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2014-04-01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外语

丁 杨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基于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课程设置现状的思考

丁 杨

(武汉纺织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0)

作为新兴复合型专业,商务英语经历了火爆发展的三十年。本文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入手,分析比较目前颇具代表性的三种不同课程设置模式,以期探索既符合社会需要又契合学生心理的商英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科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模式

引言

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世界第一。据统计,2013年全国1448所本科院校设有英语专业994个、商务英语专业146个、翻译专业106个。尴尬的是: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使得业界对专门用途英语的人才需求加大;另一方面,单一懂外语的人才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无缘入行,就业困难。尽管上世纪最后十几年,高校英语教育迎来了重大变革,商务英语脱胎于英语专业,携其学科交叉的优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30年来迅速在全国高校蔓延开,可各校办学条件、层次不一,师资水平差距很大,生源质量迥异,因此商英整体教学现实不理想,课程设置既不能符合学生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毕业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强①。

本文试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历程出发,通过分析课程设置模式,以期设计更加合乎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商务英语教学活动,从而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带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一、BE(ESP)教学回顾与现状

(一)BE(ESP)与GE的界定

依 Hutchinson & Waters(1987)分类,英语教学分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和通用英语(General English简称GE)两类。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简称BE)属于ESP的一个重要支系,专指商务环境中运用的英语。与其他ESP一样,BE是一种特别语体,为特定工作环境下的交际目的,如技术引进、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劳务外包、国际金融、涉外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活动场合服务,涉及的是一个与经济、贸易、营销、法律、管理、信息等行业相关的跨学科领域。

从语言载体和学科内涵的双重角度来看,商务英语既姓“英”又姓“商”,其专业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理应是: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技能双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善于有效沟通、处理国际商务实际问题的英语工作者。因而有别于传统英语专业的GE那种侧重文史题材语言共核技能训练的体系。通常英语专业都是两年基础GE教学之后接续两年的语言学、文学、英美国家概况等主干课程,以培养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英语翻译或英语教学人才为目的。

(二)BE(ESP)学科沿革和规模现状

从ESP概念20世纪80年代引进国内、BE话语出现高频,到20世纪90年代BE(ESP)学科的理论倡议、本世纪初教育部批准试点,再到200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家、随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两家在实践中通行,商务英语学科专业方向从初创到目前为止共经历了三个阶段:(1)80年代的起步阶段,(2)90年代的成长阶段,(3)2000年以来的快速发展阶段。可以说商务英语学科专业是迄今全国高校新设专业中发展规模较大和发展势态最快的一个。

自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将“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纳入英专课程体系,令许多高校开始注重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商务英语的教学规模。2004年已经有4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商务英语方向课程,到2009年有7所本科院校设立了商务英语专业,而开办商务英语方向课程的本科院校达到了700所②,截止2012年,多达62所高校获教育部核准正式设立了商英专业,各校计划招生总人数从2007年的60人增加到2012年的3304人,2007-2012共累计招收学生9201人③。既然英语专业是全国高校人文学科最庞大的一个专业,那么其毕业生中接受过正规BE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的人数累计起来肯定惊人。

二、BE(ESP)课程设置模式

我国高校的BE(ESP)专业或其学科方向基本是由传统英语专业孵化或分化而来,其课程设置最初从英专GE课程设置体系演变而来顺理成章。纵观全国大学的BE课程设置体系,从初创阶段至今所经历的典型模式,不妨借本课题研究者俞建耀、刘法公④的冠名加以简化,有如下三种:

(1)BE(ESP)拓展模式(简称模式一);

(2)全英文仿商科模式(简称模式二);

(3)BE学科课程模式(简称模式三)。

(一)模式一

该模式最具代表性,反映了大多数设立BE专向教学的高校现状。以我校为例,商英课程学时比例基本按照《教学大纲》建议的百分比,即英专技能课程占67%,英专知识课程占15%,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占18%(包括BE教学的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在内)进行微调做培养计划:一、二年级进行GE技能训练,第四学期增开一到两门双语BE课程如外贸英语或BEC(剑桥商务英语)作为过渡,三、四年级开设BE(ESP)方向及其实践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外经贸函电、外贸谈判等,同期GE专业主干课程与BE课程教学比例为6∶4。2003年刘法公在《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一文提出:“基础英语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必备条件”;“基础英语教学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扩展和延续”;“只有把基础英语教学拓展到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才能培养成复合型、实用型英语人才。”BE课程的重点还是在GE训练,以培养具备BE听、说、读、写、译实用技能的商贸活动从业人员为目标。

(二)模式二

该模式为具有学科优势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率先实践的BE课程教学成果。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像上外和北外的英语系也已经这样在操作。广外2001年开始试行开办BE国际商务管理专业,设想的目标是成立国际商学院⑤。他们做法是:头两年适当减少综合英语GE学时数,采用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课,参照英国商学院本科课程设置,增加经济管理类课程如商务导论、微观经济学、数学等。进入高年级有宏观经济学、会计原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商法、商业统计等课程,同时高级英语、口译、笔译继续开,但停开英语文学课,学生的英语习得成为做商务作业的工具,第八学期用于撰写商务方向的毕业论文。他们毕业时不是获得语言文学学位而是被授予管理学位。培养目标是英语技能和商务知识技能双强的复合型人才-英语工作者。

(三)模式三

该模式以在BE专业学科建设方面走在最前沿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标杆。该校在全国首个试点获批设专业,牵头拟定《高等学校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要求》(试行),确认BE专业作为外国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与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等学科交叉产生的新学科,包括商务学科知识、行业惯例做法、话语产出和接受能力“三维度”。其中话语能力这一维度不能脱离另外二维度,随着学科知识和行业惯例做法的积累而增强。由于三维互动综合地体现在话语产出和接受能力,所以话语产出和接受能力成为BE教学内容组织原则⑥。基础阶段重点是英语基本功,高年级重点是商务专业知识课程选修,同时继续深化英语习得以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四年专业总课时达1800节,授予文学学士,颁发BE本科毕业证书,以培养“精通外语和商务的国际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⑦为目标。

三、探讨BE(ESP)课程设置三模式利弊

学界BE(ESP)课程设置探讨正处于百家争鸣的热烈状态。为了促使该学科健康成熟地发展,少走弯路,成为真正有效的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摇篮,需要我们分析利弊,统一思路,在何为最佳最合理的课程设置范式上达成基本共识,才有可能趋近英专《教学大纲》的目标。

(一)模式一

GE教学贯穿两年之后的BE(ESP)教学中心仍然是某个专业的英语如国际贸易、营销等,GE共核语言对这些BE(ESP)延伸课程的专业知识本身未必能提供足够的认知及语言支撑。即便在大纲建议的专业总学时18%的大纲上限开几门有限的BE(ESP)课,每门一周2学时,一学期17周开下来,作为内容载体的相关行业系统知识想让学生获得恐怕只能是奢望。因为除开课程本身陌生的职业性质、概念和理论,光是庄重文体,句式,术语,和在商言商的行业惯用法就足够令学生畏难。这一模式对于打下良好的英语基本功确有一定的帮助,可是BE(ESP)学科知识负载超出英专学生知识体系,制约了《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的那种“系统的商务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交际、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能胜任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部门工作的国际商务专业人才”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模式二

“从根本上讲,外语是一种技能,一种载体,只有当外语与某一被载体结合,才能形成专业”⑧。在英专基础阶段“适当减少英语课程时数,同时坚持方向课程的全英教学,采用先进的原版教材,直接学习国际通行的理论和规则”⑨的模式二,相对模式一的可取之处是“学科间的复合、交叉和渗透”⑩,已经不是少数几门BE(ESP)类课程中语言技能与相关行业知识依照一定比例叠加,而是由基本理论+技能实践的一个系统课程工程。有条件开设这一全英仿商科模式的学校的学生普遍“经过严格挑选,英语功底过硬”(11),但在基础GE教学阶段提前学习BE(ESP)全英课程时,他们还是会有吸收不完整,不充分的问题。可见全英课程模式需要设计过渡性引导课程,进行必要的衔接或铺垫才可以完善。

(三)模式三

该模式在GE基础阶段就采用BE主题教学法,“从重技能向技能与内容并重转变,不再单纯进行外语技能教学,而是将听说读写的技能与内容教学相结合,特别注重与相关专业知识相结合。”(12)它既要求学生有进行商务活动的必备语言知识技能,又要求学生同步掌握独立开课的BE(ESP)相关知识,顺应当今大学生的求学心理需要。相比模式一,它弥补了BE(ESP)拓展模式中的专业知识来源课程太欠缺的不利局面;比较模式二,它用BE置换出GE以解决全英仿商科缺乏专业过渡性课程引导的困难。这一模式的成功运作前提有两个:(1)学生方面英语基本功扎实;(2)师资方面GE和BE(ESP)双强。如若上述条件二缺一,它的软肋即缺陷也就在所难免了。

结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对BE课程设置三种模式分析对比后不难发现,它们各有其科学合理的长处,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模式一依然受囿于《教学大纲》英专的GE教学要求,BE(ESP)知识课程缺席;模式二虽然很前卫地进行全英文BE(ESP)专业教学,但基础阶段仍然以GE为主,BE(ESP)的过渡课程缺位;模式三的GE、BE(ESP)同步学习保证了学生有选择、比较完整系统的BE知识体系学习,值得推荐并发扬光大。但它同时对学生的语言功底和教师的商务专业知识都有较高的实力要求,这些硬件条件非普通高校轻易能够达标。

要使BE学科课程内容帮助学生不仅“知其事”,而且“得其道”,语言和商务知识“双螺旋式上升,随低年级往高年级发展,课程的数量、难度和专业性都依次递增”(13),必须考虑如下问题:

(1)英专GE教学有无必要持续四年不断线?

(2)有无既可缩短GE教学又不影响语言技能的课外良方?

(3)现有条件可以提早开设哪些BE(ESP)课程?

(4)学生可多大程度自由选择专业方向课和变换空间?

(5)什么背景的教师适合接触或经过培训接触BE课型?

(6)如何解决BE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离的状况?

(7)怎样加强与业界的横向联系,有效建立BE课程实训基地?

期待通过优化BE课程设置的探讨,带来商务英语教学从偏重语言学习转到重视商务专业知识内容的学习,以突出BE(ESP)的特点,并呼唤有质量的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开展商务知识语言教学活动。

注释

①束定芳:《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与布局的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5期,第426-435页。蔡基刚、廖雷朝:《学术英语还是专业英语》,《外语教学》2010年第6期。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5期。刘法公:《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②陈准名、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中国外语》2009年第4期,第411页。

③(12)王立非:《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和发展路径分析》,《外语界》2011年第6期,第6-14页。

④⑥(13)俞建耀、刘法公:《国内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论综述》,《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年第3期,第37-40页。

⑤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S1期,第9-12页。

⑦王立非:《论商务外语学科及学术研究的再定位》,《中国外语》2012年第3期,第10页,

⑧⑩何其莘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第24-28页。

⑨蔡芸:《英语本科毕业生素质要求调查报告》,《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76-82页。

(11)郭桂杭:《商务管理全英教学之我见》,《国际经贸探索》2005年第S1期,第54-57页。

责任编辑荣家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外语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大山教你学外语
基于图式理论的商务英语写作
商务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