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厕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研究
2014-04-02周民
周 民
(泰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山东 泰安 271000)
1 城市公厕服务体系现状与特点
1.1 我国公厕服务体系规划建设
我国公共厕所建设经历了由露天到室内、由旱式到水冲,技术由简单到复杂、综合的转变。2000—2012年城市公共厕所数量和每万城市人口拥有公厕数量,在2006年跌至最低点,主要由于城市发展进入一个快速建设期,许多居民小区的老旧公厕被拆除,此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逐年稳步增长。
1.2 泰安市公厕服务体系规划建设
2000年5 月,泰安城区实行“公厕革命”,政府出台了《泰安市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以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加快城市公厕建设,累计建设、改造公厕2 196座(含单位内部厕所),其中沿街公厕88座。
2006 年因城市道路等公用设施建设以及其它历史原因,先后已经停用、拆除了沿街30座公厕,2009年底前沿街公厕减至58座。
自2010年以来,泰安市加大环卫设施资金投入,加快公厕建设步伐,每年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重点工程工作,新建、改造了一大批公厕,2010年新建10座(其中生态公厕2座),2011年新建9座(其中生态公厕5座、含高铁1座),2012年新建10座(其中生态公厕5座),2013年新建10座(其中生态公厕10座)、30座公厕升级改造。目前泰安城区现有公厕147座,其中市环卫处管理61座,社会管理23座,沿街单位对外开放63座。
泰安城区的公厕起初建设时因为受资金限制以及后来的旧城改造、监管制度不到位等原因,加上已使用时间较长,存在着设施陈旧、档次低、无采暖设备、冬季水管经常冻裂、无法正常使用等问题。2013年市环卫处计划改造公厕30座,完善城市公厕的硬件设施,如增加采暖设备、感应大小便器,对地面砖、隔断、水、电线路、内外墙重新装饰,提升公厕建设档次。
目前,泰安城区公厕按产权归属有3类:①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改造的,产权属环卫、园林等部门单位所有的共40座(其中园林局6座);②由其它单位、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的,产权属建设单位、个人所有的共29座;③由单位、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的,有使用年限,产权需到期收回的共8座。公厕从使用年限来看,使用5 a以内(含新建、改造)公厕29座,使用5 a以上公厕48座。从设施情况来看,设施配套齐全、完好的19座,占25%;仅能够达到基本使用标准但需配套完善的51座,占66%;需进行设施维修改造后才能正常使用的7座,占9%。2012年以来,收回其他单位、个人公厕18座。截止2013年6月底,泰安城区由市环卫处管理的公厕61座(还有23座为社会其他单位或个人管理),所需日常管理和维护经费均已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免费开放。
2011年12 月《泰安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出台并实施,对公厕的规划、建设、开放沿街单位内部厕所以及2000年公厕补充规定都作了明确要求,提出:“根据泰政发〔2000〕48号文件《泰安市城市公共厕所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建设的公厕(不包括公厕附属建筑物),应按当时规定的管理经营期限到期后由政府全部收回,交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尚未到期的,由产权人与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协商同意后,移交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统一管理。产权人不同意移交仍自行管理的,该公厕不得改变用途,不得再收费,对公厕的维护管理必须达标,并接受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擅自改变公厕使用性质从事经营活动的,市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依法责令停业整顿并给予处罚”。
2 公厕服务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2.1 规划配套不到位
大部分城市道路、社区、公园、商厦等规划建设没有将环卫设施建设一起配套,在规划源头上缺少制约。按照泰安环卫专业规划和公厕服务半径要求,到2015年,泰安城区公厕数量需要达到224座,泰城现有公厕147座(其中包含沿街单位开放的内部厕所63家),无法满足市民、游客需要。
2.2 整体档次不高
现存公厕大多是在2000年“泰安城区公厕革命”时建设或改造的。由于部分公厕原来改造建设时只考虑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内部设施使用的材料、器具配置水平不高。如:均没有设置自动化冲水、除臭等功能;大部分没有取暖、制冷等设备;没有设立休息区等。超标公厕建设便池少、男女便池数量比例不合理等,并且年久失修,设施陈旧老化、破损严重,公厕内外设施状况整体较差。
2.3 运行管理不平衡
2000 年按照泰安市制定“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城区共新建和改建沿街公厕88座,由于厕所改造和建设时只考虑了基本的使用功能,内部设施使用的材料、器具配置水平不高。如:均没有设置自动化冲水、除臭等功能;大部分没有取暖、制冷等设备;没有设立休息区等。公厕全无取暖设施,80%的公厕在冬季期间水管容易冻裂,造成不能正常使用。是由各级各部门各责任单位分别组织实施的,致使产权多种多样,综合起来分3类:①由政府财政投资建设改造的,产权属环卫、园林部门所有的共25座;②由其它单位投资建设改造的,产权属单位所有的共31座;③由个人投资建设改造的,产权属个人所有的共13座。
市环卫处完善了公共厕所服务管理标准和管理责任制,初步形成了公共厕所服务管理的制度体系,加强了对公共厕所服务管理、保洁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了保洁管理标准、检查制度,建立了公厕管理考核评价系统,服务质量有了新的提升。社会管理的公厕因不能及时投入资金维修更新、日常运行没保障,还存在公厕内部设施老化、保洁不规范,环境卫生差、开放时间不固定等问题。而由个人管理的公厕基本以获利为目的,疏于社会效益,影响了泰城公厕整体卫生水平。
2.4 新建公厕选址难
城区繁华路段较为拥挤,用于公共设施的建设用地较少,周边群众和单位不好协调,选址定点阻力太大,协调起来特别困难,即使已经定点的公厕长时间也建不成,新建公厕进展缓慢。
2.5 回收公厕执行难
虽然有《泰安市城市公共厕所管理办法》出台,但相应的公厕回收、监管、处罚等措施执行困难,因缺乏强制手段,泰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只有进行劝服和解释工作,而部分公厕依然收费,不愿交给环卫部门统一管理。
3 泰安市公厕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行对策
3.1 公厕建设近期和远期规划
2012年5 月编制通过的《泰安市环卫专项规划》明确了公共厕所的布局原则:主要设置在城市干道、广场两侧;车站公园、展览馆、影剧院、市场、大型停车场、体育场馆及其他公共场所周围。规划近期2015年,泰安市中心城区环卫部门管理公厕数量达到224座,需新建147座;其中,50%由泰安环卫处统建、统管,50%走向社会化建设管理。规划远期2020年,泰安市中心城区环卫部门管理公厕数量达到324座,需新建100座。
3.2 公厕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3.2.1 合理规划、设计、增建公厕
1)加快城市公厕建设步伐,多渠道增加公厕数量,保证泰安城区公厕布局相对合理、使用基本满足、数量基本达标。首先,从规划源头上落实环卫设施配套有关规定,建议规划部门在道路、广场、公园、社区、商场等工程项目规划中配套相关的环卫设施(公厕、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等),其次,利用财政投资,按照专项规划确定的原则,每年新建一批公厕,列入年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后交市环卫处统一规范管理。
2)结合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与道路、河道等重点工程建设同步建设一批公厕。公共场所和建筑以及新区开发、旧城改造项目必须要配套建设公厕的,应严格把关,确保公厕建设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所需经费纳入建设工程概算。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环卫部门参与对公厕进行专项验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3)为增强公厕建设的科学性,建议成立泰安市公厕建设专家委员会,主要围绕旅游城市的定位,以及地方特色、功能需要等方面,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具体审定公厕设计标准和公厕样式,指导公厕新建和改造。
4)在规划设计上,建议将公厕、垃圾中转站实行一体化建设,将城市公厕作为宣传和展示旅游档次和城市文明的窗口,着力提高公厕的多功能化水平,如:配套建设环卫工人休息点、洗澡室、特殊天气应急值班室;同时采用高效、节水型的卫生设备,公厕建设过程中,注意公厕外墙和屋顶采取节能和保温措施,防止冬季室内管道冻坏。
5)公共厕所的外部宜进行绿化屏蔽,美化环境。公厕设计造型不仅要新颖、美观大方,还要与周围环境、街头绿地完美结合;有条件的要在公厕周围绿化、美化,形成小景点、小公园,努力达到一厕一景的良好效果。建议对公厕进行立体绿化,增加城市绿化量。
6)因地制宜,多建生态公厕。生态公厕,优点很多,比如占地空间小、冲洗干净、节水率高、无臭味、无污染排放,还可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管理。
3.2.2 升级改造、完善已有公厕
建议把公厕升级改造工作作为提升泰安市旅游满意度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有计划地对公厕实施改造升级。①对公厕内外标识、标志统一设计,增加展示旅游城市形象的宣传栏,提升城市的品味和档次;②对新收回的社会公厕进行维修完善,达到开放使用的要求;③对现有正使用的公厕实施升级改造,重点是更换洁具等设施,增加除臭、取暖、制冷设备等设施,提升公厕现代化、多功能建设水平。
3.2.3 开放沿街单位内部厕所
提倡沿街单位对外开放内部厕所,在工作时间或营业时间供公众使用。充分利用部门、单位内部厕所这一种潜在资源,在人流量大、公厕数量不足、建厕地点难以落实的地段区域,加快推进沿街单位开放内部厕所工作。
建议将对外开放公厕及日常开放情况纳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和工商管理的重要内容,同时强化对公厕管理和服务的考核监督,将社会公厕的服务纳入城市公厕统一考核体系,提高城市公厕整体服务水平。
3.2.4 回收社会管理公厕
泰安市在公厕建设管理中还存在产权和管理不统一的问题,应尽快理顺社会管理公厕的产权、使用权关系,通过收回、补偿等形式,纳入泰安市环境卫生统一管理。①愿意移交政府使用的,由产权人与市环卫处协商同意后,移交市环卫处统一管理,严格落实管理措施,实行免费对外开放;②不愿移交的,不得改变公厕用途,按照有关规定不得再收费,对公厕的维护管理必须达标,并接受市环卫处及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3.2.5 加强公厕日常管理
泰安市环境卫生管理处管理的公厕要进一步加强管理,确保正常使用。按照相关作业标准要求,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切实做好维修养护、清扫保洁、服务管理、监督考核等管理工作,落实公厕保洁规范化、精细化作业标准。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公厕按时开放、文明服务,提升泰安城区公厕管理和服务水平。
3.2.6 开办泰山世界公厕论坛
建议借助泰山的影响力,开设世界公厕论坛、公厕博览会、公厕建设管理与实用技术研讨会及新产品展览会等,通过各地交流、学习和取长补短,推广公厕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理念,以及城市公厕的设计理念和先进技术等;从规划、设计、建设和节能等多方面解决公厕体系的诸多问题;利用融资等方式建设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公厕体系等;开展一些倡导活动,以促进城市公厕设计和建造的全球标准和实践,实现全球范围内卫生模式的转变。
4 未来城市公厕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和运行对策
结合泰安市公厕服务体系建设的做法,建议未来城市公厕应逐步建立以固定式公厕为主,活动式公厕为辅,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的网络格局;形成布局合理、数量充足、设施完善、环境协调、管理规范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
4.1 发展自动化、智能化公厕
未来的公厕应卫生先进、节水节电、经济合理、使用方便、建筑新颖精巧、外形美观高雅、具有防臭、防蚊蝇,专门为特殊人群设置的带有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未来的公厕将向舒适化、休闲化、艺术化和保健化方向发展,将电子技术引进公厕,使公厕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4.2 公厕建设规划合理布局
1)居住区公共厕所设置:旧城区新建、改建、扩建居住区按每平方公里5座设置独立式水冲公厕,新区开发按每平方公里4座设置独立式水冲公厕,或按居住户数300~500户设置1座独立式水冲公厕,设置间距500~600 m,宜设置在人流集中处。
2)广场和道路两侧公共厕所设置:市区商业文化大街、主次干道,500 m左右设置1座;其它市区道路,800 m左右设置1座;景观路的停车场及广场应设置公厕。
3)公共场所公共厕所设置:大型商场、超市、金融经营交易场所等按建筑面积每1 000 m2设置2个厕位,男、女厕位比例以1∶1.5~2为宜;单层面积2 000 m2以上的,每层应设置公厕;大型商贸物流、批发市场等公共场所按每平方公里8~11座设置独立式水冲公厕,设置间距300~500 m。
4)城市绿地公共厕所设置:每1万m2以上的城市公共绿地,按每1万m2用地或每间隔500 m设置1座;面积未达到1万m2,但设有游人休息设施且人流集中的绿地内应设置公厕。
5)按城市用地类别设置:居住用地每平方公里设置4~5座,公共设施用地每平方公里设置8~11座,工业用地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座。
6)其他场所公共厕所设置:加油(气)站、城市出入口、公交车始末站、大中型停车场等场所应根据经营规模、人(车)流量大小设置相应规模的公厕。
4.3 应用新技术,方便使用
公共厕所的建设做到外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强化环保、生态、节水、节能型功能,鼓励粪尿生化处理、中水回用、太阳能等相关新技术的运用,推广防滑、易保洁、高密度墙地砖,便于畅流和维修疏通的管道,以及有利于卫生洁净的有关材料的使用。逐步调整男女厕位比例为2∶3或更高,消除女士用厕排队现象。引领社会公厕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建设,并把社会公厕纳入公厕整体管理运行系统。
4.4 体现公厕功能需求
1)按照规划布局和城市建设进程,及时新建和逐步改造城市公厕。因旧城改造、道路拓宽等原因拆除公厕的,应坚持先建后拆,特殊情况要落实重建资金还建措施,确保公厕的重建。在拆迁和重建过程中,应设立临时公厕,明确公厕还建日期,并向社会公示。
2)公厕的设计应严格执行CJJ 14—2005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做到识别性强,与城市整体环境协调,内部设施完善、功能实用,充分考虑男女比例和不同人群的需求。
3)要加大省地、节能、节水等粪便无害化、资源化等技术的推广力度,鼓励使用“生态、环保、省地、节能、节水”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使公厕成为绿色公共建筑。
4)加强应急设施公厕建设,在大型广场、减灾避险等场所预留应急公厕供水、排污管道接口。做好移动公厕等设备材料储备,遇有突发事件,能及时提供公厕服务。
5)公共厕所应“以人为本”服务,做到设备完好、无臭气和异味,友好服务能保持常态,方便儿童、老弱病残用厕。公厕基本实现从保障型供给向功能型供给转变。
4.5 提升公厕服务水平
1)公共厕所的服务应体现人性化,服务热情、细致周到。功能型公厕在人流集中的时段,采用20~30 min巡回保洁,保持厕所清洁干爽,并相应提供洗手液(或肥皂)、厕纸等;保障型公厕每天上下午至少各保洁1次,并相应提供肥皂、厕纸等。
2)市区和镇区公厕的开放时间,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对晚间有一定人流的区域、公厕代替居家卫生间的居住区,需要公厕晚间服务的,应创造条件增加24 h不间断开放的厕所。
3)建立和完善公厕的社会监督、专业监督、行业监督制度,充分发挥投诉系统作用,充分依靠公厕业主主管部门的管理效应,逐步消除社会公厕与环卫公厕提供服务水平差异,使公厕服务整体水平均保持稳定状态。
4.6 完善公厕导向系统
围绕容易找、找得到,建设完善的城市公厕导向系统,包括设立导向标识、在城市地图和电子地图上标注公厕等。公厕应当设置醒目的中英文标志。
4.7 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为适应大型活动或突发事件的保障,面对人流短时大量聚集等情况,政府及职能部门应储备一定数量的移动式公厕,运用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也能配置一定数量的移动式公厕,包括车载式、吊装式,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4.8 因地制宜改善城乡公厕设施
贯彻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逐步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设施,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民俗游、旅游线路、国道沿线等地新建和改造一批公共厕所,改善城乡环境卫生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