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现代化的评价标准
2014-04-02聂华念
聂华念
摘 要:政治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结构和功能不断变化,是传统向现代的演变过程,也是政治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各项机制的逐步健全过程。对于政治现代化的评价标准众说不一,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现今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研究发现政治现代化的评价标准应该从政治制度化、政治法治化、政治稳定化、政治民主化和行政高效化进行。
关键词: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政治现代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所引起的从传统政治体系向现代政治体系转变的过程。具体来说,是指从传统社会(农业社会)中的传统型政治体制和政治结构、政治行为和管理手段、政治方法和技术、政治心理和情感、政治价值和观念,转变为现代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中的现代型政治体制和结构、政治行为和手段、政治心理和情感、政治价值和观念等。政治价值和观念由传统等级、特权和专制的君主制转化为现代的自由、平等和民主式的代议制。
1 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具体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
1.1 政治制度化
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及其相关制度,它规定一国的根本制度,支配国家的整个政治生活,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政治制度化的具体衡量标准有:
政治机构的功能结构划分是否合理。传统社会的政治分化程度较低,同一政府功能往往由若干性质不同的机构承担,或者一个机构同时承担若干不同的功能。现代行政和历史上的行政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民主性、透明性显著加强,这就要求对于行政机关的行政方式和行政程序都有一定的规定,并且能够透明到普通的群众都能理解和运用。这样可以增加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和可预期性。行政人员的选用是否有章可循。也就是说政治机构中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的录用、提升和罢免,应标准明确、程序固定、过程透明。政治体制的创新是否与时俱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现代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分层就越复杂,相应地对政治决策和执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1.2 政治法治化
政治法治化的衡量标准大体由三部分组成:宪政意识的确立、行政立法的制度化和依法行政的规范化。政治法治化的核心就是要牢固树立并强化宪政意识,其核心就是确立宪法和法律的绝对权威,建立法理型的政治结构,以此来实现政治领袖有规则的更迭,实行政治运行的规则化。但是宪法意识本身很难衡量,在实践中,我们就可以通过违宪审查制度是否建立、可否提起宪法诉讼、各级政府如何处理和宪法相冲突的部门或地方的法律法规等方面来衡量。
1.3 政治稳定化
政治稳定有四项重要指标:一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频度和激烈程度;二是社会结构的变迁结果;三是政权交替时的平稳程度;四是权力监督机制的健全程度。群体性事件是指群众自发地采取游行示威、上访、静坐等方式在公共场合集中表现自己意见的一种方式。从消极意义上说,群体性事件给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制造社会骚乱的机会,对社会秩序会有一定的破坏;但从积极意义上看,群体性事件也是社会舆情的一个“风向标”,社会矛盾的一个“减压阀”,可以使政府了解群众最关心、意见最大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避免更大范围的危机。所以从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频度和激烈程度,就可以判断出一段时期以来社会稳定的基本形势。
社会结构同样是社会学家非常看重的政治现代化指标。根据社会学家的观点,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等级结构是最稳定的,因为中等收入阶层一般比较拥护现有的政策,是各种激烈变革的天敌。凡是这种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可以实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
政治稳定化的另一项指标是一个国家能否实现政权交替时的平稳过渡。传统社会由于是人治的社会,所以政权的新旧更迭不是缺乏合法性,就是缺乏制度化。而政治现代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既定制度,以和平过渡的方式完成政权的交接。这样,既可以保证可以选择到尽可能合格或者优秀的治国人才,同时也减少了人为的动荡。
1.4 政治民主化
政治民主化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首先是民众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亨廷顿说过:评判一个20世纪的政治体制是否民主所依据的标准,是看其中最有影响力的集体决策者是否通过公平、诚实和定期的选举产生,在这种选举中候选人可以自由地竞争选票,而且基本上所有的成年人都可以参加选举。但今天我们观察一个国家的民主化程度,就不能仅仅从是否全民参与上来衡量,而要从民众的参与对于公共行政的实际影响力来比较,参与人数、参与渠道、参与层次和参与强度,人数和渠道越多,层次越高,强度越大,相对的民主化程度也越高。
其次是政府行政方式的变革程度。政治民主化要求政府的行政方式实现由“命令型”向“指导型”的转变,要求在行政管理中要淡化权力色彩,改变传统公共行政中单一的“命令——服从”模式,广泛采用非强制性方式。政府把本来由自己履行的职能和职权转移给社会,政府越来越多地采取行政授权的方式将行政管理的权力下放,给社会组织、企业界、下级政府以更大的权力。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
再次,实行政务公开的程度。政务公开是行政主体主动将有关行政信息通过合法的途径告之行政对象,使之能通过对政府公布的信息的主动选择,积极有效地参与行政活动,维护自身利益,并监督行政权力的运行和评价行政效果的过程。政务公开既是行政民主的内在要求,也是廉政建设的前提。
1.5 行政高效化
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化加速,都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行政高效化的具体衡量可以有以下几个标准:
公务员制度是否健全。政治现代化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文官制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务员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是: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按工作实绩决定升迁;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官员的素质;由统一的人事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公务员的升迁撤免和政党及领导人的变化无关等等。
行政结构是否合理。根据组织管理学的基本原理,机构的组织设计对于机构的功能绩效影响巨大。合理的行政机关组织结构,有利于科学决策以及决策的及时执行。具体涉及行政区划的大小和层级,行政单位的数目和结构等等。
行政体制是否通畅。对于提高政府效能来说,机构上的改革还只是起步,更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具体公共事务领域的改革。如投融资体制的变革、粮食体制的变革、社会保障体制的变革、财政金融体制的变革、外贸体制的变革等。只有这些具体的行政管理领域都能做到理顺体制,做到流程科学、政令通畅、反馈及时、行动迅速,政府的管理绩效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1][美]艾森斯塔特.现代化: 抗拒与变迁[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 三联书店,1989.
[3][美]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 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4]张蕴岭.亚洲现代化透视[M].北京: 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