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浅探

2014-04-03高宁宁谢鸿昆

关键词:自然界恩格斯资本主义

□高宁宁 谢鸿昆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浅探

□高宁宁 谢鸿昆

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等不断透支自然资源,到19世纪,由此导致的生态问题日益显现。马克思在此背景下系统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批判地继承伊壁鸠鲁、黑格尔等人的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与自然辩证和谐统一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背景;理论来源;发展轨迹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虽然马克思在著作中没有使用“生态观”、“生态理论”等概念,但是他在19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关于生态问题的本质和核心观点,形成了生态思想,这种伟大的预见性是现代人难以企及的。

一、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生态问题已开始显现。尽管不是很突出,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人类中心主义等,“激励”人类对自然过度掠夺,从而导致自然资源的透支,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不可预知的影响。

(一)资本主义过度的物质追求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工场,对物质财富的追求成为人们的唯一目的。为了获得更大的物质经济利益,人们忽视自然的发展规律和负载能力,盲目地过度利用自然资源换取物质利益,从而对自然造成沉重负担。尽管当时生态环境还没有太大的、报复性的反应,资本主义的这种过度利用自然的行为却给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从这段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一定时期内,资本主义发展越快的地方,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也就越大,资本主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先进生产力恰恰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最终导致了生态问题。这促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二)近代主体性哲学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

近代主体性哲学经历了从混沌不开的原始社会到初步区分人与周围世界的希腊哲学,再到在主客体关系中突出主体性的近代主体性哲学,最终德国古典哲学把主体性发展到了极致的过程。主体性确立了人的理性的至上地位,使人得到解放,但是主体性又将人带入理论上的“唯我论”,确立了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主张有且只有人才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人是自然的一切存在的价值所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主体性确立的一切以人的物质利益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加之对财富的无止境追求,使人类将自然当作任意奴役、征服的对象。为了获取物质利益而人类无视自然规律、不考虑自然资源容量和负载能力,通过技术进步肆意、过度地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无休止地对环境进行污染和破坏。人类完全按照自己的构想和意志改造自然,居于自然之上,俨然成为自然的主宰,完全忘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类这种高高在上的行为时间不可能很长,对自然的过度改造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性惩罚。事实也是如此:自马克思时代起,生态问题日渐突显,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来愈强烈。可见,近代主体性哲学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它最终导致的生态问题促使人们重新反思这种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马克思生态思想产生的重要时代背景。

二、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从他的博士论文开始就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思想的产生发展受到了很多思想家的影响和启发,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主要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伊壁鸠鲁。

青年马克思深受黑格尔的影响,研读过黑格尔的大量著作,他公开承认自己的研究方法直接来自黑格尔。虽然黑格尔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自然是向人的生成,但是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2],“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3]。这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启示,启迪着马克思将“自然”从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在研究政治经济学之前,就与黑格尔在哲学上决裂了,因为黑格尔把历史的发展当作意识的反映过程。而这一决裂是通过对费尔巴哈的研究来完成的。自然在黑格尔的哲学中仅仅是一个机械的存在,费尔巴哈则坚持认为以自然为基础的物质世界本身是现实存在的,强调自然及自然的存在本质是人的基础,这对马克思自然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费尔巴哈的自然哲学为马克思提供了自然及其异化观。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认识到自然界的实在性、先在性、和人的统一性等。[4]

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自然观的产生和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伊壁鸠鲁。“对马克思来说,伊壁鸠鲁哲学象征着带来光明或启示,这种启示就是对自然宗教观的拒斥,就是一种唯物主义,也是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一种形式。伊壁鸠鲁哲学强调感觉和经验世界,也看到理性在世界之中的作用,因此在理性对世界的解释中,无需生活在世界之间的夹缝中的诸神。”[5]可见,伊壁鸠鲁的学说对马克思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让马克思从唯心主义的漩涡中走出,开始研究唯物主义和自然观。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时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帕斯卡尔意义上的认识论的唯物主义与自然概念,即认识到对人类和人类所处的世界的认识只能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的基础上,对自然的认识则只能从自然本身出发,用自然来解释自然,而在解释自然、宇宙和人生时,没有终极目的,目的论被排斥在自然、宇宙和人生之外,必然性也并不代表一切。[4]

三、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发展轨迹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生存发展寻找出路。从其著作中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来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萌芽产生阶段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最早显露于他的博士论文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两部著作。从博士论文开始,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成为马克思思考、论述的重要对象和内容。在对伊壁鸠鲁的研究中,马克思首次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人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法。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依然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论述自然界的。他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6],这是人的自然本质。

(二)形成和发展阶段

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受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影响比较大,他通过自我意识的外化来阐释自然界的人化问题,在对实践、劳动等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其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时期,马克思建立了实践基础上的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他充分认识到了人的实践活动对自然界的能动作用,同时马克思也没有忘记自然界相对于实践活动的独立性和先在性。这些思想主要反映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那种自然地理解自然,“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6]的做法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的对立”,“好像人们的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6]。这种把人和自然分立来看的做法无法适应自然的发展。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再一次强调了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思想,强调人和自然之间历史的联系,从而推动了自己生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三)成熟阶段

只是建构生态哲学并不是马克思的目标,马克思以改变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正是这种责任感促进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在《资本论》时期走向成熟。在这一时期,他把批判的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7],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生产过程“都是个人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7],这种历史过程体现了自然与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里,马克思提出并阐发了“物质变换”思想:“劳动首先是在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7]这种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同时,“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1]。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物质变换思想是其生态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四、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非常丰富,至少包括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关于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环境的思想;二是关于区别于人类并与人类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的自然物体的思想;三是关于包括人与社会在内的一切存在物即物质世界本身的思想。[8]其基本问题是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存环境,是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6]由此可见,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人们的社会生产也只能在自然中进行。人与自然、人与人、自然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以实物、燃料、衣着的形式或是以住房等形式表现出来。”[6]自然的力量是无尽的,自然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需品。自然不仅仅为人类提供物质保障,“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而“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6]因此,人和自然是辩证统一的,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基础

人和自然的关系一开始就是在社会中建立起来的实践关系,实践活动沟通、连接了人与自然,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作为社会劳动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自然创造了人,人也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了自然。但只有通过劳动实践自然界才能成为人类及其社会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才能“为人所用”。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9]劳动对于生产过程和人类是再普通不过的了,仅仅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而已,正是它的最最普通的作用也是最重要的作用。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劳动,“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这是每一个小孩都知道的。”[10]而且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工具,实用工具,利用工具进行劳动,创造出需要的物质财富。马克思曾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植物是一样的,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6]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劳动是人类特有的,但是人类的活动是受自然制约的,自在的自然是无法为人类所用的,只有在具有社会性的劳动中自在的自然才能被创造成为人化自然,从而才能与人类统一起来。同时,“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劳动首先是人与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6],所以,在劳动实践中也只有在劳动实践中人、社会和自然达到了统一。

(三)制度是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又是其解决途径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指出,“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 是对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视和实际的贬低”[6]。马克思因此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和自然价值观,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生态问题的社会制度根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们出于自身的物质经济利益欲望与追求而征服自然的欲望非常强烈,这种强烈的物质欲望驱使他们忽视其他一切而不择手段地追逐物质经济利益,从而造成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既然生态问题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那就唯有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地解决生态问题,实现自然与人和社会的真正和谐统一。这样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6]这是历史之谜的真正答案,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人类构建起和自然的合理关系,亦即使人和自然的关系趋于自然,“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1]因此,在这样的制度下,人们才能够享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吸收各个学派的理论知识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劳动是人与自然统一的载体、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态问题的根源等方面系统的阐释了其生态思想。这为我们解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0;56;56;161;207-208.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19.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6.

[4] 李世书.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的生态自然观——马克思对待自然的唯物主义方法及其意义的重新发现[J].信阳师范学院,2010(9):7;6.

[5]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胜仁、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7.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209;545;528;32;161;161;209;501;501;52;185;231;18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201;201.

[8] 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29.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9.

[1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8-929.

2014-08-27

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泰安,271018

高宁宁(1990- ),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发展研究;谢鸿昆(1967- ),男,山东济宁人,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科学哲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研究。

A811

A

1008-8091(2014)04-0097-04

猜你喜欢

自然界恩格斯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自然界的一秒钟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例说“自然界的水”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