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经济困难、自恋与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

2014-04-03蒙启宇施春华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年4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显性总分

蒙启宇施春华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恋性人格似乎有流行的趋势,心理学对自恋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趋热。其中,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备受关注。国外学者已经在理论上提出了自恋的自我中心被威胁说[1],即认为高度自恋者有高度受赞许性或自我评价倾向,如果遭到别人的指责时,其膨胀的、不稳定的自我很可能对别人产生敌意、攻击、威胁的行为。国外有许多实证研究[2-4]验证了自恋对攻击性有重要的预测作用。我国学者刚开始对自恋与攻击的关系进行研究,例如,李东阳和高雪梅(2011)[5]研究发现,显性自恋对攻击性没有预测作用,而隐性自恋对攻击性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网络中的攻击行为是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类新型的特定攻击形式。那么,自恋与网络攻击性的关系如何?而且,我国随着急剧的社会变迁,经济上的两级分化越来越严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国外已经有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会影响学生的自恋[6],那么它是否也会影响网络攻击性呢?因此,本文拟探讨中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和自恋人格特质对他们的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选取某普通中学的初中3个年级和高中的高一、高二两个年级,每个年级抽取100名学生进行测试,共发放500份问卷,请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并当堂收回。删除“从未上网”以及未认真作答的问卷,有效问卷323份。其中男生133人(41.2%),女生186人(57.6%),未注明性别4人(1.2%);初中生167人(51.7%),高中生156人(48.3%);年龄12~20岁,平均15.7岁。

1.2 方法①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民族、年龄、学校和年级等信息;②采用王建平编制的家庭经济条件测量量表[7]。该量表有衣、食、住、行4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法。让被试报告自己家庭过去一年的经济状况,然后计算4个项目的平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家庭的经济条件越困难。在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0.796;③采用国内学者郑涌、黄藜编制的自恋人格问卷[8],该问卷有28个题目,其中15个题目为隐性自恋人格分问卷,20个题目为显性自恋人格分问卷,两问卷有7个重复题目,问卷采用5点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自恋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显性自恋人格分问卷和隐性自恋人格分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0.856、0.816;④采用赵锋、高文斌编制的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9]。该量表共有31个题目,其中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分量表为15个题目,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分量表为16个题目。量表采用4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出现的网络攻击行为越多。在本研究中,工具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29和0.819。

1.3 统计处理采用SPSS 19.0处理数据,主要运用了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的自恋和网络攻击行为比较根据表1,自恋存在性别差异,女生隐性自恋得分显著高于男生(P=0.042),但只在易感质因子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P=0.001),差异达到显著性。自恋存在年级差异,初中生和高中生除了在显性自恋的特权感因子(P=0.060)和隐性自恋的特权感因子(P=0.052)以及显性、隐性自恋的共同因子自我钦羡因子(P=0.093)上差异未达到显著性外,在其他自恋因子和总分上高中生都显著高于初中生,具体为:权欲感因子(P=0.000)、优越感因子(P=0.015)和易感质因子(P=0.000)。网络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网络攻击行为总分(P=0.012)和反应性攻击(P=0.005)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表1 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的自恋与网络攻击行为比较(±s)

表1 不同性别、年级中学生的自恋与网络攻击行为比较(±s)

注:*P<0.05,**P<0.01,***P<0.001,下同

项目总体(n=323)男(n=133)女(n=186)t初中(n=167)高中(n=156)t自恋总分77.6±15.876.2±17.078.5±14.9-1.2973.2±16.282.2±13.9-5.38***显性自恋总分55.0±12.154.7±13.255.2±11.3-0.3751.8±12.658.5±10.6-5.15***权欲感17.2±5.317.3±5.917.1±4.90.3315.2±5.219.3±4.5-7.63***优越感15.6±4.415.6±5.115.6±3.90.0315.1±4.816.2±3.9-2.45**特权感13.8±4.013.7±3.913.8±4.1-0.3213.4±3.814.2±4.2-1.89自我钦羡8.4±2.78.1±2.78.7±2.7-1.918.2±2.78.7±2.6-1.69隐性自恋总分39.6±9.140.2±10.042.4±9.2-2.04*39.8±9.543.4±9.2-3.46***特权感12.5±3.912.7±4.112.3±3.80.9612.1±3.812.9±4.0-1.95自我钦羡8.4±2.78.1±2.78.7±2.7-1.918.2±2.78.7±2.6-1.69易感质20.6±5.419.4±5.621.5±5.2-3.38***19.6±5.421.8±5.2-3.83***网络攻击总分1.2±0.21.3±0.31.2±0.22.52*1.2±0.21.2±0.21.66工具性攻击1.2±0.21.2±0.31.2±0.21.801.2±0.31.2±0.21.63反应性攻击1.2±0.21.3±0.31.2±0.22.80**1.3±0.31.2±0.21.43

2.2 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自恋与网络攻击行为的相关分析由表2可知,家庭经济困难和自恋呈正相关,具体为:家庭经济困难与显性自恋中的权欲感因子(P=0.208)、特权感因子(P=0.256)及隐性自恋中的易感质因子(P=0.200)的相关达到显著性。自恋与网络攻击的相关为正相关,具体为:显性自恋中的特权感因子(P=0.208)和自我钦羡因子(P=0.199)、隐性自恋中的3个因子即特权感因子(P=0.252)、自我钦羡因子(P=0.199)和易感质因子(P=0.184)都与网络攻击行为相关显著。但家庭经济困难与网络攻击相关不显著。

2.3 中学生自恋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讨自恋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以自恋总分和各个因子为自变量,网络攻击行为总分和各个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3可见,隐性自恋能显著预测网络攻击总分(P=0.000),隐性自恋的特权感因子能显著预测工具性攻击(P=0.000),隐性自恋能显著预测反应性攻击(P=0.000)。

2.4 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对自恋的回归分析为进一步探讨家庭经济困难对自恋的影响,以家庭经济困难为自变量,自恋总分和各因子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根据表4,家庭经济困难能预测显性自恋的权欲感因子(P=0.000)和特权感因子(P=0.027)以及隐性自恋中的易感质因子(P=0.000)。

表2 中学生自恋与网络攻击行为的相关(r)

表3 中学生自恋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回归分析

表4 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对自恋的回归分析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在显性自恋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隐性自恋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前者与国内学者周晖等研究发现[10]基本一致,与国外的研究发现[3,11]不一致。现在一般认为自恋存在显性和隐性两个不同的维度,显性自恋与高自尊关系密切,隐性自恋与心理健康和适应关系密切。因此,本研究实际上提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学生中,女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状况可能比男生要差,而这究竟是民族和文化因素造成的,还是另有原因,有待以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表明,高中生比初中生更为自恋。关于年龄与自恋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11-13]并没有得出一致结论,这可能与所用自恋问卷不同有关(测量的东西不同),同时年龄这一人口统计学因素常常和其他的社会环境因素混合在一起对自恋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可能是因为高中生比初中生面临更大的压力、更加关注自我意识。

本研究发现,在网络攻击行为中,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这与对传统的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相一致。但是国外有研究[11-12]发现,网络攻击在男女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原因是网络的匿名性,因此,本研究发现的网络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此外,初中生和高中生在网络攻击行为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国外有研究[14]发现,在10~17岁的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网络攻击行为水平会增长。因此,有必要在今后再探讨年龄对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自恋与家庭经济困难显著正相关,提示家庭经济条件越差的学生,越容易形成自恋人格特征。且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经济困难能够显著预测权欲感(领导和权威倾向)、特权感(有资格或应该从别人那里获得更多)和易感质(过于敏感、脆弱),提示家庭经济条件是影响中学生形成自恋人格特征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本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对自恋的变异预测不到10%,但由于对自恋的影响因素可能有很多,所以每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可能不大。另外还应考虑,因为在本研究中所选取的中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上相互差异并不大,所以,这限制了经济因素对自恋人格的影响程度,也就是说,经济因素对自恋的影响程度实际上要大于本研究所探测到的情况。

本研究发现,只有隐性自恋才能预测网络攻击行为总分和主动攻击、反应性攻击。这与有关研究基本一致。例如,李东阳等[5]对传统攻击行为的研究发现,显性自恋对攻击行为没有预测作用,隐性自恋对攻击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隐性自恋与愤怒、敌意存在正相关,而显性自恋与愤怒、敌意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本研究还发现,显性自恋和隐性自恋都与网络攻击行为显著相关,这与有关研究不太一致。例如,Andrea Fossati[15]在对传统攻击的研究中发现,显性自恋与主动攻击(攻击者未受到伤害或威胁,发动攻击只是以此为工具或手段获得某种好处)和反应性攻击(攻击者因生气、受到伤害或感到威胁而发动的回应性的、报复性的攻击行为)都存在正相关,而隐性自恋仅仅与反应性攻击正相关。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网络攻击和传统的现实生活中的攻击有所不同造成的。总之,本研究提示,自恋与网络攻击的关系较之于自恋与传统攻击的关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所不同,这个结论还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1] 赵静,张海钟.自恋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20(1):52-57

[2] Stuke T S,Sporer S L.When a grandiose self-image is threatened:Narcissism and aggression following ego-threat[J].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2,70:509-532

[3] Bushman B,Baumeister R.Threatened egotism,self-esteem,and direct and displaced aggression:Dose self love or self hate lead to violenc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75(1):219-229

[4] Morf C C,Rhodewalt F.Unraveling the paradoxes of narcissism:A dynamic self-regulatory processing model[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1,12:177-196

[5] 李东阳,高雪梅.隐性自恋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3):29-31

[6] Ng H K S,Tam K P,Shu T M.The money attitude of covert and overt narcissist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1,51,160-165

[7] 王建平,李董平,张卫.家庭经济困难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应对效能的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5(4):22-32

[8] 郑涌,黄藜.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恋人格的心理学探析[J].心理科学,2005,28(5):1259-1262

[9] 赵锋,高文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6):439-444

[10] 周晖,张豹,郑珊珊.中学生自恋的年龄特征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25(1):41-45

[11] Foster J D,Campbell W K,Twenge M.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narcissism:Inflated self view across the lifespan and around the world[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2003,37(6):469-486

[12] Trzesniewski K H,Donnellan M B,Robins R B.Do today's young people really think they are so extraordinary?An examination of secular trends in narcissism and self-enhancement[J].Psychological Science,2008,9(2):181-188

[13] 令狐萌,施春华.大学生自恋特质与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4):454-456

[14] Ybarra M L,Mitchell K J.Youth engaging in online harassment:Associations with care-giver child relationships,internet use,and personal characteristic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4,27:319-336

[15] Fossati A,Borroni1 S,Eisenberg N,et al.Relations of proactive and reactive dimensions of aggression to overt and covert narcissism in nonclinical adolescents[J].Aggressive Behavior,2010,(36):21-27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显性总分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