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龙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以长崎舞龙为中心

2014-04-0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艺能长崎唐人

于 颖

(天津师范大学 津沽学院,天津 300387)

在日本以长崎为代表的传统乡土艺能,家喻户晓。1964年龙町和取访町的龙蛹艺能被指定为长崎县无形文化遗产。1979年又被指定为国家无形文化遗产。各种舞龙艺能即从幼稚园到大学的舞龙艺术的活跃,充实了日本国民的文化生活。长崎自中世以来作为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与中国的交流甚多。长崎舞龙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至今的发展过程中长崎人巧妙地发展了中国舞龙艺术的精华,结合其地域,文化特点,形成了当今日本“龙蛹艺术。受到了中日许多学者的青睐,对其演技,作用等进行了学术性的研究。正如长崎市前市长田川务所言:“舞龙已经融入市民的血肉之中,成为了我们市民的一种骄傲,体现着长崎市的许多特征。”[1]为了更好地理解长崎舞龙艺能,文章采用了比较的手段,将中日的舞龙艺能进行了全面的比较,从中发现其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一路发展至今的过程以及与日本文化的融合。从而能深入了解中日文化传播交流的源远流长。

一 长崎舞蛹的历史概述

长崎舞蛹的历史可以推硕到日本元禄时代以前。古代唐人(中国人)从大陆渡日,1577年以后,由于唐船的入港,唐人越来越多,逐渐入籍成长崎人。由于唐人居住集中,基本按中国人的风俗,习惯进行生活。每月2日,16日要祭奠五路财神,即祭典赵玄壇(公明)为本尊,东边“招宝”南边“招财”西边“纳珍”北边“利市”。或去家上香或去寺庙上香。所以兴福寺,福济寺,崇福寺这两天热闹非凡。[2]届时有舞龙会。除此,每年的正月十五的上元节,不只是唐人,长崎市的男女老少,都群集于此,也要舞龙。夜晚从龙头龙体到龙尾点上灯,舞龙灯,形成了不夜城。到现代这一民间活动成为当地观光旅游的一景,吸引游客。

日本进入元禄时代以后,日本开始了两百六十多年的锁国政策,中国人集居地仍然于每年正月十五延续了舞龙的传统文化,并且制作龙灯装饰在船上。根据文政年间编集的“长崎名胜图绘”关于龙蛹的论述,将龙蛹作为奉纳祭祀的形式而延续了以后的一百年以上。[3]而且龙蛹的衣装道具,乐器类也更加充实、完备。

明治维新以后,龙蛹中断几年后,于1871年当时的大众文艺家平山芦江的养祖父平山三次郎痛惜龙蛹的中断,经过努力,再把龙蛹的文化传播开来,中断了11年的龙蛹,受到了长崎市民的欢迎。并且于1872年流传到了东京,深入八幡境内。逐渐普及附上了白龙,青龙的神话的传说。给龙蛹的保存和延续注入了活力。

从江户时代开始到昭和20年为止,不断有学者就龙蛹文化而著说,评论。直到1964年被指定成无形文化遗产时为止确立了“龙蛹”这一汉字的统一叫法。

二 长崎龙蛹的形成和构成

日本最古老的龙蛹是出现在江户时代,杂居在长崎一带的唐人在上元节时的龙蛹。以后其形式和构成逐渐发生了变化。从龙的外观来看,龙的身长约20米,呈现青,白,黄,红颜色。重量约150公斤,鳞达6000片,附带左右二足,尾部附着用鲸鱼的须做成7条剣。龙头黑发,用藤做成圆轮安装在手持的支撑棒顶上,支撑着整个龙体。龙头大约18公斤,所以选择支撑龙头的舞者要特别健壮,技术相当熟练的人。

龙蛹由11个人组成,1人为宝玉众(手持龙珠者),10人为龙众(舞龙体者),宝玉众为最主要的角色,也就是整个舞龙当中的灵魂者,舞龙尾的角色为最难。

长崎龙蛹使用伴奏的乐器有六种。分别为长喇叭,大太鼓,半鼓,大铜锣,大中小莲叶钲,小钲。长喇叭表现为龙的啼叫声,如果没有带领者很难表现出龙的感情。大太鼓表现为雷的声音,有了这个节奏使得整个乐队安稳,所以称为是整个乐队的中心。半鼓表现为雨的声音,这个伴奏也是整个乐器中最复杂的节奏,出来好的声音要在鼓中心的5厘米处为最好。大铜锣表现为风的声音,乐队的伴奏者是指示拍子的变换。而大中小钲更加强调风的声音,小钲表现为中国情绪的声音。

明朝时代和清朝时代龙蛹的唐人的服装都是不同的。即使是在清朝时代,因地区的不同服装多少也是有些差异。而现在的唐人衣裳大致相同,手持龙珠者身着深蓝色的唐狮纹路的袍子,腰系腰带,头戴道冠,两肩披着八重的金花,背部背着一个锦袋。舞龙体者,头部裹着黑布,上身着黑色的唐纹上衣,披着深褐色无袖的马褂儿,下身着黑色的中式细筒裤,细筒裤的上面系着腰带,脚踝缠绕着带子。[4]乐器手和舞龙体者的服装完全一样。照看者的服装为穿着长袍,外面套着黑马褂儿,手持剑旗。

三 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

长崎自中世以来作为日本对外交流的窗口,与中国的交流甚多。长崎舞龙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悠久。江户时代,长崎繁荣的龙町作为唐人屋敷的通行路,长崎市民向唐人学习龙蛹,向唐人屋敷里的唐人借中国的唐乐器和衣服。由此长崎的龙蛹从那时开展起来。以前长崎的龙蛹,是日本传统文化艺能,而现如今长崎的龙蛹更是长崎不可缺少的名物。一方面,为了活跃长崎的中华街,从1987年开始每逢中国的春节和元宵节时,龙蛹的表演作为长崎灯会上的一个重要的表演项目。长崎的灯会是在中国的农历新年到元宵节期间在长崎的中华街上举办。300多年来,龙蛹的舞蹈方式演变成日本独特而又巧妙的表演。

除长崎的龙町举行龙蛹外,长崎的取访町,筑后町,五岛町也都相继举行龙蛹。1973年,筑后町开始奉納龙蛹,也是从唐人那里学习的舞法,是因为以前町内有唐寺福济寺。以观光的视角来看,这些龙蛹充满中国情趣的节目在日本的民间非常活跃。除上述之町外,长崎观光龙蛹会,长崎十善寺等是自发组织的龙蛹会。这些自发组织的龙蛹会,从1980年渐渐地发展起来。虽然不能参加传统艺能活动,但是向蛹町学习龙蛹。以长崎为中心在九州各地乃至全国的文娱活动中出场,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还有长崎的灯会,长崎的各种祭祀活动上都是不可欠缺的。除此之外,在长崎的很著名的景点歌拉巴园里面,设置了龙蛹体验的服务台,观光的游客可以自己来体验龙蛹受到了追捧。还有,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孩子们都有学习龙蛹,在学校的文化祭和体育祭上来表演。可以看出,龙蛹已经深入长崎民间活动中。

龙是中国的图腾,是中国人信奉的对象。传说中,龙是由鹿的角,骆驼的头,兔子的眼睛,牛的耳朵,蛇的身体,鲤鱼的鳞,鹰的爪子,虎的手掌组成。长崎龙蛹的龙大体外形上都相同,而中国的龙体的外形数不胜数。长崎的龙头和中国的龙头对比看出,造型和构成多少有些不尽同。长崎的龙头继承了中国龙头的骆驼头,鹿的角,鳄鱼的嘴。之后演变了自己独特的狼的眼睛,马的耳朵,狮子的鬃毛。[5]中国的龙大约有黄,白,青,红,黑等颜色,而长崎龙主要以青色为主。和中国一样龙是由竹,木,纸,布等做成。是由江户时代一直流传下来。1800年左右,长崎市民从唐人学到了做龙的方法自己开始做龙。长崎唯一一位做龙的名人是田中常治先生。

中国各地代表的舞龙都有所不同。舞龙的人数有从几个人到几百人构成,通常都是十人一组,手持龙珠者一人,舞龙体者九人。有句俗话说‘九九归一’,9是数字中最大的,形容非常好的事物。现在长崎的龙蛹是由十一个人一组组成,在中国很少见到。[6]但是,现在中国的舞龙人数和在唐人屋敷里的龙蛹舞的人数是一样的。在长崎历史文化博物馆所藏庆贺的晚年作品龙蛹绘图中描绘了文政年间(1818年-1830年)唐人屋敷的土神堂前的广场上举行的舞龙。图中可看出有十人一组舞龙。足以说明长崎的龙蛹最早的起源于唐人屋敷。现在,长崎龙蛹变为了11人一组,变化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传播到日本每个地方。

在元禄时代,唐人屋敷临接长崎的龙町,从那时开始长崎的龙蛹受到了唐人的影响。基本的舞步,人数和乐器都是向唐人学习的。但是,随着龙蛹作为长崎很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以来,不断的进化,有了自己的特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舞龙样式多样,而龙蛹在长崎有了独自性被认同。但是从舞龙的人数来看,中国各种龙舞的基本龙众人数为9人。在中国属于小型舞龙,舞动性最好,演出最容易的组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龙蛹的龙众人数由最初的9人变为自己独特的10人。而且,不仅在祭祀活动、灯会,集会等各种活动都能看到龙蛹的身影。给日本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龙蛹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日本独自传承下去。这是长崎重要的文化财产、活跃城市的精神文化、给城市带来繁荣的产物。从而发现中国的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中日文化的源远流长。

[1]马兴国.论日本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积极作用[J].日本研究,1993,(2).

[2]王晓梅,贾英健.当代视域中的文化传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审视[J].山东社会科学,2007,(3).

[3]闫志章.樱花和日本国民性[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6).

[4]刘修明.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扬弃和开拓——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问题,1990,(1).

[5]俞祖华.近代中国人对中日国民性的比较[J].中州学刊,2004,(1).

[6]赵冰波.宋代儒学伦理与现代东亚社会[J].中国文化研究,2001,(3).

猜你喜欢

艺能长崎唐人
唐人路上 花瓣飘香
基于数据分析的高中走班制班级管理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张艺能用脸谱续写京剧情缘
中国唐人御工坊 中国唐人琴苑
庄子的科技思想及其对当代科技教育的启示
从日藏《唐人相扑》装束看清代中国戏曲的在日传演
古代也有交规,唐人超速要“打屁股”!
周恩来与长崎国旗事件后的对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