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头针为主治疗中风病的体会
2014-04-03余智
余 智
(咸宁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湖北 咸宁 437100)
中风,风之中于人,有由于痰热内盛,外卫偶疏,邪乘虚而入者;有由于体肥湿溢,腠理致密,气道壅塞,为邪所中者;有由于气虚风渐、肢体麻木、蔓延日久,忽然爆发者;其内因虽各不同,然其由于卫阳失故,邪从虚入者,轻则中于经络偏废驰重、半身为之不遂,或口眼歪斜、肌肤为之不仁。重则入于脏腑,神为之昏、舌为之强、口吐涎沫、语言难出而不识人矣,治此惟针灸最捷可,度其轻重缓急以施治焉。近年来我院用头针对117例中风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2013年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117例,其中男63例,女54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5 岁,病程1年以内65例,1~2 年35例,2~5年17例。
1.2 治疗方法
①针具:选用28号或30号1.5寸不锈钢毫针。②穴位选择:头皮针取穴方案根据“分区定经、经上选穴、结合透刺”的原则制定。顶颞前斜线在头部侧面,即从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此线斜穿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顶颞后斜线在头部侧面,从百会穴至曲鬓穴的连线,此线斜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上1/5治疗对侧下肢、躯干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常。伴眩晕者加针刺晕听中枢所在的晕听区,伴言语不利或不能言语者加言语一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大小便失禁者配以双侧足运感区。③操作:根据病情与操作方便,选卧位或坐位,局部消毒后,针尖与头皮呈15°~30°角快速刺入皮下,当针尖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指下阻力减小时,沿穴线平刺0.5~1.5寸。用提插补泻法,紧提慢插(抽气法),得气后30min内每隔10min采用补泻手法行针1次,在针刺的同时嘱患者配合患肢的活动或发音训练,然后留针24h。隔日针刺1次,10次一疗程,休息3d后,继续下一疗程。
1.3 疗效标准
①治愈:无口眼歪斜,无语言功能障碍,上下肢肌力达5级,活动自如,生活能自理或从事日常工作劳动。②显效:口眼歪斜不明显,言语清楚或欠清晰,上、下肢肌力达4级,生活基本自理,但仍有部分轻瘫表现,需拄杖行走;③好转:语言及上下肢功能部分恢复,日常生活需人帮助;④无效:语言及上下肢功能均无明显改善。
2 结 果
本组117例病例随访2~6个月,根据中风病临床疗效评价分级:治愈30例(25.6%)、显效58例(49.6%)、好转23例(19.7%)、无效6例(5.1%),总有效率94.9%。
3 讨 论
以“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疗法是以头针在头部的特定穴线区域,给予针刺刺激,以达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尤其适用于中风偏瘫、失语、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其治疗中风,源于《内经》,经过焦顺发[1]、于致顺、方云鹏[2]、汤颂廷[3]、牛永友[4]等医家的衍化发展,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
经络理论机理。①头与脏腑:头为脏腑精气所聚。《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头者精明之府”; 张景岳注释说:“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头与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头部是调整脏腑功能的重要部位,头为脏腑精气所聚之处。②头与经络:头为诸经气血汇集之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手足六阴经中肝经与心经均上达头面,六阳经也上达头面;十二经别中阴经经别与阳经相合后均上达头面;奇经八脉中督脉循身之背,统摄一身之阳,“入属于脑,上巅”;阳维脉至项后与督脉交会于风府、哑门,阳跷脉“在项中两筋间入脑”;百会为手足六阳经、足厥阴、督脉八经交会之处;神庭为督脉脉气所发,足太阳与督脉的交会穴;在气街学说中,头气街列为气街之首。因此,头部在经络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头为诸经气血汇聚之所。由于头与脏腑、经络有密切的关系,脑为髓海,元神之府,为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主宰,是调节全身气血的重要部位,针刺头皮针治疗线,不仅可疏通气血,调整阴阳,治疗经脉病症,同时也可以治疗脏腑病症,这便是头针能治疗疾病的理论依据。
生理病理学机理。实验及临床表明:①头针能使脑电波指数和电压上升,并改善其不对称性;②头针治疗脑缺血性中风,脑血流图可得以改善,如主峰角变锐,重搏波加深,波峰增高等,可见头针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的作用。③头针治疗可改善中风患者包括全血黏度、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异常指标。同时也能改善甲皱微循环,如其血流速度、颜色和形态变化。综上提示头皮针治疗能改善患者血循环状态,从根本上改善患者体质。④头针刺激相应穴位,可迅速改变瘫肢肌电和皮温,且有皮肤电位改变的现象。
临床报道表明,头针治疗中风,功能独特,疗效肯定。不同针法,疗效各异。牛永友采用头针取穴主要取运动区、言语区和足运感区,针刺后等患者得气时用电针刺激治疗中风先兆,有效率达90.51%。在临床上用头皮针治疗,并给予足够的刺激量可提高中风病疗效。头针可以增强改善病灶部的血液循环,建立侧枝循环,改善局部缺血区的脑血流障碍;另一方面也可促使因出血灶压迫,兴奋性受抑制而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迅速恢复其兴奋性,促使患者的功能得到恢复。此外,头针与体针、耳针[5]、穴位注射[6]、刺络放血[7]等疗法的综合、交替运用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有力手段。同时配合患肢按摩和运动,可激发大脑皮质受损区的生理功能,促进脑局灶血流和全身的血液循环,改善瘫侧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大大降低本病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唐氏[8]观察到头穴丛刺法治疗急性期有很好的疗效。本研究117例患者,我们根据不同瘫痪肢体及症状选取病灶侧特定头皮刺激区治疗中风病,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创伤,改善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又起到了沟通内外、通经活络、气至病所、营运肢体、振瘫起废的作用,并能缩短疗程,提高疗效。此疗法已趋于完善,总有效率达94.9%,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1]焦顺发.头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
[2]方云鹏.方氏头针[J].针灸临床杂志,1986,03(1):26
[3]叶明柱,汤慧仙.汤颂延和“汤氏头针疗法”[J].中医文献杂志,2010,28(2):50
[4]牛永友.四步疗法治疗中风病先兆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10
[5]张战军.针刺治疗中枢性偏瘫330例临床报告[J].中国针灸,1998,8(1):8
[6]郁云亚.针灸治疗脑梗塞120例[J].上海针灸杂志,1993,12(2):54
[7]潘小红,刘峰.头针加刺络放血治疗中风后遗症84例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0):16
[8]唐强,郭艳芹,田晓彦,等.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