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特点及其“双服务”价值探析

2014-04-01陈新亮王英

学周刊·下旬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特点

陈新亮 王英

摘要: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智力、知识和爱心,具有多样性、区域性、选择性、互动性的特点,实现了“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服务自身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即“双服务”价值。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提高自身素质、提升道德认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优化人力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研究其特点和价值对推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行动 特点 “双服务”价值探析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强调:“广大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倡导社会文明新风,带头学雷锋,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总书记为当代青年尤其是大学生志愿者锤炼高尚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在新时期,高校组织、动员、引导大学生通过志愿服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是高校立德树人的职责所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研究其特点和价值对推进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涵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志愿者活动蓬勃发展,在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时代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彰显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1993年,北京大学学生率先组织成立了“爱心社”,引领全国大学生们投身于青年志愿者活动当中。1994年2月4日,共青团中央下发了关于“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奉献日行动”的通知,全国兴起了“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做奉献”的热潮。它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以青年作为活动参与主体的,通过青年志愿者为他人为社会提供服务与帮助的社会事业。同年6月,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组织开展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近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年12月4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大学生作为最积极、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青年,从一开始就成为了青年志愿者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之一。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是指在读的高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不为任何物质利益的条件下,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发挥自身的智力优势和爱心,志愿从事社会公益、社会服务和推动社会进步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奉献了自己的智力、知识和爱心,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提高,知识得到运用,素质得到提升,实现了服务自身成长成才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个人梦”与“中国梦”的有机结合,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结合,即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双服务”价值。

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特点

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具有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等特征外,还有多样性、选择性、区域性、互动性等明显的特点。

(一)多样性

由于高校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特点。既有国家985高校、211高校,也有普通院校;既有本科院校,也有专科院校;既有综合类院校,也有理工、师范、职业技术等专门学校;既有公办院校,也有民办院校。大学生是由受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群体组成,显示出其志愿行动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坚持服务他人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开展的社会服务活动包括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通过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途径,开展学校建设、低碳宣传、法律宣讲、健康义诊、爱心支教、科技支农、企业调研等活动,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二)选择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内容具有丰富多彩的生动的实践性。志愿行动把服务与学习相结合,寓科学理论知识于情景实践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大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价值选择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成才的不同需求,以广泛参与、自愿选择、积极建设、客观评价、注重引导为原则,激发他们在服务中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潜能,服务项目的选择往往是基于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决定,服务时间及服务方式大多也是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

(三)区域性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职能之一,高校与地方区域通过合作互动,实现共赢,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地方所属高校和民办高校共2298所,占高校总数的95.39%,更多是为所在地区服务。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始终坚持立足校园、面向社会、服务自身、服务社会的原则,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区域实际,找准服务项目,开展服务活动。

(四)互动性

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在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服务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通过与服务对象的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明确服务方向和服务任务,在互助互惠中达成共识,表现出大学生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实现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在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服务活动中,学生了解社会,奉献了社会,检验了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促进了对所学专业的热爱,二者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互动。

三、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双服务”价值

(一)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个人价值

1.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志愿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积极参与志愿者行动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在公益服务中树立正确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在行动中构建并实践着一些道德观念,比如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利他奉献等道德规范,这些正面的道德理性可以帮助他们抵御社会变革过程中不良思潮的消极影响。“青年志愿者行动致力于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努力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污染环境,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社会协调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倡导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净化了社会风气,为塑造健康人格、消除社会失范现象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青春期是一个人责任感、使命感和角色定位的关键阶段。大学生处于思维和精力都最为活跃的时期,他们急于寻找体现个人价值、表达个人理想的机会和途径。大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可以得到知识上的收获,但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缺少平台,这种对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强烈追求需要有一个恰当的渠道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为广大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实现梦想的平台。他们相互鼓励、相互影响,相互激发对社会和他人的无限爱心和奉献精神,并在一次次的志愿服务中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断实现自我。“人的思想来源于学习、实践的积累和总结,是对所学、所见、所闻、所行的感悟、反思与升华。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于使自己明确工作的方向,并在实践中逐步自我总结、自我剖析、养成习惯、修正缺点、正确行动,继而使自己的理想信念得到升华,增强自我的使命感,提升责任意识。”

2.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系列行动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是难得的社会化过程,不仅可以对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而且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在服务中进而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在志愿服务的社会化实践中可以获得更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机会。“通过参加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大学生主动将自己和社会融为一体,加深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受到活生生的教育,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学生志愿者在帮扶老弱病残、处理社区纠纷、扶贫济困等行动中的锻炼,可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法律意识,可以很大程度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在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大学生会在实践中发现自己在知识和理论方面的不足,这种应用的现实需求会成为他们深入学习相关技能并努力将所学与所见相结合的本领。这种良性的理论和实践的反复过程成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最有效的方式。同时,志愿者活动会缩小大学生对个人期待角色定位与实际社会角色之间的差距,帮助其制定更具现实性和科学性的个人发展计划。“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对青年的角色期望与青年对角色的认同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而青年志愿服务的实践为缩小这种距离提供了现实的路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年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青年要求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意识日趋增强。志愿服务让他们在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获得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自我肯定,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3.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强弱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社会即学校”的观点,并指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的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求,便是盲目的教育。倘使我们认定社会就是一个伟大无比的学校,就会自然而然地去运用社会的力量,以应济社会的需求。”大学生志愿者通过第一课堂从理论到历史,从现实到具体事例在感性认识上培育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第二课堂尤其是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实践,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亲身得到体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社会责任感内化到大学生的思想深处,外化到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从2008年奥运会以及2010年亚运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大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的事实。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不仅反映出这些大学生本身是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而且从他们结束志愿服务活动后的调查也得到其责任意识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国外大学也十分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如“哈佛大学曾拒绝165名高分申请者,原因是他们从未参加过任何志愿活动,没有服务社会的精神;不少国际一流高中也明确规定,如果不做满100小时‘义工就不能毕业。这些规定体现了这些学校注重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意识的培养。一个学生将来是否能为国家、对人类做出贡献,关键更要看他是否有一种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这种‘非智力因素带来的影响会成为学生们一辈子享用不尽的财富,奚旭初在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中如此说到。”从大学生自身责任层面看,在志愿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使其重新反思自己、认识自己,懂得珍惜身心健康,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自觉遵守法规,培育了对自己言行负责的积极情感;从对他人责任影响层面看,大学生服务他人的过程,也是大学生与服务对象相互负责、相互影响的过程,可以唤醒他人的责任意识;从对社会责任层面的影响看,大学生直接把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第二课堂中,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奉献社会,在志愿服务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在志愿服务中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知识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从中体会到社会责任感对自身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因此,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意识的养成和责任感的增强。

(二)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价值

1.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的法律宣传、政策宣讲、环境保护、医疗义诊、扶弱助残、大型活动等志愿服务行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证明,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各种行动,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收到良好的效果,受到社会的好评。无论是行动内容,还是行动形式,都符合六中全会提出的各项精神文明建设行动,都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得到提高的精神相符合。”他们在行动中充分表现出高校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主人翁精神,营造出时代气息和人文情怀。

2.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前进步伐。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正是公民社会蓬勃发展的基本要素,它们正逐步成为社会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俞可平先生就认为:“以政府和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去映照一种建立在信任和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它就能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不足,并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得以实现。”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参与各项公益性工作,成为各类社会组织的联系纽带,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家和政府行政能力之外的社会事业管理空白。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关注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弱势群体,为公民提供了一条利益诉求表达的途径,为我国公民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推动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的转型,出现了个人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抬头的现象,产生了一定的道德危机和思想滑坡,影响着大学生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志愿者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社会新风尚,带动和影响到周围人群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通过无私奉献,传递爱心,关爱他人,扶贫济困,扶老助残,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大学生志愿者成为充满人文关怀和信任友爱的现代文明社会形成的重要力量。

4.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的广泛开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一些社会问题随之暴露出来,特别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利益纠纷和利益矛盾。“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作为一种规模大、层次高、功能较强的民间社会组织,具有非盈利和民间化特征,在本质上具有社团组织的性质,它在支持社会弱势群体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青年志愿者行动不仅在客观上满足了许多急迫的社会需要,为缓解社会压力、促成社会安定、构建新型人际关系、增进社会福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所显示的精神价值也促成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与现代意义上的志愿精神的共鸣与融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志愿服务在扶贫济困项目、社区建设工作、环境保护事业、大型文体行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为社会各个阶层相互了解、相互帮扶的中介,使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切实体会到了社会的温暖和爱护。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化解了许多社会隔阂,促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培育了新型的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正能量体现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营造了人人共建和谐、人人共享和谐的局面。

5.大学生志愿者行动促进了大学生人力资源的优化。在把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中,大学生作为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如何有效开发和优化大学生的资源潜能,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开发大学生资源潜能看,如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社会的行动中,他们通过科学知识技术培训、田间地头亲自指导、编印科普宣传书等途径,使自身的知识得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使志愿服务行动转化为接受教育、提升能力的过程。从优化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看,“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不仅缓解了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形势,而且为西部填补了人才短缺的难题。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踊跃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服务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为国家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2010年全国项目办从1070所高校选拔8619名志愿者,加上2008、2009年两年期、三年期服务的志愿者,全国共有近15000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在全国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志愿服务。把研究生支教团纳入西部计划管理体系,选派729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赴中西部19个省区市的82个贫困县开展志愿服务。”

总之,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倡导的以关爱、互助、和谐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己任,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完全一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培育志愿者以奉献和进步为核心的个体价值观,提倡在志愿、奉献、服务中体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培育大学生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梦和中国梦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5).

[2]肖迪.论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实意义[J].中国校外教育,2009(8).

[3]吴信蕾.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9).

[4]王三意.浅析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社会功能[J].青年探索,2009(4).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712.

[6]黄金飞.志愿服务活动对大学生责任意识形成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

[7]王兆征.从十四大到十五大[M].党建读物社,1998:245.

[8]郭宇宽.NG0能否破解中国真问题[J].南风窗,2005(6).

[9]周长奎同志在2011年全团青年志愿者工作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bjyouth.gov.cn/ldjh/tzyld/386393.shtml.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双服务”素质教育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2YJA880120);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特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研究》(HB13MK021)

作者简介:

陈新亮(1970— ),男,汉族,河北怀来人,河北北方学院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公共管理硕士,社会科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王英(1965— ),男,汉族,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

(责编 金 东)

猜你喜欢

特点
高中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利用野花组合营造花海景观的技术研究
浅谈现浇混凝土渠施工技术
机械制造自动化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试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微课程的应用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