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探析

2014-04-02徐笑良

学理论·下 2014年2期
关键词:交往哈贝马斯

徐笑良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和要求。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强调交往需要主体间平等交流,实现理解。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带来很多启示。以其理论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转变交往态度,实现双方地位的平等,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形式更加多样。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交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280-02

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人类交往范围增大,交往行为更加频繁。交往问题也成为影响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交往”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指具有言谈行为能力的主体,通过实物、信息、意义或情感的传递、交流、共享达成理解,进而影响或改变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交往并非一主体直接作用于另一主体,而是主体之间以言语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而进行的活动。

一、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要点

在当今西方理论界,哈贝马斯是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社会理论家之一。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二代领军人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不同于马克斯·韦伯理性主义,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简单继承,其理论要点如下:

第一,哈贝马斯不赞同马克斯·韦伯的合理性思想,因而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哈氏交往理论。其理论以理解为向导,强调交往主体之间的平等。

韦伯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社会合理化,认为合理化意味着法律与道德是独立的,可以摆脱它们最初依赖的社会观。他主要关注世界观的合理化与文化合理化向社会合理化的转换问题,但他倍加关注的是实践合理性。韦伯把实践合理性概念区分为三个方面:即手段的运用、目的的社会定义及价值的取向[1]。在此基础上,行为被韦伯区分为“目的理性行为”和“价值理性行为”。

哈贝马斯把人的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强调人利用工具达到认识、改造自然界的目的的“工具行为”即“目的——手段合理行为”;另一类是交往参与者遵循有效规范、保持社会一体化的“交往行为”[2]。“交往行为”这一概念在哈氏交往理论中不断被完善。他曾这样定义交往行为:“把以符号为媒介的相互作用理解为交往活动,相互作用是按照必须遵守的规范进行的,而且必须得到至少是两个行为主体人的理解和承认”[3]。后来又引入以理解为目的的语言有效性基础到交往行为概念之中,认为只有通过交往行为,才能满足自我、社会与客观世界的要求。

第二,哈贝马斯认为交往和物质生产没有关系,所以他把“交往”限定在语言和精神交往的范围里,强调交往内容要与实际生活贴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具有创造性。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方式。马克思认为交往与社会生产实践紧密有密切联系。交往是物质生产的产物。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启发,却又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不同。哈氏交往理论是在对马克思主義交往观基础上的继承和创新。在哈贝马斯看来,世界是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广义上包含文化、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化过程等,生活世界的每个环节都需要主体间的交往与理解。只有交往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才能使交往双方达成一致或共识。并且,交往主体之间需要用语言作为支撑。语言是实现理解的中介,主体之间进行沟通遵循真实性等语言规范,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二、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缺乏及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广义地被理解为培养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的活动[4]。思想政治教育使主客体间通过交往与互动实现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构建思想道德的活动。构建思想道德过程中必然体现出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表现为教育双方的交往。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不同于一般的交往而体现出特殊性,即教育双方以教育内容为载体,以语言为中介、实现受教育者完成自我道德品质建设的实践活动。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交往,把握社会交往,合理选择交往,避免交往风险,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交往互动关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大课题[5]。

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如此重要,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交往缺乏的现象,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情感交往的缺乏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往是为了实现彼此理解,情感是一种态度体验,体现了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的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融入情感才能使彼此产生想通的态度体验,达成情感共鸣而实现彼此理解,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以高中思想政治课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出于单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原因,更在乎知识性目标的达成而不重视情感与能力的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在情感上是否认同所学的知识,在能力上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使师生互动成了教案上的一抹装饰,师生间的交往根本没有很好地实现。这些原因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主观上对师生间的交往产生厌烦和恐惧,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往缺乏。

(二)交往内容不贴近生活实际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载体,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教学的一部分。时代背景不同、受教育背景不同会使教育内容跟着产生变化。但是无论教育内容怎样变化,都不应脱离生活实际。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脱离生活实际。如教育内容保守死板,相关教材内容陈旧,不合乎当今生活实际等。

(三)主动交往的缺乏

交往内容不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难以就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导致受教育者失去交往兴趣,不愿进行与教育者之间的主动交往。失去受教育者主动交往的教育者在教学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教育方式容易变成单向灌输式。这样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缺乏。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对策

交往是教育的内在规定,反映了教育主体间的独立性、平等性和双向主体性[6]。主体之间的交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意义。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存在缺乏的问题,如何实现交往的有效性,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以实現理解为目的,强调交往主体在思想上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在交往过程强调彼此平等。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一方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教育者,另一方则是正处于思想还不够完善却有很大发展潜能的受教育者,二者均为交往的主体,只有双方平等交往,才能实现交往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交往中,教育者放下高姿态是实现交往双方平等的内在要求。在很多场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摆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让受教育者觉得难以接近,甚至产生畏惧的心理,使双方的交往无法实现。教育者若能放下高傲的态度,亲切地融入受教育者群体中,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自身与教育者之间并不存在鸿沟,受教育者便不会因畏惧心理影响交往,进而实现交往主体之间平等的交流。

教育者在放下高姿态的同时要以身示范,用自身的魅力吸引受教育者与之交往。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者教育别人,理应提高自身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是培养有自主能力、自立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的人,要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育者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起到榜样模范的作用。

受教育者应虚心学习,敢于提问,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

交往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生活中和他人交往不可避免。受教育者放弃主动交往的行为并不可取。在交往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是充满潜能的主体,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发问,将疑难问题解决掉。提问与解答是双方交往的形式之一,可以促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往复交往。受教育者的主动交往增多能激发教育者的交往热情,使双方交往更加频繁、有效,达成理解的目的。

第二,从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看,交往的内容应该以人为本,贴近实际。哈贝马斯交往理论认为,交往是主体间通过语言这一媒介、相互对话、实现彼此相互“理解”与“一致”的实践活动。语言支撑着交往世界。生活世界中的交往目的是实现彼此理解,这一目的需要普遍认可的生活规范作标准。这些规范是在交往行为中实现的,符合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从这一角度来审视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本文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内容与形式以及语言的应用也应当做出适当调整。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主体,他们之间的交往内容除了书本内容之外,还应当涉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如心理活动、恋爱婚姻、个性发展、人际关系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融入了这些内容,受教育者才能对交往产生兴趣,在主观上愿意与教育者交往。一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泛又抽象,脱离生活实际,必将给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带来不良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在现代社会,交通日益发达,信息传播便捷并迅速,互联网迅猛发展,为交往形式多样化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除了面对面的交往形式之外,教育者还可以利用网络、移动通讯等形式与受教育者交流。这样,交往不被形式拘泥,以适应交往内容的丰富与科技的发展而体现出多样化。多样的形式容易使彼此交往次数增多,弥补单纯面对面交往的不足。

语言是交往的媒介,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因此,交往中,教育者应规范使用语言。教育语言不但要表现出可领会的特征,还要准确、真实、有效。

总之,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走出了物质生产领域,在语言、心理与精神方面构建了哈氏交往理论,其交往理论中,平等交流,充分发挥语言媒介的作用进行有效沟通、交往内容贴近生理反应实际理论为我们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实现提供了新的视角,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有很大的借鉴价值,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找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尤尔根·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M].曹卫东,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7.

[2]郭毅然.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阐释及其意义探析[J].理论与改革,2006(1).

[3]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4.

[4]刘秉亚.论思想政治教育交往[D].郑州:河南大学,2010.

[5]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5.

[6]张洋.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转型的启示[J].科教导刊,2012(12上).

猜你喜欢

交往哈贝马斯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交往框架的构建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作为交往理解的诠释学——哈贝马斯诠释学的研究对象
无“法律”即无“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