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金匮要略》对于肺系疾病的论治※

2014-04-02顾思臻窦丹波

河北中医 2014年9期
关键词:肺系肺胀麻黄汤

顾思臻 窦丹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传统中医科,上海 201203)

肺系疾病的症状以咳、痰、喘、哮等为主,且多慢性化,易由外感诱发。《金匮要略》中对于肺系疾病的论治,主要集中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和《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2篇。我们分别论述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肺胀与支饮、悬饮及溢饮的证治。

1 肺痿、肺痈

肺痿是一个古病名,由于找不出一种现代医学的肺系疾病与之对应,故与其称之为病,不如说它是一种肺脏虚性的病理状态。痿者:萎也,如草木之枯萎,形容肺脏老化,功能痿弱。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开篇就指出“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即因热而致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或因汗、吐、下而来,或因“消渴,小便利数”所致,总由“重亡津液”,虚热而起,故可知其本为肺阴不足。症见寸口脉数虚、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由于汉代并没有“痰”字,咳吐之痰,张仲景往往用“浊唾涎沫”、“浊沫”来叙述。既然肺痿原以阴虚为本,本应干咳或少痰,此外原文中一“反”字来看,咯痰或许并不少,痰饮亦为人生阴液所化,咯痰过多更伤津液。而张仲景对此并未出方,我们以为,该证病机似可归纳为阴虚痰饮,并可用该篇的麦门冬汤作为基础方治疗,原方主治“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方中麦门冬与半夏用量7∶1,重于养阴,次以化痰,针对病机,达到“止逆下气”的目的。后世张景岳的金水六君煎似也有此意。当然也可于《狐惑病证治》的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中加入止咳化痰药以治此型肺痿。同时原文另有“肺中冷”型的肺痿,“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多涎唾”,肺寒津停成痰,故见“吐涎沫、多涎唾,不渴”,有痰无声谓之嗽,故曰不咳;肺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气虚寒,“上虚不能制下”,故见头眩、遗尿、小便数。张仲景于此则明示用甘草干姜汤以温之,此为一张温肺化饮的基础方,也可以说是肺脾虚寒,多见于虚寒型平稳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或是哮喘的缓解期。此外该篇中还有3首治疗肺痿的附方,《备急千金要方》的生姜甘草汤“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与甘草干姜汤相仿,加入人参、大枣以益气健脾,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此之谓也。而《备急千金要方》的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以皂荚替芍药,变调和营卫为温化痰饮方。至于《外台秘要》的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方与《伤寒论》的炙甘草汤组成相同,而炙甘草从6两变为4两,但原文中“心中温温液液”表示恶心欲吐之意,即使炙甘草汤气血阴阳并补,可治肺痿之本,但方中含有大量生地黄、阿胶等滋腻药物,是否合适,有待商榷。

张仲景在论述肺痿的同时,还重视与肺痈相鉴别,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两者均可见咳嗽咯痰、口渴、脉数,但从“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一句可知二者虚实分明可辨,且后者还有寒热、咳吐脓血、胸痛等症。在发病上一者内伤,一者外感。肺痈一种外感热病,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肺脓疡,张仲景遂于该篇第2段详细描述了肺痈的病邪病性及邪气由浅入深、由初期逐渐进展为溃脓期的过程,“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此以脉象代病机说明风热之邪外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即初起见发热恶寒汗出等症,“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从原文表述看似邪有风浅热深之意,实为运用互文之法,表示风热之邪伤于营卫、皮毛、血脉,逐渐深入于肺;“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此时已进入成脓期,邪毒入血,正邪相争,故见“时时振寒”,并渐现高热;浊沫即为痰,痰量逐渐增加;邪热灼伤津液,则口干咽燥;肺失宣降,故气喘胸闷。而“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一句则是描述肺中痈脓已溃,脓毒外排之象。同时此语对于指导治疗痈疽成脓期和溃脓期均有重要意义:内痈与外痈的形成,虽病位不同,而其理相同—邪气入于经脉,局部气血不畅,邪毒稽留,与营卫相搏化热,“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灵枢·痈疽》所云“夫血脉营卫,周流不休……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有“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之说,故治疗痈疽时,在清解的同时稍佐行气活血之品,如此在成脓前即可更好地消痈;而对于脓已成者,则必须促脓外排,使邪务尽,若没有及时驱邪外出,就会出现“脓不泻则烂筋,筋烂则伤骨,骨伤则髓消……经脉败漏,熏于五脏,脏伤故死矣”,故《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认为“始萌可救,脓成则死”。《伤寒论》桔梗汤原治伤寒咽痛,于此治肺痈,除甘草能解毒外,与桔梗排脓及上浮之性是分不开的,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桔梗可以促进气道分泌,促进痰液的排出,大剂量则会刺激胃肠,导致呕吐[1],故桔梗汤方后云“分温再服,则吐脓血也”,《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排脓汤,方用桔梗、甘草、生姜、大枣,桔梗用至45 g,故足证其排脓之用。至于《外台秘要》桔梗白散即《伤寒论》的三物白散,后者用于治疗“寒实结胸证”,即寒痰宿食停于胸腹,方中以桔梗三分排脓,贝母三分清化,巴豆一分导邪下行,三者于此分消脓毒,故方后云“病在膈上者吐脓血,膈下者泻出”。该方为散剂,祛邪力强,过服则伤正,中病即止,故云“强人饮服半钱匕,羸者减之”,“若下多不止,饮冷水一杯则定”。再者为千金苇茎汤治肺痈“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方中苇茎、瓜瓣现以芦根、冬瓜子代替,原方要求“先煮苇茎得五升”,再用芦根水煎余药,加强清热化痰之力,该方“再服,当吐如脓”。

从所载三方,可见张仲景用心—注重排脓,避免闭门留寇,使邪从吐、泻而走,在具体治疗肺痈时,这些方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入大量清热解毒排脓之品,且应截断扭转,使其未脓即消,因脓血亦为气血所化,排脓祛邪已为不得已之法。但张仲景之法,值得我们活用于其他肺系疾病的治疗,对于肺热疾病,一方面要清热化痰,同时也要注意使咯痰不畅者排痰顺畅,若只是一味地清热解毒或使用抗生素,初期可能起效迅速,但由于并没有因势利导,反使邪气被凉遏、冰伏、寒凝,最终导致疾病缠绵难愈。

2 咳嗽上气、肺胀与支饮、悬饮及溢饮

咳嗽一证不必多说,凡肺系疾病多有,而“上气”一词可以表示一种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也可作为表示咳、痰、喘、哮的总称。肺胀则为多种慢性肺系疾病的转归,导致肺气胀满,不能降敛,现在看来接近于肺气肿或肺源性心脏病。至于支饮、悬饮、溢饮三者为《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所论及,支饮为饮停心肺,有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可发为咳嗽上气。悬饮为饮停胸胁,与胸腔积液相似—“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金匮要略》中用十枣汤主之,《伤寒论》中的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也应有效,但均为峻下之品,当中病即止。至于溢饮虽更接近于风水,“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痛重”,但从治以大小青龙汤“当发其汗”来看,以方测证似也应具有肺部症状。《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中一句“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可知风水、上气、肺胀其实难以截然分开。

咳嗽上气与支饮均可见咳、痰、喘、哮、胀、短气、喉中痰鸣,甚至不能平卧等症,在发病上相似,均有发作性,故证治方药可以互通,我们将两部分方药结合《伤寒论》中的一些方剂认为,从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加半夏汤、麻杏甘石汤八方中可以发现张仲景对于肺系疾病发作期,无论寒热,都必用麻黄,对于肺热喜用石膏。麻黄汤、大青龙汤以表证为主,喘症为次,故用麻黄、桂枝主以发汗解表,配杏仁宣肺平喘。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厚朴麻黄汤除麻黄外,核心药物为细辛、干姜(射干麻黄汤为生姜,恐为误)、半夏以温肺化饮,五味子散中有收,强壮肺气。小青龙汤为表寒里饮,可治“咳逆倚息不得卧”,“干呕发热而咳或咳而微喘”,方中麻黄、桂枝相合发表平喘,加芍药以防温燥;加石膏治表寒饮热之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射干麻黄汤,则因“喉中水鸡声”,入射干加强祛痰解痉之力,再用紫菀、款冬花温润下气,化痰止咳;厚朴麻黄汤,则加厚朴、杏仁,麻黄、杏仁助肺宣降,化痰平喘,厚朴、杏仁也为药对,《伤寒论》中有“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一语,宽胸下气以止咳,并加入浮小麦清心止汗。后三方均为寒热并用,可用于寒饮化热的治疗,也可视作张仲景对于小青龙方的加减应用。再者,就是麻杏石甘汤和越婢加半夏汤,前者麻黄、石膏比为1∶2,加杏仁,后者麻黄、石膏比为3∶4,加半夏,均可用于肺热夹痰的喘咳,且似以后者力大。

以上麻黄、青龙诸方体现了张仲景的圆机活法,也为后世治疗肺系咳喘急发奠定了基础。此外另有三方也可以用于支饮急发:葶苈大枣泻肺汤、厚朴大黄汤和皂荚丸。《金匮要略·咳嗽上气篇》中冠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肺痈,但从原文描述可以肯定,非彼咳吐脓血之病,由“肺痈,喘不得卧”,“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可知,且在此条后有云“此先服小青龙汤一剂,乃进”,因肺热证不可能用青龙方治疗,而其证反更类上气(“上气,面浮肿,肩息”)和支饮,同时于《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也明载“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故有学者认为此“痈”为“壅”字,是后世传抄的讹误,但不管事实如何,泻肺逐饮的功效是明确的,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葶苈子有强心的作用[2],所以支饮也可理解为急性心力衰竭的发作,用葶苈子强心利水,当然也可移用于悬饮。另此方亦攻邪力大,方中用枣汤煮葶苈子以护正,其意同十枣汤。皂荚丸主治“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张仲景于此方后明言四步制法“酥炙,末之,蜜丸,以枣膏和汤”,足见皂荚豁痰之力甚强,故后世于开关散等醒神开窍方中多用此药,而在肺系疾病中反用不多。至于“支饮胸满者”用厚朴大黄汤,一说“胸满”当是“腹满”,我们认为由于此方为大承气汤的变方,方中厚朴、大黄、枳实,其力似更甚于大承气汤,肺与大肠相表里,且大承气汤于《伤寒论·阳明病篇》中记述有燥屎内结,腑气不通而喘的原文“短气腹满而喘”,“喘冒不得卧”,故如属支饮急发出现胸闷等症,且正气不虚,以此方泻下通腑,通腑气以降肺气,实为救火之举,如有“痞满燥实坚”的腹部证候,则更为适合。

肺胀、支饮等均有明显发作期,对于缓解期的治疗也不可小觑,已病防作,治疗大法当尊《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即叶天士所谓“外饮治脾,内饮治肾”是也。这只是治饮,杜绝饮之源头,同时还需治肺,我们认为《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的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五方为苓桂术甘汤的加强方,此五方原针对误服小青龙汤后的逆证,可以说是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症治之”的典型案例,根据“是证”有无加减“是药”,故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可视为其中的代表方,其含有青龙核心药对。《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治疗“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的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及《金匮要略·水气病篇》的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汤也可合用于平稳期。

此外《金匮要略·痰饮病篇》还有一首泽漆汤,此方后世颇有争议,方中用泽漆3斤,折合为现代剂量为750 g,用量如此之大,并嘱先煮泽漆,后纳余药。可见用于肺系大病、重病,且论中言“脉沉”,表示病邪深重,邪盛正虚,故方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因此中医学家金寿山先生认为该方用于治肺部肿瘤。而泽漆一药,又名猫眼睛草,化痰散结,利尿消肿。

除了肺痿、肺痈二病外,张仲景针对寒痰、水饮、肺热的方药可广泛应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各类肺炎,若能掌握和领会其中的组方思想和方药变化,临床上遇到此类患者便可成方切用,适当加减,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1]李婷,徐文珊,李西文,等.中药桔梗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2):205-208,23.

[2]李彦英,张富斌,罗丽红.浅谈葶苈子用于治疗心力衰竭[J].中外医学研究,2010,8(5):53.

猜你喜欢

肺系肺胀麻黄汤
小柴胡汤加减论治常见肺系疾患举隅
什么是肺胀,如何预防和治疗!
肺胀患者便秘与呼吸困难的相关性研究
论麻黄汤不是发汗峻剂※
麻黄汤证与伤寒的对比研究
咳嗽方和桑白皮汤治疗痰热郁肺型肺胀的疗效比较
穴位贴敷加心理护理对肺胀患者活动耐力的影响
以《伤寒论》为纲探析麻黄汤新用❋
“肺系疾病”中医特色疗法的体会
射干麻黄汤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10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