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元明杂剧看常用虚词用法演变
2014-04-01苑溢
苑溢
摘要:我们从现存剧目宾白中搜集典型常用虚词及相关词组作为语言材料,加以分析整理。元杂剧语言的研究一直以来相对薄弱。目前,关于元杂剧中的语气词的全貌和特点,我们尚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在全面占有语料的基础上,对杂剧中所有语气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关键词:元明杂剧 虚词 用法演变
元明杂剧口语色彩较浓,我们从现存剧目中搜集典型常用虚词及相关词组(如“也”、“呵”、“底”、“的”、“有的”、“没的”、“无的”、“便是”等)作为语料,加以分析、整理,从所选虚词出现的时间、用法入手,分析其词义、用法的演变。为了明变,我们把问题放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既从宏观上把握演变发展的总体脉络,又把重点放到明晰元明时期的发展演变状况上。
本文网罗了现存所有杂剧,全面研究了其中常用虚词,旨在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对其进行细致、详尽地描写。以期勾勒出常用虚词在这一时期的用法演变。
1 也
一般的,语气助词“也”,通常表示判断、解释、感叹、疑问祈使等,用在句中或句末。日本汉学家太田辰夫认为“也”表示动作或状态实现、动作完成,或用于称呼之后、用于表示强调或增添疑问语气的场合。在文言语体中,“也”是较为常用的语气助词,但到了元代,它的地位开始受到“啊”和“呀”这两个语气词的冲击。在元杂剧中,就使用频率看,“也”出现频率最高;就句中位置来看,“也”,只用于句末。“啊”和“呀”主要用于句首。例如: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西厢记》)
语气助词属于助词的一种,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和句末强调语气的虚词,在句子中读作时不译舒缓停顿,在句末强调语气或通过排比句重复时增强气势。在古代,常见的语气助词有“啊”,“者”,“也”,“焉”,“矣”,“乎”六个。而“呀”作为语气词,直到元代才出现,最开始,它只是记录语气助词的读音。所以认为,“呀”、“啊”是近代汉语语气助词“也”的直接后裔。例如:卜吉道:“苦呀!苦呀!我命休矣!”(《三遂平妖传》)
2 呵
由于与蒙古语的时体用法有相近、相通之处,便被用来对译,在直译体中汉族固有的用法在数量上被无限放大,形成畸形繁荣。直译体影响消失后,这些用法便沉寂下来。通过对宋元明23部文献的语料分类分析和对“呵”功能描写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元代蒙汉对译的影响是“呵”发生语法化的动因。“呵”作为汉语语气助词最早出现在宋代,有表示假设语气的用法。直译体用“呵”来对译蒙古语假定式副动词附加成分,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假设,一个动作引出另外一个动作,在直译体的作用下,元杂居中的“呵”大量使用。例如:你敢打死呵,我便与你做媳妇。(《元典章·刑部四·诸恶》)好了病呵,爷爷要用你。(《铁拐李二白》)
上述“呵”单独使用,可译成“的话”。有时和汉语固有的假设连词搭配使用,形成“若(如、倘或)……呵”汉蒙杂糅句式,可用“如果……的话”来译。
按功能来分,“呵”可以分为“呵1”和“呵2”。
“呵1”在整句尾,用作语气词。它在宋末元初兴起并有所发展,随着元的衰亡而消失。“呵2”附着在短语或前一分句之后,即分句尾或小句内,用作句中助词,表示着重、列举、对比、承接。例如:我等你呵似投吴文整,寻你呵似觅吕先生。(《元刊杂剧三十种·泰华山陈抟高卧》)“呵2”产生于元代,元末明初消亡。也就是说,助词“呵”在元代功能的强大与元代特殊的历史背景直接相关。语气词兼有句中助词功能,“呵”在句中表停顿,有提起话题的作用。
3 底、的
唐宋时,“底”用于动词和宾语中间,与“是”配合,指示句子焦点。元代又出现了其他用法。作为助词的“底”后来逐渐写作“的”。一是强调现实事件的责任者,即句子的主语。例如:子是这三人定的计策臣也都参透:是君王传的圣旨,丽后定的见识,贼子施的机彀。(《元刊杂剧三十种·晋文公火烧介子推》)二是强调动作的受事,即句子的直接宾语。例如:但要的豆谷米麦,问甚布绢纱罗。(《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构阑》)三是表假设,相当于“的话”。此用法在宋代开始出现,在南戏中有较少用例。在元代尚未广泛使用,有的尚未完全进一步虚化为语气助词。例如:钱呵!有你的不读书便出游,没你的不违法便下牢,……(《杂剧·散家财天赐老生儿》)
4 有的、没的、无的
4.1 “有的” 张相认为“有的”、“有底”和“有得”的基本意义从“有”而来。较早用例限于宋金之际。例如:把你平生有底学才,刀举把贼徒斩坏。(金·无名氏《刘知远诸宫调》)“有底”意为“所有的”,做定语。这是临时的松散组合,结合并不紧密。宋末元初,“有的”开始现形,早期意义与用法与“有底”一样。例如:有的言语,对面评度。(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此类情形不多,但直到清代仍有出现。例如:有的不是,都派压在我身上,又说我们不教爷礼了。(《红楼梦》52回)
元代往后,频率有所增加,意义和功能也有新的变化。例如:三口儿都活了,这喜酒我有的吃哩。(《元曲选·桃花女》四折)此处“有的”意为“多至不尽、没完没了”,居于谓词之前。可见其意义从“所有”转向“无限”,极言数量之多;用法则从定语转向状语。此时的“有的”已凝固为一体,成为一个不可随意拆分的组合。
“有得”是“有的”的功能变体,应不早于元代。例如:你姐姐到他家时,用不了,使不了,……有得好哩!(《元曲选·桃花女》二折)“有得”置于谓词性成分之前,表性状程度加深或行为持续不断、没完没了。它的出现频率较低,可能是方言用语(如扬州、金华等地,多在南方)。我们在进行研究时,也注意到了这些词语在时间以及空间(地域)上的变化。
4.2 “没的”和“无的” 动词“没”加语气助词“的”,意义为“没有”。例如:婆婆也,怕没的真心儿自守。(《窦娥冤·楔子》)元杂剧中除了“没的”之外,还有“无的”。“没的”可以作副词、动词之用,也可以用作名词化。但“无的”只有名词化的用法。
4.2.1 “没的”作副词。例如:①我往日相识的朋友,听得到岳孔目死了,他没的不来烧纸?(《铁拐李》二折)②你没的不送我到郊外?(《铁拐李》二折)③一个烧饼,我与你些儿吃,你嫌少,没的我都与你吃了吧?(《潇湘雨》四折)
4.2.2 “没的”作动词。例如:①天色已晚,想是没的人来了,我且关上门者。(《朱砂担》一折)②我用手去他口边摸着,早没的气了。(《留鞋记》三折)
4.2.3 名词化的“没的”。例如:①他也没的吃,咱别处寻讨去来。(《赵礼让肥》一折)②我也没的吩咐你,你把你的头来,我抱一抱。(《蝴蝶梦》三折)
4.2.4 名词化的“无的”。例如:①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本该还他二十两,数次来讨这银子,我又无的还他。(《窦娥冤》一折)②他每日家饭也无的吃哩!(《举案齐眉》三折)
5 便是
“便是”用作语气助词,最早见于宋代,元明清均有用例而现代汉语中没有。例如:①你若寻我时,到花园里来寻我便是。(元·武汉臣《包待制智赚生金阁》二折)②我离了他家门便是。(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
“便是”用作表判断,常用于元曲中人物出场、介绍姓名、身份。例如:①自家李存信的便是。(元·关汉卿《邓夫人痛哭存孝》一折)②(媒人上,云)自家官媒人的便是。(元·关汉卿《山神庙裴度还带》四折)
我们选取了少数几个典型常用虚词及其组合,注意分辨其词义和用法在不同时期的异同,探讨其细微差别,并把文献材料和现代方言联系起来,得出结论。但由于我们自身水平有限,本文在对文献资料的考证和统计上还有很多不足,论证也显得不够严谨。文中的诸多不当和错误,恳切希望专家和老师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徐嘉瑞.金元戏曲方言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2]赵彩芬.元杂剧平民化倾向初探[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3]郭伟廷.元杂剧科诨艺术技巧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04).
[4]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8.
[5]郑雅宁.论元散曲对元杂剧形成产生的影响[J].社科纵横,2005(06).
[6]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2000.
[7]唐韵.元明杂剧特色句式探索[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04).
[8]牧兰.简析元明杂剧中的蒙古语[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9]王学锋.遴选“经典”——20世纪朱有燉杂剧选本述评[J].戏曲研究.2007(02).
[10]李占鹏.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J].整理研究述评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