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育龄妇女生育水平及变动研究

2014-04-01孙中锋周文静

关键词:总和人口普查育龄妇女

孙中锋,吴 晨,周文静

(安徽大学 农村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9)

生育问题一直是人口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我国当前的真实生育率水平一直处于“迷茫期”,存在着各种争议。但随着不同年份和不同部门统计数据的出炉,学术界对我国的生育水平变动趋势判断基本一致——妇女总和生育率处于下降趋势且已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但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学术界对于生育水平的研究主要处于全国层面,对省级层面的生育水平及变动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以安徽省为例,以期了解全省实际生育水平和生育水平发展阶段,期望能够对全省未来的人口发展形势做出预测,并为制定相关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决策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借助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和安徽省近十年来的人口统计年鉴数据,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当前全省妇女生育水平及变动进行研究。研究所采用的分析数据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主要用于横向分析,比较全省各地市间生育水平的差异;另一方面为安徽省近十年的统计年鉴数据,主要用于纵向考察全省近十年的生育水平变动趋势。在研究方法上,文中主要采用SPSS、MAPGIS等软件和数据分析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结论。

一、安徽省生育水平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生育水平逐年下降并稳定在低生育水平

妇女生育水平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育有生命表征的婴儿数,其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人口发展的规模与结构。用于观察和测量人口生育水平的指标,一般采用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TFR)和年龄别生育率这两个指标,采用这两个指标可以排除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对生育水平的影响。而总和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之和,即假设按照现时某一年度各年龄妇女的生育水平来估算一个妇女一生可能生育的孩子数。[1]

1978年以后,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对人口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加深。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1984年4月,中共中央将实行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明确人口控制目标和发展规划。[2]自此,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安徽省育龄妇女生育水平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70年的6.5降至1982年的2.79,在1985年更是低至2.04,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到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生育高峰期的影响,总和生育率在1990年回升至2.51。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同全国绝大多数省份一样,全省生育水平进入快速下落期,2000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仅为1.33,远低于2.1的世代更替水平,达到历史最低点。[3]此后生育水平略有回升,2005年和2010年人口数据显示育龄妇女生育率分别为1.77和1.48。可以肯定,安徽省生育水平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低生育水平,且稳定在世代更替水平以下,总和生育率低于1.8。

图1 安徽省主要年份总和生育率

资料来源:安徽省统计局人口普查办公室编.《世纪之交安徽人口》,2002年1月;安徽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安徽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1年(下文资料来源未作特定说明均来自相同出处)。

(二)安徽省生育水平地区差异明显,南北差异逐渐缩小

2010年安徽省各地市总和生育率分布图(图2)直观显示:全省各地市总和生育率由南往北呈阶梯状递增,呈三大分布区域:淮河以北为最高、江淮之间为中等和长江以南为最低。且南北之间总和生育率相差跨度非常大,发展不平衡。其中总和生育率最高的宿州市为1.87,高出全省1.48的总和生育率26.4%,比最低的芜湖市0.99%的总和生育率高出89.7%。此外,从17地市情况看,共有12个地市的总和生育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以芜湖(0.99)、马鞍山(1.09)和合肥(1.10)三个城市最低,5个地市的总和生育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为六安市(1.56)、蚌埠市(1.65)、阜阳市(1.80)、亳州市(1.83)、宿州市(1.87)。

安徽省生育水平由南到北递增格局分布,受其历史、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4]随着近年来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推进,全省南北地区生育水平正不断缩小,其中尤以淮北(1.31)和淮南(1.39)两市最具代表性,两市生育水平均低于全省平均生育水平。

图2 安徽省2010年各地市总和生育率分布图

(三)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不断减少,处于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

查看表1中三次人口普查数据可知,全省自1990年始,女性总人口、育龄妇女总人数均稳步增长,2010年育龄妇女占妇女总数的比例达到58.21%(见表1),较1990年增长3.02%,但其中20~29岁的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人数较1990年减少151.63万人,占育龄妇女的比重由39.74%下降到26.08%。20~29岁的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育水平的高低。可以发现,尽管全省育龄妇女总数处于增长阶段,但总体年龄结构趋于老化,生育旺盛期妇女比例下降,将导致全省出生人口数下降。

表1 安徽省主要年份育龄妇女状况

纵观安徽省历年人口数据(见图3),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自1990年达到峰值,之后呈大幅下降趋势,并于本世纪初稳定在低水平阶段,出生率在11‰~14‰之间,自然增长率在6‰~7‰之间。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省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用较短的时间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并于21世纪初稳定在低生育水平阶段。

图3 安徽省1980~2010年人口数据图

二、安徽省育龄妇女生育模式变动分析

(一)育龄妇女大龄比重上升,峰值生育率趋缓,生育周期拉长

对比2010年和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数据(表2),安徽省育龄妇女总数变大,但生育旺盛期妇女比重降低,育龄妇女大龄比重上升。2010年全省35岁以上育龄妇女比重达48.71%,较2000年高出12.66%,处于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育龄妇女比重下降了4.06%。

比较2010年和2000年的一般生育率,呈现如下特点:首先,早生早育现象有所抬头。2010年15~19岁育龄妇女生育率达8.08‰,较2000年高出6.06‰。违法早生现象应当引起政府部门重视,因为初育年龄越早,代表生育周期延长,会导致超生和多生隐患。其次,峰值生育期和峰值生育率趋缓,晚育趋势非常明显。对比两次人口普查数据,特别是20~24岁年龄段,一般生育率从2000年的142.62‰降为2010年的110.65‰,而25岁以后各年龄段的一般生育率都较2000年的对应年龄段的生育率呈现正增长,其中尤以30~34岁年龄段增长最为明显,增长了27.62‰。综合上述,安徽省育龄妇女的峰值生育率呈趋缓趋势,晚育趋势非常明显,但也需对早育现象有所重视。

(二)生育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且差异不断扩大

图4显示无论是2000年数据还是2010年数据,安徽省城市、镇、乡村三者之间总和生育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城市最低,镇次之,乡村最高,且乡村总和生育水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因此,城镇化对于降低生育水平的影响不容忽视。[5]此外,对比2010年和2000年城乡之间的数据,2000年乡村和城市之间的总和生育率差值为0.47,与镇之间的差异为0.25,2010年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差值达到了1,与镇之间差值为0.44。数据表明,城乡之间生育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而城乡之间生育政策的区别性是主要因素,而城乡之间生活方式、文化、经济的差异则可能是其影响因素,因此,全省的计生工作仍需加强对农村地区的力度和关注。

图4 安徽省城乡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比较

三、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安徽省当前人口生育水平已处于低水平阶段,“六普数据”显示全省总和生育率为1.48,但这一数据值得商榷,据计生部门统计数值更高。我们要认识到当前安徽省人口发展形势依然比较严峻。首先,从历年总和生育率趋势图可看出,全省低生育水平不稳定,波动较大,存在着反弹势能。此外,全省地区之间生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皖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和人口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城乡之间的生育水平差异逐渐增大,全省的计划生育工作仍需对农村地区有所关注和侧重。

当前,单独“二胎”政策已经在全省开始实施,20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也纷纷进入婚育年龄,同时结合安徽省当前仍处于第四次生育高峰期,年均出生人口在90~100万人之间,此类情况对稳定全省的低生育水平造成一定压力。因此,安徽省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加大对现行生育政策的贯彻力度,平稳推行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鉴于安徽省各地市和城乡之间生育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全省人口和计生工作,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实施“主攻皖北、提升皖南、带动江淮”人口发展战略。同时,做好相关人口政策的前瞻性研究也非常必要,从统计数据中发现以铜陵、马鞍山等为代表的皖南地区生育水平已非常低,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不到3‰,应避免“低生育率陷阱”对全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参 考 文 献]

[1]张青.总和生育率的测算及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6,(4).

[2]陆杰华,朱荟.2010:中国人口学研究的回顾与评述[J].人口与经济,2012,(1).

[3]田飞.未来40年安徽省户籍人口变动趋势[J].合肥学院学报,2012,(1).

[4]马芒,孙中锋.皖北皖南农民生育行为的影响因素比较分析[J].人口研究,2002,(5).

[5]杨书章.当前中国妇女生育水平与变化趋势的分析[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0,(4).

猜你喜欢

总和人口普查育龄妇女
巧解最大与最小
无人机助力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学问多
已婚育龄妇女妇科超声检查结果分析与对策
我总和朋友说起你
人口普查由谁首创
中原油田采油三厂计生办为未从业已婚育龄妇女送关爱
西安地区育龄妇女MTHFRC677T基因型分布研究
活氧水联合微波治疗育龄妇女阴道炎的临床观察
降低双氯芬酸钾片中有关物质的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