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进展
2014-04-01郭海英潘思京张鹏飞
郑 洁 郭海英 潘思京 张鹏飞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陕西 咸阳 712046)
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研究进展
郑 洁 郭海英1潘思京2张鹏飞2
(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陕西 咸阳 712046)
骨质疏松;针灸疗法;综述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 osteoporosis,P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高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POP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正日益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关注。研究证实,针灸在POP的治疗中具有安全、有效、经济、可长期应用且易于推广普及等西药疗法不具备的优势。现将近年来针灸在POP防治中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POP的中医认识
POP属中医学骨痿、骨痹范畴,早期仅骨量丢失而无明显疼痛症状者属于骨痿,随着病情发展至出现腰背及胫膝骨痛症状时,则应视为骨痹[1]。中医学认为,衰老是POP的发病基础,肾虚、脾弱、血瘀是POP的基本病机。肾藏精、主骨,精生髓,髓养骨,肾中精气充足,则骨髓生长有源,骨得髓养而强健有力。人体衰老的过程与肾气的衰减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肾中精气逐渐衰退,肾精亏则骨髓减,髓不足则骨无所养,致骨质脆弱无力。现代研究表明,肾虚可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尤其是下丘脑—垂体—性腺(甲状腺、肾上腺)3个靶腺轴的功能紊乱,影响骨的代谢和合成,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2-3]。衰老除与肾虚有关外,与脾、胃等脏器的功能减退也有着紧密关系。现代著名医家岳美中就衰老与肾及脾胃的关系做了精辟阐述:“人之衰老,肾精先枯,累及诸脏,此时全赖脾胃运化、吸收精微,使五脏滋荣,元气得继,才能却病延年。”[4]若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则五脏之精不足,必然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功能,加速人体的衰老,从而加速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相关研究显示,脾胃功能减退,不仅能影响胃肠对钙、磷等微量元素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还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并且通过作用于各个系统直接或间接影响骨代谢[5]。“久病入络”、“久病生瘀”,研究发现,“瘀血阻滞”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病理演变的重要环节,而且多发生在疾病的晚期阶段,程度相对严重[6]。
2 POP的针灸辨治思路及选穴处方特点
对于POP的针灸治则治法,目前主要有2种不同观点,即整体的辨证论治和侧重肾虚立法论治2个方面。
2.1 整体辨证论治 整体辨证论治多强调以补肾健脾、益髓养骨、祛瘀生新为原则指导临床选穴及针灸治疗,或根据具体的辨证分型选穴治疗。周晓莉等[7]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肾亏、脾弱及兼血气不通的病机特点,创立了“双固一通”针法,该法取关元穴及双侧足三里穴以补益脾肾,巩固先后天之本,取委中及腰背部夹脊穴(腰背部疼痛部位的相应夹脊穴)以通经活络、宣通气血,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刘保新等[8]提出针灸临证应以POP患者的具体分型选穴治疗,以肾虚为主要表现者治宜滋补肝肾,强壮筋骨,选取肾俞、命门、关元、太溪、大杼、阳陵泉、肝俞和三阴交;以脾虚为突出表现者治宜健脾和胃,生精壮骨,选取脾俞、肾俞、太溪、太白、太冲、三阴交和血海;关节疼痛等血瘀证突出者治宜活血祛瘀,生新壮骨,选取脾俞、肾俞、太溪、太白、太冲、三阴交和血海。整体辨证论治的另一特点是根据POP的标本缓急选取适当的穴位及治疗方法。刘保新等[9]根据疼痛程度将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取肾俞、肝俞为主穴以养血益精,培元固本,并配以委中和夹脊穴疏通腰背部瘀滞而达到止痛目的;缓解期仅取肾俞、肝俞以滋补肝肾,益精填髓。
2.2 从肾论治 不同于整体辨证论治,另一种观点认为肾虚是导致衰老的主要原因和机制,也是POP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着重从肾虚论治,以补肾填精益髓为治疗大法。何劲等[10]认为,对于POP可选取双侧悬钟、肾俞和命门穴,并施以提插及捻转之补法以达到补肝肾、益精血、壮筋骨的作用。林志苇等[11]发现,肾俞穴位埋线对POP患者的腰背及周身痛具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此外,还有人认为POP应从脾胃论治,认为POP患者多系中老年人,普遍存在脾胃功能虚弱,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的吸收能力差,因此提出以健脾和胃法增强胃肠对营养物质的利用以及对药物的吸收,更好地发挥药物的功效,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2]。并根据上述理论,采用补脾健胃腧穴(足三里、三阴交)治疗POP取得较好疗效[12]。
由以上可见,尽管目前就POP的针灸治疗有不同看法及侧重点,但总的指导原则是一致的。针灸治疗POP以补肾健脾为中心,常用穴位有肾俞、脾俞、足三里、三阴交、命门、关元、神阙、胃俞、太溪、大椎、悬钟、大杼、太白等,其中以肾俞、脾俞、足三里选用率最高;同时兼顾行气通络,活血祛瘀,常用穴位有委中、腰背部华佗夹脊穴、督脉穴位、血海、阳陵泉以及疼痛局部阿是穴。
3 POP的针灸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
3.1 POP的针灸治疗作用 POP的发病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快的一个漫长过程,其引起的骨痛、骨变形,甚至骨折对患者身体、活动及社会3个水平的功能都造成极大危害,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报道显示,临床就诊的POP患者多数是以疼痛为主诉。针灸在POP疼痛的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林志苇等[13]以肾俞穴位埋线法治疗POP 18例,每2周1次,连续6个月,发现该法可明显缓解POP患者的腰背痛。除改善主观疼痛症状外,针灸还可以提高POP患者腰椎及股骨骨密度,延缓骨量丢失,降低骨折发生风险[14-15]。还有人以生存质量为评价指标,观察了针灸对POP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发现针灸治疗前后患者生理功能、躯体疼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体健康状况及社会功能均得到显著提高,且与治疗时间长短呈正相关[16-17]。由此可见,针灸既可以缓解POP的临床疼痛症状,提高患者活动能力及精神状态,又可以从根本上延缓骨量丢失,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发生风险,从身体、心理及社会3个水平改善患者功能,进而提高患者降低的生活质量。
3.2 POP的针灸防治机制 POP的发生原因十分复杂,涉及到衰老、性激素水平下降、钙调节激素紊乱以及由此引发的钙磷代谢障碍等多方面因素,造成破骨细胞活跃,成骨细胞功能抑制,骨吸收大于骨形成,进而引发骨微结构破坏,骨质大量丢失。据对相关临床研究的统计分析,针灸对POP的防治作用与以下几点密切相关:①改善骨代谢生化指标。针灸可下调POP患者血清骨转换率标志物骨钙素(BGP)和碱性磷酸酶(AKP)及尿中骨吸收指标吡啶酚(PYD)/肌酐(Cr)和尿钙/尿肌酐比值(Ca/Cr)[18-21];②良性调节性激素和钙调节激素的分泌水平。针灸可提高POP患者血清雌激素(E2)、睾酮(T)水平和血浆骨化三醇[1,25-(OH)2D3]含量,降低血清降钙素(CT)和甲状旁腺素(PTH)水平[20,22-23]。③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针灸可提高POP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和一氧化氮(NO)水平及患者衰老积分[20,24]。④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及骨吸收。骨保护素(OPG)是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调节骨代谢的中介分子,由成骨细胞分泌,能阻止破骨细胞的分化,抑制成熟破骨细胞的骨吸收活性和诱导破骨细胞凋亡。研究发现,温和灸可提高POP患者血清骨保护素(OPG)含量[25]。
4 POP的常用针灸治疗方法
4.1 单一治疗
4.1.1 针刺 研究发现,以补法针刺肾俞、悬钟、命门、关元和足三里等穴对延缓骨量丢失、提高POP患者骨密度有较好效果[7,10],同时配合泻法针刺腰背部夹脊穴、委中可缓解腰背部疼痛症状[7],而单用夹脊穴和委中对提高患者骨密度无明显效果[7]。李沛等[17]采用悬中穴透三阴交穴,并配合针刺肾俞和命门穴治疗绝经后POP 30例,每周针刺2次,1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月,生存质量评定结果显示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改善。莫晓枫等[26]采用腹针疗法治疗POP 79例,主穴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配穴取滑肉门、外陵、气穴,隔日1次,连续治疗6个月。结果发现该法可显著改善患者腰脊疼痛症状。
4.1.2 艾灸 热敏灸是以经络理论为指导,采用艾条温和灸体表“热敏化穴”,激发经络感传,促进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一种近年来创立的艾灸疗法。该治疗方法首先以燃着之清艾条回悬灸以寻找热敏感点,继之以雀啄灸加强敏化,循经往返灸以激发经气,再施以温和灸发动感传,开通经络。李丰等[27]在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穴上及附近寻找热敏化点并施热敏灸治疗POP 30例,并与口服药物比较,临床疗效及骨密度(BMD)、血碱性磷酸酶 AKP、UCa/Cr等评价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热敏灸疗效优于口服药物(P<0.05),其机制可能系抑制骨吸收,增加骨强度,使骨代谢趋于正平衡状态,从而达到增加骨密度、改善临床症状的效果。万国强等[28]在肝俞、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中脘、神阙、关元、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悬钟、阴陵泉、三阴交、太溪等附近施热敏灸治疗POP 31例,结果显示该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疼痛,提高骨密度及患者生存质量。此外,欧阳钢等[29]对针刺及艾灸治疗POP的疗效进行比较,发现针刺可更好地提高POP患者的腰椎骨密度及生存质量。
4.1.3 穴位埋线 近年来,穴位埋线治疗POP的相关临床报道较多。赵军[30]于八会穴之骨会大杼、筋会阳陵泉和髓会悬中等穴埋线治疗POP 30例,15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研究显示患者疼痛、血钙及尿钙指标改善情况优于维生素D及骨化三醇治疗(P<0.05)。刘兰英等[22]以血清性激素及 PTH为评价指标,观察了脾俞、肾俞穴位埋线对30例POP妇女内分泌激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脾俞、肾俞穴位埋线可提高患者血清E2和T水平,显著优于针刺治疗(P<0.05)。
此外,也有人采用穴位注射及电针治疗POP。王争等[31]采用腰背部夹脊穴注射复方当归注射液治疗POP 30例,发现该法可明显缓解患者腰腿痛,疗效优于补肾健脾穴位注射及口服中药疗法(P<0.05,P<0.01)。金肖青等[32]采用电针第1~4腰椎夹脊穴及股骨大转子周围阿是穴治疗POP 32例,结果发现电针可提高患者骨密度、缓解疼痛症状,尤以缓解疼痛作用显著,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P<0.01)。
4.2 综合疗法 POP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单纯针法、灸法或口服药物疗法均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研究证实,多种疗法的综合应用往往优于单一方法治疗。因此,近年来采用综合方法治疗POP的临床报道呈上升趋势,较为常见的有针与灸结合、针与药结合以及针、灸、药等多种疗法的有机结合。
4.2.1 针灸结合 针灸结合是POP针灸临床治疗的一贯方法,其形式以补肾健脾、填精益髓穴位的温针灸结合关元、神阙等保健穴的艾条温灸为主。赵利华等[33]选取双侧大杼、肝俞、肾俞、足三里、阳陵泉、悬钟、三阴交及关元等穴治疗POP 20例,以补法针刺上述所选穴位,大杼、肾俞、足三里和悬钟在针刺的基础上行艾条温针灸,肝俞、三阴交和阳陵泉单用针法,关元仅用温和灸,十二经原穴阻抗测量结果显示,该法可显著降低十二经原穴阻抗,与药物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蔡红[34]观察了针灸治疗POP中治疗频次对疗效的影响,发现在为期6个月的治疗中,每周2次和3次的治疗频率即能提高患者骨密度。
4.2.2 针药结合 由于 POP针灸治疗主要是通过激发患者自身的功能,其治疗作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患者功能的完整性及潜在的调整功能,因而决定了针灸治疗作用的局限性。近年来针药结合逐渐成为包括POP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治疗趋势。针药结合的形式有针刺结合口服药物、针刺结合穴位用药及穴位埋线结合口服药物等多种形式。周志华[35]比较了电针结合口服骨化三醇与单纯口服骨化三醇对POP治疗的作用,骨密度、血清E2水平及钙磷代谢指标显示,针药结合疗效显著优于口服药物治疗(P<0.05)。张晓东[36]认为,补肾健脾化瘀方药联合针灸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单纯针灸或单纯口服中药,针灸起效快,且有利于改善患者脾胃功能,中药起效虽慢,但疗效持续时间长,二者具有互补作用。徐亚莉等[37]采用针刺关元、气海、命门、肾俞、脾俞结合神阙穴敷贴密骨丹(药物组成:补骨脂、骨碎补、续断、川芎、制川乌头、透骨草、牛膝、细辛)治疗POP 48例,骨密度及疼痛缓解等指标显示,该法疗效优于口服盖天力治疗(P<0.01)。
除以上常用方法外,还有人采用针刺结合推拿[38]、针灸推拿结合特定电磁波(TDP)照射[39]、针灸结合蜡疗[40]、针灸结合干扰电[41]及穴位注射配合电针[42]等方法治疗POP并取得一定疗效。
小 结 肾虚、脾弱、血瘀是POP发病的中心环节。POP的针灸治疗主要围绕补肾、健脾、通络3个方面,治疗作用涉及缓解疼痛,延缓衰老,调节内分泌及骨代谢,提高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基于目前POP的针灸研究概况,我们认为今后POP的针灸研究可能有以下趋势:①由于POP的病程较长,骨微结构的破坏很难在短时间得以改善且几乎无法恢复至病前水平,早期预防十分重要,因此充分发挥针灸“治未病”的优势,开展针灸预防POP的研究可能是今后一大研究方向;②POP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环节,单一一种疗法效果往往不理想,在充分发挥针灸优势的基础上,与推拿、理疗、运动及中西药物治疗有机结合,可能是POP针灸防治的一大发展方向。
[1]张纾难,韩春生.中医对骨质疏松症的认识沿革与嬗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9,5(1):83-85.
[2]武密山,李恩,赵素芝,等.补肾方药对实验性骨质疏松症大鼠垂体-甲状腺轴及其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5,9(11):187-189.
[3]龚张斌,姚建平,金国琴.补肾方药对老年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所属组织结构形态变化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03-104.
[4]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岳美中医话集[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4:46.
[5]张荣华,朱晓峰.脾肾两虚兼血瘀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关系的探讨[J].四川中医,2003,21(5):11-12.
[6]李中万,庄洪,李钊,等.ET、NO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关系的临床初探[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5,13(1):5-7.
[7]周晓莉,鲍圣涌,王华.“双固一通”针灸疗法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6):49-50.
[8]刘保新,唐福宇,梁冬波,等.浅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穴位埋线疗法的辨证取穴论治[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4):56-57.
[9]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分期穴位埋线治疗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J].中国针灸,2011,31(4):315-319.
[10]何劲,宋道飞,向楠.针刺悬钟、肾俞、命门穴对原发性骨质疏症患者骨密度的影响及疗效[J].中医杂志,2009,50(2):147-149.
[11]林志苇,黎健,高丽萍,等.肾俞穴位埋线对原发性骨质疏症骨密度影响的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6,12(4):381-383.
[12]项平.传统医学与健康老龄化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59.
[13]林志苇,黎健,高丽萍,等.肾俞埋线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疼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12):844-846.
[14]农泽宁,赵利华,韦良玉,等.补肝肾健脾温针灸法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骨量减少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1,38(8):1575-1578.
[15]林志苇,潘文谦.肾俞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5年骨折率调查[J].中国针灸,2010,30(4):282-284.
[16]刘保新,王力平,徐敏,等.穴位埋线对肝肾不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候学与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550-552.
[17]李沛,纪峰,林莺,等.“髓会”穴透刺为主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1):45-47.
[18]吴淑平,林志苇,潘文谦,等.脾肾俞穴位埋线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血清BGP及尿 Ca/Cr的影响[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1(2):14-16.
[19]赵利华,农泽宁,钟旋,等.温针灸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生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12):897-900.
[20]陈贵珍,许云祥,张家维,等.穴位埋线对绝经后女性骨代谢、自由基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针灸,2010,30(3):177-181.
[21]王东岩,徐小梅,欧阳钢.针灸对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代谢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1,52(3):211-213.
[22]刘兰英,林志苇,刘宪俊,等.脾肾俞穴位埋线对原发性骨质疏松妇女内分泌激素的调控作用[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32-35.
[23]庞勇,赵利华,农泽宁,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2):15-16.
[24]农泽宁,赵利华,庞勇,等.针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前期骨量减少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4):610-612.
[25]欧阳建江,刘庆思,许辛寅,等.温和灸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视觉模拟评分及血清骨保护素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10):971-972.
[26]莫晓枫,梁若茄.腹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7,14(9):315.
[27]李丰,何忠锅,涂国卿,等.热敏点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对患者BMD、S-AKP、U-Ca/Cr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1,31(3):223-226.
[28]万国强,刘学俊,周国香.热敏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0,30(6):71-73.
[29]欧阳钢,王玲玲,卓铁军,等.不同刺激方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4,24(1):49-50.
[30]赵军.应用八会穴埋线治疗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7):45.
[31]王争,张唐法,张红星,等.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腰腿痛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4):261
[32]金肖青,文晓林,于澎,等.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32例分析[J].中医药学刊,2003,21(4):516-520.
[33]赵利华,韦良玉,钟旋,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原穴阻抗变化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1):2950-2951.
[34]蔡红.不同治疗频次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23(1):15-16.
[35]周志华,王乃权,潘芳芳,等.针药并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6):389-392.
[36]张晓东.补肾健脾化瘀方联合针灸治疗原发性老年骨质疏松症26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0):91-92.
[37]徐亚莉,金建军,徐登玉,等.针刺加穴位贴敷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疼痛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6,26(2):87-90.
[38]王彤,吴中朝,朱天荣,等.远针近推疗法对老年性肾虚型骨质疏松症患者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J].中国针灸,2010,32(8):685-688.
[39]林伟春,梁婉仪,郑黎勤,等.艾灸与雌激素替代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疗效比较[J].中医药导报,2006,12(7):63-65.
[40]蒙家辉,罗小珍,罗盛华,等.针灸结合蜡疗治疗骨质疏松症腰背痛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9):2155-2157.
[41]吴洲红.针灸配合干涉治疗仪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11):28-29.
[42]陈海林,王全权,黄慧敏,等.穴位注射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411-1412.
(本文编辑:董军杰)
R-05;R681.05
A
1002-2619(2014)08-1254-04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养生康复教研室,江苏 南京 210023
2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江苏 南京 210023
郑洁(1978—),女,讲师,博士研究生在读,硕士。从事康复医学教学、临床及科研工作。研究方向:骨代谢性疾病的中医康复。
201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