的约束,美酒带给李白的是醉后的潇洒,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然有着独立不迁的真实格调,有着超越世俗的无限包容性。在道教徒李白看来,自然是有生命的,在自然怀抱中,李白感到更欢洽自由。李白最擅长的,是用诗歌来创造出理想的境界,以此来补偿现实人生处境的窘迫。他是永不满足的人,总是在追寻,他的步伐不会停歇,他的终生漫游就有了象征意味,最好的风景在下一站,在远方,在山的那边。其实,清醒的现实主义知道,山的那边就是山的这边。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白的不清醒的浪漫主义,注定了李白诗歌的梦幻色彩,他是幸福的,李白用酒来宣泄自己的万古愁,也用酒来制造梦境,催化自己的想象力,在长江中捞起美丽而永恒的月亮。在其诗歌中,剑客和杀人不是犯罪的血腥,而成了自由潇洒的行为艺术。

道教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也影响了李白的精神和行为模式。他热爱现实人生,追求现实的满足和充盈。但是矛盾之处在于,他又不能在具体现实生活中得到满足。李白是热爱家庭、妻子、儿女的。李白在漫游中写了不少思念妻子、儿女的诗。写爱情,缠绵悱恻,深婉细腻。集中表现在《寄远十二》首里,“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其五)“相思千方里,一书值千金。”(其十)“恩情婉娈忽为别,使人莫错乱愁心。乱愁心,涕如雪。寒灯厌梦魂欲绝,觉来相思生白发。”(其十二)写亲子之情,真挚感人,令人动容。譬如《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最后四句写到:“我家寄在沙丘傍,三年不归空断肠。君行既识伯禽子,应驾小车骑白羊”,《寄东鲁二稚子》:“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语言朴素,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充满关爱,抒发了浓烈而真切的儿女亲情。但他没有厮守小家庭,整日过着常人的小康的幸福生活,他要到远方去,为他的强大的自我找一个寄放之处。李白不满足,他有着内心的巨大的冲动,尽管也许他的终极人生理想是模糊的,但是有着更超越的追求,最起码是生命意志的最大的蓬勃舒展。他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但是他的自我不是小我,可以涵盖更大的人生,李白从某种意义上在为所有的人代言。“疯子和狂人的要求是人人所有的要求,不过不肯说出来,不敢说出来,天天压抑着,委屈着罢了。却逢巧有人能替我们冲口说出来了,难道这不是人类的功臣吗?倘若更进一步,不但能替我们说出来,而且捡了那最要紧、最根本、最普遍的要求,置之于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中,那末,怎么样呢?这只能说是功臣之功臣了!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却正恰恰是其中之一,而且属于最煊赫的之一!”[1]343李白与屈原同样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李白的诗更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李白的诗歌把平常人的压抑而潜在的自我诉求用一种强烈而富于美感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屈原的自我诉求就弱得多了,更多的是对自己高洁人格的展示、对卑劣群小的控诉及对楚怀王的抱怨和依恋,其自我强力意志就差了很多。因此,李白的诗歌尽管题材丰富、体裁多样,无不散发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为表现自己的强烈的内心诉求服务。“他选择了自然、怀古、酒、仙、梦等作为表现主题,他所涉及的这些题材,正是传统的悲剧意识的重要消解因素,在这诸多的因素中,李白的心灵才得以彻底的铺展,才获得了他孜孜以求的绝对自由。他以无比浪漫的审美性的超越消解了他理想不得实现的别具情怀,因而凸显出一颗以天地为狭、宇宙为隘的永恒的青春的心灵”。[5]67

二、李白诗歌“跑题”现象面面观

可以说李白诗歌的最大的主题就是自我的张扬,而其中最主要的又是对自己才能的自信、理想和自由不得实现的愤懑和痛苦,几乎所有的题材都指向了这一母题。

李白的诗歌中的“跑题”现象在与饮酒有关的诗歌中体现的最为明显。李白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写下了大量的此类题材的诗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醉酒让李白获得了暂时的心灵自由,激发了他的灵感和想象力。也使得李白更加自我中心,随性而为,突破了现实的局限。《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是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借酒抒发人生不得志的痛苦和对自由的向往。这类诗通常的写法主要围绕着客人来写,表现客人的风神、道德、才能以及依依别情,但是李白不按常理出牌。诗歌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表现自己巨大的痛苦开头,以“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表现自己人生失意的激愤牢骚结尾,只是中间一句“蓬莱文章建安骨”提到了客人的文章风格。全诗主要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个性不得舒展的痛苦和牢骚,“跑题”可谓严重。但是作者有强大的自我,在诗中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相结合,把读者引领到另外一种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而忽略了诗歌原来的主题设置。《江夏赠韦南陵冰》是李白晚年在江夏遇好友韦冰时写下的诗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在朋友身上没有太多着笔,通篇几乎尽情地倾诉自己的愤懑抑郁之情。诗人想到自己“胡雏饮马天津水”、 “我窜三巴九千里”“夜郎迁客带霜寒”的处境,对比曾经“昔骑天子大宛马”的一度春风得意,更是“人闷还心闷, 苦辛长苦辛”,因此要借酒浇愁,“愁来饮酒二千石”,饮酒也不能解除忧愁与苦闷,还是去遨游山水吧,但又觉得山山水水都象江夏附近著名古刹头陀寺一样,充斥那苦行的僧人气,毫无乐趣,不称人意。那么,哪里是出路,何处可解闷呢?倒不如乘船飘游,招唤乐妓,鸣笳按鼓,歌舞取乐;把那曾经向往、追求的一切都铲除掉,不留痕迹;把那纷争逞雄的政治现实看作一场梦幻,不足介怀,就让歌舞来宽解离愁吧!诗人排斥了自己以往自适的爱好,并非自暴自弃,而是极度苦闷的暴发,激烈悲愤的反抗。因而“槌碎黄鹤楼”、“倒却鹦鹉洲”,以销胸中块垒。诗写得回肠荡气,痛快淋漓,年届花甲的诗人,仍表现出十分豪放的激情。

从李白和杜甫的互赠诗的对比,可以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李白的诗歌因个性突出而“跑题”的现象。李白和杜甫是唐代两位最伟大的诗人,在漫游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杜甫写给李白的诗歌有十多首,而李白写给杜甫的仅仅三首。不仅数量有别,而且艺术风格和个性迥异。李白个性强烈,写杜甫的诗歌也以表现自我为中心,杜甫写李白的诗歌落足点始终不离李白,或赞美敬仰,或忆旧思念,或担忧感奋,呈现出诚挚厚道的无我境界和君子风范。“不见李生久, 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 头白好归来。”(《不见》)诗歌自始至终,表现杜甫对李白的敬仰、怀念和对其遭遇不幸的深深同情,其真挚之情,拳拳之意令人感动。最有代表性的是《梦李白二首》,诗歌有对“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的分手的伤怀,有对李白处境——“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的担忧,有对李白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的祈福,还有李白怀才不遇“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慨痛惜,最后落到对李白“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才华的仰止和命运的预言。杜甫是李白的心灵知己。李白赠杜甫的三首诗,都较短小,表现的朋友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对等,其中一首《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显然有李白恃才狂傲的个性特征,与杜甫对李白的敬仰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这是李白惯常的自我中心的写法,几乎通篇在写自己的孤独失意,借酒和歌舞娱乐来排遣愁苦而不可得,最后才提到对杜甫的思念。

李白喜欢漫游,表现自然风物的作品非常多,李白笔下的山水自然,不是简单地处于到此一游,留照存念的层面。而是带有作者特有的浪漫主义主观抒情色彩,表现作者内心的诉求。《独坐敬亭山》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在诗中,李白重点不是描摹敬亭山的外在形态,只是把敬亭山当成了自己孤傲性格的对应物,体现了诗人不为世人理解,但不妥协不苟合、独立不迁的精神品质。《登太白峰》全诗没有对太白峰做任何的具体的描写,完全是想通过登峰来摆脱现实的羁绊,获得飞升天界的自由,因而“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借助丰富的想象,生动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憧憬,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特色。

《蜀道难》的“跑题”有些特殊。一般认为李白创作此诗的动因是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或者是劝喻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尽早返回长安;或者是奉劝友人不要入川,最好还是留在长安等待发展机会。因而,把四川的山川道路写得特别艰难,把四川的形势写得特别险恶,以形成好的劝喻效果。但是,可能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在创作过程中,李白的“潜在自我”就发生了作用,把从秦入蜀的的风光做了极度浪漫化的夸张处理,作者极尽发挥想象力,可谓“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由传说、神话故事、奇异风光、狼虫虎豹、险关恶境等繁复因素,构成了李白心目中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蜀道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这完全不是现实中的蜀道,而是作者借写蜀道的想象力的盛宴。读者从这里得到的不是恐惧和畏难,相反,为李白所创造的“第二自然”强烈吸引,有了一种探险的冲动。

李白在怀古、咏月、梦幻等题材方面,“跑题”现象也很突出,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可以这样看待李白的所谓“跑题”现象,李白只是在借用不同的题材或由头,表达饱满的自我诉求,从而创造出内在和谐的文本系统。

[参 考 文 献]

[1]李长之.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陈良玉.从艺术创造看道家思想对李白诗歌的影响[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2).

[3]罗朝晖.也谈“隐含作者”[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4).

[4]康震.超越的主体[J].唐都学刊,1994,(1).

[5]冷成金.唐诗宋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跑题杜甫李白
作文跑题不可怕
杜甫改诗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一)
李强平面设计作品
绝句
杜甫与五柳鱼
倒下的那一刻
杜甫的维稳观
我不会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