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角下中国城镇化成就分析与经验探讨

2014-04-02杨张维吴同情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杨张维+吴同情

内容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已成为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是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必然要求。在各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众多的情况下,中国的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化与工业化基本适应;小城镇与城市共同发展;城乡、区域发展逐步协调。目前,正逐步走向科学发展的道路,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际视角 发展中国家 城镇化 工业化 可持续发展

国际视角下中国特色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内涵

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集中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就业结构的非农化重组,是现代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表现形式(蔡秀玲,2011)。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J.Friedman)将城市化区分为城市化 I 和城市化II,前者包括人口和非农业活动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的地域集中过程,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后者包括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的地域扩散过程(康就升,1990)。因此,城市化既包括物质上的、实体的变化,也包括精神上的农民市民化。

在我国,城镇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化曲折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年),改革开放后的科学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

(二)国际城镇化差异

在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上,西方国家偏重于个人自由行为和市场机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不当的政府政策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一些学者甚至排斥和反对政府干预。而我国则侧重于对城市化的涵义、模式、发展阶段、动机机制、政策选择等内容的探讨,并围绕着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着重描述城市化各方面的特征和类型,其中又以对城市规模和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关系的研究最为丰富(见表1)。

成德宁(2004)在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初始条件、农业基础、工业基础、人口环境和城市规模体系的基础上指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起步的,是在本国工业增长、农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推进的,基本上是一种自发的、渐进的演变过程,且目前已经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协调的城市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格局;但发展中国家往往是由于自主的工业化迟迟未能启动,农业发展停滞,农村经济萧条,大批农村人口被迫“推向”城市,在非正规部门就业或失业,加上城市基础设施短缺,导致大量贫民窟滋生、环境恶劣,“城市病”严重,出现“过度城市化”,城市也因此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包袱和障碍。主要引发的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

第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失调,即国家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经济发展水平的“过度城镇化”。这种缺乏经济基础的城镇化带来的是贫困与两极分化等严重的城市问题。

第二,城市人口空间布局过度集中,即城市人口过度的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或少数区域,造成特大城市畸形发展,贫困、基础设施损耗过大、“贫民窟”、犯罪与环境污染等严重问题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对城市的社会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阻碍了城市人口及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般与发展中国家向大城市倾斜的政策有关。

第三,城乡与收入分配关系严重失衡。发展中国家片面强调城镇化与工业发展,实施向城市和工业倾斜的政策,忽视了农业和农村的进步,此外,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攫取了大量农村资源,加剧了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也带来了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

第四,市场失灵与政策失当并存。发展中国家往往市场机制不完善,存在法治欠缺、市场规则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使得市场主体在交易活动的各项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造成了交易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此外,发展中国家虽然不少都建立了民主制度,但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常常表现的力不从心、事与愿违,政策上的失误严重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三)城镇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道路中,虽然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城市病”,但改革开放后,其“中国特色”,使之在城镇化进程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中国城镇化的主要特色有:中国政府将城镇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各方位政策的支持最大限度地确保了城镇化的进度和正确性;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强调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发展新型的城乡关系;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以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小城镇的崛起,缓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问题;低成本使工业化发展极快,有30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走可持续发展、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中国城镇化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的成就

1.中国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且基本与国家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基本没有出现“过度城市化”。2006年,中国的人均GNI为1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40.4%,而同一时期,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均GNI在5000美元之下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70%之间,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已达到或超越了发达国家。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工业化率为46.3%,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并不存在严重的偏离(见表1)。

2.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大中城市人口增长的同时,小城镇和小城市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特大城市畸形问题。因此,在中国并未出现城市人口空间布局过度集中的问题。

3.我国城镇化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布局日益合理,城镇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体系已逐步形成了城镇集群,此外“大分散、小集中”的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也正在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层次也日益显现。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endprint

4.城乡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乡关系开始走向协调。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工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推进了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居民观念的改变。同时,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城乡联系发展的“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城乡关系日益协调。

5.中国长期实行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政策和严格的城市管理, 使得人口可控,中国的城市中并没有形成像拉美国家那样大量的贫民窟,减少了由此可能引发的城市贫困、犯罪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6.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减。21世纪前十年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补齐国民经济区域均衡的“短板”,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中国城镇化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化依然带来了一些问题,只有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农民市民化问题解决困难,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不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土地低密度开发,城市无序蔓延,“半城市化”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环境破环和工业污染以及收入差距及管理不当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上升。

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探讨

中国的城镇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小城镇与城市一样,在城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内外因素均有不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经验,必须从各国的国情出发。

首先,对于农业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城镇在国家城市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减轻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畸形发展的问题。中国在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城镇数量也得到快速增长,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城市数量从136座增加到654座,增长了 380.9%。此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也为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必要的制度空间,大城市与城镇得到了较为协调的发展。

其次,城乡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必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像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城市化,从农村攫取过多资源,严重限制了本国农业的发展,造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上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再次,城镇化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中国改革开放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造成了中国城镇化的畸形,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放任也形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实践证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城镇化(见表1)。

最后,城镇化必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目前,众多发展中国家甚至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众多社会问题,很大原因来自于忽视长远发展,只注重短期效益,使得城市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结论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50%-70%的区间是城镇化减速时期,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50%,因此未来中国城镇化将由加速向减速转变,这种转变将对中国城镇化趋势、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当根据国情,在新的城镇化阶段借鉴以往经验,采取科学发展战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11(63)

2.康就升.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J].学术界动态,1990(6)

3.何志扬.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5.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2004

6.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endprint

4.城乡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乡关系开始走向协调。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工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推进了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居民观念的改变。同时,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城乡联系发展的“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城乡关系日益协调。

5.中国长期实行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政策和严格的城市管理, 使得人口可控,中国的城市中并没有形成像拉美国家那样大量的贫民窟,减少了由此可能引发的城市贫困、犯罪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6.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减。21世纪前十年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补齐国民经济区域均衡的“短板”,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中国城镇化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化依然带来了一些问题,只有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农民市民化问题解决困难,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不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土地低密度开发,城市无序蔓延,“半城市化”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环境破环和工业污染以及收入差距及管理不当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上升。

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探讨

中国的城镇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小城镇与城市一样,在城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内外因素均有不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经验,必须从各国的国情出发。

首先,对于农业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城镇在国家城市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减轻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畸形发展的问题。中国在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城镇数量也得到快速增长,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城市数量从136座增加到654座,增长了 380.9%。此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也为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必要的制度空间,大城市与城镇得到了较为协调的发展。

其次,城乡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必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像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城市化,从农村攫取过多资源,严重限制了本国农业的发展,造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上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再次,城镇化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中国改革开放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造成了中国城镇化的畸形,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放任也形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实践证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城镇化(见表1)。

最后,城镇化必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目前,众多发展中国家甚至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众多社会问题,很大原因来自于忽视长远发展,只注重短期效益,使得城市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结论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50%-70%的区间是城镇化减速时期,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50%,因此未来中国城镇化将由加速向减速转变,这种转变将对中国城镇化趋势、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当根据国情,在新的城镇化阶段借鉴以往经验,采取科学发展战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11(63)

2.康就升.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J].学术界动态,1990(6)

3.何志扬.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5.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2004

6.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endprint

4.城乡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乡关系开始走向协调。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工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推进了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居民观念的改变。同时,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城乡联系发展的“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城乡关系日益协调。

5.中国长期实行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政策和严格的城市管理, 使得人口可控,中国的城市中并没有形成像拉美国家那样大量的贫民窟,减少了由此可能引发的城市贫困、犯罪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6.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减。21世纪前十年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补齐国民经济区域均衡的“短板”,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中国城镇化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化依然带来了一些问题,只有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农民市民化问题解决困难,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不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土地低密度开发,城市无序蔓延,“半城市化”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环境破环和工业污染以及收入差距及管理不当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上升。

国内外城镇化经验探讨

中国的城镇化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在我国,由于农村人口众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小城镇与城市一样,在城镇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特点,以及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内外因素均有不同,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经验,必须从各国的国情出发。

首先,对于农业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必须注重城镇在国家城市化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减轻大城市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避免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畸形发展的问题。中国在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中国城镇数量也得到快速增长,从1949年到2009年,中国城市数量从136座增加到654座,增长了 380.9%。此外,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也为中国加速城市化进程创造了必要的制度空间,大城市与城镇得到了较为协调的发展。

其次,城乡都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必须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像不少发展中国家为了促进本国城市化,从农村攫取过多资源,严重限制了本国农业的发展,造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其根本上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

再次,城镇化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中国改革开放前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显然造成了中国城镇化的畸形,而不少发展中国家的自由放任也形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实践证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够更好地实现城镇化(见表1)。

最后,城镇化必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有效预防和治理“城市病”。强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功能、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提升城市社会管理水平。目前,众多发展中国家甚至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众多社会问题,很大原因来自于忽视长远发展,只注重短期效益,使得城市发展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结论

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率50%-70%的区间是城镇化减速时期,中国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50%,因此未来中国城镇化将由加速向减速转变,这种转变将对中国城镇化趋势、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应当根据国情,在新的城镇化阶段借鉴以往经验,采取科学发展战略,实现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秀玲.中国城镇化历程、成就与发展趋势.经济研究参考,2011(63)

2.康就升.中国城市化道路研究概述[J].学术界动态,1990(6)

3.何志扬.城市化道路国际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刘勇.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问题和趋势.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5.成德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政策[M].科学出版社,2004

6.钱振明.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endprint

猜你喜欢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TPP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与应对措施
浅析依附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