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2014-04-02寇政璇
寇政璇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穆斯林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也不断增加。在城市中,穆斯林流动儿童和汉族儿童相比,在民族文化、课业学习以及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了整个家庭在城市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主要从社会教育融入的视角分析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通过问卷调查法、无结构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获得第一手资料,从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四个角度分析现阶段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以及对策分析。
关键词:穆斯林;流动儿童;现状;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51-02
一、穆斯林流动儿童问题概述
穆斯林流动儿童是伴随着打工潮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由此伴随的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独特的现象,而且将会是长期存在的现象。这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广大学者也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和对策。目前,虽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解决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来看,关爱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工作缺乏长效的机制。在这样的情形下,构建合理的关爱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工作体系显得尤为紧迫。
(一)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最近几年,流动儿童这个词语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所谓穆斯林流动儿童是指。近年来,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报告,我国估计有300万流动穆斯林,占全部穆斯林流动人口的10%左右,即约每十个穆斯林中就有一个流入其他地区,并且有大幅度增长的趋势。由于种种原因,穆斯林流动儿童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但就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现状、教育成本等各方面的问题,其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正是基于以上判断,本课题组选择了关爱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这对于民族关系的研究以及各政府部门处理民族关系问题、民族团结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案的设计
本课题以湖北省武汉市为研究地点,因而调查对象限定为武汉市穆斯林流动人口以及生养的子女,不限年龄、职业等。
本课题以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主,访谈法和文献法为辅的主辅设计的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本课题小组通过图书馆和电子数据库所提供的相关资料认真梳理武汉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并对国内学者有关此研究进行了相关研究和梳理,使研究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
调查研究:本课题组与2013年7月在武汉市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的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针对武汉市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调查问卷500份,实际有效回收问卷447份。同时我们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取得了一些定量数据。
实地研究:课题组在问卷调查的过程中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进行了访谈。访谈以问卷为依据,并对一些内容和典型穆斯林流动儿童进行了深入提问。通过访谈,我们获得了很多可信和宝贵的显示材料。
(三)研究的意义
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是在当前城市化进程必然存在的问题,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管理的复杂度。为维护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以及民族融合,必须重视和关注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对于民族团结以及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穆斯林流动儿童的现状分析
(一)入学难、入学率低
经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和对部分特殊流动穆斯林的无结构访谈。我们发现,与汉族相比,这些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率偏低。在调查中我们遇到五名年龄分别在4岁、7岁、8岁、10岁和12岁的穆斯林流动儿童,前三名穆斯林儿童基本听不懂普通话,后两名能听懂普通话但是面临着书写的困难。据我们分析,这些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率偏低主要是由于语言和书写方面的障碍导致的。有多名儿童,由于与汉族的较大差异,他们封闭自己不与汉族小朋友玩耍,而是跟随父母在小摊边做生意,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二)升学率低、辍学率高
在调查中发现,穆斯林儿童在学校学习一个学期甚至一两个月后,便由于各种原因辍学,导致升学率降低。在本课题组访谈的过程中,一名4岁的穆斯林流动儿童在上幼儿园刚满5个月后就退学,其原因主要是他本身掌握汉语较少,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出现困难,再次,家长在发现孩子上幼儿园后没有多大的长进,变在应孩子同意的前提下使其退学。由此可知,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老师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精力与这些孩子保持时时沟通,便导致了辍学率高、升学率低。
(三)高龄就读率高
在我们调查中发现,高龄就读现象非常普遍。穆斯林流动儿童的就读年龄要比普通汉族孩子就学年龄平均高出3—5岁。在我们进行的无结构訪谈中,以为维吾尔族的10岁男孩现在仍在就读小学1年级。在调查中我们着重总结了原因。主要有:父母在流动的过程中耽误了孩子的就学年龄;孩子由于民族、宗教等原因,受教育的能力低,学习成绩不好被迫降级。
(四)不同文化间存在的民族排斥
民族排斥包括民族偏见、不能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及希望以多数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而又没有这种可能性。
虽然武汉市由于其经济政治因素和地理位置的原因吸引了很多穆斯林流动儿童来此就业,但很多市民却并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他们对少数民族的了解只停留在民族地区欠发达的社会发展水平和具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文化上。
穆斯林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后,穆斯林流动儿童不得不进入汉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首先,由于民族文化的不适应导致在交流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语言交流的不适应;再次,由于民族文化的不适应导致课业学习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穆斯林流动儿童课业基础弱,与汉族儿童的课业基础相差有一定的距离。最后,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导致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对儿童受教育的观念较为落后。在我们调查中发现,以为8岁的穆斯林流动儿童向我们表达了她的苦楚,她向我们说起,她在学校中由于汉语水平的差异和课业基础的薄弱导致与汉族小朋友相处起来较为困难,并且汉族小朋友对她也有一定的民族拒斥。
三、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原因分析
(一)从穆斯林流动人口自身分析
1.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分析。首先,穆斯林流动人口到城市来的主要目是打工赚钱,在面临其子女入学后学习效果不佳、与汉族儿童交往有障碍后,便会使其子女退学,帮忙照顾家里的生意。再次,据我们问卷调查所得的信息来说,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在面对子女受教育时,超过一半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主张“读书无用论”,本身就对其子女接受教育不支持,由此导致穆斯林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2.穆斯林流动儿童自身分析。(1)语言的差异是穆斯林儿童难以融入集群。由于穆斯林流动儿童大多数来自农村,而且他们的民族、宗教属性不同,甚至语言不通。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分析,武汉市穆斯林流动儿童90%对汉语掌握不熟悉。这就呈现出一种与汉族儿童难以形成互相认同状态,致使穆斯林流动儿童在学校中难以融入。(2)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导致的传统思想在某种层面上阻碍了穆斯林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学校生活。经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在武汉市的穆斯林流动人口大多数来自西部地区的农村,他们的宗教意识较浓,具有很强的民族和宗教的归属感,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思想灌输到他们子女身上,致使其子女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排外意识,从而导致其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
(二)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1.入学门槛高。首先,在本课题组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幼儿园、小学在入学时有简单的面试或者入学考试。穆斯林流动儿童在老家受到的教育状况,使其在入学考试时不占优势,致使其入学难度增大。再次,武汉市幼儿园、小学入学时必须携带疫苗本、户口本、体检证明,部分穆斯林流动人口在迁居武汉市的时候忘记携带,这也是导致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门槛高的原因之一。
2.学校收费高。在访谈中,本课题组了解到,某小学一学期的各种收费,达到5000元左右,这笔费用在汉族中并不算昂贵。但是就以小本生意为生的穆斯林流动人口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很多穆斯林流动儿童家长会以支付不起上学费用,而劝其子女退学。
(三)从社会公众的角度分析
在我们调查过程中,许多穆斯林流动儿童入学时就有障碍,说明仍然存在着一些隐隐的歧视。虽说,在《城市民族工作条例》中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教育管理,保護其护法权益。”这些政策虽然体现了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以及管理逐渐成为我国民族工作的重要领域,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切实问题,但在我们的调查中确实发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公众差别对待问题的存在。
四、穆斯林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宏观角度
1.首先,国家应该对学校入学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变义务教育地方分级负责为国家统一负责制度,放宽对户籍的限制,放宽对流动儿童入学的户籍要求制度。从制度上消除流动从制度上消除流动儿童受教育的障碍。
2.要加强对流出地教育水平的提高。有些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迁移到大城市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流出地教育水平过低,无法满足流动儿童对教育的需求。因而提高流出地的教育水平可以吸收一部分的流动儿童在老家上学。
3.提高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的对受教育的宣传,让他们认识到子女受教育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提高穆斯林流动儿童的整体受教育水平。
(二)微观角度
1.提高学校的公开办学能力,大量吸收穆斯林流动儿童。大幅降低穆斯林流动儿童在学费用,从国家角度给穆斯林流动儿童一定的补贴。减小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的学费负担,使学校真正成为解决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的真正渠道。
2.国家建立长效机制,对流入城市的穆斯林流动儿童父母进行一定的子女受教育观念的培训,为流动儿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受教育环境,建立国家长效机制,赋予穆斯林流动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从源头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石人丙.人口变动对教育的影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黄敏红.流动儿童教育困境的反思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9(16).
[3]吉登斯.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建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及研究[J].神州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