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

2014-04-03何美佳2

关键词:源语译作模因

王 健,何美佳2

(1.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1;2.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大同037009)

进入21世纪,我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日益广泛,而随着西方的文学、艺术、影视作品的大量涌入,一些热门的或优秀的外语语言元素也已慢慢渗透入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从而成为汉语词汇的一部分。由此,我们外语工作者应该受到启发和警示:在不断引入优秀的西方文化的同时,我们的另外一个职责也包括把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译介出国门,为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做出贡献。在文化输出的整个过程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无疑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分。

一、文化负载词与翻译

廖七一在他的著作中指出,“文化负载词”是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廖七一,2002)。汉语文化负载词既有华夏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文化积淀,也有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发展,我们民族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创新。

在翻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由于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可以看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他们结合了词语的概念意义和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以至于很难在译入语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因此又被称作“词汇空缺”。同时,汉语文化负载词又兼具语言凝练、结构简洁、音韵和谐、意在言外和内涵丰富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增加了“文化”翻译的难度。

二、模因论与异化翻译

语言是整个文化信息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具有文化基因的特性,因此它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也是模因的载体之一。模因可以靠语言传播,当然也可以通过语言的转换(也就是翻译)来传播。模因论使得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翻译活动:翻译就是将模因从使用源语的人群或国家传播到使用目的语的人群或国家,并且能顺利地超越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鸿沟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把译者看做是特殊类型的模因宿主。译者用目的语对源语模因进行重新编码,创造出新的载体。再通过译作使源语模因得到传播。源语模因能否在陌生的异域文化中生存下去,关键在于译者这一特殊宿主对源语解码、受感染然后重新编码而创作出的模因新载体——译作能否为下一个宿主,即目的语的译作读者所接受而使模因得到继续传播。

译者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往往会采取两种看似对立的策略,即异化策略和归化策略。所谓异化翻译就是,译者以原文和源语为归宿,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的异国情调。而归化翻译则是,以目的语为归宿,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目的是要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能够做到自然流畅地理解的作品。Venuti曾经引用Schleier-macher的话这样评价自己提出的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就是“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而异化恰恰相反是“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Venuti,1995)

从文化负载词的文化特殊性出发,再结合当前文化交流融合的世界形势,对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采取异化策略有利于将汉语文化模因忠实地传播出去,进而不断增进国外读者对汉语文化模因的解码能力,更能突显华夏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优越性。

三、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策略

(一)音译策略 音译就是在音位的层级上将源语词汇转化为发音近似的目的语。中国文化历史悠久,语言含义丰富,一些汉语中所独有的特色词汇在英语或英语文化中找不到对应物的情况下,一些译者会采取音译的策略,创造一个词汇进驻英语,这种用于译音的词汇在目的语中往往找不到对应意义而具有全新的意义,它在目的语中保留其语音和书写形式而延续其在源语中的含义。由于音译策略往往能够很好地保留源语的文化精髓,而且随着这些新创词汇被大量地使用,它原本对译作读者来说陌生的意义也会渐渐被理解和接受,所以,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不失为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这样的例子随着中西跨文化交际的日盛而层出不穷,如:jiaozi(饺子),kungfu(功夫),mahjong(麻将),weiqi(围棋),fengshui(风水),Fuwa(福娃)等。

(二)直译策略 汉语文化负载词,虽说文化内涵丰富甚至有时代表意义是独一无二的,在目的语中很难对应表达,但是,各民族文化虽然存在着巨大的个性差异,民族文化的共性联系在翻译中也不容我们忽视。根据模因论,有些源语文化模因是可以在目的语中找到产生相似语用效果的文化模因的,这时,译者采用直译策略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忠实地传达源语的思想甚至情感,展现源语的表达方式和风格。如,“feather”可以在英语中产生和汉语中的“鸿毛”几乎对等的语用效果,所以“轻如鸿毛”有此一译——“as light as a feather”。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很多:to talk black as white(颠倒黑白),to fish a needle out of the sea(大海捞针)等。

(三)借译策略 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在译出国门的初期,由于文化缺省无法在目的语中找到语用等效的表达,又由于目的语读者很难针对一些复杂的文化负载词建立其相应的文化意象而不适合采用音译策略的时候,借译不失为是一种不错的选择。所谓借译,就是对于那些在目的语中处于文化空白的概念或词语,借用源语词汇的意义进行逐词翻译,从而在目的语中创造出看似熟悉而意义全新的文化模因。如,超人(superman),黑色幽默(black humor)都是我们引入先进的外来语文化模因的结果。我们也可采用相同的策略将我们的特色文化、先进文化输出到国外。又如,One-child policy(独生子女政策),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国两制),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八荣八耻),Three Represents(三个代表)也都是这种策略的有力佐证。

(四)译述策略 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许多文化模因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文化背景,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贸然意译或直译,也许只会造成目的语读者解码的巨大障碍,可以适时地以叙述起到补充说明和阐释的作用。如“三伏”是中国所独有的节气说法,只能在中国旧历中寻得踪迹。但是由于中国的农历历法在中国社会及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音译成“san-fu”既可以保留独有的中国文化气息,又可使中国特色的五行术数文化得以传播。但是如此简单的意译处理却不能满足目的语读者对于了解中国气象及历法文化的深层次需要,所以在其后缀上“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这样的阐述显然是一举两得。

(五)译评策略 译评策略与译述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在适当的情况下对直译或音译的译文内容佐以点评而不再是字面的解释说明。这样做的妙处在于不但可以如之前诸策略般输出中国优秀、独有的文化模因,还可使译作读者更直接清楚地理解源语的理念、情感,从而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模因在异域的解码和传播辅以东风。对于“菜篮子工程”的翻译 Vegetable Basket Project, a program aimed to improve the market of non-staple food,就相对普通的直译增加了译评的部分,这样显然使译作读者与中国的现实生活更贴近了一层。“Three cobblerswith theirwitscombined equal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保留了“臭皮匠”和“诸葛亮”这两个文化意象,加以对“Zhuge Liang”的译评 —— “the master mind”,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再又如对“坐井观天”的翻译 ——“to see the sky from the bottom of swell- very narrow-minded”的译评也起到了让译作读者茅塞顿开的效果。

当然,译述与译评策略中也结合了归化翻译的元素,称不上是百分之百的异化翻译策略,但是其中突显原汁原味华夏文化的异化翻译部分确实是整个翻译的特色和亮点所在。

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进行异化处理正是符合了文化基因——模因的传播规律,对源语模因进行了“忠实地复制”而不是毫无文化特色的生搬硬套。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的成功例子都采用了异化策略,这样既可以做到对“内”以中国文化为归宿,保留和彰显了译语的“中国味”,又可以做到对“外”增加了译作的异域情调。从整体的世界文化交流来看,也维护了其多元化的格局,提升中国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只有积极地从模因传播的视角贯彻异化策略,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文化模因在异域的传播和复制。现在,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表达已被接受,并且收入了英美词典,进而也形成了一种虽称不上是主流的但是影响深刻的现象——中国式英语,这也是汉语文化负载词经异化翻译成功进行模因传播的有力证据。

四、结语

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为我们衡量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视角和衡量标准,也丰富了模因论在语言文化方面的研究。针对汉语文化负载词主要采用异化策略实施英译,顺应了汉语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要求,也有利于悠久的汉语文化模因深入异域,走向世界。

[1]Heylighten F.What Makes a Memes Successful[M].Proceedings of 16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1998.

[2]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3]包惠南,包 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何自然.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54-64.

[7]王 斌.密母与翻译[J].外语研究,2004(03):49.

[8]尹丕安.模因论与翻译的归化和异化[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3):39-42.

[9]张 莹.从密母的角度谈异化翻译的趋势[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6):109-113.

[10]赵 莉.从英汉谚语的文化特点看其翻译策略[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72-74.

猜你喜欢

源语译作模因
what用法大搜索
关于译介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创新问题的思考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论文写作探析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实验研究
从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角度看翻译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