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三个自信”培养的路径探究

2014-04-02殷红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三个自信探究大学生

殷红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构成“三个自信”理论的核心。高职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可以深刻把握我国国情、理性思考民族命运、主动担当历史重任。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分析“三个自信”的理论来源、“三个自信”对大学生的重要作用,探索培育“三个自信”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三个自信;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2-03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坚定“三个自信”品质,对于推进高校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个自信”的理论依据

自信是相信能够实现目标的一种心理态度,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也是人们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己的有力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三个自信”理论的核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指明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奋斗目标、实现途径和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认识,是党领导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的合理制定,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

二、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的重要意义

“三个自信”是对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状态提出的新要求。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可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一)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内环境下,社会矛盾不断凸显,大量思潮不断涌现,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动摇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高校开展“三个自信”的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的必然选择,是党和人民选择的适合中国特点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社会制度,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合理制度;高校开展“三个自信”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教育学生,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弘揚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胡锦涛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1]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激励了中华儿女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世博精神鼓舞着中华儿女献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推着社会主义不断前进。在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培育大学生“三个自信”品质,可以使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大学生精神境界,使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指出“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习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了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即道路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前进道路;理论体系为实现中国梦提出了思想指导和理论依据;制度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制度保证。大学生坚定“三个自信”,可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理解,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同和信服,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个人梦想同中国梦结合起来,刻苦学习、增长本领,自觉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三个自信”的有效途径

加强对大学生“三个自信”的培育,是高校肩负的历史新使命。高校通过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等途径,探索“三个自信”教育的有效方法,推进“三个自信”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一)坚持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第一,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全社会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权威,确立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加大“三个自信”宣传力度,加强社会热点问题的正面宣传和引导,避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误导。第二,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关键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载体,整合学校各部门的力量,齐心协力推进高校“三个自信”教育,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

(二)坚持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第一,坚持传统的灌输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从外面灌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灌输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加强对学生理论灌输。提高专业水平,熟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哲学等科学理论;掌握马克思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工作和学习;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教师除了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还要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紧密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案例、丰富的情感、热忱的姿态讲授理论知识。教师还要起到模范示范作用,通过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做到以德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真正吸引大学生、感染大学生、教育大学生。

第二,培育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即大学生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随着形势的发展,大学生思想和需求不断发生变化,他们不再满足教师的讲解或者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因此理论教学必须有科学来源和信服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把最新的理论成果展示给大学生,把“三个自信”教育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社会热点问题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正确应对社会热点问题,解除学生思想困惑,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实践证明,大学生自我教育可以使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

(三)坚持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三个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加强“三个自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确“三个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含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加强大学生“三个自信”思想的认知、认同、接受。一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十八大精神”解读、“中国梦”、“三个自信”专题讲座,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帮助大学生认清我国当前的任务,思想中华民族复兴的思想准备;“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展新民主主义主义革命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开放史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立场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二是创新“三个自信”教育方法和手段。教师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拓宽网络网站、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宣传和教育渠道;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研究式教学方法讲解理论知识;通过课堂答疑、课堂讨论、课堂辩论、读书笔记等方式,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三是探索实践育人的教学机制。学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入的。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如组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角色扮演、“美德与我同行”小品演出、十八大知识竞赛、中国梦演讲比赛,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大学生进社区等活动,促进大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坚持教学与管理相结合

教学和管理虽然都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促使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自觉活动。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大学生行为,使其学习、工作、生活能正常进行的实践活动。教学和管理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两者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一是形成职责明确、齐抓共管、覆盖全校的工作机制,整合党委宣传部、组织部、思政部、学生处、团委、心理教研部等部分力量,提供制度保证。二是完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一个由学校主管部门为主,各相关部门为辅的领导、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使各部门有机协调,相互配合。三是发挥宣讲团的教育作用。我院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芮柏苓、院党委副书记费厚第担任团长,宣传部部长刘鹏翔、思想政治教研部主任李艳霞为副团长,八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讲教师的宣讲团队,为全院8个系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宣传交流活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只有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激励与约束、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使大学生成为“三个自信”理论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高校加强“三个自信”的教育,可以把大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的信心,积极献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30(1).

[2]赵存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基石[J].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7):12-14.

[3]夏小华,周建华,吕卫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57-58.

[4]赵月霞,张会蔚.大学生政治态度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引发[J].思想教育研究,2012(8):77.

[5]童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内涵探析[J].探索,2012(5):18.

猜你喜欢

三个自信探究大学生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大学生之歌
对“三个自信”的认识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以“三个自信”筑牢意识形态安全屏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