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的气象预报

2014-04-01程民生

关键词:气象预报中华书局气象

程民生

(河南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五月,开封等地赤地千里,出现旱情。二十四日,朝廷准备按照惯例举行求雨典礼,宋徽宗却说:“二十六、七必有雨。”那么,最终结果如何呢?“已而果验。赵挺之曰:‘陛下天纵将圣,虽历象阴阳占候,无不赜其精微。’上曰:‘天地之间不离阴阳五行之数,今日太一移宫,水限也,故有雨’。”[1]宋徽宗提前两天准确地预报了降雨,其依据未必科学,但说明宋代气象预报的常规性,是宋代气象预报的一个典型事例。

气象预报是对特定地区在特定期间内预期的气象情况说明,即提供天气气象信息,发布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为社会生产、生活服务。这一自然科学概念最早是近代从西方传来的,但在我国古代早有预测气象行为,属于占候术之一种,有辉煌的传统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与现代相比,古人更依赖气象资源,抗御气象灾害的能力更弱,而且气象与天象密不可分,更衍生出现代社会消失了的气象政治学,所以气象预报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事务。如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五月乙卯,开封“暴风起西北有声,折木吹沙,黄尘蔽天,占并主阴谋奸邪。是秋,内侍周怀政坐妖乱伏诛”[2]。气象解释与现实政治牵扯一起,怎能不令统治者胆战心惊、高度重视?在科技比较发达的宋代,气象预报也取得了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减轻灾害的积极作用,值得重视。尽管在现代社会中,无论城乡人人每天关注气象预报,且与古代的经济史、社会史、科技史、政治史和军事史都有关系,但遗憾的是却被史学界几乎遗忘,至今尚未在历史研究领域受到重视,未见有关专门论述①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21章为《气象学》(科学出版社1975版),涉及宋人的天气预测和天气预报,惜不具体。卢嘉锡总主编、董恺忱、范楚玉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农学卷》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的农学》有《农业气象预报》一目,对宋代气象预报稍有叙述(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83~486页)。石涛《北宋时期自然灾害与政府管理体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在《“减灾”管理子系统》一节中,较好地论述了《北宋的灾害预报机构——司天监(太史局)和翰林天文院》(第161~174页),但一直是从“天文”“天象”角度而言的,只字不提气象。《中华神秘文化书系》中,有张家国《神秘的占候——古代物候学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对历史上的占候作了系统梳理,指出:“宋代的占候术,乃是唐时鼎盛之流风余韵。”(第15页)也非从气象预报角度论述的。。笔者不揣冒昧,以宋代为例试为探讨,以求教于历史、气象两界方家。

宋代气象预报可以分为朝廷、军队、官员个人和民间等不同的系统,方式、功能各不相同,现分述之。

一、朝廷专门机构的预报

(一)朝廷的专门机构

官方的气象预报主要由太史局、翰林天文院两个专门机构负责:“国朝以来,凡天文气祲之异必下史官谨而志之,外有太史局崇天台,内有翰林天文院,日具祥变,各以状闻,以参校异同,考验疏密,仍俾供报起居院书之,为万世法。”[3]两套机构并存,是为了互相验证,确保准确无误。沈括记载:“国朝置天文院于禁中,设漏刻、观天台、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检察。每夜天文院具有无谪见云物祺祥,及当夜星次,须令于皇城门未发前到禁中。门发后,司天占状方到,以两司奏状对勘,以防虚伪。”[4]唯恐虚报或有差错。其中的太史局,“掌占天文及风云气候,凡〔祭〕祀、冠婚、丧葬则择所用日”。太史局原名司天监,元丰官职改革,改名太史局:“太史局旧名司天监。元丰官制行,改今名”[5]。司天监的机构与组成人员、职能包括:“监、少监、丞、主簿、春官正、夏官正、中官正、秋官正、冬官正、灵台郎、保章正、挈壶正各一人,掌察天文祥异,钟鼔漏刻,写造历书、供诸坛祀祭告神名版位画日。监及少监阙,则置判监事二人(以五官正充)。礼生四人,历生四人,掌测验浑仪,同知算造、三式。”[6]大约有20位职员。其中的保章正是古代传统的专业职务:“保章氏以五云之物,辨吉凶水旱降丰荒之祲,象物色也。视日旁之云色降下也,知水旱所下之国,青为虫,白为丧,赤为兵荒,黒为水,黄为丰。”[7]天文院的职能、机构与组成人员是:“掌浑仪台,昼夜测验辰象,以白于监。测验注记二人,刻择官八人,监生无定员,押更十五人,学生三十人。钟鼓院掌钟鼓刻漏、进牌之事。节级三人,直官三人,鸡唱三人,学生三十六人。”[8]不包括学生大约有职员60余人。太史局中,具体观察天象、气象的是崇天台,又称禁台。翰林天文院也有精密高端的设备,如皇祐中,“置浑仪于翰林天文院之候台。”[9]而且有专职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郊赏时,“司天监尅择官、礼生,天文院节级,钟鼓院挈壶正、节级、直官,测验浑仪所节级、监生、学生,翰林天文院节级、监生、学生、礼生”各两匹绢,“司天监天文钟鼓院监生、学生、守阙学生”各一贯[10]。其学生不乏颇有成就者,典型如史序:“史序字正伦,京兆人。善推步历算,太平兴国中,补司天学生。太宗亲较试,擢为主簿。稍迁监丞,赐绯鱼,隶翰林天文院。雍熙二年,廷试中选者二十六人,而序为之首,命知算造,又知监事。”[11]培养的学生都是本院的后备专家。

官方的气象预报情况,根据正史的记载,通常如以下案例:庆历三年(1043)“九月辛已夜,中有白气长二丈许,贯卷宿、南河,东北行,少顷散,占曰:‘风雨之候’。皇祐四年十一月辛酉夜,白气起北方近浊,长五丈许,历北斗,久之散,占曰:‘多大风。’”[12]依据的一般都是天象和云气。所谓的占,古意占卜,今意预测。

气象预报需要观测等设备,浑仪、刻漏之外,还有其他。如秦九韶《数书九章》,列有四道测雨雪的算式,说明州郡政府如何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如测雨量有天池盆:“今州郡都有天池盆,以测雨水”;还有圆罂:“以圆罂接雨,口径一尺五分,腹径二尺四寸,底径八寸,深一尺六寸,并里明接得雨一尺二寸。”测雪量有圆竹箩:“以圆竹箩验雪,箩口径一尺六寸,深一尺七寸,底径一尺二寸,雪降其中,高一尺。”[13]以此来测量降雪量。此外,朝廷当还多有关于气象的设备、仪器,惜缺记载。

(二)报告及垄断制度

与现代气象预报最大不同的是,古代气象变化以及朝廷的预报属于国家机密,并不公布,唯恐泄露发生不测事变,必须秘密报告皇帝。规定:“如遇有天象、风云、气候等凌犯,占属官书下休咎申提举官。提举官或径乞入对,或具奏状密封投进。所有奏状乞于通政司用黄袋,具提举太史局臣姓名封,许非时进,直达御前拆封。太史局久隶秘书省,今来从臣僚请举行故事,差提举官。设或躔度稍异,自当入告,以图消弭外,其余合行事件,并乞依旧隶秘书省施行,令关牒提举所照应。”[14]有关专家将结果报告太史局长官,长官根据紧急与否或随时进皇宫向皇帝直接禀报,或按常规密封递进。本文开篇所提到的崇宁五年宋徽宗的预报,应当就是得自于秘密的专业预报。

观测、预报结果报告于皇帝外,还要报告于有关部门备案。淳化五年(994)重建修起居注制度,要求有关部门将气象情况每月一次报送起居院:“司天风云气候、祥异证验,宗正皇属封建、出降、宗(朝)[庙]祭飨制度,大理寺刑律起请,并一月一报 。”[15]司天监每月上报观察结果,以便载入史册。南宋初,宋高宗向重建的太史局重申这项任务:“诏太史局每月具天文、风云气候、日月交蚀等事,实封报秘书省”[16]。也即秘密报告。

记载历史的起居郎、起居舍人也负有直接记录气象的职责:“起居郎、舍人掌记天子言动,御正殿则俟于门庑外,便殿则侍立,行幸则从,大朝会则对立于殿下螭首之侧。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损益因革、赏罚劝惩、群臣进对、文武臣除授及祭祀燕享、临幸引见之事、四时气候、四方符瑞、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皆书以授著作官”[17]。其中的“四时气候”就是其亲历的气象和有关部门报告的气象,记载气象是其职务行为。对气象的记录,一是积累资料,二是以备今后验证,这些都是载入史册的。

出于垄断气象观测、预报的需要,政府对相关的天文术数之类的人员严加控制。如宋太宗刚即位,就“令诸州大索明知天文术数者传送阙下,敢藏匿者弃市,募告者赏钱三十万”[18]。这些专门人才不久就被押送到开封,“诸道所送知天文、相术等人,凡三百五十有一。”十二月丁巳,皇帝又诏“以六十有八隶司天台,余悉黥面流海岛”[19]。一部分被控制在司天台,一部分被流放,总之不使他们在民间。景德元年(1004),宋真宗诏:“司天监、翰林天文院职官学士诸色人,自今毋得出入臣庶家,占课休咎,传写文书,违者罪之。”[20]虽说主要禁止的是天文,但气象与其密不可分,也被牵连在内。

(三)预报的效果

历代积累的经验、技术和精密的设备,使宋代官方专门机构的气象预报颇有成绩,有时相当准确,请看以下几例。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秋冬,开封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从七月到十二月长期缺少降水。十二月七日,太史局预报两天后有降雪,果然到了九日,一场大雪如期而至:“二年十二月丙辰,大雨雪。前二日,太史言:‘月有苍白晕,西有黑气丈余,占云雨雪之象也。’至是果验。诏近臣于中书宴饮,令各赋诗,上制《瑞雪歌》以赐之”[21]。有关专家根据月色、云气等变化,准确判断即将降雪,应验后皇帝大喜,召开了一场庆贺的宴会和诗会。

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三月,木星犯房星,“木犯房,占云:‘秋多雨水’”[22]。具体气象如何,史书缺载。但当年十二月,“京城谷价翔贵。戊申,出常平仓米,分十四场贱粜,以济贫民”①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9,乾兴元年十二月戊申,第2305页。。或许预报准确,秋季多雨水,导致秋粮减产。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四月六日,一场大约八级大风自西北袭来,刮的昏天黑地。“大风起西北,飞砂折木,昼晦数刻,命中使诣宫观建道场禳之”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95,天禧四年四月丁亥,第2187页。风力判断据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附录3《风力等级表》,气象出版社2003年版,第138页。。显然是场沙尘暴。这场大风早有预报。“四年二月,月犯箕。占曰:‘有大风。’其年四月,西北大风起,飞沙折木,昼晦数刻”③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89《象纬考》12,第2292页。。根据天文变化,提前两个月预报一场大风,难能可贵。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十二月初,天降瑞雪。十二月六日,“翰林天文院言瑞雪之应,诏送史馆”④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瑞异》1之4,第2066页。。载于史册的降雪,表明翰林天文院此前预报准确,此即“瑞雪之应”。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大年初一的清晨,有股东北风汹涌袭来,挟带着漫天乌云:“正月元日平旦,有风从东北来,遍天有苍黑云。占云:大熟多雨”⑤《宋史》卷67《五行志》5,第1469页。。这场年初的大风,被认为预报了全年气象。丰收虽没见记载,多雨则预报准确。十月的一道诏书透露:“以去年及今夏霖雨,修造并多,须修稍稀,即行减罢,更勿差填”⑥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6,嘉祐二年十月乙丑,第4492页。。则是雨水致使许多建筑毁坏,三司修造案因而工役繁重。七月十二日,枢密院言:“(令)[今]为霖雨倒塌军营、官私舍屋,及有积水去处。”皇帝诏“选差内臣大使臣三员、前班大使臣三人、忠佐三人,计会东西八作司、街道司分擘沟畎积水,内忠佐即令提举工役”⑦清·徐松《宋会要辑稿·兵》6之14,第6861页。。七月十八日,朝廷“赐诸军雨坏营舍不出军都虞侯至十将,军士米五石至二石,其虞侯及入营者半之”⑧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6,嘉祐二年七月壬辰,第4485页。。可见雨灾对京城营房造成了不小的危害,朝廷不得不予以抚恤以安定军心。

著名科学家沈括载道:“熙宁中,京师久旱,祈祷备至,连日重阴,人谓必雨 ,一日骤晴,炎日赫然。予时因事入对,上问雨期,予对曰:‘雨候已见,期在明日。’众以谓 :‘频日晦溽,尚且不雨,如此旸燥,岂复有望?’次日,果大雨。是时湿土用事,连日阴者,‘从气’已效,但为‘厥阴’所胜,未能成雨,后日骤晴者,‘燥金’入候,‘厥阴’当折,则太阴得伸,明日运气皆顺,以是知其必雨。此亦当处所占也。若他处候别,所占亦异。其造微之妙,间不容发”⑨沈括《梦溪笔谈》卷7《象数》1,第54页。这条史料无确切系年。按沈括熙宁五年兼任提举司天监(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38,熙宁五年九月戊辰,第5802页),职掌观测天象,推算历书,宋神宗向他询问“雨期”,正是其职责,当在此年夏季。。由此可知,沈括根据多日相持的湿燥条件因骤晴而发生的重大变化,做出了准确的预报。

当然,气象预报不可能没有失误,苏轼即载道:宋太宗时的一天,“荧惑与日同度,太史奏言当旱,既而雨足岁丰”[23]。根据天文预报有旱灾,实际却是雨水充足。类似错报、漏报的情况很多,只是史书一般不予记载罢了。

二、军队及官员的预报

(一)军队的预报

气象条件对军事活动和武器装备使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古人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充分认识到这点,并将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天气变化的经验性认识用于指导战争和宿营、训练,尤其是战前必先观察风云,按天气情况决定用兵之策。宋代官修的《武经总要》,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军事著作,其中有司天少监杨维德等编纂的《天地日月星辰风云气候之式占候诀》5卷,就是古代军事气象的汇总,除了大部分以天象气象占卜吉凶外,也有气象的经验预报,都与天文星象密切相连。例如:

气如黑蛇贯日,有雨水。

日出入,有黑云贯之,不出三日有暴雨。

日始出,有云如车盖,必雨。

白云广二尺,在日左右,其分野有兵起,国忧。

日上下有黑气如蛟龙者,主风雨。

日出有黑云如隔,主其下有兵,有雨即解之①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后集》卷16《太阳占》,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6册,第853页。。

月晕亢多雨。

月晕主大风。

月从箕星,多风雨②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后集》卷17《二十八宿次舎》,第866、867页。。

兴军动众,云气乱坏,大风将至,视所从来避之。云甚润而厚,大雨必暴至。

四始之日有黑气如阵,后重大而多雨③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后集》卷18《气象杂占》,第892页。。

大体是根据云气或天文预测气象,其中多有天人感应的牵强。

与民用气象不同,军事气象更强调对不同气象的利用。兵家从来都认为兵者诡道,变化莫测。气象条件是客观的,无论有利还是不利,都是可以变化的,全看主观利用。因而宋人反复强调军事上不可迷信气象条件:“观乎天文之风云星辰,有吉凶者,天之示于人也,善用兵者,得其吉象不可恃之,恃之者凶;得其凶象不可惧之,惧之者怯。茍知天象之吉凶者,是虚其机以应天者也”④许洞《虎钤经》卷3《兵机统论第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727册,第12页。。气象条件好时不能大意,气象条件劣时不能泄气,都要善于利用。如果敌人自得于气象等条件而忽视了地理环境和人心向背,则是一大败象:“敌惟务天时,择其方位,观其云气,不顾地形之险易,不详人心之逆顺,二可击也”⑤许洞《虎钤经》卷4《十可击第二十四》,第19页。。可以向其发动进攻并可获胜。

军营配备有不可缺少的观测气象设备,如观测风向、风力的候风五丈竿:“凡候风之法:选高逈之地,立五丈竿,首作木盘,书八卦,分四维十二辰,上安三足木鸟,机关转运,使鸟口衔花,视花动揺即占之。”另有简便的鸡毛候风杆:“以鸡羽八两为葆,系于竿首,候羽葆平直即占之”⑥曾公亮等《武经总要·后集》卷17《风角》,第875~876页。。都属于便携式的。

(二)官员个人的预报

宋代士大夫多饱学之士,精通诸子百家并关注国计民生,深知气象预报的重要性。他们将经史子集融会贯通,结合历代经验和个人经验,常常对未来气象作出自己的判断。如元祐七年(1092)十一月,秦观载道:“冬日之至,亲有事于南郊,仍复祖宗故事,以皇地祗合祭。前期之日,阴云蔽空;将祀之夕,月纒毕宿。《诗》云:‘月离于毕,俾滂沱矣。’于法当雨”⑦参见:秦观著,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编注《秦观集编年校注》卷11《进南郊庆成诗并表》,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8~239页。。便是根据《诗经》提供的历史经验,结合星象云气的实际推论的。通常,他们将预报结果告诉皇帝,提醒朝廷在技术方面和政治方面予以应对。

宋仁宗明道二年(1033)冬季,开封等地缺少降水,延续到春季,形成跨年冬旱。景祐元年(1034)正月八日,太子洗马致仕邢中和报告说:“自去冬雨雪愆亢,圣心祈祷未应。臣克课正月九日、十八日必降甘雨,望遣官躬祀九宫贵神、十精太一,必有灵应。”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诏:“差两制官一员精虔祈祷。”九日,又动员开封市民祈祷降水:“诏开封府令街坊人户依古法精虔祈求雨雪。”十九日,“以获应报谢”⑧清·徐松《宋会要辑稿·礼》18之8,第736页。。显然,在十九日前盼来了一场有效降雪,春季不再有旱情。邢中和预报两场降水,至少应验了十八日一次,提前十天的预报,当属中期预报。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五月二十四日昏时,“二星相继西流,一出天江,一出天市”。精通天文历算的官员刘羲叟据此预报道:“出天江者主大水,出天市者主散财。”“未几,都城大水,居民室庐及军营漂流者不知几千万区。天变不虚发也如此”,令范镇赞叹①范镇《东斋记事》卷1,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8页。。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二月,户部侍郎苏辙上书报告说:“近者天地之变,常半岁苦旱,半岁苦阴。阴阳之气一有过差,浸淫滥漫,而不能反。今雨雪既甚,久而不止,则春夏之际,又将复旱”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08,元祐三年二月丙戌,第9932页。。作为主管朝廷财政经济的户部侍郎,最关心农业生产状况,苏辙试图总结规律,预测下半年农业气象不良,将会出现旱灾,属于长期预报。

在天人合一的基本文化氛围中,气象与社会政治密不可分,宋人坚信气象就是政治的反映,故而总是利用气象指导或干涉政治,请看一例典型的以社会政治为依据预报气象的事件。至和元年(1055)冬,知制诰刘敞上书报告道:“自古唯有人主不能容受直言,或致窜谪臣下。今则不然,上意慈仁好谏,而中书不务将顺圣德之美,排逐言者,乃是蔽君之明,止君之善,必且感动阴阳,有风雾、日食、地震之异。”他以气象为武器,指责执政大臣排斥异己,阻止皇帝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必将会受到上天的警告。结果如何呢?据说“居五日,地果震镇戎军,而都下雪,后累日昏霾,太阳色黄浊,略皆如公言。”[24]基本成功地预报了一系列气象和地象。仅就气象而言,事实证明如下:十一月二十一日,朝廷“遣官祈雪”。二十五日,“雪”。二十六日,“遣官谢雪”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7,至和元年十一月庚辰、甲申、乙酉,第4291、4292页。。当月底,刘敞又指出:“又京师雪后昏雾累日,复多风埃,太阳黄浊,此皆变异之可戒惧者也”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7,至和元年十一月末,第4294页。。二十五日降雪之后,先是连日大雾弥漫,接着多有大风扬沙天气,天气昏暗,正验证了秦观的预报,令人惊异。

官员个人的气象预报,是专业机构之外帮助朝廷掌握未来气象变化的有力补充。当然,更多的只是个人预报,与公务、时事无关。如博学多识的朱熹即曾在大雪中断定当天雪停,次日将放晴:“群阴匝寰区,密雪渺天畔。峩峩雪中山,心眼凄欲断。吾人爱奇赏,递发临河叹。我知冱寒极,见睍今当泮。不须疑吾言,第请视明旦。蜡屐得鴈行,篮舆或鱼贯”。次日清晨果然一片晴空,因又作《十三日晨起霜晴前言果验再用敬夫定王台韵赋诗》[25]。同行的张栻(字敬夫)此前也有《十三日晨起霜晴用定王台韵赋此》诗佐证:“晴岚开岳镇,云雨断阳台。日出寒光逈,川平秀色回。兴随天际雁,诗寄岭头梅。”[26]其预报之准确,令人敬佩。南宋末年的刘辰翁,曾经做过气象观测预报实践:“昨上云台占云物,占得景风南至”⑤刘辰翁《须溪集》卷8《乳燕飞·寿周耐轩》,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86册,第597页。。在高台上通过观察云的动向,预测有祥和的南风来临。

三、民间的预报

以上统治集团的气象预报,多属宏观控制或突出政治、军事意义,而且不向社会发布也无法及时发布,所以对一时一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单纯、实用的民间气象预报,也即农业(包括渔业)气象预报。

在前代丰厚实践积累的基础上,宋人已经掌握运用气象的基本规律,按当地具体情况预测天气,为农业、手工业生产、商业及出行、船舶航行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对应措施提供了依据。前言嘉祐二年(1057)大年初一的清晨,“有风从东北来,遍天有苍黑云。占云:大熟多雨”⑥《宋史》卷67《五行志》5,第1469页。。在开封民间,也有准确的预报,与官方的预报不谋而合。欧阳修载道:“自入夏,闾巷相传,以谓今秋水当不减去年。初以为讹言,今乃信然。两夜家人皆戽水,并乃翁达旦不寐。街衢浩渺,出入不得。更三数日不止,遂复谋逃避之处”[27]。四月份预报了秋季的雨涝。又如在东南沿海行船时,“舟师观海洋中日出日入,则知阴阳;验云气则知风色逆顺,毫发无差。远见浪花,则知风自彼来;见巨涛拍岸,则知次日当起南风;见电光则云夏风对闪。如此之类,略无少差”[28]。这些经验,多凝聚为谚语,可称之为气象谚语,既有短期,更多中长期气象预报,表现出一个季度或一年的气象变化规律。正是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大大普及了民众的气象知识和气象预报经验,大略有以下几类。

(一)节气气象预报

二十四节气等传统节气和节日,是古代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宝贵科学遗产,不仅对气候学的发展体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个个特殊敏感的气候节点发生的气象现象,还衍生出气象预报功能。

春节是最大的节日,因而最敏感。从正月初一到初五,如有雨水或雾,都预告着一年农业气象。有《占书》云:“正月朔雨,春旱,人食一升;二日雨,人食二升;三日雨,人食三升;四日雨,人食四升;五日雨,主大熟。五日内雾,谷伤民饥;元日雾,岁必饥”①陈元靓《岁时广记》卷1《占雨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67册,第11页。。大年初一降雨,此后将降水稀少,导致春旱,粮食减产;初二降雨,气象正常②按宋人一般日食二升,参见拙作《宋代物价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61~563页。;初三至初五降雨,预示着农业丰收。如果初一至初五有雾,则农业气象不佳,将会出现灾害致使粮食减产。江南地区也有类似民谚,只是情况相反:“正旦晴,万物皆不成”。还有实例记载:“元丰四年正旦,九江郡天无片云,风日明快,是年果旱”[29]。大年初一的天晴,预报着干旱来临。

庄绰载道:“江南人谓社日有霜必雨。丙辰春社,繁霜覆瓦,次日果大雨”[30]。江南的气象谚语称社日下霜必伴随着降雨,绍兴六年(1136)得到验证:是年二月初十春社,房屋瓦上遍布厚厚的白霜,第二天就有场大雨降临。进一步延伸,如果社日以来经常降雨,预兆着今后风调雨顺,农业会丰收。如陆九渊指出:“过社节来,屡得雨,高田皆可耕。毎多夜雨,农者之占,以为必稔,未知果验否”[31]?

古时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日或分龙节,“农家于是日早,以米筛盛灰,藉之以纸。至晚视之,若有雨点迹,则秋不熟,谷价高,人多闭籴”[32]。以此来预测夏秋农业气象的优劣。

宋代还根据立秋这天的温度预测秋季气温的高低,如欧阳修言:“俗以立秋日卜秋暑多少,据今日之势,犹当更猖狂尔”[33]。立秋日气温高,则秋季多高温天气。而这天如果打雷,预示着秋季农业气象不良,最终将造成粮食减产。范成大《秋雷叹》云:“立秋之雷损万斛,吴侬记此占年榖。”题注云:“吴谚云:‘秋孛辘,损万斛。’谓立秋日雷也”[34]。在民间是响亮的气象预报。

在福建,以立冬后数天至小雪期间的降水情况预测次年降水多少:“闽俗,立冬后逢壬日谓之入液,至小雪出液,得雨谓之液雨,无雨则主来年旱。谚云:液雨不流箨,高田不要作”[35]。即雨量小的话,地势高的农田因次年得不到充足的雨水,不会有收成,就不要徒劳地耕种了。

东南地区还有更详细的相关气象预报,如:“‘芒种雨,百姓苦。’盖芒种须晴明也。‘春雨甲子,赤地千里;夏雨甲子,乘船入市。’乘船入市者,雨多也。又于四月一日至四日卜一岁之丰凶云:‘一日雨,百泉枯,’言旱也;‘二日雨,傍山居,’言避水也;‘三日雨,骑木驴,’言踏车取水,亦旱也;‘四日雨,余有余,’言大熟也。禅师惠南尝言:‘上元一夕晴,麻小熟,两夕晴,麻中熟,三夕晴,麻大熟。若阴雨,麻不登。’占亦如此,云绝有效验”③孔平仲《孔氏谈苑》卷2《元旦占候》,第17~18页。。这些中长期气象预报,据说都很准确。

(二)云气及风向气象预报

云的产生和消散以及各类云之间的演变和转化,都是一定的水汽条件和大气运动的表现,对雨、雪、冰雹等天气现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变化总结的看云识天气谚语,是最通俗的气象预报方式,并相当成熟。

孔平仲记载道:“京东一讲僧云:‘云向南,雨潭潭;云向北,老鹳寻河哭;云向西,雨没犁;云向东,尘埃没老翁。’言云向南与西行则有雨,向北与东行则无雨,云亦有效验。大理少卿杜纯云:‘京东人言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言雨后朝晴尚有雨也,须晩晴乃真晴耳。九江人畏下旬雨,云雨不肯止”④孔平仲《孔氏谈苑》卷2《元旦占候》,第18页。。可谓云彩移动方向预报气象的总结。至于京东路所传言的“朝霞不出门”等,两浙人范成大也有诗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今晨日未出,晓气散如绮。心疑雨再作,眼转云四起。我岂知天道,吴侬谚云尔”⑤范成大《范石湖集》卷16《晓发飞鸟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呉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验之信然戏纪其事》,第228页。。则是至少在整个东部地区是同一规律。一般来讲,云总是顺风而行,一旦逆风而动即有降雨。陆游云:“云从西南兴,风自东北至。老农占雨候,速若屈伸臂。乱点俄打窗,新凉已生袂。经旬苦肺渇,得此亦少慰”[36]。陆游的亲身经历验证了农谚的准确预报。

砧状积雨云是一种预示暴风即将到来的云,宋代称炮车云。“舟人占云,若炮车起,辄急避之,乃大风候也”[37]。南宋中期,“虏使张汝方暮发京口,炮车云上,风挟浪成山,且覆且号”[38]。是长江流域的验证。天空出现的异常光亮也预示着气象变化。“绍兴戊申夏旱。忽一日,东方有青赤气,亘天而上,俗谓之海縴。不三日,遂雨。时人以此为雨候”①张知甫《可书·海縴》,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22页。按“绍兴戊申”误,绍兴无戊申年,前此建炎二年为戊申。。此事当在临安一带。

(三)植物动物异常气象预报

植物动物为了生存,机体器官会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并在天气变化之前表现出特有的反应,可以预示冷暖或晴雨。

例如麦子长的过高,五月会有大暴雨。“谚云:‘麦过人,不入口’。靖康元年,麦多高于人者,既熟大雨,所损十八”②庄绰《鸡肋编》卷上,第18页。。麦子疯长,比成年人个头还高,则在成熟时会有大暴雨导致严重歉收。

槐树每年开花为正常,如不开花次年将有大旱。庄绰载:宣和四年(1122),“自京师至关西槐树皆无花。老农云:‘当应来年之旱与二麦不登矣。’已而信然。谚云:‘槐宜来岁麦,枣熟当年禾’”③庄绰《鸡肋编》卷上,第16页。。槐花茂盛预示着次年麦子丰收,而如果枣树结果有限,则当年秋粮会歉收。显然都是农业气象优劣的预兆。

特殊地理环境中的鱼类,对气象变化也会提前做出敏感反应。如临安府昌化县西北七十里的羊头潭,“潭底有石形如羊头,两角崭然,旁有五石杯,类祭奠所设。或阴晦,龙出游,其声如钟鼓。岁旱以罂缶祷取其水,有鳞属入之必雨”[39]。昌化县南三十里的龙孔泉,“流不竭,巨鱼出必雨”④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38《昌化县·龙孔泉》,第3696页。。其科学道理是:由于降雨前气压低,水中缺氧,所以鱼会浮出水面。

(四)特殊地理环境云雾气象预报

大气中水汽凝结,就产生云雾,在特殊地理环境中预示着降雨,当地人们以此来预报气象。类似地方很多,如四川周公山,“山顶云合则必雨,土人云周公帽”⑤李石《方舟集》卷5《周公帽》,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49册,第579~580页。。婺州金华人王柏也记载了同样现象:“愚自儿童时,每见北山有云冐其巅,须臾必雨,雨则滂沛,周于四境”[40]。象山县的化气岩,在县西三十里,又号蒙顶山,“夏旱验之,有少云气自岩窦出,必雨”[41]。临安府仁和县的黄鹤山:“高约百余丈,巅有龙池,一名渥洼,北坞有龙洞,石裂为路,深险不可视。山之腰有黄鹤仙洞,外甚狭,中可容数人,深窈而黒,时有樵牧爇松明而入,愈行愈远,疑有龙在焉。池出云,必雨。又有潭在山之东(故老相传有诗云:但看黄鹤山顶云,化作白龙潭上雨。或为僧道潜作)”⑥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4《城东北诸山·黄鹤山》,第3591页。僧道可能借此装神弄鬼,以炫人耳目,正反映了预报的准确。临安府昌化县铜坑山,“其最高峰名铜坑,穷绝处有龙池三,草木荫蔽,龟蛇浮游,或云气笼罩必雨,岁旱祷焉”⑦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27《昌化县·铜坑山》,第3621页。。自然成为一方气象预报和求雨的气象中心。

(五)天文气象预报

古代天文和气象科学源远流长,天文和气象研究往往融于一体,或者说气象是天文的一部分。日月星辰的天文变化与气象有一定联系,可以用于气象预报。罗大经记载,“谚有云:‘日出早,雨淋脑;日出晏,晒杀雁。’又云:‘月如悬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二说尚遗,何也?余欲增补二句云:‘日占出海时,月验仰瓦体’。”[42]前者指出太阳出的早当天会下雨,出的晚将是晴热天气;后者根据月牙形状预测当月降雨量和风力的大小。刘师颜《视月占旱》也云:“月如悬弓,少雨多风;月如仰瓦,不求自下”⑧孔平仲《孔氏谈苑》卷2《元旦占候》,第18页。。所谓:“月初生而仰,则月中多雨”[43]。每月初八或初九只能看到月亮西边的半圆,叫“上弦月”;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只能看到月亮东边的半圆,叫“下弦月”。“月如悬弓”即下弦月,气象常常是风多雨少;“月如仰瓦”即上弦月,气象常常是多雨。赵蕃载道:“乞晓占云物,过东还过西。已因月仰瓦,真验水平溪。”注云:“月如仰瓦,不自求下;云过东,雨头空,云过西,水平溪。皆谚所云”[44]。得到了验证。

(六)以气象事件预报气象

气象变化不是孤立的,在一定时段内有其必然联系和规律,宋人从当前的气象条件预测今后的气象变化。例如有民谚云:“行得春风有夏雨”,京东人陈师道解释说:“盖春之风数为夏之雨数,小大急缓亦如之”[45]。春风多且大,则夏季雨水也多且大,反之亦然。

寒冷天雾滴碰到在零度以下的树枝等物时,再次凝成白色松散的冰晶,叫“雾凇”,俗称树挂。张邦基载道:“东北冬月寒甚,夜气寒空如雾,着于林木,疑结如珠玉,旦起视之,真薄雪也,见日乃消释,因风飘落,齐鲁人谓之霿淞。谚云:‘霿淞重霿淞,穷汉置饭瓮。’盖岁穰之兆”[46]。京东人认为出现霿淞即雾凇,预兆着来年初夏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以至于穷人也能吃饱饭。此即流传至今的“树戴孝,打下的粮食没人要。”

如果正在下雨时天空忽然由暗变明亮,并非天晴的意思,相反意味着雨水将会持久。“浙谚云:病人畏腹胀,雨下畏天亮。方言以明为亮,谓雨作,天色忽明,即雨卒不止,验之犹信”[47]。也是经过士大夫验证的。

对于民间气象谚语的预报,宋代士大夫给予高度评价。如范成大有诗赞赏民谚的气象预报:“刑鹅与象龙,聚讼非一理。不如老农谚,响应捷如鬼。哦诗敢夸博,聊用醒午睡”①范成大《范石湖集》卷16《晓发飞鸟晨霞满天少顷大雨吴谚云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验之信然戏纪其事》,第228页。。他认为杀鹅以及画龙祭祀等祈雨祷晴活动,都不如老农的预报准确灵验,是一种科学的态度。陆游则云:“老农占雨候,速若屈伸臂”②陆游《陆游集》卷40《急雨(父老谓云逆风则必雨验之信然)》,第1024页。。感慨农谚立竿见影的准确。吴芾也甚为叹服:“农占吁可畏,使我生春愁”[48]。因而对官方的气象预报也产生直接作用。如“邢尚书昺,曹州农家子,深晓播殖。真宗每雨雪不时,忧形于色,责日官所定雨泽丰凶之兆,多或不中。昺因进《耒耜岁占》三卷,大有稽验,皆牧童村老岁月于畎亩间揣占所得”[49]。来自民间的气象预报经验,使官方的气象预报准确率大大提高。总的来看,宋代气象民谚具有一定的科学根据,反映了天气现象的普遍规律,使普通百姓可以适时地了解气象变化,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然,由于科技水平、文化素质的限制,迷信思想的存在,更因为气象的变化莫测,一些谚语存在着缺陷和绝对化也是难免的。更主要的是,气象农谚尽管总结的是规律,但都是经验性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两宋之际的叶梦得载道:

天下真理,日见于前,未尝不昭然与人相接。但人役于外,与之俱驰,自不见耳,惟静者乃能得之。……在山居久,见老农候雨旸,十中七八。问之,无他,曰:所更多耳。问市人,则不知也。余无事常早起,每旦必步户门,往往僮仆皆未兴,其中既洞然无事,仰观云物景象与山川草木之秀,而志其一日为阴为晴,为风为霜,为寒为温,亦未尝不十中七八。老农以所更,吾以所见,其理一也。乃知惟一静,大可以察天地,近可以候一身,而况理之至者乎?[50]

老农的预报虽然准确,但根本无法解释道理,士大夫如叶梦得想探究其真理,却南辕北辙,仅归结于简单的方法,走向歧途,盖当时的科学技术程度宥然。

尾 语

从上可知,宋人在认识自然、探索气象规律方面做出了新的努力,有着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气象预报体系。至少可以说,民间、朝廷、官员三方共同努力,为朝政和社会生产、生活提供了可贵的预警,提醒人们应对天气变化,充分利用气象,防止、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着生命财产安全,其作用不可低估。如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司天监预报江淮地区可能会发生水旱灾害,宋真宗随即下诏“江、淮发运转运司,部内各留三年之储,以备水旱”。“先是,江、淮米悉运送京师。至是,司天监言扬、楚之分,当水旱为沴,防患故也”③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十二月甲辰,第1581页。。皇帝高度重视这一气象预报,果断改变了以往该地区税粮全部运往开封的制度,预留三年的储备粮,以防备气象灾害,避免出现饥荒④一年多以后,江淮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宋史》卷7《真宗纪》2载,大中祥符三年八月辛亥,“以江南旱,诏转运使决狱。……甲子,罢江、淮和籴,所在系囚递减一等,盗榖食者量行论决。……九月甲辰,内出《绥抚十六条》颁江、淮南安抚使。……是岁……江、淮南旱。”第144、145页。。这是从国家层面根据气象预报实施宏观防灾调控的典型事例。

古代气象预报建立在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应遵循自然的规律。从哲学层面上看,这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社会与自然的统一,抽象与具体的统一,理论与实用的统一。与现代气象预报固定于大气学领域,由自然到自然、由气象到气象不同,宋代气象预报是多源发生、多元预报。既有从气象到气象的预报,也有从天文到气象的预报,更有从社会政治、时事到气象的预报;反之,从自然气象也可以预报社会、政治、军事事件。因而功能和地位重要得多。如果说现代气象预报发生如同“一”字形,宋代气象预报发生则如同“米”字形。

宋人的气象预报无疑是建立在前代总结的基础之上,有关气象及预报的图书,除了王安礼等重修的北周庾季才《灵台秘苑》15卷号称古代占候四大著作以及前言邢昺的《耒耜岁占》外,见于官方记载的大约还有以下11种:《气象图》一卷,《占风云气候日月星辰上下图》一卷①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卷8《卜筮类》,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674册,第95页。,《日月气象图》五卷,《云气图》一卷,《云气测赋候》一卷,《日月风云气候》一卷,《占风雨雷电》一卷,《占雨晴法》一卷,《金鉴占风诀》一卷,《占侯云雨赋》一卷,《占风云气候日月星辰图》七卷②《宋史》卷206《艺文志》5,第5232、5234、5243、5244、5245页。。“占候文献之多,足以说明当时占候术的兴盛”[51]。但是必须指出,即使这些书籍都没有失传,由于古今气象概念差异,与气象预报直接关系的资料也是有限的,况且也不完全,如前引刘师颜《视月占旱》就不在其列。一个事实是,私人藏书家如尤袤《遂初堂书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著作中都没有此类书目,原因在于此类书籍属于禁书。刑法规定:“诸私有天象器物、天文、图书、谶书、兵书、《太一雷公式》、星曜、历算、占候、六壬遁甲、气神、轨限之书,或私传习者,各流三千里。”[52]其中包括气象及气象预报书籍,如此严厉的刑罚,当会致使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皇家的垄断使本门科技文化流传有限,主要资料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史籍之中和口耳相传、世代沿袭的民谚中。整理研究这些宝贵的文化、科技遗产,不仅有史学的价值和历史意义,现实的借鉴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1]徐松.宋会要辑稿·礼:18之16[M].上海:中华书局,1957:740.

[2]脱脱,等.宋史:卷67:《五行志》:5[M].上海:中华书局,1957:1469.

[3]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2之17[M].上海:中华书局,1957:2380.

[4]沈括.梦溪笔谈:卷8:象数:2[M].长沙:岳麓书社,2002:62.

[6]脱脱,等.宋史:卷165:职官志:5[M].上海:中华书局,1957:3923.

[7]章如愚.群书考索:卷56:占候类[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936册:747.

[8]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18之82[M].上海:中华书局 ,1957:2795.

[9]脱脱,等.宋史:卷76:律历志:9[M].上海:中华书局,1957:1744.

[10]徐松.宋会要辑稿·礼:25之12[M].上海:中华书局,1957:960.

[11]脱脱,等.宋史:卷461:史序传[M].上海:中华书局,1957:13503.

[12]脱脱,等.宋史:卷66:五行志:4[M].上海:中华书局,1957:1454-1455.

[13]秦九韶·数书九章新释[M].王守义遗著.李俨审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90,192,196-197.

[14]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18之98[M].上海:中华书局,1957:2803.

[15]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2之12[M].上海:中华书局,1957:2377.

[16]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67:绍兴三年七月己未[M].上海:中华书局,1988:1128.

[17]徐松.宋会要辑稿·职官:2之25[M].上海:中华书局,1957:2384.

[1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7:开宝九年十一月庚午[M].上海:中华书局,1979:385.

[1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太平兴国二年十二月丁巳[M].上海:中华书局,1979:416.

[2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56:景德元年正月壬寅[M].上海:中华书局,1979:1227.

[21]王应麟.玉海:卷195:端拱瑞雪歌[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3582.

[22]马端临.文献通考:卷289:象纬考:12[M].上海:中华书局,2011:2292.

[23]苏轼.苏轼文集:卷29:述灾沴论赏罚及修河事缴进欧阳修议状札子[M].上海:中华书局,1986:823.

[24]刘攽.彭城集:卷35:故朝散大夫给事中集贤院学士权判南京留司御史台刘公行状[M].国学基本丛书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468.

[25]朱熹.朱熹集:卷5:风雪未巳决策登山用敬夫春风楼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194-195.

[26]张栻.张栻集·南轩先生文集:卷7:十三日晨起霜晴用定王台韵赋此[M].长沙:岳麓书社,2010:536.

[2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49:与梅圣俞四十六通:37(嘉祐二年)[M].上海:中华书局,2001:2461.

[28]吴自牧.梦粱录:卷12:江海船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112.

[29]孔平仲.孔氏谈苑:卷2:元旦占候[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中华书局,1985:17.

[30]庄绰.鸡肋编:卷下:江南人谓社日有霜必雨[M].上海:中华书局,1983:99.

[31]陆九渊.陆九渊集:卷17:与张盐二[M].上海:中华书局,1980:215.

[32]温革.分门琐碎录校注[M].化振红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9:10.

[33]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48:与沈待制书一[M].上海:中华书局2001:2435.

[34]范成大.范石湖集;卷28:秋雷叹[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389.

[35]陈元靓.岁时广记:卷4:入液雨[C]//温革.分门琐碎录校注:附录一:分门琐碎录轶文.化振红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9:303.

[36]陆游.陆游集:卷40:急雨(父老谓云逆风则必雨验之信然)[M].上海:中华书局,1976:1024.

[37]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51:张文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49.

[38]叶适.叶适集:卷21:中大夫直敷文阁两浙运副赵公墓志铭[M].上海:中华书局,1961:419.

[39]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36:昌化县·羊头潭[M].宋元方志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2002:3683.

[40]王柏.鲁斋集:卷9:祷雨札子[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中华书局,1985:174.

[41]罗浚.宝庆四明志:卷21:象山县志全·叙山[M].宋元方志丛刊本.上海:中华书局,2002:5265.

[42]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3:占雨[M].上海:中华书局,1983:282-283.

[43]温革.分门琐碎录校注:附录一:分门琐碎录轶文[M].化振红校注.成都:巴蜀书社,2009:306.

[44]赵蕃.淳熙稿:卷10:乞晓[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中华书局,1985:206.

[45]陈师道.后山谈丛:卷2[M].上海:中华书局,2007:34.

[46]张邦基.墨庄漫录:卷4:雾霿淞[M].上海:中华书局,2002:114.

[47]杨彦龄.杨公笔录[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中华书局,1991:14.

[48]吴芾.湖山集:卷3:久雨[M].丛书集成续编本.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97:13.

[49]释文莹.玉壶清话:卷5[M].上海:中华书局,1984:46.

[50]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M].丛书集成初编本.上海:中华书局,1985:58-59.

[51]张家国.神秘的占候[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16.

[52]谢深甫.庆元条法事类:卷17:私有禁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376.

猜你喜欢

气象预报中华书局气象
气象树
龙江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助力北京2022冬奥会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广西贵港甘蔗产量气象预报
气象战士之歌
大国气象
建筑史话
浅析广播气象预报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特点及角色定位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