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的研究*

2014-04-02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农民收入城乡居民差距

刘 宁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的城乡差距,尤其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成为三农问题的热点之一。上海、浙江、江苏三省份是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省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1 上海、浙江和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通常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比来度量。从静态来看,三省的城乡居民收入之比均显著小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城乡收入比分别是 2.32、2.42、2.51,全国的城乡收入之比为3.23。其中,上海的城乡差距最小,浙江次之、江苏最大。这一点意味着广大中西部落后省份的城乡差更大,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是消除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鸿沟的关键。

从动态来看,如图1,从2005年到2010年,浙江变化最小,经历了小幅上升而后小幅下降的变化,城乡收入差距整体保持稳定;江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城乡收入比从2.33上升到2.57;上海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整体变化不大。此外这五年中,上海市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小于江苏、浙江[1]。

表1 2010年上海、浙江、江苏和全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情况 元

1.1 上海市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上海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总体看,上海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一个“上升—下降—再上升—保持平稳”波动上升的变化轨迹,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0—1994年,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由1.31扩大到1.71,收入绝对差额由517元扩大到2 431元。第二阶段1995—199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短暂微幅回落,并平均维持在1.65左右,收入绝对差额仅增加440元,收入绝对差额扩大的势头得到遏制[2]。第三阶段1999—2004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由1.99升至2.27,收入绝对差额增加 3 895元。第四阶段2005—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微幅上升至2.28,基本维持在2.3左右,收入绝对差额由10 303元增至16 514元,增加了6 211元。

总体上说,1990—2010年,上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1 665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13 978元,增长了8.3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0年的2 182元提高到了2010年的31 838元,增长了13.59倍。城乡绝对收入差距由1990年的517元扩大到2010年的18 09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0年的1.35:1扩大到了2004年的2.27∶1,2006 年扩大到3.28∶1,2010 年缩小到2.3∶1。

图1 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城乡收入差距对比(2005—2010年)

表2 上海市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情况(2005—2010年)

“十一五”以来的五年,是上海市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五年。农民收入连续五年跨过5个千元关口,从2006年的9 213元起步,每年跨过1个千元关口,2010年达到13 978元,年均增长10.5%,比“十五”期间高出1.7个百分点,成为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3]。

1.2 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1.2.1 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性特点

从总体上看,浙江省的城乡收入差距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1998年到2010年,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呈增大的主要趋势,并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第一阶段,城乡收入差距快速增加的阶段,从1998年到2003年,城乡收入之比从2.05迅速增长到2.43。第二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保持稳定的阶段,从2004年到2010年,城乡收入之比基本保持在2.45左右,没有大的增幅,从2007年以来,有小幅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2.49下降至2010年底的2.42。这是因为我国从2005年提出了城乡统筹,浙江大力落实国家“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的政策,有力地提高了农民收入[4]。

1.2.2 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特点

从农民收入来看,浙江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自1985年开始已连续26年居各省区首位。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倍。2008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 258元,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2009年达到10 007元,实现了万元跨跃。2010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 303元,比2009年增长12.9%,增速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为近14年的最高增长年份,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8.6%[5]。“十一五”期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2%,比“十五”期间的9.4%高1.8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 8.4%[6]。

表3 1998—201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基本情况以及城乡收入之比

1.3 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

总体上看,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全国低,但是比浙江、上海的略高。从1996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这是由于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可利用的资源相对稀少,劳动生产率提高迟缓,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很难缩小。

1.3.1 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性特点

从城乡收入差距看,1980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215元,1981—1983年,由于农村普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热情高涨,农业生产获得前所未有的好收成,农民收入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度逐年有所缩小,1983年为141元。从1984年开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到2005年的22年间,除1996年的差距额比上年缩小 22元以外,其余各年均为扩大[7]。1996—2005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10.1%,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3.7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由2 157元扩大到7 043元;相对差距由 1.71∶1持续扩大到 2.33∶1。若考虑到农民的实物性收入、扩大再生产支出和城市居民的福利性收益,城乡实际差距更大。此外,更深层次的差距在公共服务上,城里人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而农村很少甚至根本就享受不到。突出体现在养老保险、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服务产品上。2006年至今,城乡收入差距出现了比较稳定的趋势,近五年,基本稳定在2.53左右。主要是因为2006年之后,江苏省加大了城市反哺农村的力度,努力用新型工业化带动现代农业,农民收入得到跨越式增长。

表4 江苏省城乡收入差距基本情况(1996—2010年)

1.3.2 江苏省农民收入增长的阶段性特点

从农民收入来看,从1996年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环比增长23.3%,为历年的最高。第二阶段,1997年—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缓慢增长的态势,年均环比增长率仅为4.9%。第三阶段,2004年—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每年的环比增长都在10%以上,年均环比增长率为11.6%。尤其是2010年与2009年相比,江苏农村居民的“钱袋子”更鼓了。2010年全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 118元,比上年增长13.9%。

2 上海、浙江和江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低于全国的主要原因

2.1 宏观原因

2.1.1 正处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历史契机

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做出了全面的部署。明确指出:要实现农村稳定、农民小康和农业现代化,前F提条件就是要保持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自从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三省积极落实国家政策,抓住农民收入增加这个农村经济的短板,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扶持农民就业创业等,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2.1.2 财政状况比较富裕,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优厚的物质条件

总体上看,三省市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加快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近几年三省市的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为反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以上海为例,2006、2007、2008、2009、2010 年,其财政收入分别为1 600.37亿元、2 102.63 亿元、2 382.34 亿元、2 540亿元、2 873.6亿元。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为反哺农业奠定了坚实的财力基础。今后财政收入有大幅增长之势,财政对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会进一步加大。

2.1.3 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路径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农民增收问题。在农产品市场约束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做好农民增收这篇文章,人民群众极为关心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三省采取一系列措施,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

2.2 微观原因

新世纪以来,三省积极调整农民收入结构,积极引导农民务工,大大提高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大幅增加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努力稳定家庭经营性收入。以浙江为例,2012年农民收入的特点是:第一,工薪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源,占全部收入比重的52.6%。第二,第一产业是稳定增收的基础,二、三产一收入是重要组成部分。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年均增长8.6%,经营二、三产业的收入年均增长8.7%,占农村居民收入比重为20.4%。第三,非经营性收入大幅提高,近五年年均增长14.3%,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支农扶农政策的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的提高[8]。

3 上海、浙江和江苏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措施

3.1 率先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对农村分配的倾斜力度。三省都构建了统一的组织体系,制订系统的专项规划,形成支撑的政策法规,保证公共资源向农村分配的倾斜力度,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支持,保证郊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促使优秀人才资源更多地流向农村,提高公共服务对郊区的支持力度。

其次,构建多核心的城镇空间体系,实行以工哺农政策。构建多核心的城镇空间体系,在关键位置上有几个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城镇,这些城镇既承接中心城区的辐射,自己又具备一定距离的较强扩散作用。多核心、多层次的城镇空间体系,可以加大城乡一体化的推行力度,有利于郊区城镇化和农民的市民化。按照“少取多予”的政策,构建工业给予农业提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机制,带动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非农就业,提高农民收入。

再次,继续推进“三个集中”,积极实施农民非农化。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确保基本农田,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提高工业用地的使用效率,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通过城市扩张、工业项目建设等措施,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进一步提高农民市民化的比例,减少农村人口,实行农地的规模化。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处理好农民的长期就业问题和稳定收入来源,保证农民权益,确保走得出、稳得住、不返弹。

第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各方面素质。三省加大市财政与各个区、镇、村三级的资金支持力度。构建政府投入与市场运作,推进基础设施的机制,吸引社会主体参与,从而快速有效地获得大批建设资金。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多方面提升农民素质。

3.2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3.2.1 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做大做强加工业,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

3.2.2 抓好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招商开发、引资建设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农业的主要载体。财政每年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重点支持新办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3.2.3 加强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

围绕增强农业科技能力、储备能力、转化能力,改革农业科技体制,较大幅度地增加预算内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入,市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科技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

3.3 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3.3.1 加快发展工业经济

进一步强化工业强县富民的意识,以工业配套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招商引资为主要途径,加快工业发展,做大做强县域经济。

3.3.2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大力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3.3.3 大力繁荣小城镇经济

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加快县域城镇化步伐。

3.3.4 搞活农产品流通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农产品市场主体。

3.3.5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各级财政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用于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扶持对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安排农民就业多、税收贡献大的龙头企业技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3.4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在继续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务输出。各县每年都要在省内外大中城市扩建新的劳务输出基地,并在外出务工人员集中地设立办事处,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综合服务。加快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三级劳务输出管理体系,实现市、县(区)、乡镇劳务信息联网,在乡镇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把劳务输出纳入县(区)、乡镇、村工作考核内容。

3.5 积极实施区域协调战略

近几年,三省积极实施区域协调战略,充分发挥区域自身特点,做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加强地区间的合作,推动产业的地区转移。以江苏为例,江苏产业的地区分布很不均衡。苏北目前是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苏南却拥挤了许多丧失竞争力的产业。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地区合作,推动苏南等发达地区的传统产业向苏北转移,这既可以使苏南地区腾出空间和其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生物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也可以使苏北地区充分利用生产要素成本低的优势,降低经济发展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约束。通过实施苏南与苏北挂钩、结对帮扶政策,使之形成地区间的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1]吕 祥.关于缩小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0(9):21-24.

[2]史红亮,陈 凯,朱 炜.上海城乡居民收入差异与协调增长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152-156.

[3]张同林,汤进华.上海农村居民收入发展状况及其特征[J].农业展望,2010(5):49-53.

[4]陈 云,张国强,陆云航.沿海五省居民收入差距比较研究:1998—2005[J].浙江社会科学,2007(1):60 -65.

[5]智瑞芝,黄洪琳,潘 超.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0(10):11-13.

[6]李 炯,李 涛.基于收入来源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以浙江为例[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3):44-50.

[7]陈丹立,周 雷,余珊萍.江苏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经济与科技,2007(12):45-46.

[8]陈 云.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成因的动态测度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4):48-55.

猜你喜欢

农民收入城乡居民差距
提高就业质量助推城乡居民增收的分析和思考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河北省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主要成效与思考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人力资本、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