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武术传承的研究

2014-04-01罗远东付建民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竞技武术民间

罗远东,付建民

(湖北科技学院体育学院,湖北咸宁437100)

武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典型农业社会的产物,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的一些哲学、军事、宗教、伦理等都或多或少的汇聚于武术,武术对于中国文化体现的全面性重要性是其它任何事物都不可替代的。近现代以来由于工业革命促使热兵器逐渐替代冷兵器,武术的技击特性不被重视,武术的存在土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五十年来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武术有逐渐消亡的危险。武术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代代武术人对技艺的传承过程,为此,摆在武术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使武术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得到传承甚至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市场经济是中国社会近几十年所发生的最大变化,也是武术传承环境发生变化的根本所在,只有深入认识工业化、市场经济对于武术传承的影响,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使武术得以更好地传承。

一、武术的传承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

1.工业化进程完成,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武术已不再是必要的生存技能

农业社会是武术产生的土壤,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狩猎等促使了武术的诞生与发展,武术与农业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繁衍,骑马、射箭、厮杀等狩猎技能得到了发展与推广,这些生存技能最终融入了武术。同时,面对游牧民族的威胁以及劫匪的抢掠,农民习武自卫也成为生命延续的必要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中国社会已进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机械化大生产替代了原始的手工劳作,对于生产者的体力要求逐渐降低,对智力等非体力因素要求越来越高,武术的存在基础逐渐消亡。

2.市场经济建立,社会秩序稳定,法制体系逐渐完善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利用这种技击术进行防身自卫是在农业社会很多人练习武术的初衷。但是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随着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整个社会秩序稳定,人们通过自身劳动获取生活物资,强取豪夺已不存在。同时,法制体系逐步完善,人们的社会安全感逐步增强,通过自身习练武术保护自己的必要性已不存在。

3.进入热兵器时代,武术的技击需求降低

在农业社会,武术与军事是紧密相关的,为了战争和维持社会稳定,政府都会维持相当数量的军队并进行武术练习。因为那时的战争还都是通过士兵的厮杀来决定胜败,武艺是决定胜败的关键,兵器的重要性还不是主要的。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现在已进入热兵器时代,以现代科技为基础的现代装备改变了战争的形态,战争对于士兵个人的技击能力已经显著降低,对于体力上的要求也降低很多,战争胜败对军事装备的依赖性已远超过对士兵技击术的依赖。正是如此,现在军队操练虽然有体能和基本格斗技能训练,但主要以现代兵器的使用为主,武术的技击需求已显著降低。

4.多元化社会环境里,武术的可替代性增多

武术的本质属性是技击,但从其健身功能来说首先看重的是其体育属性,这是当前很多武术习练者的初衷。他们将武术视为一种强身健体的体育项目,甚至一种娱乐方式。当然不可否认文化也是吸引的重要因素。但同时,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是一个多种事物同时并存和谐共处的社会。现代健身娱乐方式众多,人们可选取的对象很多,武术只是候选项目之一。从项目特点上看,很多项目所具备的娱乐性、团体性、对抗性,自由、新潮、易学、轻松、效果直观等都是武术所不具备的,这样,武术就没有其不可替代性,体育市场呈现出百家齐放的局面,武术只能是其中很小的一个项目而已。

二、武术传承现状及主要传承方式

武术的发展自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后,就渐渐地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尤其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的影响下,伴随西方体育项目的广泛传播开展,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体育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武术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以技击为特点的武术濒临着失传的危险。尽管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发动过拯救中华新武术运动,改革开放不久也进行了全国武术套路的收集整理工作,但目前就全国来看,武术的开展并不是很好,鲜有人热衷武术,尤其是年轻一代。伴随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新奇、冒险、刺激、新潮的运动项目,传统的中华武术由于动作难学、对身体素质要求高、练习枯燥等原因使得武术的传承遇到了前所未有障碍。

就目前而言,武术传承主要有学校武术、竞技武术和民间武术三种主要方式,这三种方式都有其自身特定的对象、方式和内容。

1.民间武术

顾名思义民间武术就是起源并流传于民间的武术,它产生于农耕时代,具有传统农业社会的特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国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体现到文化上,其生态环境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从根本上说中国武术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根据传播学的优势扩散理论,当传播和受众的受传播障碍减弱或消失,优势的文化必将向落后文化传播。由于当前的经济、文化等都是寄托于现代工业文明的,这种环境决定了在经济越发达的地方,外域传入的现代文明生存空间越大,民间武术的生存空间越小。同时民间武术的发展受到竞技武术的冲击,几十年以前本不存在竞技武术一说,只是在把武术纳入体育竞技后,为了竞技,而脱胎于民间武术的武术竞技项目。由于竞技武术的官办特点,同时加上全国一盘棋的高度重视竞技体育,使得一下子全国都把重心放到了竞技武术上,民间武术鲜有问津。事实上,民间武术是竞技武术的根,离开了民间武术的这个基础,竞技武术也必将残缺不全。就开展人群来说,民间武术也是被边缘化的。传统意义上来说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是以农村为主的,但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已经出现空心化的现象,留下的基本都是老幼群体,这极大限制武术向主流社会传播。与民间武术的边缘化相对应的,民间武术的科学研究其实也早已经被边缘化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关于武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主要围绕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与科学化训练等方面,关于民间拳种流派的研究则越来越少。同时,官方举办的关于武术的活动、学术会议等都主要是为竞技武术和学校武术进行的,鲜有以民间武术为主题的。

民间武术这一在特定环境中的产物有其特定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脆弱性。中国的民间武术在数千年的传承中基本上处于自然发展阶段,甚至可以说是自生自灭状态。自然传承中的民间武术如果缺乏农耕文明的社会背景会很快缺少传人,人们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时,传承民间武术就会放在次要地位。缺乏相关政策与资金的扶持,民间武术的传承纽带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一旦出现传人的责任心不足或意外事件的发生,就会造成传承的断裂,从而使该流派彻底消失。第二,长期性。民间武术作为非物质的、无形的文化,其传承方式必须是言传身授,加上传承对象的非专业性,这种传承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保障技艺的整体传承。时间的长期性,使民间武术的传承必须是师徒传承。第三,师承性。正是师承性,使得中国武术的门户之见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在传授内容和传授对象上进一步狭隘,这是不利于武术的大面积推广普及的。第四,非标准性。民间武术传承的非标准性特征是指民间武术的技术传承遵循一定的拳理,但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千个师傅万个法,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技术进行诠释与传授。技术标准不同,才使中国武术内容丰富、流派众多,这也是武术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

当前,在民间武术的传统传承地域——农村,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及以后出生的中青年,他们多受过一定的教育,接触的现代事物比较多,视野比较开阔,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强。目前,这一些人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搞活经济、提高生活水平上,对于武术,既有认识上的不足,也有需求上的不需要,使得学习者很少。在城乡结合部和城市,虽然经济情况要好很多,但受到外来体育项目的冲击也更大,现在的青少年都热衷于新潮、时髦、好玩的体育项目,对于武术,不知为何物,兴趣也不高。

同时,传统的民间拳师正在逐渐减少。由于中国20世纪中叶建国后的政治运动、战争、自然灾害、文革以及后续的改革开放,人们的精力都投向了当时特定的对象,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武术环境消失,这个时间段的武术传承总体上是中断的。现在民间的传统拳师主要为解放前后出生的老人,但他们的年纪已经很大,精力也有限,即便传授,也局限于小范围。

民间武术的传承人群很少,由于受传承范围的狭小,传承对象的局限的影响,导致很多民间武术都面临失传的危险。

2.竞技武术

竞技武术是奥运战略的产物,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与西方竞技体育思想相结合而形成发展的,目前来说包括套路和散打两项主要内容,依照竞赛规则,以争夺优异成绩或决定胜负为根本目标的竞技体育项目。近十多年来竞技武术的发展主要以成为奥运项目为出发点的,总体来讲,西方竞技体育的更高、更快、更强以及裁判评分的精确、可量化是其发展的主轴。相比较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技击性,竞技武术的特征是竞争性、体育性和可观赏性,技击性已逐渐淡化乃至消失。竞技武术的传承人群基本上就是运动员,因受追求高、难、美、新的导向,适合练竞技武术的人群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它的传承对象主要是专业的运动员。

从目前全国竞技武术的开展情况来看,它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具体体现在:全国多数省市都有其自己的武术运动队,这些队伍的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有一些武术学校本身是商业化运营,但学校的培养目标却是为各级专业队培养人才;全国各类武术比赛多为体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官办比赛,鲜有赞助和观众,参赛队伍所代表的是地方体育部门;没有成熟的商业性的联赛;竞技武术的群众基础薄弱,参与人群少,社会影响力也小。

3.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是指在学校体育的各阶段渗透武术教学内容,由于我国教育长期受升学压力的导向,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对整个体育包括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影响很大,学校武术只是学校体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难免受到学校体育政策的影响。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在各级学校中是不被重视的,属于副课或者说次要课程,曾经的体育课让位给考试课程在现今也多有发生。同时,武术作为体育课的一个运动项目,受教学时数少、体育运动项目多、武术教学内容繁杂、武术教学内容衔接以及师资等多方面的影响,武术教学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学生武术兴趣不浓厚,动作技能掌握较差。

近年来由于国民体质尤其是青少年体质呈现明显下降的趋势,国家层面已经开始重视青少年的体质工作,比如阳光体育运动、冬季长跑等,具体体现在体育课程上就是升学考试中加试体育。但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再次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为了便于统一标准、便于实施、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在升学考试中体育加试主要是田径类的体育项目,使学校比较重视应试项目的教学与训练。而由于武术不是升学考试体育加试中的必考科目,很少有学校予以重视。有一些地区的某些学校较好地开展了武术教学,更多的是因为武术是当地或该校的特色,而真正意识到武术传承的紧迫性或者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还很难说。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也因应试教育而过于功利化,只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好。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其它方面都显得不太重要。对于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武术学习不十分支持,相反还有一些家长担心习武可能耽误孩子的学习而反对。

武术学校和武术俱乐部也是学校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部分家长因为认识到练习武术是一种很好的教育,他们主动把孩子送进武术俱乐部或者文武学校。武术学校虽然是文武兼修,但其侧重点是偏向武的,学校也力求向各专业队输送人才,可见其竞技性也是很突出的。纵观近些年很多武术馆校和武术俱乐部的生存情况,学生人数正在减少,武术馆校和俱乐部的生存空间也逐渐变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武术总体环境较差,也有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还有学生升学就业方面的压力。

需要特别指出,普通高校近些年武术开展是比较好的。高校因为在师资配备、场地器材配备、课时保证、经费支持、体育氛围等方面都是得到充足保证的,武术运动的开展就相对容易。同时,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学习压力有所减轻,闲暇时间增多,能够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学习周期也比较长。目前,多数省份每年都有固定的武术比赛,参赛学校数量也比较多,并且这些参赛学校有一大批学生进行常年的武术练习,这对于武术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这种普通学生的技术动作水平虽与单独招生的武术特长生相比相差甚远,但他们所营造的校园武术氛围是后者所不能比的。

客观地讲,由于青少年人群都在学校,学校武术是整个武术的基础,所产生的武术影响也是民间武术和竞技武术所不能比的,它是推动武术开展的源泉,传承的根本。但现实问题是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的并不好,普及率低,内容衔接不好,整个运动水平也很低。

三、影响当前武术传承的主要因素

1.武术产业化尚不成熟,与市场经济还不兼容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一切事物由市场来调节,各种事物在市场的大环境中相互竞争,用经济的手段决定一个事物的生命。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事物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顽强存在下去,就需要适应这个市场,走产业化的道路,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否则,终究会被市场所淘汰。武术在市场推广中由于营销策略、目标刺激等方面做的不足,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短时期的风光之后,现在在体育这个大市场中基本败下阵来。

2.举国体制奥运战略的影响

由于中国举国体制的导向性十分明确,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围绕奥运项目开展,在民间也基本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一旦运动员在某个项目获得奥运冠军,官方、新闻媒体、地方政府都会大肆渲染,之后商家会寻求代言,奥运冠军的广告铺天盖地。这本身对于这个项目是有益的,但这也影响了非奥运项目或者非优势项目。武术由于是非奥运项目,政府、商家等给予的投入与关注就很少,新闻媒体也很少关注,这样武术的社会影响力就越来越小了。同时,非奥运项目也导致了各级训练体制、人才输送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进而影响到参与人群。

3.武术动作本身的问题

武术难学是个公认的问题,尤其对于初学者,动作多、方向多、细节多、要求多,对身体要求全面,“一日不练三日空”就是对武术练习艰辛的真实写照。刚开始学习武术时,主要是在练习武术基本功,且短期内难以见到显著成效,这会打击很多人的学习热情。另外,武术内容繁多,风格各异,让很多初学者知难而退。反观其它运动项目,主要是技术、战术以及配合,但作为基层开展、健身来讲,虽然也有基本动作要求、基本技术训练,但相比较武术而言要求都没那么重要和繁多,学习起来见效快、入门快。正是因为武术动作难,影响了很多人的练习热情。

4.武术传承缺乏宏观布置

目前我国武术运动的开展,除了竞技武术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进行,学校武术和民间武术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民间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三者之间其实应该是互补的关系,民间武术保留武术全貌,竞技武术竞技水平高,学校武术开展人群广,若能让三者有机结合,民间武术高手可进入高校学习或者参加竞技武术比赛,学校武术得到竞技武术和民间武术的支持,必将是最好的局面。但目前三者相互脱节,没有牵头者,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体系传承。

5.城市化进程和生活节奏加快,闲暇娱乐方式众多

城市化致使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农村到城市生活,城市是工业化高度繁荣的象征,到处是钢筋水泥,到处是汽车,从物质层面来说已没有武术的容身之所,从文化层面来说武术的土壤已经消失。同时,城市化使得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也没有时间与精力练习武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人们寻找的是需要发泄、放松的娱乐活动,相比较与唱歌、爬山、打球、旅游等这些种类繁多的休闲娱乐活动,武术是没有优势的。

四、建议

1.推进民间传统武术走进学校走进竞技场

在中国目前的非经济性社会事业中,影响事情的开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官办主导,二是应试教育。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官方插手办,都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与成果;应试教育则促使人们为了升学的压力去开展一些本不喜欢或者不计划开展的活动,进而形成一定的氛围。富有传统特色的民间武术,如果成为官方操办的比赛项目之一,成为考评地方体育官员的政绩指标,何愁地方体育部门不去推广这项运动、不去保护资助民间武术传人?如能走进学校,成为体育单独招生考试的项目之一,青少年习练民间传统武术也一定会蔚然成风。

2.积极推进武术文化产业化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武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支持,在继承武术文化的前提下,应积极推动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武术不仅仅只是一种运动,还需要面向市场,走市场化道路,发展成为一种武术产业。积极开展武术文化的普及,武术市场的开拓,武术氛围的营造,武术赛事的宣传,武术书籍的编写,推进武术文化产业化的发展,使武术产业化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共同发展。

3.将学校武术、竞技武术、民间武术三者有机结合

民间武术、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三者之间其实应该是互补的关系,民间武术保留武术全貌,竞技武术竞技水平高,学校武术开展人群广,若能让三者有机结合,民间武术高手可进入高校学习或者参加竞技武术比赛,学校武术得到竞技武术和民间武术的支持,必将是最好的局面。尤其是学校武术,它是武术普及推广的基础,一定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4.开发武术的娱乐功能进而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武术的健身功能不言而喻,但武术的娱乐功能相比较于目前人们其它的娱乐方式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如能将健身与娱乐融为一体,则会受到欢迎,这在国外是有先例的,如美国职业摔跤。当然,这种娱乐功能的开发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为之努力,武术情景剧已为我们开了一个先例。

[1]汤俊波.论当今传统武术的传承模式[J].体育世界·学术,2009,(2).

[2]陆燕,张云龙.论民间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9,6(6).

[3]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4).

[4]刘存忠.社会转型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26(3).

[5]薛欣,薛扬.武术的传承方式浅析[J].体育学刊,2009,16(2).

[6]姜熙.系统模式:中国武术传承与发展模式的回归[J].体育学刊,2008,15(10).

猜你喜欢

竞技武术民间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竞技精神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武术
花与竞技少女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