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味道讲诉历史的烧饼
2014-04-01谢凯
谢凯
徜徉在周村古大街,令人蓦然产生穿梭时空的感觉,仿佛走进一部老电影里。大街由一色青条石铺砌,随意抬头,触目皆是青砖黛瓦,雕梁串架,镂空窗花,一排排大红灯笼映照出“旱码头”今昔的繁华。街头自始至终弥漫着一股香味,像周村的历史一样淳厚,那是周村特有的味道。
循香索源,一种颜色鲜黄的饼食呈现在眼前,它形如满月,薄似秋叶,正面粘满芝麻,背面酥孔罗列。轻咬一口,又酥又脆,越嚼越香,令人回味无穷。若有饼面掉在地上,瞬间裂成碎片,犹如玉碎珠散。这种饼食名叫周村烧饼,虽产于周村,但早已闻名全国。
尝一口历史的味道
在周村古大街,有一处景点常年游人如织,它就是位于古大街尽头的周村烧饼博物馆。烧饼也有博物馆?乍听之下,让人感觉十分好奇。博物馆的门脸古色古香,与周围建筑的整体风格浑然一体。走进去,在声光电的烘托下,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以前周村人家家户户砌炉烤饼的岁月,斗盆、延盘、簸箕、晃斗等一件件古朴的制饼器具,墙上一幅幅泛黄的历史图片,还有以前周村人制作烧饼的一处处复原场景,无一不在生动形象地讲述着周村烧饼的深厚历史。
周村自古商业发达,在明清时期达到繁荣,出现“商贾云集,天下货物聚焉”的盛况,享有“天下第一村”的美誉。随商贾而来的不仅有天下的奇珍异货,还有各地的饮食习俗。早在汉代,就有贩卖胡饼的商贩来到周村。胡饼很厚,形如圆鼓,两面粘有芝麻,当地的饼店师傅结合焦饼的做法加以改进,烤出酥脆可口的大酥烧饼。“不过,大酥烧饼还不是今天的周村烧饼,只是它的雏形。”讲解员说完把我们带到一处人物雕像面前,“周村烧饼的出现,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就是郭云龙。”清光绪年间,郭云龙来到周村当烧饼学徒,艺成之后在鱼店街开办了“聚合斋”烧饼铺。有一次,当地有名的巨商孟洛川请他喝茶,并拿出京城福顺老店制作的点心“面薄脆”请他品尝。这种薄薄的点心烤得微黄,吃起来比大酥烧饼更酥更脆。郭云龙受到启发,回家后开始试制更薄的大酥烧饼,最后终于做出了薄、酥、香、脆的周村烧饼,“聚合斋”也成为制作周村烧饼唯一的专业作坊,所做的烧饼多次被清朝皇室征为贡品,名满天下。
“你们看,这是胶济铁路开通后,旅客在周村站争相下车购买烧饼的情景。”在灯光的衬托下,20世纪初周村火车站的人物雕塑栩栩如生,似乎还能听到卖饼老人的吆喝声。从那时起,周村烧饼就借助铁路运输,销往全国。
博物馆负一层是烧饼现场制作间,一阵阵诱人的烤芝麻香不停地刺激着游人的味蕾。在通往制作间的扶梯两侧,贴满了百余张男女老少吃烧饼的照片,其中不乏外国人。他们吃着烧饼,洋溢着幸福微笑的瞬间,感染着每一个经过的人。
小烧饼有大乾坤
现场制作烧饼的全是清一色的女工,游客们亲切地称她们为“烧饼西施”。其中,有一位最受游客关注,她所在的窗口被围得水泄不通。原来,她就是周村烧饼的第四代传人王春花。
从1989年进入原周村食品厂,到如今她已经做了20多年烧饼。“这是上辈子结下的缘分,这辈子就认准烧饼了。”言语中透着山东人特有的执著和爽朗。王春花介绍说,制作周村烧饼的原料并不复杂,主要有面粉、芝麻和糖,但对原料的要求极为苛刻。面粉、芝麻只能用当地丘陵地区生产的,周村位于鲁中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适中,所产小麦和芝麻的蛋白质含量适中,做出的烧饼才能自然达到“薄、酥、香、脆”的要求。而糖也只能用广西蔗糖,因为“水分少、硬度大,甜度高”。制作周村烧饼要经过选料、混炼、分坯、制剂、延展、着麻、烘烤等十余道工序。“这些是剂子,”王春花指着案板上一排排桂圆大小的面团说,“以前靠人工做,现在也可以用机器做,但延展、着麻、烘烤等工序必须由人工完成。”
只见她麻利地拿起一个剂子放在延盘上,用手压扁,接着沾水抹在剂子表面,然后翻转,再用手压住剂子由内向外迅速旋转,整个身体都跟着动起来,就像跳舞一样。“延展就是把剂子加工成生饼,看起来动作简单,事实上没有一年以上的练习根本掌握不到要领。”话刚说完,一个生饼就加工好了,圆圆的,薄如蝉翼。接着,她把生饼从延盘上揭起,双手轻夹,让沾水的一面朝下,唰地一下在面前均匀铺着芝麻仁的晃斗内一蘸,又迅速揭起,啪地一下反托在右手背上,晃斗内留下一个美丽的圆形饼印。我们都以为她会借助工具把生饼放进烤炉,没想到她直接把右手伸了进去,然后手腕猛然发力把生饼向上抛出,没有着麻的一面稳稳地贴在了鏊子上。鏊子的温度超过200℃,稍有不慎就会把手烫伤,“用手贴饼是周村烧饼制作中的一项绝活,不仅要大胆,还要做到‘快、‘准。”当我们还在为刚才的一幕惊讶不已时,王春花已经开始加工下一个生饼,这一切对她来说早已驾轻就熟,自然而为。
俗话说:“烧饼好吃,炉火难为”,周村烧饼更是讲究“三分案子,七分火”。在以前,烤烧饼用的是锯末炉,如今已经换成远红外烘烤炉。生饼随着鏊子在炉内旋转一周即可烤熟,然后自动从出炉口脱落滑入准备好的簸箩里,整个烘烤过程仅需三四分钟。
在旁边的窗口,游客正排队购买刚出炉的烧饼,讲解员在旁边给大家示范周村烧饼的正确吃法: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住烧饼的边缘,先闻一闻浓浓的烤芝麻香,然后用门牙轻咬一块,送进嘴里慢嚼。整个过程都要轻缓地进行,因为稍有一点粗鲁,烧饼就会破成碎片。
饼如人生
“周村烧饼曾一度陷入低谷,面临传承无人的困境。”
谈到这个话题时,张兆海充满感慨。作为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的掌门人,张兆海亲历了周村烧饼一路的起伏跌宕。上世纪50年代,在政府的号召下,周村城区12户烧饼铺组织成立公私合营的周村烧饼厂,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供、销”由国家统一负责,不愁吃喝。到了八九十年代,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周村烧饼厂迷失了方向,差点破产,有经验的老师傅纷纷另谋出路。1998年,张兆海受命担任周村烧饼厂厂长,上任之后,立即着手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山东周村烧饼有限公司。“周村烧饼传承千年,我必须把厂子盘活,如果这门技艺失传,那就太可惜了!”
为了解决师承断裂的现状,张兆海亲自拜访流散的老师傅,在他真诚的恳求下,几位掌握传统工艺的老师傅回到厂里,带起了徒弟。解决了传统工艺传承的难题,张兆海又亲自抓起了销售工作,组建了一支高效率的营销队伍,还大力开拓网络销售渠道。为了迎合不同人群的口味,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产品的开发也在抓紧进行,除了原来甜、咸两种口味,相继开发出五香、奶油、海鲜、麻辣、五谷及果蔬菜等50多个品种,不仅畅销全国,还出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
“如今,人们吃周村烧饼已不是为了充饥,而是为了体验周村独特的地域文化。” 2011年10月,总投资达1500多万,占地面积近3000余平方米的周村烧饼博饼馆建成并免费对游客开放;2013年12月,首部反映周村地域历史和人文风情的电影《周村往事》顺利杀青……
回首这段经历,张兆海不胜感慨:“就像人的一生,要经历一些风雨,一些磨难,在苦尽甘来的时候,才能尝出人生的真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