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应对美国亚太战略调整
2014-04-02朱颀
摘 要:“重返亚太”是奥巴马政府自第一个任期以来所推行的全球性战略调整,从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重视程度,在地缘战略上形成了对中国的围堵。本文结合习主席外交思想,从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出发,提出了应对美国亚太战略调整,中国需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关键词:重返亚太 亚太再平衡 战略定力 底线思维
伴随着近年来美国“重返亚太”战略亦或“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逐渐实体化,为了维持在亚太地区的霸权,打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美国在亚太地区政治上拉帮结派,经济上力推跨太平洋区域合作,外交上积极加入多边论坛,军事上更是加大军力部署、强化抵近侦察,在中国周边掀起了阵阵波澜。2013年5月,中国军事科学院国防政策研究中心发表的《战略评估2012》得出结论,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具有明显针对中国的指向性。
为了有效应对美国此番全球战略调整以及由此带来的周边军情动向,我们的策略总的来讲应该做到“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
1 加强战略思维,保持战略定力
随着我国快速发展,一些西方国家的焦虑和周边国家的疑虑进一步上升,对我防范遏制和挟洋制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我们很长时期都将面临重大的政治、外交和军事风险。习主席在全面阐释中国的和平发展观时表示,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这个战略定力要求我们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既要有决心又要有耐心,摒弃浮躁,排除干扰,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在激烈竞争和复杂斗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王毅外长2014年上半年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说过,作为一个大国,中国外交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也完全有能力保持战略主动,不会因一时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国家的言论而受到影响。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既定的外交方针政策。
面对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以及在中国周边制造的种种事端,中国完全没必要过分解读和紧张。相反,美国的大张旗鼓更像是对中国崛起而感到焦虑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过度夸大美国遏制中国的因素的话,就会造成中美之间的对立。如果过分低估的话,就会使中国在亚太失去一些战略主导权。
我们看到,美国极力利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担心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巩固业已有所松动的同盟关系,重点加强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泰国、菲律宾间的联盟体系。但当前东亚和东南亚格局已基本稳定,中国的主场优势并不会发生质变,美国除挑拨离间外,插手的机会并不多。一方面,对大多数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来讲,与中国在地缘上的紧密关系是美国无法比拟的,讨好美国并不意味着要得罪中国,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才是多数国家的首选。另一方面,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美国无法取代中国在亚洲和世界“经济发动机”的地位,亚太战略的调整对改变中美的竞争态势也起不了什么作用。
因此,面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一系列举动,中国首先需要的就是冷静观察、沉着应对,不能自乱阵脚。其次就是要有效进行应对,也就是“战术上要重视”。
2 树立底线思维,实现强国强军
面对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我们不能自乱阵脚,但也不能视而不见,无所作为。面对美国的步步紧逼,中国需要坚持以我为主,做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既不能被美国牵着鼻子走,落入美国设好的圈套,同时又要有所作为,有效维护国家利益,实现稳定发展。这样才能最终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因此,我们需要讲究斗争技巧,打太极,而不是打拳击硬碰硬。
2.1 树立底线思维
任何一个国家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都是国家和民族的核心利益,都是不得冲击和触犯的战略底线。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这都有底线,那就是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国家和民族核心利益的底线一再退缩。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民心凝聚,远非当年受尽欺凌、一盘散沙的旧中国。今天的中国军队,实力强大、众志成城,是一支现代化的威武之师,亦远非当年的北洋水师。
我国的和平发展不会一帆风顺。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涉及我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我们要敢于划出红线,亮明底线。随着我国和平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维护国家利益的资源和手段将会越来越多,维护国家利益的地位也会越来越主动。
2.2 推进全方位外交
面对美国的亚太战略调整,我们要积极与美国周旋,要积极防御而非消极防御,不是美国出一招,然后我们来被动进行应对,而是要“见招拆招”,打太极而不是拳击。要坚持以我为主,在各个大国力量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在美国和周边国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在中国的全方位外交政策中,大国是首要、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针对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与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庄园会晤”中,精辟阐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那就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就共同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了重要共识,这不仅有利于中美关系长远发展,而且有利于巩固我国在大国关系新一轮调整互动中的主动有利地位,对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国家处理相互关系、对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也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针对周边国家,我们在外交上更要主动出击,打破美国的围堵。十八大报告提出,除了继续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之外,还要“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谋大势、讲战略、重运筹,把周边外交工作做得更好。
我国当前的周边外交,就是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这四个字的理念。亲是指巩固地缘相近的友好情谊,坚持睦邻友好,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诚是指坚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的相处之道,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惠是指履行惠及周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让周边国家得益于我国发展。容是指展示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的大国胸怀,要倡导包容的思想,强调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
2013年以来,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得到了周边国家的积极回应,这不仅是我国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更是有效应对美国战略围堵的新突破口。
2.3 建设强大国防
维护核心利益的基础在于国防实力。面对美国的战略调整,中国不会主动寻求与美国进行战略对抗,但是我们不挑事,也不怕你找事,要有与美国周旋的胆量。十八大报告提出“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同时,报告提出“中国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舍弃了“中国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的说法。报告还强调要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这些措辞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国防建设不再谋求左右逢源,而是更加理直气壮、理所应当。
2013年8月,国防部长常万全在美国访问时也曾经说道:“任何人不用幻想中方会拿核心利益作交易,不用低估我们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和意志”。这句话有力彰显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决心和信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事件雄辩的证明,正是由于我国高度重视国防建设,敢于在关键时刻“出手”,特别是勇于在强敌面前“亮剑”,才顶住了来自外部的各种压力,维护了国家的独立、自主、安全、尊严。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纵横捭阖,灵活运用,但是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近年来,从航母入役到五代机研发,一大批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相继曝光与列装部队,一系列大规模多兵种联合军事演习高频度展开,这些都是我国国防建设敢于亮剑、敢于较真的表现。
然而,我国军队是世界大国军队中少有的一支几十年没有打仗的军队,面对新军事变革下的信息化战争,存在“敢不敢打”“会不会打”“能不能打”的问题。因此,习主席提出了强军梦,提出要围绕能打仗、打胜仗要求来狠抓部队建设,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来提高军队实战化水平,并且强调要“只争朝夕”“埋头苦干”“抓紧快干”和“跨越式发展”,凸显了中国强军的战略急迫性和时代紧迫感。
2.4 保持稳定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还很长,国虽已强,但民尚不富,还需要一个长期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实现发展的目标;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进入世界前列,甚至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是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考验,经济发展的质量并不乐观,在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航天、造船、电子信息等支柱产业方面,我们所掌握的核心技术仍然严重不足。十八大也强调了我国当前国情的“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当前,美国不仅在中国周边动作不断,还试图通过施加外部压力,引起中国内部的恐慌,使中国自乱阵脚。中国对此最好的回应就是保持稳定,继续又好又快的发展,以不断强大的国力来进一步改变亚太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心态。因此在发展上,我们需要紧紧围绕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外交元年”,《环球》2014年第一期。
[2]“十八大之后的中国外交新局面”,《环球》2014年第一期。
[3]“理解新一届中国政府外交的四个关键词”,《世界知识》2014年第一期。
[4]“亚太各种力量正在重新调整”,《世界知识》2014年第四期。
[5]“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解放军报》2014年3月13日10版。
[6]“王毅:中国外交有足够的战略定力和自信”,新华网,2014年4月27日。
[7]“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人民日报》,2014年7月15日 13 版。
[8]“太平洋要义在太平,再平衡关键再平衡”,中国新闻网,2013年8月20日。
作者简介
朱颀(1981-),男,四川成都人,现任武警警官学院政法系政治理论教研室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