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微博信息传播内在风险谈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欠缺与提升

2014-04-03雨,陶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大学生

陈 雨,陶 娜

(安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引言

微博作为一种网络信息交流方式,其突破了以往或“点对点”,或主题内容杂乱无章,或小群体范围内交流的局限,并且在进入网络社会交流平台的同时,正以一种“点对面”的即时传播、建立在叠套社会关系网络上的传播和拥有关系资源内容传播的方式定义着媒介传播的新理念。[1]但在微博自身迅速发展壮大、大学生热情参与的同时也呈现出许多不足与遗憾,基于微博信息传播的过程和效果,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欠缺制约了微博平台的交流功能全方位的实现。从某种程度上说,微博成为大学生的自留地或泄压的工具,自说自话,同时视野相对狭隘的微博平台使大学生的信息传播在内容和功能上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不但没有帮助大学生实现不同信息领域的对话与沟通,反而制约了他们利用微博全方位发展自身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深度全面的了解微博媒介的性质和功能,有助于大学生对微博信息进行有效的批判与筛选,对微博信息传播的特点进行准确的认知和判断,进而可以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

二、微博传播本身的独特性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微博时代的技术特征赋予每个人相对的信息权利, 公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可以主动和自愿地发布信息, 但在匿名心理和群体解压的特殊心理状态下, 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的微博使用行为。[2]

(一) 传播主体:个性化、思想多元化将会颠覆大学生的拟态认知

大学生在微博环境中被赋予话语权,可以通过关注、收听等方式主动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类别,个人发布的信息也会在短时间内获得关注和评论,这种交互传播使得大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并且体现了一种被尊重的心理需求。微博交流带动了话语泛滥的时代效应,大学生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寻找到比现实社会更容易形成的交流圈。而随之带来的“蝴蝶效应” 冲击了旧大众媒体时代长久以来维持的主流声音,弱化了相对落后的权威效应,大学生开始习惯微博的群体性信息交流形式。但是现实的拟态环境与大学生的认知不在一条“平行线”上,甚至存在盲区,以至于大学生在把握信息的同时不自觉的产生质疑与恐慌,结果将适得其反。

(二) 传播方式:交互式、立体化的微博信息传播方式赋予社会形象化的感知,使大学生的认知逻辑反复于现实与拟态的混沌状态

微博作为更加人性化的信息传播平台使得社会认知更倾向于形象化感知,大学生对于外界信息的选择和判断不再依赖空洞的数据和理性的告慰,而更依赖于主观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交互。随着交互式立体化以及虚拟动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日趋广泛,在新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模式正在被潜移默化的重新构建,形象化感知使得大学生更加依赖事件本身,以至于其社会认知与主观评价判断越来越趋于感性化。

(三) 传播内容:信息的碎片化、去中心化将重筑人的社会文化属性

大学生对信息动态的把握都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微博正是强化了大学生对信息组建的主动性,并且在信息重组的过程中能够反应出大学生的社会文化意识。虽然微博的文字量少,有时寥寥数语,有时甚至仅是一张简单的图片,但是在这种碎片化信息的背景下却是人社会文化意识的映射,随着大学生与微博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摆脱出来,其所带来的信息碎片的重建就能真实准确的反映个人的社会文化意识,缺少对微博本身特质的认知,就会误用信息甚至适得其反。

(四) 反馈机制:社会群体围观的公开化,信息拟正的迅速化将会成为主流

我国传统媒体发布信息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虽然信息的准确性和适时性得到控制,但信息发布的权利过于聚集而导致的质疑声源源不断,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这种垄断式的信息发布程序制度在逐渐弱化。在微博环境中,真理的阐释不再依赖于某一个信息源的准确无误,它将赋予人们自由发言的权利,在群体参与下,人们各抒己见、互相纠正、互相补充,以类似“人肉搜索”的方式进行对真理的探寻,在这种无影灯的效应之下,信息进行了自我修正,这种修正的效率取决于微博用户的媒介素养更新,拥有这种净化的功能的微博媒介是一种回归和进步,它促进了民主化进程。[3]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欠缺与提升策略

(一)媒介素养的认识

媒介素养已成为当今教育传播学的热点问题,然而,对于媒介素养的界定仍是“百家争鸣”。美国“全国媒介素养指导会议”将这个概念界定为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及传播讯息的能力”;媒介研究者保罗·梅瑟利尔认为,媒介素养是“关于媒介如何在社会中起作用的知识”;传播学者贾斯廷·刘易斯和苏特加利将媒介素养看作是“理解文化、经济、政治和科技对讯息的创造、生产和传播的制约”。[4]上述观点相互之间存在着分歧与矛盾,其侧重点多以本身的研究领域为基础,都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但基本上可以把媒介素养认为是受众对媒介的解读能力和知识,受众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其中,受众的读解能力既包括对传媒及其信息的理解和鉴赏,又包括对于传媒及其信息的批判。[5]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欠缺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化群体,他们富于想象,热衷并善于学习,并且能迅速适应学习环境,具有较高的认知和素养。但是处于社会化发展的过渡期,大学生对社会人事的认知还不成熟,往往自以为是,约束力、控制力的自我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多数是自主性学习,学校更是开放式管理,作为以“80后”和“90后”为代表的大学生,其所处的特殊环境、文化及氛围使他们更多时间更高频率去接触新媒体、新技术,也更容易接受媒介带来的各领域的生态化变革的新信息,从而更容易潜移默化的影响其原来的媒介认知结构。微博信息传播有着自己特有的传播模式以及作为信息传播载体工具的优越性,其传播将促成整个社会信息传播的新格局,同时也要求社会人对于新媒体效应所带来的生态化变革去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

1. 微博媒介传播赋予传播主体个性化以及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其已经渐渐打破了大学生的拟态认知。

如今在社会转型期阶段,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微博正好为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提供了一个开放、共享、交互式的平台,对于乐于接受新型媒体带来的文化的大学生将会用微博传播媒体来作为认知社会的信息工具。同时,作为长期处于象牙塔下的大学生,在其风华正茂的人生学习阶段,推崇个性自由,易冲动、责任心不强等阶段性特质往往指引其在微博平台上发布没有核实过的虚假信息,并在一传多、多传多的传播模式中被无限扩大,很容易造成微博信息的混乱,甚至将这种破坏性移植到网络中。

2.微博的广泛运用已经渐渐向着交互共享、虚拟动态式立体化的信息交流传播方式的方向发展,它赋予了大学生社会形象化的感知。

微博的交互共享性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可能产生一些负效应。在进行信息交流的同时由于缺少一双隐形监督的眼睛就不加判断肆意的传播虚假信息,过度盲从网络信息和虚拟实践加剧网络暴力,过分的追求网络虚拟财富和欲望加深网络犯罪等等。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于媒介的接触十分频繁,但是其具有很强的不平衡性,尤其对于新型媒介表现出兴趣。另外,他们对于来自媒介的信息表示质疑,其中很多人不知媒介信息的具体运作过程,缺乏对媒介应用的科学性。微博的传播具有匿名性、便捷性、群体的广泛性参与性、内容的多样选择性,越来越便捷的生存方式使得大学生最本质的思考方式开始退化,脑力思考慢慢被网络的搜索引擎所取代,加上广泛的群众参与和多样的选择方式使得大学生在一个车水马龙的网络环境下目不暇接,不能理性分析,更会在琳琅满目的虚拟环境中迷失自己。微博信息的传播方式对于校园内的大学生来说,主观上为社会披上虚拟的面纱,主体意识薄弱的大学生无法真正的认识世界,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反复于现实与虚拟,在混沌中迷失自己。

3.微博使得群众广泛性参与,但随着铺天盖地信息聚集,会促使碎片化的信息内容更加趋向于去中心化的大学生的主动性,其信息承载着原生态的个人观点,虽然多样化的展现了信息内容,但是有时使信息又过于扁平化与单调化。

在急剧变动和开放的社会体系面前,大学生表现出旺盛的信息需求,求新、求变之心表现得尤为强烈,但是长期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感知与现实社会存在着一道天然的屏障,因此对社会时政、文化思潮以及学术交流表现出一定的淡漠,即便是关于自己专业的相关知识也会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垃圾中被淹没,其反应了大学生网络信息辨析的能力,即在信息选择、分析、运用及批判意识方面都很匮乏,导致其仅限于满足表面所带来的低层次快感,同时也暴露出利用微博自主学习的主观意识淡薄。主观意识淡薄,一方面使大学生难以与相同兴趣爱好或学习范畴的人链接在一起,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另一方面,其很难听到来自异己的声音,拟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深入、持久地实现个人素养的提升。另外大学生对微博传播的信息更是存疑地接受,虽然体现出一定的独立思考力、主观批判力和心理承受力,但遗憾的是缺乏深入求证、求真不断探索的钻研精神,从众心理的习惯依赖性依然存在,再加上其本身的整合能力不足,使得大学生运用微博交流存在很大的盲动性。

4.微博传播效应推动相应的反馈机制的形成与发展,群众围观的公正化、信息拟正的迅速化的机制正在被深入认知。

大学生作为微博信息的互动者,更多情况是消极介入,换句话说,就是除了被动介入引用次数和翻阅次数等一些自动生成的反馈信息外,像评论留言、分享链接作为主动积极介入的反馈途径却运用很少,即使留言评论也是寥寥数语或是低层次相关。除了对微博内容保持缄默外,对其他评论人的留言和跟帖也是漠不关心或是干脆置之不理。对于或迟疑、或缺失、或微弱的反馈声音就使得微博在传播与反馈之间出现失衡现象,很难达到信息交流和情感的互动。还有就是部分大学生乱用微博举报或是转载,反应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和道德滑坡严重。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提高的策略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全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以适应微博信息化时代。

1.培养批判理性的思考逻辑、管理与创新理念和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

在新媒介不断涌现和媒介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微博网络信息传播的渠道随着大学生的信息需要和社会信息建设工程的实施不断增加,进而从侧面敦促大学生不断提高媒介素养。目前网络信息铺天盖地,网络信息环境更是错综复杂,主体意识淡薄的大学生在信息海洋的网络社会中很容易迷失自己,鉴于此,提高大学生分析、把握信息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其能真正的辨析信息,不要只关注信息带有欺骗性的外在,而要进行批判理性的思考且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对一般信息进行认知。微博网络环境是一个虚拟的社会,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信息交流同样需要培养管理和创新的能力,其映射了大学生个人的综合信息能力。个人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是让自己学会对网络信息的筛选和对问题的分析,更重要的是要懂得自己创造新的相关信息来达到与信息源的动态交互。对于着重培养的大学生来讲,培养成熟、理性的民主意识才能让我们的媒介素养有着坚如磐石的基础和源源不断精神动力。在微博信息交流平台上,大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也可以评论别人的留言,在微博虚拟的环境中民主就显得更重要,成熟理性的民主不仅可以让大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自由大胆的勇于发表自己的留言,也能有控制力的限制自己带有个人情绪的言论留言,同时民主氛围更能感染每个微博用户。

2.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来提升解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首先,鼓励大学生亲手去经营自己的微博,指导大学生管理好自己的微博。微博信息交流就是信息的共享交互,以微博作为交流平台实施信息领域的交流共享,这就要求大学生懂得利用微博网络来进行自身媒介的推广与宣传,同时,为了维护微博网络环境更加科学和谐,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微博媒介科学知识的学习,利用微博信息的多领域性扩充大学生社会文化知识,使他们聚焦社会热点、关心民生、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同时,现代社会提倡协作学习,为了最大效率提高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我们尽量构建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中心的专业虚拟学习社区,在其中设立各种交互讨论、协作分析的服务机制,针对同一问题用各学术领域的理论方法进行分析综合以实现彼此间宽领域、多向度的跨时空的交流和沟通实现大学生主体间的整体互近和民主平等。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矛盾多发的历史阶段,对大学生来说,媒介素养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介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许多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传播内容浮现出来,这样的传播信息颠倒了信息本身的价值,而且使媒介本身趋于低俗化、情绪化,过度商业化,媒介传播的本质责任消失殆尽,没有责任的信息传播媒介其本质上是不能被信服的。因此,应加强微博媒体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道德文化素质以及媒体工作者的职业操守,通过这样的有效途径来提高媒体本身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3]喻国明.微博影响力发生的技术关键与社会机理[J].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与本刊合办,2011,(10):64~66.

[2]崔保国.2011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1~23.

[4]王筱孛.微博中受众媒介素养的培育[J].2012:87~88.

[5]陈龙.媒介全球化与公众媒介素养结构的调整[J].现代传播,2004,(4):45~47.

[6]张冠文.浅论媒介素养教育[J].2003:69-71.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学生之歌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