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剂量的特点与量效关系浅析
2014-04-01张卫红吴文博蔡建丽赵会琪
张卫红 吴文博 蔡建丽 赵会琪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药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中药剂量的特点与量效关系浅析
张卫红 吴文博1蔡建丽1赵会琪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药学部,河北 石家庄 050051)
中药药剂学
剂量即药剂的用量,其实质就是药物应用于机体能够产生特定生物效应的量,理想的剂量要求是达到最好、最大的疗效,最少的不良反应。中药剂量是中医学中依据传统经验为达到一定治疗作用所应用的中药量。中药剂量除具有一般药物的共有属性外,还受到中药的产地、炮制及辨证论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特殊性,中药的量效关系异常复杂,已成为中医药界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兹就中药剂量的特点与量效关系浅述如下。
1 中药剂量的内涵与特点
1.1 中药剂量的内涵 中药剂量就是指中药的用量,包括单味药的日用量、处方组成各药的量、整个处方的量及中成药的量(实际是方剂总量的分次量)等,可见中药剂量具有多个内涵,所以讨论量效关系时必须说明剂量的层次含义。
1.2 中药剂量的特点
1.2.1 源于临床经验 中药剂量来源于临床而非实验室,这是中药剂量区别于西药剂量的显著特点。从食药分化,到药的概念出现,再到剂量概念的产生,中药经历了多次飞跃。知道药物能治什么病,是一次飞跃;知道需要用多少量才能治病,把用量与疗效联系起来,产生剂量的概念,又是一次飞跃;从不精确的量,到较为准确、稳定的剂量单位,又是一次重大的飞跃。这些飞跃都直接来源于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大量古今文献成为了研究中药剂量的基本资料依据。
1.2.2 不准确性 尽管中医向来注意剂量的准确性,但是古代中药剂量开始由个体数目或估量或拟量等不准确的计量单位表示,而且至今中药剂量中仍有片、个等计量单位在使用。目前一般处方的剂量多为整数,极少有零头,也意味着不精确。另外,从内含有效成分的角度讲,中药多是天然产物,由于受各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植物的不同产地也有质量不同,如道地药材就是指由于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栽培技术及采收加工等因素,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即使同一产地的同一种植物无论是局部还是整个植株,质量也很难均匀一致。这样看来,不同质量的中药即使剂量相同,也不可能预期会有相同的药效。
1.2.3 灵活性 中药剂量的灵活性就是指中药剂量选定依据的多因性。如因药定量:药材的质量,质优量小,质次量大;药材的质地,质重宜重,质轻宜轻,干品轻,鲜品重;药的气味,气味平量宜重,气味厚量宜轻;药材的毒性,“以知为度”。因用法定量:用单味药方量宜大,复方量宜小;一般君药量宜大,其它药宜小;汤剂用量宜大,成药用量宜小。因人定量:体质强量宜大,弱者则宜小;青壮年量宜大,年小、年老宜小;经期女性活血药量宜小;新病正气损伤小用药量宜大,久病多体虚用量宜小;病势急重者宜大,病缓者用量宜小。因时定量:热天热药量宜小,冷天凉药量宜小。因地定量:南方湿热用药宜小,北方刚燥用量宜大。另外还会考虑到患者的职业、生活习惯等。
1.2.4 “治疗窗”的难确定性 所谓“治疗窗”是指药物的有效剂量范围,从最小的起效剂量(即阈剂量),到药物发挥疗效的最大量[1]。要确定中药的治疗窗具有相当大的难度,首先是方药自身系统的复杂性问题,如具有功效多向性和适应证的广泛性,能起到调理、调节、调养、调摄等综合作用,再如上述中药剂量的不准确性等;其次为主要干预或治疗对象证候系统的复杂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证候具有非可逆性,较强的不确定性、时变性,具有结构层次较深或模糊交叠性强的特点[2],并且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2个复杂系统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了方药量效关系操控的难度以及评价的难以客观化,这也使中药剂量的选定及“治疗窗”的确立具有相当的难度。可见“剂量是中医不传之秘”至少有2个含义,一是不传,二是没法传。
2 中药剂量与药效
影响中药量效的因素很多,在保证用药质量和正确辨证的前提下,合理选药是主要关键,在选定药之后,最重要就是剂量的选定。下面讨论因为剂量的变化而引起单味药或方剂功效改变情况。
2.1 单味药的量与药效 一般说来,中药剂量的大小,决定疗效的大小以及显效与否,量小则效力小,量大则效力大。如活血化瘀类药,量小则行气活血,量大则活血化瘀,甚或破血逐瘀。另外,还有许多中药因剂量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作用,这是中药量效关系中最大特点。如黄芩小剂量能降压、利尿,大剂量则有升压、抗利尿作用;人参小剂量对中枢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抑制中枢,此即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又如甘草小剂量(3~6 g)应用主要有调和诸药之功,中剂量(6~15 g)则能清热解毒、清肺利咽,大剂量(15~30 g)则常用于解毒和治疗腹痛转筋等[3];柴胡3~6 g长于升阳举陷,6~12 g长于疏肝解郁,15 g以上则长于解热抗病毒;大剂量白芍药在30 g以上长于解痉止痛;防风在30~40 g时长于治疗神经性聋;生白术在30 g以上时长于通大便;瓜蒌在30 g以上长于擅长带状疱疹;皂角刺30~40 g治疗肠粘连有特殊疗效。诸如此类单味药因剂量不同而出现其疗效不同。
2.2 处方组成各药的量与药效 方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包括处方(复方)和剂型两部分。处方包括药味的种类数量和组成各药的剂量。当药味的种类数量确定后,组成药物的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药物君臣佐使关系,用量的改变则引起处方功效的改变。一般情况君药用量大,不过用量大的不一定是君药。如十枣汤的君药为芫花,甘遂、大戟为臣药,大枣的用量很大,共10枚约30 g,它也只是佐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谓君。”处方组成各药量的变化可引起处方功效的改变。如《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都由大黄、厚朴、枳实3味药组成。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量倍于厚朴,其功能泻热通便,消痞除满;厚朴三物汤中厚朴倍于大黄,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厚朴大黄汤则治支饮胸满,兼有腑实便秘者。其药量在三方中各不相同,功效侧重点亦不同。再如《金匮要略》枳术汤方与《内外伤辨》枳术丸两方同为枳实、白术二药组成,但枳实汤中的枳实用量7枚(每枚可按15 g),倍于白术(30 g),故以消积导滞为主;枳实丸中的白术用量(60 g),倍于枳实(30 g),故以健脾和中为主(注:两方的功效差别与剂型也有关)。
2.3 方剂总量与药效 中医“七方”中有大方和小方。所谓大方是指药味多或药味少而用量大,以治疗邪气盛须重剂,或治疗下焦疾病,量重而需顿服的方剂。大方的最大特点是或味多或剂重,总量大,临床上多主治危重急症。如峻下的大承气汤、解表清里的大青龙汤就属大方。所谓小方其含义有三:一是治疗病势轻浅的方剂;二是治上焦病,分量轻,分多次内服;三是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小方最大的特点是或味少或剂轻,总量小,临床上主治邪气轻浅而无兼证者。如治疗外感的葱豉汤、轻下热结的小承气汤就属此类。大方、小方各有其特定含义和适用范围。临证时,我们既赞成“重剂起沉疴”,也赞成“四两拨千斤”。现代医家岳美中先生说过:“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治重病大证,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总之,只有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制宜,选方用药才能不偏不倚,恰中病机。”其可谓警世名言。
2.4 方剂的剂型与药效 剂型是方剂组成部分,方剂的疗效除了与处方的组成结构有关外,与其剂型也密切相关。方剂的疗效是通过一定的剂型,经一定的煎出量、服用量、吸收量等多种“量”的传变来实现的,其量效关系随着这些“量变”也发生着变化。①同一方剂,同一个型,制备工艺不同,疗效不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汤剂,汤是浸提制剂,其质量受饮片粒径的大小、浸泡、加水量、加热时间、煎煮次数、煎出量等因素影响。比如煮散与煮饮片不同,超微粉与普通粉不同,研究表明中药超微粉其与水接触面积较饮片大几百倍,可使有效成分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溶出,据初步统计分析,散剂给药量可减少到原来的1/5 ~1/2,汤药给药量仅为原来 1/20 ~1/5[4]。②同一方剂,同一剂型,服用方法(量、次数、时间)、给药途径不同,则疗效不同。如汤药顿服和分次服、内服和外用等。③同一方剂,不同剂型,疗效不同。如藿香正气丸和藿香正气颗粒皆有解热镇痛止呕,但抗病毒能力颗粒优于丸剂。
3 小结
近代以来,中医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迫切需要找到并形成一个或多个突破口,药物疗效是中医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剂量正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中药剂量问题成为中医药现代和未来要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确定中药最佳的“治疗窗”是中药剂量相关研究的中心目的,这些都有待将来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傅延龄,蔡坤坐,宋佳.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9):601-605.
[2]郭蕾,王学伟,王永炎,等.论高维高阶与证候的复杂性[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76-78.
[3]沈映君.中药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4.
[4]吴文博,董占军.中药饮片改革相关问题分析与展望[J].中国药房,2009,20(9):705-707.
(本文编辑:石 康)
R283.5
A
1002-2619(2014)08-1222-02
1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制剂室,河北 石家庄 050051
张卫红(1963—),女,副主任中药师,学士。从事中药房管理及中药鉴别工作。
2014-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