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涉县适种作物甘薯的调查与分析
2014-04-01王仁如
王仁如
甘薯,又称、红薯、山芋、地瓜,含有丰富的糖质、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 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十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甘薯具有消除活性氧的作用,而活性氧是诱发癌症、衰老和动脉硬化的原因之一。
甘薯产量稳定且收益较高,而且种植过程中一般不发生病虫害,不需喷洒农药,加之其营养丰富,具有防癌、保健功能,是涉县抗旱的主要作物之一。
为了更好地促进涉县甘薯种植,增加农民收入。笔者深入到西达镇、关防乡、辽城乡等甘薯主要种植、加工基地,对涉县甘薯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并对涉县甘薯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探讨。
一、涉县甘薯现状
1、县域基本情况
涉县位于太行山南麓,河北省西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属半湿润易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是邯郸市唯一的全山区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说。
全县总面积150900公顷,40万口人,耕地13559公顷,其中水地5666公顷,旱地7893公顷。境内沟谷纵横,落差大,海拔从203米至1562.9米,小气候多变。全年无霜期186天,年平均气温12.4℃,年平均降水590毫米,涉县0℃以上积温 4200—4700℃,10℃以上积温 3800—4200℃,属粮食作物一年两作区。
2、甘薯种植情况
因甘薯是抗旱耐贫瘠作物,比较适宜旱区种植。涉县甘薯种植区域涉及17个乡镇,以个户零星粗放种植为主,商品率不高。
2010年以来全县甘薯年种植面积约367公顷,鲜薯总产约9000吨。
3、甘薯育苗产业现状
目前全县甘薯育苗主要分布在在辽城乡漳河沿岸,现有苗床有200多个,生产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可出苗500余万株。涉县甘薯秧苗主要销往本地和山西左权、黎城等地。
4、种植效益
甘薯种植效益可观。种植品种以徐薯18、冀薯98、川薯27等为主。近年又引进了高产高淀粉型甘薯如济薯21、济薯22等。涉县甘薯一般亩产1500—2500公斤,每公斤鲜薯约1.1元,亩鲜薯收益1650—2650元。每亩鲜薯可加工成淀粉250—400公斤,按现行淀粉市场价收入2500—4000元。如加工成粉条,每亩甘薯可生产干粉条230—360公斤,每公斤按市场价25元,亩收入可达6000—9000元。亩甘薯需种苗、肥料款550元,需劳工(包括整地、运水、除草、施肥、挖薯、淀粉加工)23个。每亩甘薯加工成粉条纯收入可达5000—8000元。
二、甘薯种植的有利因素
1、历史悠久
涉县甘薯1952年从邯郸马头引进,迅速普及全县。三年困难时期作为抗灾作物大力推广,面积达到4667公顷。2000年以后全县甘薯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867公顷左右,亩产鲜薯1500—2500公斤。2010年以来全县甘薯种植面积367公顷,鲜薯总产约9000吨。
2、土壤适合
全县耕地13559公顷,且大部分为岗坡旱地。除此之外,还有6667公顷的退耕还林山地间隙,大部分土壤是石灰性褐土,非常适宜甘薯种植。
3、气候适宜
涉县春季干旱,甘薯种植后的5—6月正处于旱季,但这时正是甘薯发根阶段,正好有利于根系生长。7—9月是涉县的雨季,这时正是甘薯根、茎、叶大量生长阶段,符合需水需肥规律。8月份立秋后,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甘薯块根的膨大。
4、有加工习惯
甘薯深加工产品主要是粉条,主要以加工点加工和农户自己加工为主。全县成规模的加工点有16个,主要分布在西达镇、关防乡、合漳乡、河南店镇等乡镇。加工点一般是初加工和深加工相结合,初加工主要是以收购本地鲜甘薯,加工成粉芡脱水晒干,再深加工成粉条出售,或为个户代加工,收取加工费。一般每个加工点每年可加工鲜薯10—15万公斤,生产粉条0.85—1.25万公斤;涉县河南店镇会里村粉条加工点主要以深加工为主,从山东购买成品甘薯淀粉,加工成粉条出售,年可生产粉条5万公斤。甘薯淀粉加工成粉条,其附加值提高一倍以上;目前薯粉加工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半机械化生产。如西达镇申家村陈秋林甘薯加工点面向全县,关防薯乡粉条合作社注册了“古台雨”商标,产品畅销周边省市。
三、存在的问题
我县甘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全县甘薯种植的进一步扩大。
1、育苗条件落后
全县一直以自留种薯育苗移栽,没有工厂化育苗中心,技术守旧、品种单一、品质退化。全县除西达、关防、合漳三个乡镇因有规模化加工点,农民对其重视,发展有一定规模,其它乡镇农民种植甘薯均以自食为主,产量低而不稳,农民收入不高,严重制约了甘薯的进一步发展。
2、优良品种推广滞后
我县近年虽然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但是推广力度不大,种植面积较小。上世纪70、80年代引进的徐薯18、丰收白等品种现在还在栽培。
3、水源制约
一般甘薯亩栽培密度4000棵,需水量4—5方。我县是寒旱山区,耕地大部分是纯旱地,无水浇条件。在栽培甘薯的时候,都是依靠人工从村里拉水,距离一般在2—3公里,运输量大。
4、缺乏规模化加工企业
全县没有一个成规模的淀粉加工企业。老百姓种植的甘薯只能到村里的个体加工点加工。
5、人工费用上涨,栽种成本增加
栽种1亩甘薯,栽前整地需要2个工,栽种需要5个工(包括拉水、栽植),收获需要2个工,管理需要2个工。每个工按50元计算,人工成本需要550元。成本的增加,造成一部分人放弃种植,外出打工。
6、缺少自己的甘薯名片
我县甘薯淀粉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名优品牌,更加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影响了产品进入大市场。
四、发展建议
1、建立工厂化育苗基地,提供优质健康种苗
由于条件有限,农民贮藏种薯难度大,导致种薯腐烂多,出苗率低。因此,建立集约化育苗中心非常必要。
2、引进优良品种
建立甘薯资源苗圃,引进不同类型的甘薯品种,如菜用甘薯、淀粉甘薯、食用甘薯、彩色甘薯等,在试验、示范后进行大面积推广。
3、增加储水设施
在适合甘薯种植又有群众种植基础的区域,修建水窖、水柜等储水设施,解决群众种植甘薯需水问题,减少运水困难。
4、建设现代化粉条加工厂
现代化甘薯粉条加工厂的建成,既可以消化我县的甘薯,还可促进周边甘薯向我县流动,繁荣我县的甘薯和淀粉市场,极大的提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
5、依靠品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品牌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虽然我县已有“古台雨”等甘薯粉条注册商标,但在市场上还没什么知名度。要把我县甘薯粉条做大做强,一是从原料入手抓质量,确保充足质好的原料供应;二是严格按照产品质量标准生产,加强监管,协助企业建立化验室,培训质检员;三是改进机械,更新产品包装,提高产品档次;四是规范加工场地,保证食品卫生达标。
6、开发甘薯精深加工制品
依靠甘薯精深加工,拉长甘薯产品加工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除加工粉条外,还可生产变性淀粉、薯干、果脯、薯糕、薯脆片、甘薯果汁等。也可开发菜用甘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