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2014-04-02秦嘉坤
□秦嘉坤
平泉县是一个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山区县,多年来,按照树立和落实全面可持续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为目标,成功走出了一条 “水保工程与产业互促,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循环发展之路。截止2013年底,全县共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235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637.73km2,其中京津风沙源治理面积286km2, 社会治理面积 391.2km2,完成投资7241万元,构筑了较为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框架,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1.当前水土保持工作的主要做法
1.1 创新生态模式,提供产业发展支撑
近年,先后实施了滦河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生态县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项目,针对当地地形地貌特点和水土保持项目要求,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探索出“山顶植乔灌保水土,山腰种果林调结构,坡地节水灌溉增效益”一系列适合平泉自然地理条件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模式。水土保持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了该县食用菌、设施蔬菜、花卉产业、畜禽养殖等县域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
1.2 积极探索,建立水土流失治理投入机制
积极探索水土流失多元化投入机制,拓宽水土保持投入渠道。一是通过租赁、承包、拍卖等多种合作方式,鼓励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到水土流失治理上来。二是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统一。三是创新资金使用办法,将生态建设与京津风沙源治理、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结合起来,整合项目资金,综合摆布,突出整体效益。
1.3 强化管理,加大防治水土流失监管力度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资源开发强度增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面临新的任务。为防止生产建设过程中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以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和审批工作为切入点,加强水务局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抓住开发建设项目立项的关键环节,从源头入手,充分发挥部门联合互动优势,切实做好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和落实工作,建立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机制,有效维护了绿色生态环境。
2.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不强
部分群众和一些单位对开展水土保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还存在重当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重局部利益,轻全局利益,重工程建设,轻环境保护等问题。
2.2 治理任务越来越艰巨
目前全县仍有部分水土流失区域亟待治理,而且需治理地区多分布在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差、交通不便的偏远山村,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治理任务繁重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2.3 人为水土流失现象较严重
从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特别是近年来,全县工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遏制,还存在着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2.4 行政执法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水土保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监督执法量大面广,监督对象大多数是生产建设单位、工矿企业以及房地产开发行业,执法阻力较大,加之水保执法人员有限,对一些工程监督检查缺乏力度,导致开发建设水保方案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落实不够好。
3.做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水保意识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继续把水土保持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工程来抓。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逐步树立全民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意识,共同建设和谐县城美丽家园。切实把水土保持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力推进。
3.2 进一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首先,对重点水土流失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县城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创新治理模式,强化封禁治理自然生态修复措施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并进。把保护水土资源,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推进主导产业逐步升级。其次,在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按照“谁造成水土流失,谁负责治理”的原则,依法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确保实现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3.3 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机制
新形势对现行的水土保持体制、投入机制、产权制度、管理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为此,要立足实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深入研究治理与保护的新机制,为推进县域水土保持工作推进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